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导学案
学习目标:
填写作家及作品相关文学常识,自主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文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情节内容。
3.分析小说细腻精彩的心理描写,说出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一:自主预习
1.《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 ,字 ,别号 ,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聊斋”是指 ,“志”即 ,“异”是 。
2.《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由刘义庆《 》志人志怪小说开创的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 》和袁枚的《 》最出名。
3.下列对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童生,指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B.中绘殿阁,类兰若(寺庙,梵语“阿兰若”的省称)
C.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庠”是古代的学校,特指乡学)
D.裘马过世家焉(世代相传的有钱人家,这样的家庭往往要经历三代以上)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隅,指角落,与《诗经·静女》“俟我于城隅”中“隅”的词义相同。
B.诸,兼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诸”的用法词义相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如“不积跬步”。
D.“平昔不如公门,视长官如阎罗”一句中两个“如”的词义不相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名拿着图,来到寺庙后面,沿着草木茂密而隆起的古墓前行,在石头密布的蒿草间寻觅,终于捉到促织。
B.成子不小心将促织扑死,被母亲责骂,哭着离开,投井自杀。成名化怒为悲,夫妻相对无言,不再有所指望。
C.成名夫妇悲痛欲绝的时候,发觉儿子气息微弱,高兴地把儿子放在榻上。儿子半夜醒来,促织也死而复生。
D.成名的促织虽小,但战力惊人,战胜了其他促织,还能随音乐而舞,皇帝非常高兴。成名最终被免除苦役。
6.读准字音
迂讷( ) 裨益( ) 翕辟( ) 藁葬( ) 觇视( ) 惭怍( )
邑庠( ) 不啻( ) 惙然( ) 抢呼( )
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
1.小说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请围绕此线索概括本文情节。
征促织一一( )一一卜促织一一( )——失促织——( )——( )——( )——议促织。其中高潮部分是
2.“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什么深意?
3.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
4.文中成名 “僵卧长愁”“目不交睫”是担心儿子的安危吗?
5.成名之子魂化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6.细读课文第6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________,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________,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________,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________。忽闻门外虫鸣则既________且________,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________;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________。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________。
作用:
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学生活动三:
1.《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
2.《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
课堂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4题。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辗转反侧,惟思自尽。
1.下列科举名称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 童子 举人 进士 贡士 B.童子 举人贡士 进士 秀才
C.童子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D.秀才 童子进士 贡士 举人
2.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行道之人弗受 D.而君幸于赵王。
3.对“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到石头、洞穴中去发掘,实在没有办法,迄今没有找到。
B.到石头、洞穴中去发掘,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还是没有找到。
C.挖石头、掏土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终究没有找到。
D.挖石头,掏土洞,实在没有办法,还是没有找到。
4.本段描写了成名深刻的心理矛盾,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面是忠厚老实,受人欺负;一方面是看到希望,想改变命运。
B.一方面是苦无生路,忧闷欲死;一方面是在痛苦中挣扎,百般找寻,“冀有万一之得”。
C.一方面是百般找寻,“冀有万一之得”;一方面又深知,“苛政猛于虎”,无法应付官差,“惟思自尽”。
D.一方面想改变命运,考试得中,一方面又看不到希望,“惟思自尽”。
教师版
学生活动一:自主预习
1.《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 ,字 ,别号 ,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聊斋”是指 ,“志”即 ,“异”是 。
2.《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由刘义庆《 》志人志怪小说开创的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 》和袁枚的《 》最出名。
一、1.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杰出小说家,书房名,记,鬼狐花仙。
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
3.读准字音
迂讷( ) 裨益( ) 翕辟( ) 藁葬( ) 觇视( ) 惭怍( )
邑庠( ) 不啻( ) 惙然( ) 抢呼( )
【答案】 nè bì xī ɡǎo chān zuò xiánɡ chì chuò qiānɡ
4.小说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请围绕此线索概括本文情节。
征促织一一( )一一卜促织一一( )——失促织——( )——( )——( )——议促织。其中高潮部分是
促织 征促织——(觅促织)——卜促织—— (得促织 )——失促织——(化促织 )—— (斗促织)——(献促织)——议促织 失虫(⑤)——化虫(⑥)——斗虫(⑦)”是故事的高潮,
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
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什么深意?
点题,开宗明义,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2.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
成名妻子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当时社会中人们陷入绝境时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的现实,但神灵的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的情节,实际上反映了成名夫妇现实中已无生路。
3.文中成名 “僵卧长愁”“目不交睫”是担心儿子的安危吗?
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安危,而是上哪儿捉蟋蟀,眼看期限在即,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小小的蟋蟀,作者写来真是满含悲愤。
4.成名之子魂化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从这方面说,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魂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5.细读课文第6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________,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________,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________,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________。忽闻门外虫鸣则既________且________,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________;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________。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怒 悲 喜 愁 惊 喜 劣 喜 恐
作用: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熔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致使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6.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① 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② 情节波折: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波折二——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波折三——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波折四——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③ 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
学生活动三:
1.《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
《促织》的结尾没有摆脱传统小说的喜剧结局,但正是这种喜剧结局更能反衬出作品的悲剧色彩。作者以乐写哀,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祝愿;另一方面,更有其深层的美学意义。成名的否极泰来,只是因为一只促织,而这只促织竟是儿子魂化而成,多么离奇的幻想!这个幼小的心灵为了“赎罪”,为了解除父母的痛苦,甘愿魂化促织。不难看出,成名后来的幸福是儿子用生命换来的,这简直令人不能接受!更可悲的是,成名儿子魂化促织后,还被进贡到宫中与别的促织打斗,“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供皇帝取乐。这是封建最高统治者对一个幼小灵魂的蹂躏,何等残酷,何等酸楚!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压迫暴露无遗。小说正是以喜剧结局反衬出更深层的悲剧意义。
2.《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巫婆竟能“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其二,成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魂化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
这些看似虚幻的想象,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仙显灵,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课堂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4题。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辗转反侧,惟思自尽。
1.下列科举名称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 童子 举人 进士 贡士 B.童子 举人贡士 进士 秀才
C.童子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D.秀才 童子进士 贡士 举人
2.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行道之人弗受 D.而君幸于赵王。
3.对“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到石头、洞穴中去发掘,实在没有办法,迄今没有找到。
B.到石头、洞穴中去发掘,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还是没有找到。
C.挖石头、掏土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终究没有找到。
D.挖石头,掏土洞,实在没有办法,还是没有找到。
4.本段描写了成名深刻的心理矛盾,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面是忠厚老实,受人欺负;一方面是看到希望,想改变命运。
B.一方面是苦无生路,忧闷欲死;一方面是在痛苦中挣扎,百般找寻,“冀有万一之得”。
C.一方面是百般找寻,“冀有万一之得”;一方面又深知,“苛政猛于虎”,无法应付官差,“惟思自尽”。
D.一方面想改变命运,考试得中,一方面又看不到希望,“惟思自尽”
1.古代有关科举类的文化常识。导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县、府一级的考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省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分三甲出榜,统称进士。选C。
2.文言句式的掌握。导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句式之一——被动句的掌握情况。C项是主动句,A.B、D均为被动句式。故选C。
3.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
导析:“探石发穴”是两个动宾短语,“靡”读mí解释为“无”、“没有”,“靡”和“不”构成双重否定,表肯定;“迄”,释为“终究”,“济”,释为“成”。答案:C。
4.导析:成名“薄产累尽”,“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经妻子开导后才“然之”,“早出暮归”,“靡计不施”,“冀有万一之得”。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