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当时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而当时的英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很多人无地可耕或只有少量的耕地,因此被迫开垦荒地以维持生存。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为了自由以及财富,自发地或在领主、修道院的推动下加入了垦荒大军。材料旨在表述垦殖运动的( )
A.原因 B.过程 C.性质 D.影响
2.(回归教材)14世纪中叶以后,西欧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西欧农村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是 ( )
A.庄园经济 B.垦殖运动 C.租地农场 D.手工工场
3.对下列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垦殖运动的开展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生产组织的革新 D.市民阶层的产生
4.西欧富裕农民约翰建立了租地农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材料反映了西欧 (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B.基督教的兴起
C.城市的兴起 D.庄园的瓦解
5.16世纪在英国流传一首歌谣:“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列坐检细毛,不敢辞劳苦。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陈。二十扦制匠,将呢折成匹……”歌谣透露的信息是英国 ( )
A.棉纺织业的兴起 B.工场经济的发展
C.机器工厂的景象 D.庄园生活的惬意
6.“一些西欧商人绕过行会,自己购买原材料提供给手艺人。在支付原材料和雇佣人力上压低价格,出售产品时抬高价格,以确保投资回报的最大化。”材料反映当时西欧( )
A.生产的资本主义化 B.封建行会的发展
C.租地农场逐步形成 D.庄园经济的兴起
7.(跨美术学科)下图所示的现象说明 ( )
A.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B.市民阶层迅速崛起
C.土地迅速集中
D.生产产品全部面向市场
8.(易错题)下表反映出中世纪西欧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共同点是 ( )
租地农场 手工工场
农场主提供土地和生产工具;农场主雇佣农民;农产品面向市场 工场主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工场主雇佣工人;产品面向市场
A.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
B.采用雇佣关系
C.自给自足的方式
D.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9.构建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是小于同学在学习某节课后构建的思维导图,你认为 ( )
A.①处填“欧洲城市发展”
B.②处填“手工工场”
C.③处填“世界市场产生”
D.④处填“资本主义萌芽”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材料三:《11—14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结构图: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谈谈你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11.《简明世界历史读本》中提到:“城市争取自治权利的努力使其成为新的共同体,其内部产生了新的社会元素,在欧洲发展进程中提供了相当发达的城市文化、政治理念、经济支持。”这个新的共同体指的是( )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市民阶层 D.资产阶级
12.富裕农民、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这表明,当时欧洲 ( )
A.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B.庄园制度逐步形成
C.热衷于垦殖运动开发土地
D.生产的资本主义化
13.(2025唐山月考)13、14世纪,西欧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富商巨贾还投资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上述内容表明( )
A.城市兴起 B.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C.富农兴起 D.城市经济繁荣
14.(新考法)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走进近代——农村和城市的新变化”为主题,制作了相关知识图谱,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以上思维导图,你认为农村和城市的新变化“▲”及原因是 ( )
A.封君封臣制度确立;生产力的发展
B.欧洲教育文化繁荣;生产力的发展
C.西欧城市的兴起;生产力的发展
D.资本主义产生;生产力的发展
(2)根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欧洲农业、手工业领域变化的共同点是( )
①产品市场化 ②分工合作 ③利益均享 ④生产集中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某班同学在研讨历史知识,研讨的内容是“开展垦殖运动”“农奴获得离开庄园的机会”“手工工场”等。他们研讨的主题应该是 ( )
A.西欧城市的发展 B.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基督教的兴起 D.西欧庄园的发展
2.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得最早,也最典型。……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雇工之间彼此签订契约,按规定的比例分配产品。据估计,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出租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比是1∶10。由此可知租地农场 ( )
A.出现的背景 B.引起的社会矛盾
C.变化的过程 D.得以发展的原因
3.对下列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
A.从封建庄园过渡到租地农场
B.中世纪西欧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从个体劳动发展为手工工场
D.庄园是中世纪乡村典型组织形式
4.(2025西安新城区月考)“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上述材料说明 ( )
A.经济变革决定社会结构变革
B.欧洲率先产生社会经济变革
C.经济发展最终趋势是商业化
D.欧洲经济变革深刻影响世界
5.(新情境)右图为《中世纪晚期玻璃加工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玻璃的不同工序集合在同一个场所,以便对劳动进一步实行分工。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佐证( )
A.租地农场的出现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富裕农民的产生 D.手工工场的发展
6.(史料实证)下面图示是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发的变化。在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工场
C.现代工厂 D.手工业作坊
7.因手工工场而富裕的商人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16世纪以后的重商主义政策使他们经济实力强大,地位显赫,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手工工场劳动,他们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可见,手工工场的发展 ( )
A.提高了生产效率
B.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C.促进了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D.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
8.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14世纪初起,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改为出租经营,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人身自由,庄园趋于瓦解。
——摘编自肖翠松《试析中世纪西欧庄园制瓦解的经济影响》
材料二: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一些商人、工匠以及从庄园里逃亡出来的农奴,聚集在港湾、城堡、教堂以及交通要道周围,进行生产和交易。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的城市。
——摘编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地租交付方式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指出引起该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
(3)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城市居民为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采取了哪些方式。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看法。
9.(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
材料二: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直到中世纪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摘编自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材料三:如图
图1 中世纪农民在耕地 图2 中世纪印刷工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出现的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是什么。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解析:“被迫开垦荒地以维持生存”“很多人为了自由以及财富,自发地或在领主、修道院的推动下加入了垦荒大军”说明了欧洲人发起垦殖运动的原因。故选A。
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进行经营,故材料中出现的经营方式是租地农场。故选C。
3.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因此材料体现了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的租地农场,具有资本主义特征,是生产组织的革新。故选C。
4.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A正确。B、C、D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A。
5.B 解析:“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说明了当时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故选B。
6.A 解析:据“在支付原材料和雇佣人力上压低价格,出售产品时抬高价格,以确保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及所学可知,在城市出现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出现了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A正确;“绕过行会,自己购买原材料提供给手艺人”与封建行会的发展不符,排除B;租地农场与材料无关,排除C;庄园经济代表封建制的生产关系,排除D。故选A。
7.A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有大量的劳动者在固定的场所进行集中劳动,且进行了分工合作,说明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故选A。
8.B 解析:“农场主雇佣农民”“工场主雇佣工人”说明农场主、工场主与农民、工人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选B。
9.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垦殖运动的兴起,货币地租逐渐流行,促进了租地农场的出现,手工业不断发展,手工工场逐渐走向集中,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均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选D。
10.(1)经济上的农奴制度或庄园制度;政治上的封君封臣制度。
(2)表现:工商业兴起促进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层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
影响:社会变革深刻改变欧洲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
(3)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传承与吸纳文明的过程;历史在传承中不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等。
11.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C正确。“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材料不符,排除A、B、D。故选C。
12.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A。
13.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居民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故选B。
14.(1)D (2)D
能力提升
1.B 解析:根据“开展垦殖运动”“农奴获得离开庄园的机会”“手工工场”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进入近代以来西欧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所以他们研讨的主题应该是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B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发展、基督教,排除A、C。材料不能体现“西欧庄园的发展”,D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B。
2.D 解析:据“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出租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比是1∶10”可知,租地农场经济收益巨大,发展迅速。故选D。
3.A 解析:“领主受封土地、领主参与管理、佃户劳动”等符合欧洲庄园经济的典型特征,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土的土地,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进行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故选A。
4.A 解析:“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说明经济变革决定社会结构变革。故选A。
5.D 解析:“生产玻璃的不同工序集合在同一个场所,以便对劳动进一步实行分工”反映的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发展。故选D。
6.B 解析:根据“农业”“租地农场”“手工业”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3世纪开始,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B正确。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新中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排除A。现代工厂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C。手工业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业作坊主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一般不雇用工人,排除D。故选B。
7.C 解析:据“因手工工场而富裕的商人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可知,手工工场的发展带动了欧洲社会阶级的分化,从而使当时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故选C。
8.(1)变化:从劳役地租为主转变为货币地租流行,从庄园转变为租地农场。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3)表现: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早期资产阶级出现;开展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大学兴起。
方式: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4)城市发展和建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城市治理和城市问题的解决。
9.(1)规模大小不一;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手工工场得到发展;商业资本迅速发展;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3)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