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学习任务一 单文精读与鉴赏
1.把握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体会百年国耻得以洗雪的激动与自豪。
2.理解焦裕禄精神及其表现方式,感受焦裕禄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
3.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把握消息和通讯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
4.重点把握消息和通讯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塑造新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上的独到之处。
别了,“不列颠尼亚”
【追溯背景】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有一条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再经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也相继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1898年签订的“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随着香港租期行将届满,1982年9月起,我国政府开始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和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根据《声明》,1997年7月1日0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它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文体知识】
新 闻
新闻指对新近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1.消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
2.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新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如下:
这六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做出内容提要等。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导语的写作一般遵循“5W+1H”原则,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如何(How)六要素。
【基础梳理】
1.读准加点字字音,并将易错读音做重点标注
2.请对下列形近字进行辨析并填空
微任务一 梳理文章脉络
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场景 时间 事件
场景一 6月30日下午4时30分 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 ① ②
场景三 ③ ④
场景四 ⑤ ⑥
微任务二 理解文章内容
2.文中描述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内在意义 请填写下表。
三次降旗 状态描述 内在意义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内涵是什么 有何妙处
微任务三 品味艺术特色
4.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请找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文本 对比分析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降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的终结
① ②
③ ④
5.全球共有数百家新闻机构对香港回归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能在众多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它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追溯背景】
1964年12月,为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豫东采访。周原偶然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受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穆青听闻焦裕禄的事迹后,顿感主题重大,当即拍板决定,把焦裕禄的事迹作为重大报道推出。之后,穆青、冯健、周原深入兰考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采访了解情况,掌握了焦裕禄大量的感人事迹。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发表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通讯介绍了焦裕禄同志如何对待群众、对待贫困、对待严酷的自然条件,“忘我”“完全”“彻底”地为兰考人民服务的事迹。通讯发表后,全党干部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自此以后,焦裕禄精神也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体知识】
人物通讯,是指以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的特点。
【基础梳理】
1.读准加点字字音,并将易错读音做重点标注
种蒲( pú ) 脱坯( pī )
淤塞( sè ) 噙( qín )着
窟窿( kū long )
2.请对下列形近字进行辨析并填空
3.成语积累
(1)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2) :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3)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4)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5) :指神情态度十分自然。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6) :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微任务一 梳理文章脉络
1.【学习提示关键点】速读课文,梳理焦裕禄的典型事迹,概括人物的精神品格,完成下表。
章节 典型事迹 精神品格
引言 下乡调研 意志坚定,乐观向上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① ②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③ ④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⑤ ⑥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⑦ ⑧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⑨ /
微任务二 学习通讯艺术
2.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的技巧来刻画焦裕禄这一人物形象 请举例说明。
微任务三 合作探究
3.在纪念焦裕禄100周年诞辰之际,为了宣传先进事迹,弘扬榜样的精神,复兴中学宣传报要开设一期“学习焦裕禄”专栏。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照示例,各组选择一个角度,设计一个主题专栏,选取一组与主题相对应的典型事例,来展示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可以打破课文中小标题的限定,重新组织材料。
示例: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专栏简介】
本专栏集中反映焦裕禄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选取了焦裕禄时刻牵挂百姓生产、生活状况的典型事件。他号召所有干部“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将人民群众和干部的关系建构为“父子”关系,对待人民群众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充满关爱。
【典型事例】
1.冒雨察看洪水,因雨天群众缺少烧火的东西,坚决不留下吃饭。
——关心百姓、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2.风雪天,安排减灾救灾工作。
——关注民生、细致周到的好书记
3.冒着风雪,访寒问暖。
——心系群众、关爱百姓的好公仆
学习任务二 群文整合与探究
1.学习两则新闻在典型化选材方面的技巧。
2.学习两篇课文,比较消息和通讯文体特征的异同。
微任务一 学习新闻选材
1.【学习提示关键点】《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两篇课文,前者是消息,以叙事为主;后者是通讯,以写人为主。为了生动形象,两者都进行了典型化选材,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微任务二 比较新闻异同
2.【学习提示关键点】比较《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总结消息与通讯的文体特征的异同点。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别了,“不列颠 尼亚”》(消息) 《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通讯)
同 都是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性
异 内容上 ① ②
表达上 ③ ④
时效性 ⑤ ⑥
学习任务三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比较不同新闻机构对同一新闻的报道角度。
材料一:
新华社香港:7月1日凌晨电(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材料二:
路透社(英):6月30日午夜时分,当查尔斯王储将香港归还中国时,英国结束了一度强大的大英帝国历史。
材料三:
美联社(美):随着午夜时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材料四:
香港《大公报》: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专为中英政权交接仪式新建的大会堂里,英国的米字旗和港英旗于6月30日午夜24时最后时刻落下之后,中国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升起到杆顶飘扬,压在中国肩头156年的奇耻大辱,此刻,在整个世界的注目之下得以洗雪,香港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1.以上是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导语,请回答:“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2.请分析这几则新闻导语的强调点和不同倾向。
学习任务四 表达与交流
课内素材Ⅰ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迫积贫积弱的清王朝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硬生生地从中国掠走了香港。1997年,改革开放后国力增强的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应用角度] “落后就要挨打”“莫忘历史”“强国富民”“祖国的尊严”等。
[应用示例] 在岁月的流转中,“莫忘历史”宛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别了,“不列颠尼亚”》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为这一警示铭刻下深刻印记。回首近代,中国仿若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孤舟,因闭关锁国,与世界发展的浪潮脱节,科技滞后、军事疲软,国力衰微。西方列强却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猛崛起,野心勃勃地将目光投向东方。
英国,这个当时的海上霸主,凭借坚船利炮,悍然发动鸦片战争,如饿狼扑食般撕开中国国门,掠走了香港这片富饶的土地。自此,香港同胞在殖民统治下,历经磨难,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经济命脉被把控,被迫接受异邦的统治规则,中国的主权遭受重创,尊严被无情践踏。
文中记录的 1997 年香港回归瞬间,震撼人心。英国米字旗缓缓降下,末代港督彭定康灰溜溜地离去,那一段屈辱历史的终结了;五星红旗与香港特区区旗冉冉升起,奏响了新时代的强音。这一画面,是无数中华儿女浴血抗争、不懈奋斗的成果见证。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伤痛不能遗忘,曾经的落后、挨打、割地赔款,皆是血与泪的教训。如今,香港在祖国怀抱中繁荣昌盛,成为中国发展的闪耀名片,但我们更要铭记往昔,以史为鉴,在奋进的征程中,持续提升国力,守护每一寸山河,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稳步迈进。
课内素材Ⅱ
焦裕禄肩负着党的重托,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到兰考。他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不屈服,敢于向困难挑战;他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察灾情、找对策;他带领党员干部,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给群众以温暖;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焦裕禄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他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县委书记的榜样”。他作为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应用角度] “信仰的力量”“作风与人格”“奉献”“丰碑”“爱民者,民恒爱之”等。
[应用示例] 在逐梦奋进的道路上,实干精神犹如坚实的基石,支撑着理想的高楼拔地而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对实干精神进行了生动描绘。彼时,兰考大地被“三害”折磨得千疮百孔,狂风裹挟着黄沙,所到之处庄稼被掩埋、房屋被侵蚀,百姓的生活陷入绝境;暴雨倾盆而下时,内涝让整个县城变成水乡泽国,百姓辛苦积攒的家当付诸东流;而大片盐碱地让土地丧失生机,种啥啥不长,温饱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焦裕禄一到兰考,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纸上谈兵,而是脚踏实地开启了改变兰考的征程。为摸清风沙的规律,他用最笨却最有效的方法,在风沙中徒步勘察,风刮倒了他,他就爬起来继续前行,一天下来,身上、脸上全是沙尘,却翔实记录下风沙的路径与强度。治理内涝,他挽起裤脚,蹚着泥水,穿梭在各个村落,带领群众挖沟渠、筑堤坝,手掌磨出了血泡,肩膀压得红肿,也从未有过一刻停歇。面对盐碱地难题,他亲自下田,取土采样,四处请教农业专家,反复试验改良方法,一块地一块地地尝试,哪怕烈日当空晒得皮肤黝黑脱皮,也毫不退缩。
他凭借着实干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给兰考带来了希望。如今,兰考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处在当下的我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以焦裕禄为标杆,让实干精神融入日常工作,用汗水浇灌梦想,以拼搏铸就辉煌,向着美好生活奋勇前行,让实干之花在时代的沃土里绽放得更加绚烂。
答案
学习任务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资源]
2.颠 巅 瞩 嘱
[任务设计]
1.①6月30日晚6时15分至7时45分 ②在添马舰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③7月1日子夜时分 ④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升起 ⑤7月1日0时40分 ⑥在中国南海,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
三次降旗 状态描述 内在意义
第一次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 日落时分,在添马舰东面广场降下英国国旗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即将结束,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 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3.(1)内涵:从表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同时,“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2)妙处:仿拟标题,暗寓情感;句式倒装,重在强调;一语双关,意味深长(借代)。
4.①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②“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③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④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英国统治者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5.①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有机融合。②写作角度独特。作者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角度,并且可以自然地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③注重细节。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时,从时间节点的精确记录、场景的细致勾勒、人物表情和动作等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④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手法,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学习资源]
2.瘟 愠 崇 祟
3.(1)来龙去脉 (2)不辞劳苦 (3)同甘共苦 (4)铺天盖地 (5)神情自若 (6)汹涌澎湃
[任务设计]
1.①下决心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 ②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③风雪天,访寒问暖 ④艰苦奋斗,身先士卒 ⑤关心他人身体状况,自己却忍着病痛坚持工作 ⑥无私奉献,亲民爱民 ⑦病重时,仍时刻关心兰考工作情况,要求死后葬在沙堆上 ⑧心系民生,勤政爱民 ⑨兰考发生巨大变化
2.①语言描写,“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凸显焦裕禄的责任担当;“我是您的儿子”展现焦裕禄对群众的关怀和人民公仆的品格。
②动作描写,病情发作时“他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仍坚持开会、作报告,凸显焦裕禄的坚韧不拔、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精神。
③侧面描写,借百姓称其为“大恩人”、同事赞其敬业,烘托焦裕禄的贡献和榜样力量。
3.(示例一)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专栏简介】
本专栏主要表现焦裕禄一心为公、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楷模,他坚持走群众路线,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与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
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责任和担当。
【典型事例】
1.视察工作,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好党员
2.考虑群众生活困难,不肯买药吃药。
——关心群众、克己奉公的好书记
3.病重时,提出死后要埋葬在沙堆上。
——心系兰考、一心为公的好干部
(示例二)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专栏简介】
本专栏主要表现焦裕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兰考县内涝、风沙、盐碱等灾害严重,面对严峻的形势,焦裕禄毫不惧怕,他看重调查研究,重视实地考察,用脚踏实地的努力一点点地改变着兰考的面貌,期待着灾害远去、大地丰收的那一天。
【典型事例】
1.在全县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并参与其中。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派
2.焦裕禄和调查队成员在深水里吃干粮,在泥水里休息。
——身先士卒、无畏艰难的实干家
3.经过长期调查,绘制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求真务实、科学扎实的行动派
4.在困境中寻找希望,从不利条件中发现有利因素。
——乐观向上、勇敢无畏的追梦者
学习任务二
1.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选取四个典型镜头(也是四个典型瞬间,即第一次降旗、第二次降旗、政权交接仪式上易帜、“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对历史瞬间进行特写,串联全文。
②《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选取人物典型事迹集中塑造人物形象,如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在灾害关头镇定布置工作、访问无依无靠老人、肝痛难忍仍坚持听取汇报、躺在病床上预想兰考未来等。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①概括数个“瞬间” ②全面深入报道多个事件 ③记叙 ④记叙、抒情、议论、描写 ⑤快速及时 ⑥时效性相对较弱
学习任务三
1.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2.①新华社的导语突出强调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激动之情;②路透社的导语强调的是英国一度强大的帝国历史的结束,透露出英国当局的无奈和不甘,对昔日辉煌历史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③美联社的导语在交代了香港回归这一事实之后,通过“捉摸不定”等字眼表示对香港前景的怀疑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④香港《大公报》突出表现了香港人民对摆脱殖民统治和重回祖国怀抱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