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8 14: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目标确立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基于此,语文课程目标中专门设置了语言表达与交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等课程目标。本节课属于文言文中诗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中华文化的韵律与美感,通过交流合作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象素材增强形象思维能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体现了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学习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单元要求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本节课程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单元目标展开,通过反复诵读、教师范读和配图配乐等方式把学生带入李白的梦境之中,学生在梦境中遨游驰骋,跟随李白的思绪更加真切感受和理解李白的情感表达及诗意人生。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面临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生活的过度,相比初中阶段的诗歌篇目,高中阶段的诗歌篇幅更长,字词难度更大,诗歌考查题型更为复杂,这对本就对诗歌学习存在抵触心理和困难的学生而言,理解和背诵的任务都更为艰巨。因而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成为高一新生在诗歌学习方面的重要学习目标,把抽象晦涩的文言字句转换为生动形象的图形素材是有力的方法之一,另外辅之以学习情景的营造,交流合作的互动形式,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设身处地从作者处境及情感出发,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本节课是该篇课文的第三课时,在前两课时诵读及释义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字面意有一定把握,第三课时旨在帮助学生对课文实现深入体会和总结,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培养学生形成复杂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快速掌握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发挥想象,走进梦境,谈谈梦境特点及情感变化。
归纳李白诗歌风格,探究梦境背后的深层寓意。
感悟李白诗歌中生命的诗意美,感受传统经典的魅力。
流程简介
流程框架
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 诵读感受 概括图景 配乐范读 总结意境情感 梦与现实的关系 开怀畅谈
情景导入 入梦初体验 深度入梦 梦之深意 升华小结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课前齐背课文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诵第二自然段。导入部分回顾全文三部分划分,点明本节研读对象,提前进入课堂环境。再由余光中先生对李白的评价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现实经历及盛唐时代有何关系?教师通过引导语,开启本节课的梦境学习,整堂课紧紧围绕着“梦”的问题层层铺开,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文学意味的诗的海洋中。
第二环节:入梦初体验,集体诵读梦境部分,思考梦中图景的变化并且概括,并在大屏幕上配以契合课文内容的多幅精美画面,学生简单思考交流,总结归纳四幅图景。该环节通过诵读,学生开始走入李白梦境,初步感受李白梦境中画面的多变及创作风格的自由。配图上配有诗文相关内容,把学生从埋头苦读中解脱出来,抬头边欣赏感受,边复习诗文,更加直观历数图景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入梦的情景感受。教师在屏幕上给出概括图景的字词提示,以填空形式让学生展开思考交流,降低难度,提高正确率,对梦境清晰分层,为下一环节对梦境的深入解读做铺垫。
第三环节:深度入梦,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倾听,在上一环节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图景从意境和情感角度进行赏析。该环节学生陶醉在教师富于变化和情感充沛的配乐范读中,不仅利于学生明确其中意境及情感的变换,更利于感受李白诗歌句式和韵律的多变,从而加深对李白自由浪漫诗歌风格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及教师补充总结,学生能够快速强化从字词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突破本节课重点学习目标。
第四环节:梦之深意,结合导入中的悬念,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深入探究盛唐气象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教师以图片、视频总结;通过对名人观点的解读,学生自主学习梦醒部分,讨论交流诗歌中情感起伏及图景变换与李白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过程中,辅以李白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表格提示。该环节从理论高度出发,高屋建瓴,从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出发,教师引导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加上图文资料的辅助,学生对盛唐气象的理解更加真切,并对本节课难点知识的学习兴趣无限,巧化抽象为具象,轻松达成难点学习目标。
第五环节:以一个畅所欲言的开放性趣味问题收束本堂内容,学生畅谈向往的生活——是李白的“主动自由行”还是杜甫的“被迫去流浪”?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把握高中三年的学习机会,拼搏奋斗,才能像李白一样实现财富自由和工作自由。该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古人留下的文字,与古人的情感共鸣实现与古人和经典的对话,思考中华经典诗文的时代意义。
精彩片段
片段一:深度入梦,小组讨论四幅图景的意境及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
师:老师先抛砖引玉,通过诵读表达一下自己对梦境部分意境及情感变化的解读,希望
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大家闭上眼睛,深度入梦,尽情陶醉在我们的梦中吧!(古琴配乐起)
师:好多同学依然闭着眼睛,可见入梦很深了!现在大家睁开眼睛,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享你喜欢的图景吧!(学生讨论,配乐背景起)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生:我们组喜欢第一幅图,月夜度湖。“一夜飞度”,夸张的表现了到达镜湖的速度很快,也表现了作者非常急切的心情。(屏幕展示第一幅图景的图片)
师:说的很有道理,非常急切,“飞”这个字就很好的展现了这种心情,除此之外,双脚离地,想去哪里去哪里,一路上抬头看见月亮,低头看看湖里的倒影,从山东到浙江,这么遥远的路程,一下子就到了啊,还有什么心情?特别——
生:轻松愉悦
师:对了!那么这幅图景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汇描绘一下?从哪些字词得出的意境感受呢?小组其他成员谁来补充一下?
生:我觉得是清幽静谧的,有月亮的夜晚,干净清澈的湖水照出我的影子,还有清冷的几声猿啼,非常安静,有点悠然。
师:(课件答案展示)非常准确深入,完美的合作,精彩的发言!给后面同学的分享开了一个好头!哪个小组再分享另一幅图景?
生:我们小组更喜欢着屐登山图,“半壁见海日”说明爬到一半就见到了日出,还应该有云海,说明山非常高,但是看到的奇观让人感到憧憬激动!通过“海日”,“天鸡”等意象营造出雄奇壮阔的意境。
师:非常完整,体会丰富!爬到一半已经这么壮观了,让人特别想继续上去看看有什么更加惊心动魄的景致呢?好像大家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啊!那么“见海日”,“闻天鸡”,这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的呢?大家一起说——
生齐答:视听结合。(课件答案展示)
师:刚才参与同学们的讨论时发现,第三幅图景有感触的同学很多。哪个小组先来分享呢?(争先恐后,纷纷举手)
生:“路不定”李白走着走着好像迷路了,“忽已暝”天黑了,再听到“熊咆龙吟”,意境感觉有点奇怪,危险。让人觉得有点阴森恐惧。
师:细节感受的很到位(课件答案展示),有没有同学注意到“忽已瞑”的“忽”?你专心学习了不知道多久忽然发现天色已经暗下来了,这说明你处于怎样的状态呢?
生:非常专心的时候。
师:所以说李白这一天的行程仅仅用了一句话一笔带过,让人眼花缭乱的花丛,看累了走累了就靠在石头上歇一会,突然发现天黑了,就像你在做一件你特别喜欢的事情,忘记了时间,为什么?
生:太陶醉了!
师:是的,被梦中的美景奇景吸引住了,沉醉其中,所以不知道走了多久。显然天黑以后是重点描写的部分,这时候天门打开,仙境出现了。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霓为衣兮风为马”想象奇特,色彩绚烂,“鸾”“列如麻”“纷纷而来下”有神鸟,有很多神仙出场,非常壮观,很震撼。(课件答案展示)
师:非常好!李白最终在仙境中得到了一种释放和解脱,这个场景是仙气飘飘的,仙人常常腾云驾雾,所以往往和超凡脱俗联系起来。
片段二:梦之深意,思考交流。
1.揭秘盛唐气象对李白的影响。
师:开头我们提到余光中先生说李白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那么,李白诗歌中这样多姿多彩,想象丰富的意象有没有大唐盛世的影子呢?盛唐是多少朝代都可望而不可即的天花板!你心目中的盛唐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描绘一下?
生齐答:开放,多元,繁荣……
师:(配合图片总结)无论是繁荣的经济,辽阔的疆域还是丰富的市井生活,都为大唐诗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他们笔下的意象雄奇壮阔,绚丽多姿!我们再通过一段小视频来感受一下艺术家心中的盛唐气象吧!(播放《妖猫传》)
生:哇——好美啊。
师:听到大家忍不住的感慨“好美啊”,不仅是文学,千年之后的影视作品中对大唐的塑造也是如此的浪漫,充满丰富的想象力。
2.探究李白诗歌与其经历的关系。
师:那么李白在梦中的情感和图景的变换是不是也有他人生经历的影子呢?德国作家席勒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梦是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接下来同学们结合屏幕上李白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自读梦醒后这部分内容,找到梦境与现实的关系。
(朗读讨论声渐弱)
师:最后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本文主旨句是哪一句?一起说——
生齐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好好的一个梦,梦醒后与友人们稍作告别即可,为什么突然在最后提到“权贵”呢?是不是很突兀?李白和权贵发生了什么事吗?在梦中有没有相关的部分呢?我们根据李白的人生经历从头来梳理一下。谁先来对应一下第一阶段?
(课件展示上一环节成果:四幅图景的情感总结。配合李白经历的表格归纳)
生:第一阶段李白献赋成功对仕途有期待对应第一幅图景,所以他此时轻松愉悦,对长安的生活充满期待,特别想去看看。
师:很准确,依据这个思路,我们接龙完成,下一位同学继续梳理。
生:第二阶段是李白初入长安,对一切都充满期待,非常激动,供奉翰林更是他的人生巅峰。所以他梦里看到的海日和天鸡可能是长安繁华生活的投影。
生:第三阶段就是李白得罪了权贵,所以遭受排挤,他的仕途遭到重创。灰心离开长安,这一段时间非常痛苦,人生大起大落,所以他在梦中走着走着突然听到“熊咆龙吟”,进入阴森恐怖的世界。这是他人生的转折。
师:最后一段也就非常明确了,咱们一起说,后来他离开长安就寄托于修仙问道,仗剑去国了,所以梦中的仙境图也就出现了,他在其中得到了——超脱,在梦里找到了他想要的自由仙境。
自我反思
本节课紧扣核心主题“梦”展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逻辑清晰,目标明确。教师范读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精神,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讨论交流提供参考。图片及视频的运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想象画面及大唐风貌。
课后反思,犹有令人遗憾之处。一是课堂容量相对较大,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梦的深意”部分有些匆忙。二是诗歌教学抽象晦涩,需要很多时间引导学生交流补充答案。因时间所限,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对文本的分析不够透彻,有些字词的解读并不到位。
专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