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三上1.4《曹冲称象的奥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三上1.4《曹冲称象的奥秘》(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8 15:13: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称量物体》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称量物体》单元对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量感”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中“曹冲称象的故事”的主题活动。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能针对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制订称重的实践方案,并能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丰富度量的活动经验。“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从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理解质量单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运用“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称出一个庞然大物的质量,感知“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基本事实,感悟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从学生假期调查的食品包装引入,聚焦“净含量”及其单位。在分析交流中,自主发现规律,较重用“千克”,较轻用“克”。从生活经验自然过渡到数学学习。系统介绍各种秤具(盘秤、电子秤、天平等),让学生了解工具的多样性及其适用场景。通过“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食盐和多种小物品(鸡蛋、棋子、硬币),强化手感,建立肌肉记忆,这是培养量感的关键步骤。引用语文课本中的“曹冲称象”故事,并设计科学小实验,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等量代换)和科学方法(排水法)揭秘历史难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趣味性。介绍“半斤八两”“杆秤”“钱、分、厘”等中国古代度量衡知识,以及质量单位的演变史。这不仅拓展了知识面,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发展,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有“轻”“重”的生活概念和比较经验。已学习过长度单位,对“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有初步认识,对“十进制”的进率关系不陌生。但是由“形”到“量”的抽象困难:长度是可见的,而质量是“内在的”“不可见的”,需要靠肌肉感和工具来衡量,更为抽象。并且单位表象建立困难,“1克”太轻难以感知,“1吨”太重无法体验,必须依靠大量的中介物(如硬币、食盐、同学体重)来搭建认知桥梁。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1克、1千克和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并能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在调查、掂量、称重等实践活动中,培养量感,即对物体质量的直观感知和判断能力, 经历从“非标准单位”到“标准单位”的认识过程,进一步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和实验,初步理解等量代换和排水法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了解中国古代度量衡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建立1克和1千克的清晰质量观念。
2. 掌握千克与克、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二)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克”等抽象单位的表象。
2. 培养估测能力。能结合实际,对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合理的估测。
3. 理解“吨”这个超大质量单位,理解 “等量的等量相等” 这一等量代换思想
“曹冲称象”中的应用。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新课标中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强烈的现实性和突出的实践性。
从学生假期调查的食品包装引入,聚焦“净含量”及其单位。在分析交流中,自主发现规律较重用“千克”,较轻用“克”。从生活经验自然过渡到数学学习。所有素材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强调“调查”“掂量”“称重”“实验”“估算”等操作性活动,在做中学,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清晰的结构性。
遵循“感知 、 建立 、应用 、 拓展”的认知规律,从克、千克到吨,单位由小到大,结构分明。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计量很重的物体(如大象、汽车)怎么办?自然引出更大的单位“吨”。通过“100袋大米”和“全班体重相加”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活动,将抽象的1吨转化为具象的、可想象的模型,巧妙突破难点。
创新的融合性和丰富的文化性
将数学与语文(曹冲称象)、科学(排水实验)、历史(度量衡演变)深度融合,设计新颖,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独具匠心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运算,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传承。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运算 称量物体 《分享调查结果》 1
《称量物体》 1
《计量较重物体》 1
《曹冲称象的奥秘》 1
《质量单位讲堂》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1.1《分享调查结果》 目标: 通过调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初步感受有的食品用“克”作单位,有的食品用“千克”作单位。 探究一:调查结果分享 → 探究二:称重工具探索→ 1.理解“粗测工具”(电子秤)与“精测工具”(天平)的适用场景。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2《称量物体》 目标: 通过称一称、算一算、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探究一:千克与克的奥秘。→ 探究二:常见物品称量赛 。 → 1.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用盘秤称量物体,能初步判断物体实际轻重。
1.3《计量较重物体》 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是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探究一:感受1吨的重量。→ 探究二:推算1吨。 →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4《曹冲称象的奥秘》 目标: 理解“曹冲称象”故事中“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即一个量可以用与它相等的另一个量来替换。 探究一:排水实验。 → 探究二:抽象建模,揭示奥秘。→ 能理解“曹冲称象”故事中“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能理解并感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1.5《质量单位讲堂》 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质量单位以及称重工具,感受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文化自信。掌握“等量代换法”,即一个量可以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换的数学思想。 探究一:古代质量单位。→ 探究二:杆秤与十六星秤 。→ 探究三:杆秤与十六星秤 。→ 理解古代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掌握“等量代换法”,即一个量可以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换的数学思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冲称象的奥秘》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曹冲称象的奥秘》 课时 第4课时
课标要求 本课内容主要对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要求是: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和排水实验,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需要理解“因为船下沉位置相同,所以排水量相同,所以质量相等”的逻辑链条,初步形成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本节课的核心是建立“等量代换”和“总量的分合”两个基本的数学模型。学生需要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这些数学本质,并尝试应用于解决新问题。课程将数学思想与历史故事、科学实验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称量大物”这一真实问题的有力工具,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测量”知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超越了对具体计量单位的学习,侧重于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的渗透。它在整个小学数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此前比较、加法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为未来学习方程、等价代换等代数思想埋下伏笔。以“曹冲称象”这个富含智慧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自然引出“如何称量巨大物体”的核心问题。 设计了“排水量”小实验,将故事中宏大的“船下沉”场景微缩到课堂上可操作的“水位上升”实验。这是实现从具体到抽象飞跃的关键环节。教材编排巧妙地将数学、科学、历史三门学科融合,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轻重”有直观感受,可能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但对故事背后的数学原理缺乏深入思考。他们已初步学习过简单的比较和加法运算。 该年龄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和动手操作,但对于从具体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存在一定困难。
核心素养目标 理解“曹冲称象”故事中“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即一个量可以用与它相等的另一个量来替换。 经历“情境感知—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拓展”的完整探究过程。 3.感受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从“船下沉位置相同”和“排水量相同”的具体现象中,抽象概括出“质量相等”这一本质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两个相同的透明量杯、清水、蓝色食用色素(增强可视性)、一个小玩具木象、一个与木象质量完全相等的金属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导入 (一)情境导入 播放《曹冲称象》动画片段或讲述故事。 问:“同学们,曹冲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追问: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为什么称出了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呢? 师:‘船下沉的位置一样’就一定能说明‘重量一样’吗?这到底是巧合还是一个科学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化身科学侦探,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揭开这个千年谜团! 学生:把大象赶船上,画线,再装石头,称石头。 学生:因为船沉下去的一样多。 学生:因为它们一样重。 利用经典故事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追问,将学生的思考从故事情节引向数学本质,直指本课核心概念“等量”,并制造认知冲突,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探究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师:如果我用水盆装水模拟河流,用木象模拟大象,把装木头大象的塑料盒放在半盆水的盆中,水面会怎么样? 追问:如果放在装满水的盆中呢? 师小结:溢出来的水在数学上也有特殊的叫法,科学家把物体放入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作‘排水量’。 师:今天我们也学曹冲“称象”,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进行“曹冲称象”实验。 活动一:实验 教师活动: 1. 介绍实验器材:出示两个量杯(内装等量600毫升蓝色水)、与木象等重的金属块。 2. 演示实验:先将木象缓缓放入第一个量杯,让学生观察水位变化并记住高度;再将金属块放入第二个量杯,观察水位高度。 3.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没错!水位上升的高度是一样的。这说明,木象和金属块的排水量是相等的。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它们的排水量会相等吗? 师:把木块换成其他同质量的物品,重复上面的实验,结果相同吗? 继续演示:将金属块换成其他同质量的物品继续放入量杯中。 师生一起观察发现:换成其他同质量的物品后排水量不变。 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物体,排水量也相等。 4.回归故事:“现在,谁能用我们实验发现的这个道理,再来解释一下曹冲称象?” 师:同学们的推理能力真是太棒了!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曹冲方法的科学性。大象的重量这个‘巨大的量’,被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堆石头的重量,这堆石头由许多小石头组成,也就是‘许多小量的和’。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计算这个‘和’呢? 学生:水面会上升。 学生:水一定会溢出来。 学生:水都变高了。 学生:两个杯子里的水升得一样高。 学生:因为木象和金属块的重量相同,所以排水量也相同。 学生:因为大象和石头让船下沉的深度一样,所以它们的排水量一样,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一样,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等。 将故事中抽象的“船下沉”转化为实验室可观测、可测量的“水位上升”,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现场称重,将“排水量相等”与“质量相等”直接关联,为学生搭建理解的桥梁。 让学生自己用实验结论解释故事,完成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深刻理解“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 抽象建模,揭示奥秘 活动二:揭秘 1. 在黑板上画示意图:一边画大象,另一边画一堆石头,中间写“=”。 2.师:已经知道大象的质量 = 船上石头的总质量,怎么算出石头的总重量呢? 师:石头的总质量=各次称出的石头的质量之和 3. 问:根据我们的发现,这个等式可以怎么写? 师小结:大象的质量 = 船上石头的总质量= 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 学生:大象的重量 = 石头的总重量 学生:只需要分别称出石头的重量再加到一起,就能得出石头的总重量。 学生举手回答。 用板书和数学符号将探究成果固化下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模型。
四、变式 追问:“石头的总重量从哪里来?” 总结: 数学思想一:等量的等量相等。 数学思想二:总量等于各部分量之和。 师:看,一个复杂的大象称重问题,就这样被曹冲用数学智慧分解成了简单的加法问题! 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核心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回答。 1 个西瓜、1 根萝卜、1 个苹果谁最重,谁最轻? 你知道一个西瓜的质量等于多少个苹果的质量吗? 3.曹冲称象的过程中将石头分成了3堆,如果这3堆石头的质量分别是950kg、1250kg和872kg,那么这头大象有多重?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全景式回顾,升华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的奥秘 等量的等量相等 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1.下面三条船都装了货物,请你在货物最重的船下面的方框里画“√”,在货物最轻的船下面的 里画“○” 2.求下图中大圆球的排水量。 思考: 1个大圆球的排水量+1个小圆球的排水量=( )mL 1个大圆球的排水量+( )个小圆球的排水量=24 mL 3 个小圆球的排水量等于( )mL, 1个小圆球的排水量等于( )mL, 1个大圆球的排水量等于( )mL。 提优拓展 3.在没有货币的时代,人们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完成物品的交换,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1罐米可以换4只鸡,1只鸡可以换40条小鱼。那么1罐米可以换多少条小鱼?
教学反思 亮点: 本节课环节紧凑,预设了丰富的学生活动和高阶思维问题。预计在实验环节学生的兴趣会极为高涨,但在解释“排水量”与“质量”的关系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障碍,需要放慢节奏,用更类比的方式辅助理解。拓展题“以物易物”难度较大,需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决定是详细讲解还是作为思考题留白。 2. 不足与改进: 个别学生换算仍有困难,需要课后个别辅导,可以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增强直观性,对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回应可以更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应有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