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课件(共18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课件(共18张)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1 17:33:25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6 《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2.学习文章运用的手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那一年的冬天,在北京的鲁迅,看到一场大雪。 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
2.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末,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3. 文体: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 散文 和 诗 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部类。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它不分行,也不押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但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因此又是诗的一种。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一是江南的雪。(1-3)
一是朔方的雪。(4-6)
2. 仔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
(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3.学生齐声朗读第4至6段思考:
(1)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孤独)蓬勃奋飞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滋润美艳 明艳有趣 不能持久。
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 略有遗憾。
2、作者赋于了朔方的雪以什么样的个性?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独立的个性、斗争的激情、献身的精神,像一个斗士、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
3、作者更喜爱哪里的雪?
朔方的雪。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4、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5.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主要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2)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对朔方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雪面对严寒而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们“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因此它们是“孤独的”,朔方的雪又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朔方的雪”,完成它生命的升华。而朔方的雪完成升华的过程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3)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不屈的精神正是朔方的雪所具备的,作者同时用“灿烂的”来修饰雪花,是强调这种精神是最值得赞赏的。
五、主题及写作特色
1.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 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了。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2.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作者运用的是: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用来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比如:火炬象征光明。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北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3.文章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六、小结
阅读鲁迅先生的《雪》,我们既欣赏到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更能体察到他那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所以说,《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精神的赞歌。美情、美景相得益彰。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
1、写作
将课堂上完成的小语段扩写成小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2、阅读
课外阅读有关雪的作品,并作相关的读书摘抄。
课件18张PPT。雪鲁 迅1.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2.学习文章运用的手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学习目标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
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
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
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末,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 散文 和 诗 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部类。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它不分行,也不押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但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因此又是诗的一种。文体一是江南的雪。(1-3)一是朔方的雪。(4-6)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初读课文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
(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读第4至6段思考:
(1)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合作探究1、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滋润美艳 明艳有趣 不能持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 略有遗憾 2、作者赋于了朔方的雪以什么样的个性?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独立的个性、斗争的激情、献身的精神,像一个斗士、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3、作者更喜爱哪里的雪?朔方的雪江南的雪 北方的雪 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与热烈赞美借景抒情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对比。更喜爱北方的雪我来示范朗读写江南雪的前三段,应尽现其温婉恬静的美感;
写北国雪的后三段,应读出其雄浑峻伟的气势。 写江南的雪,着笔在“积雪”,主旨表现其“美”,表现在积雪中蕴藏着的生命活力和青春温馨。而朔方的雪,着笔在“飞雪”,主旨在显示其“力”。显示在盈空的飞雪中郁积着旋转乾坤的力。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品味语言 揣摩意蕴示例: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分析: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不屈的精神正是朔方的雪所具备的,作者同时用“灿烂的”来修饰雪花,是强调这种精神是最值得赞赏的。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主要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2、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对朔方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雪面对严寒而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们“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因此它们是“孤独的”,朔方的雪又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朔方的雪”,完成它生命的升华。而朔方的雪完成升华的过程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主题思想 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 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了。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作者运用的是: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用来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比如:火炬象征光明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北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
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
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文章写法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小 结 阅读鲁迅先生的《雪》,我们既欣赏到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更能体察到他那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所以说,《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精神的赞歌。美情、美景相得益彰。
作 业1、写作
将课堂上完成的小语段扩写成小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2、阅读
课外阅读有关雪的作品,并作相关的读书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