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习题课件(共6份打包)2025-2026学年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习题课件(共6份打包)2025-2026学年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8 17:57:49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课堂检测
知识精练
新知梳理
4.4 升华和凝华
知识体系图
课标要求 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物理学中,把物质由________态直接变为________态的过程,叫做升华;把物质由________态直接变为________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2.升华过程需要________热,凝华过程需要________热。






知识点 升华和凝华
例1  如图1所示,图甲中,在严冬,结冰的湿衣服也可以晾干,是固态的冰直接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是________现象;图乙中,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是________现象;图丙中,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是室
图1
内大量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________(以上三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花附着在窗玻璃的_________ (选填“内侧”或“外侧”)形成的。
升华
升华
凝华
内侧
例2  小明用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在试管底部放入少量固态碘,将试管口用塞子塞紧。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颗粒减少,同时瓶中出现大量紫红色气体,这是发生了________现象,该过程中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图2
升华
吸收
(2)当试管中出现许多碘蒸气时,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待试管冷却后,在试管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________现象,该过程中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已知碘的熔点为113.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 ℃,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试管中的碘颗粒,则碘颗粒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发生熔化。
凝华
放出

例3  在易拉罐中放入一些冰块和盐的混合物,发现易拉罐的外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霜。霜是__________(选填“水蒸气”或“空气”)直接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此过程中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易拉罐中的盐冰混合物的温度比0 ℃________(选填“高”或“低”)。
水蒸气
凝华
放出

知识点 六种物态变化的辨别
例4   干冰在常温下可以不经过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是________。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利用配备特殊装置的飞机将干冰撒入一定高度的冷云层中。干冰迅速变为气体,会从周围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促使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或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粒,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升华
吸收
放出
液化
凝华
例5  在海上可使用“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如图3所示)来获得淡水,它的工作原理是太阳照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水珠即可获得大量的淡水。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熔化,后液化
B.先汽化,后凝固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液化
D
图3
知识点拨 六种物态变化图:
注意:1.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中没有液态出现。
2.固体升华时吸热,可用于制冷。生活中常见的易升华的物质:干冰、碘、萘。
1.(知识点1)在寄送生鲜产品的时候,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商家会在包装盒中放一些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这是利用干冰 (  )
A.汽化吸热
B.液化放热
C.凝华放热
D.升华吸热
D
2.(知识点2)夏天,要存放新鲜的蔬菜水果,需要用保鲜膜包裹好,然后放入冰箱保鲜室里低温存放,否则容易“蔫”。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减慢蔬菜水果中的水 (  )
A.凝固
B.液化
C.汽化
D.升华
C
3. (知识点1)灯泡用久了,内壁会发黑,这是由于灯泡工作中,钨丝受热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钨蒸气,遇到冷玻璃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固态的钨附着在玻璃内侧日积月累形成的。
4. (知识点1、2)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舱外温度可达2 000 ℃以上。因此科学工作者在舱体外围涂上防热材料,固态的防热材料在高温下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变为气态,同时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从而使舱内温度保持在25 ℃左右,保护航天员的安全。
升华
凝华
升华
吸收
5.(知识点1、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时,会发现冰棍表面有一层“白粉”,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形成过程中需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凝华


吸(共27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课堂检测
知识精练
新知梳理
4.3 熔化和凝固
知识体系图
课标要求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物理学中,把物质由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如冰变成水;把物质由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如水变成冰。




2.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熔点与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________,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________,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________的 没有熔点或凝固点
熔点
凝固点
相同
晶体 非晶体
特点 熔化时,不断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 凝固时,不断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 熔化时,不断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
凝固时,不断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
举例 海波、冰、食盐、石墨、萘、各种金属等 石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橡胶等

不变

不变

升高

降低
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
例1  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针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1)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该过程中_________(选填“吸
图1
收”或“放出”)热量;将铁水倒入制作农具的模子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就制成了农具,该过程中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熔化
吸收
凝固
放出
知识点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例2 用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及凝固的特点。
图2
(1)实验前,应按照______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实验装置,此时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将装有石蜡和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有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是采取________法加热,这样加热的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且温度上升较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观察和记录。
自下而上
需要
水浴
均匀加热

(3)在海波的温度达到40 ℃时开始计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和状态,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2-乙中作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55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态 液态 答图1
如答图1所示
(4)分析图像可知,海波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________℃;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海波全部熔化为液体后,继续加热,温度________。
图2
48
不变
升高
(5)停止对液态海波加热,让它慢慢冷却,每隔1 min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和状态,并根据所得数据作出海波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2-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海波开始凝固时的温度是________℃;海波在凝固过程中,继续放热,温度________;海波全部凝固为固体后,继续放热,温度________。
图2
48
不变
降低
(6)图3-甲、乙分别是石蜡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分析图像可知,石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______;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________。
图3
升高
降低
(7)在海波熔化的过程中,用试管夹将试管从烧杯中取出,海波停止熔化;再将试管放回烧杯,海波又继续熔化。换用石蜡重复操作后仍然如此,这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知识点拨 固体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液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知识点 晶体和非晶体
例3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都上升
B.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C.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冰、铁块、沥青都是非晶体
B
例4 图4是甲、乙两种固体在加热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B.甲的熔点为210 ℃
C.乙的熔化过程持续了4 min
D.乙在BC段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图4
D
知识点拨 晶体和非晶体的判断(以熔化过程为例):
a
晶体 非晶体
熔化时物质的状态 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 固态→变软→变稀→液态
熔化时温度的变化 有固定的温度(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 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
熔化图像
1.(知识点1)“打铁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将生铁在高温下化成铁水,然后用力将铁水泼洒出去,形成“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的美丽场景(如图5所示),铁水最后形成铁屑。关于“打铁花”表演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先熔化后升华
B.先熔化后凝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汽化后凝固
C
图5
2.(知识点2、3)如图所示,下列四个图像中表示某金属凝固图像是 (  )
B
3.(知识点2、3)图6是做“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实验时得到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第5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15 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
图6
D
4. (知识点1)失蜡法是我国古代精密铸造法,先用固态的石蜡刻画成与铸件相同的模型,外敷耐火材料,成为铸件模具,加热烘烤后,石蜡全部________流失,使整个铸模变成空壳,将铜水灌注在“空壳”的模具内________后,便铸成器物。
5. (知识点1、3)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冰棒贴紧舌头,舌头会迅速被“冻”在冰棒上,这是因为舌头上的水遇冷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现象;不一会儿,舌头与冰棒又分离了,这是________现象。
熔化
凝固
放出
凝固
熔化
6. (知识点2、3)根据下表中所列的几种晶体的熔点可知,通常情况下:
(1)酒精在-113 ℃时是________态;
(2)南极的最低温度可达-90 ℃,在那里可以用________温度计;
(3)铜块掉入铁水中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熔化。
物质名称 固体水银 固体酒精 固体煤油 铜 铁
熔点/℃ -39 -114 -30 1 085 1 538

酒精




没有(共20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第2课时 液化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4.2 汽化和液化
课堂检测
知识精练
新知梳理
知识体系图
1.物理学中,把物质由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________的相反过程。
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物质在汽化过程中________热,在液化过程中________热。


汽化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知识点 液化
例1  如图1所示,把水壶中的水烧开并持续加热,水蒸气从壶嘴口喷出,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小水珠,水蒸气由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在距离壶嘴一定高度处放置一个玻璃板,可以在玻璃板________(选填“上”或“下”)表面接收到由小水珠形成的水滴。此实验说明水蒸气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的方法液化。
图1



降低温度
例2 如图2所示,注射器中充满了气态乙醚。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当向左推动活塞时,气态乙醚的体积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同时在注射器内观察到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________现象,是通过____________的方法实现的。液化能使气体________缩小,方便贮藏和运输,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
图2
减小
液化
压缩体积
体积
例3  如图3所示,小明吃棒冰时,看到棒冰周围冒“白气”,由此联想到了烧水时壶嘴也会冒“白气”。关于这两种“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者都是水蒸气
B.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前者是由棒冰汽化产生的
D.后者是壶嘴处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图3
知识点拨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气”“白雾”都是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
例4 汽车内开了空调后,挡风玻璃的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无论冬夏,“水雾”都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无论冬夏,“水雾”都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C.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知识点拨 温度高的水蒸气在遇到温度低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因此小水珠总是出现在空气温度较高的那一侧。
C
知识点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例5  (1)如图4所示,温度恒定的室内悬挂着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甲、乙,温度计乙的玻璃泡被浸透酒精的湿润棉花包裹着(湿润棉花的温度与室温相同)。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发现温度计甲的示数不变,而温度计乙的示数缓慢下降,原因是酒精在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________热。
图4
汽化

(2)如图5所示,将烧瓶内的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盛有冷水的容器B内,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少量的水,这是通过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可以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了,说明该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
图5
降低温度
液化

例6  如图6所示,炎热的夏天,很多地方会采用喷射水雾的办法使室外休息区域降温,这是利用了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有些医院和宾馆利用高温水蒸气来做饭、烧水,这是利用了水蒸气液化时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图6
知识点拨 液化和汽化是相反的过程,它们的吸、放热情况如下图。
汽化

1.(知识点2)抢救中暑病人的措施之一是用酒精擦拭病人皮肤,这是因为 (  )
A.酒精温度低,有降温的作用
B.酒精蒸发有吸热制冷的作用
C.酒精有刺激性,能使人清醒
D.酒精有消毒的作用
B
2.(知识点1)若运动场上的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实施急救时,常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这是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有机物,沸点只有12.5 ℃,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是________态。它通常以液态形式储存在金属罐中,这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将氯乙烷液化后储存起来的;另一种可以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
3.(知识点1、2)如图7所示,“回南天”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每年3、4月份,从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遇冷会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并使墙壁、窗户看起来像“出汗”了;此过程中会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室内温度越________,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图7
液化


4. (知识点1、2)如图8所示,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发射时,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
图8
中,通过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来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巨大的热量,从而保护发射台;火箭升空瞬间,可以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汽化
吸收
液化
5.(知识点1、2)如图9所示,打开蒸包子的笼屉时,会产生大量的“白气”。“白气”是由高温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这一过程会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拿热包子时,有经验的人会在手上沾水以防止手被烫伤,这是因为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会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图9
液化

汽化

降低温度
沸腾
不变(共16张PPT)
课堂检测
知识精练
新知梳理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课标要求 1.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1.水循环是指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________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的过程。
2.云是由水蒸气上升到气温较低的高空遇冷________成小水珠或________成小冰晶形成的;雨是由云中的小水珠相互凝聚逐渐增大成为大水珠后下落到地面形成的,或由云中的小冰晶凝聚变大并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成大水珠形成的;冰雹是由水滴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 ℃以下的高空时,________成雪珠、小冰晶或雹子,再随气流上下翻腾逐渐变大而形成的;雪和霜都是由水蒸气遇冷________形成的;雾和露都是由水蒸气遇冷________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蒸发
液化
凝华
熔化
凝固
凝华
液化
3.有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1)人类应尽量减少对水资源的________,并采用先进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循环利用水资源;(2)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和________用水;(3)加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制定有关节水的法规,有效地使用水资源。
污染
节约
知识点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例1 图1是大自然中水循环过程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________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要________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________成小水
图1
珠或________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________成小水珠,与原来的水珠一起落下,这就形成了雨。水最终又回到了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
蒸发

液化
 凝华
熔化
知识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例2 自然界中的云、雨、雹、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由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B
例3 图2是下冰雹时的情景。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看,云层中的小水滴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 ℃以下的高空时,会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上升气流减弱时回落,在上升气流增强时上升,如此上下翻腾,便形成了大冰雹。
图2

 凝固
知识点拨 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形成:
常见现象 露 雾 雨 云 冰雹 雪 雾凇 霜
形成过程 (水蒸气)液化 (水蒸气)液化/(云中冰晶)熔化 (水蒸气)液化/凝华 (小水滴)凝固 (水蒸气)凝华 状态 水珠(液体) 水珠/冰晶 冰晶(固体) 吸、放热情况 除了熔化,以上形成过程中都放出热量 知识点 合理利用水资源
例4  关于水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人类的生活将不再需要水
B.为了保护水资源,生活中应该节约用水
C.地球上的淡水大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3%,人类都能直接利用
D.因为地球上的水是循环的,所以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
1.(知识点1)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
A
2. (知识点2)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对于图中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
C
3.(知识点3)加强水资源保护,提倡节约用水。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洗衣水先用来拖地,再用来冲厕所
B.刷牙时不关水龙头
C.不向河水中排放工业污水
D.水龙头漏水时,及时修好
B
4.(知识点1)如图3所示,请仿照示例在括号内填写水在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时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其吸、放热的情况。
图3
答图1
如答图1所示(共26张PPT)
课堂检测
知识精练
新知梳理
第1课时 蒸发和沸腾
4.2 汽化和液化
课标要求 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界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________。
2.物理学中,把物质由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________和________。
3.只在液体________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的________越高,液体的________越大,液体表面附近的____________越快,蒸发越快。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转化


蒸发
沸腾
表面
温度
表面积
空气流动

4.物理学中,把在液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进行的________汽化现象,叫做沸腾。液体沸腾时,虽然继续加热,但液体的温度________。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________;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_。
5.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内部
表面
剧烈
沸点
不变
100 ℃
温度达到沸点
不断吸热
知识点 物态的变化
例1 如图1所示,铁块在高温下变成铁水,是由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火山爆发时的高温使岩石变成岩浆,是由______态变成______态;常温下,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是由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
图1






知识点 汽化
例2  中国的茶文化在宋朝时已名扬世界。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需要加热炒制。在炒茶的过程中,茶叶中________态的水变成________态,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使茶叶变干,这便是茶叶制作中的关键环节——“杀青”。


汽化
知识点 蒸发
例3 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凡展开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对比图甲中两图,可以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的关系。
(2)通过对比图乙中两图,可以验证猜想________。
(3)通过对比图丙中两图,可以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图2
液体温度

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的快慢
(4)为了节约水资源,很多农村地区的灌源用水会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与沟渠输水相比,管道输水的方式从减弱空气流动和降低温度两个方面减慢了水分的________;另外,管道可以减少水的渗漏。
蒸发
(5)某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3所示。热风干手器可以加快水的蒸发,其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多选,填序号)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知识点拨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图3
①③
知识点 沸腾
例4 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宇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4-甲所示。
图4
(1)小宇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____________(选填“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若组装实验装置时出现了如图4-甲所示的情形,则接下来小宇应该将铁架台的____________(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图4
由下到上
A处向上
(2)小宇在水温上升到90 ℃时开始计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4-乙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如答图1所示
答图1
(3)实验时,小宇观察到水中气泡有两种上升情况,如图4-丙、丁所示,则________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分析实验数据及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说明此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__。
图4

99 ℃
不是
保持不变
(5)实验结束后,小宇取走酒精灯,水很快停止沸腾。综上可知,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________,且________________。
(6)小宇和同学们交流后,发现在自己的实验中,水被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写一条即可)。
沸点
持续吸热
烧杯中的水太多(或酒精灯的火力太小)
知识点拨 1.液体持续沸腾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不断吸热。
2.液体沸腾的特点:①需要持续吸热;②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实验中缩短水沸腾前加热时间的方法:①提高水的初温;②减少水量;③给烧杯加盖子;④增大酒精灯火焰。
4.沸腾与蒸发的区别:
蒸发 沸腾
共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不同点 发生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 温度达到沸点
影响因素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及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有关 液体的沸点只与液体的种类和大气压有关
温度变化 液体周围温度降低 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1.(知识点1、2)小明在输液时,注意到护士用蘸有酒精的棉球给他擦拭手背消毒。他发现涂在手背上的酒精很快就干了,这是因为________态的酒精变成了________态;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


汽化
2. (知识点3)如图5所示,《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纸很快变干,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加快水的________。
图5
提高液体温度
蒸发
 3. (知识点3)如图6所示,炎炎夏日,狗会尽可能地伸长舌头并快速喘气,是因为狗身上没有汗腺,狗的汗腺长在舌头上。狗尽可能地伸长舌头,可以增大_________________;快速喘气可以加快汗水表面的______________;这些都可以加快汗水蒸发,而蒸发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使狗感到凉快一些。
图6
液体的表面积
空气流动
吸收
4.(知识点4)小明和小红分别进行了“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小明在组装图7-甲所示的装置时,应先固定________(选填“A”或“B”)的位置。
图7
B
(2)小明和小红分别绘制了实验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7-乙所示。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7
98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3)小明在实验中观察到水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若气泡不断上升、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时破裂,就表明水沸腾了。
(4)若小明和小红所用实验器材的规格完全相同,水量也相同,则两人绘制的图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大
两人使用的水的初温不同(共27张PPT)
课堂检测
知识精练
新知梳理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知识体系图
课标要求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程度的物理量。温度的常用单位: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2.__________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_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3.摄氏温标的规定: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的温度为0 ℃,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__℃。在0 ℃到100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 ℃,读作____________。
冷热
摄氏度

温度计
热胀冷缩
冰水混合物
100
1摄氏度
4.温度计的使用:
(1)估: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2)选: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观察其________和__________,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_;(3)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不能与______________接触;(4)读:要等____________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5)记:记录数据时要带上__________。
量程
分度值
量程
杯底、杯壁
示数稳定
相平
不能
单位
5.常用水银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体温计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6.世界上很多城市的气温都比周围郊区的高,特别是在晴朗无风的夜晚,有时会相差4~5 ℃,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
35~42
0.1
可以
热岛效应
知识点 温度
例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下列关于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0 ℃的铁块一定比0 ℃的木块冷
B.0 ℃就是没有温度
C.人感觉冷时,气温一定很低
D.-6 ℃读作零下6摄氏度
D
例2 下列对温度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 ℃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26 ℃
C.让人舒适的室温约为30 ℃
D.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5 ℃


A
知识点 温度计
例3  小明想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1)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图1-甲是小明测量时使用的温度计,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_℃,量程是________________。
图1
热胀冷缩
1
-20~105 ℃
(2)图1-乙是小明测量水温时进行的四次操作,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
(3)正确操作后,小明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进行读数,如图1-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采用________方法读出的数据会偏大。(均选填字母)
图1
D
b
a
(4)测出热水的温度后,小明又用其他温度计分别测量了四个物体的温度,如图2所示,它们的示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图2
18 ℃
-26 ℃
58 ℃
-16 ℃
例4 现有一支刻度均匀但刻度线模糊不清的温度计。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此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内水银柱的长度是10 cm;将温度计插入正在沸腾的水中时,温度计内水银柱的长度是35 cm。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某液体中,温度计内水银柱的长度是20 cm,则该温度计内水银柱每厘米代表的温度是________,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
4 ℃
40 ℃
【解析】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计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内水银柱的长度是10 cm;当插入正在沸腾的水中时,温度计内水银柱的长度是35 cm,则该温度计内水银柱每厘米代表的温度是 。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某液体中,温度计内水银柱的长度是20 cm,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t=t0×(20-10)=4 ℃×10=40 ℃。
知识点拨 温度计的读数方法:(1)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2)注意区分示数是零上还是零下。当所给部分无0刻度时,区分方法如下:
知识点 体温计
例5 同学们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若感觉身体不适,应及时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图3是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_℃,量程是________℃,此时的示数为________℃。
图3
0.1
35~42
37.5
(2)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的连接处特别细且略有弯曲,当水银受冷收缩时,水银会从这个细管处断开,因此体温计__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3)对该体温计进行简单消毒后,直接用它先后测量体温分别为37 ℃和38.5 ℃的两位同学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将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知识点拨 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细弯管,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之前,要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向下甩几下(使用温度计时不能甩)。
可以
37.5
38.5
1.(知识点1)正在发烧的小军的体温可能是 (  )
A.35 ℃
B.36 ℃
C.39 ℃
D.49 ℃
C
2.(知识点1)0 ℃的水和0 ℃的冰相比 (  )
A.冰较冷
B.水较冷
C.一样冷
D.以上判断都不对
C
3.(知识点2、3)图4所示为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下列有关图中两支温度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       
B.温度计的量程比体温计的大
C.体温计的分度值比温度计的小    
D.体温计和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
图4
D
4.(知识点1)物理学中,用________客观地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把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________℃。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
0
负(或零下)4.7摄氏度
5.(知识点2)如图5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沙漠中某一天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可知当天的最低气温是________℃,最高气温是________℃,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是________℃。
 
图5 
-15
40
55
6.(知识点3)图6为常见的体温计,它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此时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若该体温计没有用力向下甩过就用来给一个体温正常(37 ℃)的同学测体温,则体温计的示数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6
热胀冷缩
37.8
不变
7.(知识点2)小林自制温度计时在温度计上均匀刻画了100个刻度线。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该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第10个刻度线处稳定;把该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第90个刻度线处稳定;将该温度计放入温水中,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第30个刻度线处稳定,则该温水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
25
【解析】该温水的实际温度是
可以
热胀冷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