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背景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深入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精神。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乡土中国》中的关键概念,如 “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 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分析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能够品味费孝通的语言风格,理解学术著作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梳理《乡土中国》的主旨和核心概念,如 “差序格局”“礼治秩序” 等,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乡土中国》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实例引用等,学生能够提升对学术著作的审美鉴赏能力,并尝试运用类似手法进行创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乡土中国》所展现的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特征,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与传承。
重难点 (1)理解 “差序格局” 这一核心概念,并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传承意识。 (2)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特别是如何通过学术著作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提升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教师引入(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是对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重要学术研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和文化传统。 教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你们对中国乡村社会有哪些了解?(生纷纷发言) (学生 A:我见过一些农村,感觉那里的生活节奏很慢。) (学生 B:我知道农村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春节时的一些庆祝活动。) 教师:很好,大家对乡村社会有一些基本的认识。那么,《乡土中国》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视角和理解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费孝通简介(了解作者背景) 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费孝通。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费孝通先生不仅在中国有很高的声望,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获得了国际应用人类学会的马林诺夫斯基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还获得了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等多个奖项。(学生做笔记) 《乡土中国》写作背景及意义(理解写作背景) 教师:《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 “乡村社会学” 课程时撰写的。最初他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后来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写,最终整理成书。 教师:这本书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 —— 农村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的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理解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 教师:请学生简要总结。 (学生 C:这本书通过对乡土社会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文化底蕴。) 三、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概述(梳理全书章节) 教师:《乡土中国》一书分为十四篇,每一篇都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接下来,我们来逐一了解这些篇章的主要内容。 (1)《乡土本色》 教师:这一章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 “乡土性” 带有三方面特点: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 “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 “地方性” 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 教师: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关于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 “乡土性”。 (学生 D:我觉得 “乡土性” 这个词很好地概括了中国的乡村社会的特点。) 教师:非常好,这个概念确实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三个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2)《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 教师: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 —— 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 “愚” 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教师: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 “特殊语言” 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教师:《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教师: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学生分组讨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学生 E:因为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多,所以不需要文字。) 教师:很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大家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3)《差序格局》 教师:“差序格局” 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 “私” 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 “差序格局”。 教师: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 “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网络都是以 “己” 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教师:大家能理解这个比喻吗?试着用其他例子来解释差序格局。 (学生 F:就像我们在学校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而且这个圈子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教师:非常好,这个例子非常贴切。大家还有其他例子吗? 四、核心概念解析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掌握核心概念) 教师:《乡土中国》中有很多重要的核心概念,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关键概念。 “礼俗社会” 与 “法理社会” 教师:费孝通在书中提出了 “礼俗社会” 和 “法理社会” 的概念。礼俗社会是指依靠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进行社会秩序维护的社会,而法理社会则是依靠法律制度进行社会秩序维护的社会。 教师:大家可以想一想,现代社会更多的是哪种社会?为什么?(学生讨论) (学生 G:我觉得现代社会更多是法理社会,因为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教师:很好,这是一个合理的观点。大家还有其他想法吗? “差序格局” 与 “团体格局”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 “差序格局”,它与西方社会的 “团体格局” 有何不同?(学生回答) (学生 H:差序格局强调的是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而团体格局则强调的是集体或组织的整体性。) 教师:很好,这个对比非常清晰。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这两种格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无讼” 与 “司法诉讼体系” 教师:“无讼” 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尽量避免诉讼,通过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则更多依赖司法诉讼体系。 教师:大家觉得 “无讼” 思想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价值?(学生讨论) (学生 I:我认为 “无讼” 思想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有价值,因为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教师:很好,这个观点很有见地。大家还有其他看法吗? 五、整体框架把握 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乡土中国》各篇文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知识体系。我们可以通过归纳各篇主旨,撰写相应的内容摘要,来更好地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 教师:请大家按照以下模板,归纳每一篇文章的主旨,并编写内容摘要。 例如:《乡土本色》 主旨:阐述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点。 摘要: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包括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不流动性”、“熟人社会” 三大特点。乡土性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基础。 学生分组进行归纳和编写摘要,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课后作业 (1)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 “差序格局” 概念,分析并描述你所在社区或学校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如何体现出这一概念的内涵。 (2)从《乡土中国》中选择一篇你感兴趣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旨,并摘录至少三个关键概念,简述这些概念如何体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