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上1.1物质的变化 巩固提升练
一、选择题
1.(4.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下列古诗词的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2025九上·临海期末) 下图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仙居无骨花灯
B.绍兴黄酒
C.临海剪纸
D.东阳木雕
3.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轮胎爆炸、石蜡熔化 B.食物腐败、干冰升华
C.冰雪融化、钢铁生锈 D.牛奶变酸、煤气燃烧
5.(2025八下·临海期末)如图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B.碳循环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
C.碳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D.二氧化碳的“减排”是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
6.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
A.化学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7.(2022八下·嘉兴期末)事物总是在变与不变中相统一。如图表示的是水电解和甲烷燃烧的微观反应过程,下列有关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B.分子数量一定改变
C.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D.原子数量一定不变
8.下列关于水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水电解可产生两种气体
B.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水能与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酸
D.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9.(2025七下·婺城月考)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10.下列对物质变化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在物理变化中分子间的间隔与相互作用均不变
B.水的天然循环只发生物理变化
C.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决定的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目一定不发生改变
11.(2025·温州模拟)非遗项目“打铁花”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先利用熔炉使罐子里的生铁化成铁水,随后通过特定工具击打铁水,使其形成绚烂的铁花火雨。下列关于“铁化成铁水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化学变化 B.属于液化现象
C.吸收热量 D.温度上升
12.科学改变了社会。人们以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其中属于以物理变化产生的材料为时代名称的是 ( )
A.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高分子合成材料时代
13.(2023·湖州)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正确分类可以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再利用。下列对垃圾的处理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存放
B.将其他垃圾焚烧用来发电
C.将厨余垃圾发酵变成有机肥料
D.将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
14.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②④⑥⑦⑨
15.(2025·嘉兴模拟)某科研团队研发出一款在沙漠中可以“向天借水”的装置。使用时,需将其下端深埋在地下 2 米左右,较冷的土壤会对设备下端的金属进行降温。顶部露出地面的涡轮会在自然风的作用下转动,将热空气向地下装置输送,当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被冷却的金属后会凝结成小水滴,以此不断地收集液态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该装置从空气中获得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B.利用该装置从空气中获得水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该装置收集水的过程要不断的从土壤吸收热量
D.该装置收集水的过程不容易受到昼夜温差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二、填空题
16.(2025七下·天台期末)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以极高的速度与大气层摩擦,表面温度会上升到3000℃以上。科学家在航天器的外部加了一层具有密度低、耐腐蚀、隔热、抗冲击等性质的烧蚀材料。
(1)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写出一点即可)。
(2)烧蚀材料在高温下会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吸收热量,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7.(2025七下·诸暨月考)小明和小红尝试完成项目任务:建构分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变化。下列是项目学习记录单(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题目:
任务一:制作水分子模型
资料:水的化学式为H2O,氢原子直径为0.53×10- 米,氧原子直径为1.48×10- 米。
材料:①直径2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②直径2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③直径5.6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④直径5.6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⑤直径8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⑥直径8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评价标准 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能区分原子种类、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不能区分原子种类且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任务二:利用建构的分子模型解释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资料:在标准状况下,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冰的密度是0.9克/厘米3。
(1)为使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他们选择的材料为( )(填字母)。
A.①② B.④⑤ C.①④ D.②⑥
(2)水结冰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8.(2025七下·余姚期末)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继而发生氯气罐爆炸。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1)写出氯气的一条化学性质: 。
(2)氯气罐内为液氯,因氯气罐泄漏处置不当使液氯急剧挥发产生爆炸,造成氯气罐爆炸的直接原因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19.(2025七下·杭州期末)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常温常压下酒精具有如下性质:
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⑥凝固点低。
(1)“易燃”属于酒精的 性质;
(2)利用酒精具有易挥发的性质,临床上常用它为高烧患者擦身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该现象表明,液体蒸发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酒精的用途很广,如将它作为温度计的填充液,这是因为酒精具有 的性质(选填上述序号)。
20.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以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的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 , , , 。
21.(2025七下·嘉兴月考)课堂上我们研究了物质的变化,知道了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请回答:
(1)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是因为我们观察到( )。
A.蜡烛在慢慢变短
B.蜡烛周围的空气变热了
C.蜡烛燃烧时产生了炭黑,使火焰上方的勺子变黑了
D.蜡烛在发光发热
(2)如图实验也能证明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 。
(3)我们还用蜡烛来加热白糖,加热过程中白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阶段是 ( )
A.从颗粒状固态变成液态 B.变成棕色
C.散发出焦味 D.变成黑色
(4)我们身体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们进行呼吸和运动时,身体内会发生化学变化
B.药物在人体内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C.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感到兴奋、愉悦,发生了化学变化
D.我们吃的食物被污染或含有毒素时,我们可能会中毒,发生了化学变化
22.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上述叙述中: 是物理性质; 是化学性质; 是化学变化; 是现象; 结论; 是用途.
三、实验与探究题
23.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
(1)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
(2)能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现象是____(填序号).
A.酒精燃烧 B.蜡烛熔化 C.火柴燃烧
24.(2025七下·鄞州期末)科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图是教材的四个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烧杯里盛有热水,将一块干燥的玻璃片盖在烧杯上,在玻璃片的 (填“上”或“下”)表面会出现小液滴。
(2)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充分加热后,固体的颜色变化: 。 (写出加热前后的颜色改变)
(3)小科把实验甲、乙分为一组,把实验丙、丁分为一组,其分组的依据是 。
25.某同学进行实验,其过程如下:
a.研磨:将硫的块状固体通过研钵磨成硫的粉末;
b.混合:将1g铁粉与1g硫粉混合均匀;
c.加热:将上述混合物加热一会儿,产生强光、放热现象,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的固体.
请回答:
(1)小明认为b是物理变化过程,你认为a是 变化过程,c是 变化过程.
(2)证明b是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3)证明c是化学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26.小金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猜想二: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
思路分析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
(2)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发光、发热、 等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此 (填“能”或“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法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依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 不同,通过实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可间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27.(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阶段综合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①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黑色固体;②另取一块体积相同的煤块比较它们的质量:煤块的质量较大;③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物是二氧化碳;④将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浮于水面上。
(1)上述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理由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2)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
(用文字叙述,下同);化学性质有 。
四、综合题
28.(2024九上·龙湾月考)二氧化氯是一种新型灭菌消毒剂。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氯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在常温下,易溶于水。二氧化氯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易爆炸,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其水溶液却十分安全,含有2%的二氧化氯水溶液无色、无臭、无腐蚀性,常温下稳定,不易分解;该溶液是特性优良、高效安全的消毒剂,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二氧化氯取代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1)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有 (任答出一点)。
(2)根据题中信息,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 。
29.(2025七下·诸暨月考)小明和小红尝试完成项目任务:建构分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变化。下列是项目学习记录单(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题目:
任务一:制作水分子模型
资料:水的化学式为H2O,氢原子直径为( 米,氧原子直径为 米。
材料:①直径2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②直径2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③直径5.6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④直径5.6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⑤直径8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⑥直径8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评价标准 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能区分原子种类、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不能区分原子种类且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任务二:利用建构的分子模型解释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资料:在标准状况下,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冰的密度是0.9克/厘米3。
(1)为使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他们选择的材料为____(填字母)。
A.①② B.④⑤ C.①④ D.②⑥
(2)水结冰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0.(2025七下·杭州八县期末)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水的存在形态会发生变化。
(1)下列场景与液化现象有关的是 :
①晾晒湿衣服; ②梅雨季节墙砖上挂满水珠;③冬天眼镜起雾;
④舞台使用干冰营造“仙雾缭绕”场景;⑤打开冰箱时看到白雾; ⑥盐场晒盐。
(2)科学家发现:水在超低温下能形成比蜂蜜还黏稠的“高密度液态水”;在一定环境中,常温常压下的水可以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组成“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和普通水的元素各不相同
B.“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化学性质与温度有关
C.水在常温常压下瞬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因受到阻碍停止运动
D.“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普通水相同
(3)我国的航天事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蒸蒸日上,2025年4 月24 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4月25 日1 时许,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如图,在火箭发射塔的底部往往安装大大的水槽,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白雾产生的原因。
31.(2025七下·东阳期末)实验室桌上放置装有水、酒精和食盐水的透明容器。小东鉴别出酒精并进行实验:
(1)通过闻气味从中鉴别出了酒精,这是利用了酒精的 性质(填“物理”或“化学”)。除了闻气味的方法,你还可以通过 方法鉴别酒精。
(2)取几滴酒精滴入塑料袋中,将袋挤瘪扎紧袋口,放到热水中,过一会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塑料袋鼓起来的过程中,酒精的质量 。从微观角度解释塑料袋鼓起来的原因是 。
32.(2025七下·滨江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1756年,德国医生莱顿弗罗斯特在一把烧红的铁勺上滴了一滴水珠,水珠竞挞悬浮起来并能持续30s,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研究发现把液体滴落在远高于自身沸点的高温物体表面时,一部分液体会发生剧烈沸腾,液体沸腾时,会有气体不断产生,在液体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会瞬间形成一个“气垫”,如图甲所示。由于蒸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气垫”很快就将沸腾抑制住。液滴悬浮在“气垫”上,在液滴重力的作用下,“气垫”中的气体从四周无规则逸出,“气 垫”就会拖着液滴在高温物体表面几乎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四处滑动。
(1)如图甲所示, “气垫”的形成是由于液体汽化。茉顿弗罗斯特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 (选填“好”或“差”),这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加图乙所示,将手伸入-196℃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冻伤,主要是利用 (选填“液氮”或“汗液”)汽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
(3)下列现象不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的是____。
A.烧红的铁锅中打入鸡蛋,晃动铁锅使鸡蛋来目滑动,不用油也能实现不粘锅的效果
B.冰块放入铁锅中,与锅挂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没有变化
C.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结烛的火焰,而手指没有烫伤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物质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错误;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该选项错误;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该选项正确;D. 爆竹爆炸是化学变化,该选项错误。
【分析】该题为古诗句中的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的特点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诗词的意思,然后看变化前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仙居无骨花灯,临海剪纸和东阳木雕的制作过程中,只是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故A、C、D不合题意;
绍兴黄酒的制作过程需要发酵,从而产生酒精,即生成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所以是不正确的.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不正确的.C.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所以是不正确的.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所以是正确的
故选D
【分析】 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 轮胎爆炸、石蜡熔化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 食物腐败是化学变化,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 冰雪融化是物理变化。钢铁生锈是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 牛奶变酸、煤气燃烧都是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判断变化的种类依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解此类题只须分析变化前后物质是否为同一种即可。
5.【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2)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解答】A、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的循环,该选项说法正确。
B、碳循环过程中,如二氧化碳溶于水等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并非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错误。
C、碳循环过程中,通过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该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的 “减排” 可以缓解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是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只说明了该物质的状态的改变,而没说明是生成其它物质的气态还是原物质的气态,若生成新物质的气态为化学变化,若是原物质的气态则是物理变化。
【分析】物理变化包括有状态的改变,而化学变化中也常伴随有气体生成,故要想准确判断变化的种类,必须看前后物质是否相同。
7.【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而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即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一定不变,而分子的种类肯定变化,但是分子的数量不一定变化,故B错误符合题意,而A、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相关: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属于物理性质,这些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2)化学性质相关: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等属于化学性质,这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解答】A、水电解可产生两种气体,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体现的是水的化学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B、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描述的是水的颜色、气味、状态,这些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正确。
C、水能与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酸,水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酸,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体现的是水的化学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D、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水与无水硫酸铜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体现的是水的化学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A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CD.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解答】 A.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C错误;
D.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A.根据物理变化的微观解释来分析;
B.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C.根据粒子结构来分析;
D.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解答】 A.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而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均发生改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没有生成新物质,只发生物理变化,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决定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即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BC.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
D.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判断。
【解答】 A.铁化成铁水,只是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铁化成铁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不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铁熔化成铁水,该过程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
D.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石器时代的工具在制作构成中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青铜器时代,需要冶炼金属,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铁器时代,需要冶炼金属,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高分子合成材料时代,合成高分子材料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解答】A. 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只改变了它的形状,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A正确
B. 垃圾焚烧会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错误
C. 发酵变成有机肥料,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C错误
D. 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14.【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滴水成冰,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死灰复燃,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木已成舟,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④火烧赤壁,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⑤沙里淘金,原理是过滤,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⑥火上浇油,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⑦百炼成钢,金属冶炼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⑧花香四溢,原理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⑨玉石俱焚,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D。
15.【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需要向外放热,结合水净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利用该装置从空气中获得的水应该存在杂质,需要净化后再次使用,故A错误;
B.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则发生物理变化,故B正确;
C.该装置收集水的过程要不断的向土壤放热,故C错误;
D.外界温度越高,则昼夜温差越大,那么水的收集越容易,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1)密度低/隔热/抗冲击
(2)分解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体现,化学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体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密度低、隔热、抗冲击。
(2)分解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17.【答案】(1)C
(2)物理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1)根据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直径比选择合适的圆片即可;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若要使其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则要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直径比约=1.48×10 10m:0.53×10 10m≈2.8:1=5.6:2,故选用直径为2cm和5.6cm的卡片,则应选用①④或②③,故选C;
(2)水结冰的过程中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若要使其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则要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由资料可知,水的化学式H2O,水由两种元素组成,故要选用不同颜色卡片,氢原子直径0.53×10 10m,氧原子直径1.48×10 10m,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直径比约=1.48×10 10m:0.53×10 10m≈2.8:1=5.6:2,故选用直径为2cm和5.6cm的卡片,则应选用①④或②③,故选C;
(2)水结冰的过程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8.【答案】(1)氯气能与水反应或有毒
(2)物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1)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1)氯气有毒、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氯气罐内为液氯,因氯气罐泄漏处置不当使液氯急剧挥发产生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9.【答案】(1)化学
(2)吸收
(3)⑥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惯性;
(2)根据“ 擦身以达到降温 ”分析;
(3)只有液体才能充当温度计的测温介质,因此它的测温范围应该在沸点和凝固点之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易燃”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因此为化学性质;
(2)根据“酒精擦身达到降温”可知,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
(3)酒精的用途很广,如将它作为温度计的填充液,这是因为酒精具有凝固点低的性质,故选⑥。
20.【答案】银白色固体;硬度小(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该物质为固体且质软;把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说明密度小;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的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该物质熔点低且颜色为银白色。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性质的应用,以具体物质的性质描述总结出其物理性质,只要掌握物理性质定义即可。
21.【答案】(1)C
(2)蜡烛燃烧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
(3)A
(4)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一个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蜡烛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同时会产生一些实验现象,如火焰上方的冷碟子底部变黑等。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4)人体中的化学变化:人体中的许多生理过程都涉及到化学变化,如呼吸作用、药物的代谢、大脑分泌激素等。
【解答】(1)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是因为我们观察到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如产生了炭黑,使火焰上方的勺子变黑了,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而蜡烛慢慢变短、周围空气变热、发光发热等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因为这些现象可能只是物理变化引起的。
故答案为: C。
(2)如图实验也能证明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蜡烛燃烧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再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都是新物质,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3)我们还用蜡烛来加热白糖,加热过程中白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阶段是从颗粒状固态变成液态,这一过程只是白糖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变成棕色、散发出焦味、变成黑色等现象,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A。
(4)我们身体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药物在人体内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实际上,药物在人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如被消化、吸收、代谢等,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而我们进行呼吸和运动时,身体内会发生化学变化,如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感到兴奋、愉悦,发生了化学变化;我们吃的食物被污染或含有毒素时,我们可能会中毒,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B。
22.【答案】①;②;③;④;⑤;⑥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是物理性质;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性质;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化学变化;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是化学现象;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是结论;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是用途。
【分析】变化与性质的区别看叙述中有没有“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有”等词语,若有则是性质叙述,没有则是变化叙述;现象是变化过程中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沉淀等。结论指生成了新物质,用途是指该物质有何应用。
23.【答案】(1)蜡烛熔化 掉落(或火柴燃烧)
(2)A;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关于物理性质的定义有两个,一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是指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形态、是否易升华、挥发等,都可以利用人们的耳、鼻、舌、身等感官感知,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还有些性质,通过实验室获得数据计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防腐性等。在实验前后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这些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助燃性、还原性、络合性、毒性、热稳定性、腐蚀性、金属性、非金属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得知物质的化学性质。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的产生;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颜色变化、气体放出、 生成沉淀等现象,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发光、放热、吸热等。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解答】(1)铜具有导热性,可使火柴燃烧,蜡烛熔化;
(2)化学性质是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岀来的,酒精 火柴燃烧说明酒精 火柴具有可燃性;
24.【答案】(1)下
(2)从蓝色变为无色
(3)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
(2)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成水和硫酸铜粉末。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1)热水蒸发,水蒸气向上运动,遇到冷的玻璃片后在其表面液化,形成小液滴,可知小液滴出现在玻璃片的下表面。
(2)加热硫酸铜晶体,晶体中的结晶水逸出,固体由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
(3)甲乙没有新物质产生,丙丁有新物质产生,可知分组依据为: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25.【答案】(1)物理;化学
(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
(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的产生;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颜色变化、气体放出、 生成沉淀等现象,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发光、放热、吸热等。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解答】(1)a.研磨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加热铁粉和硫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证明是物理变化;
(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说明黑色物质的性质已经不同于原来的铁粉与硫粉,据此确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1)物理;化学(2) 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 (3) 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
26.【答案】(1)有新物质生成
(2)产生气体或沉淀;不能
(3)性质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不能判断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根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不同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发生伴随的现象分析。
【解答】(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2)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法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判断有新物质生成。
(3)依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不同,通过实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可间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27.【答案】(1)④;没有新物质生成;③
(2)木炭是黑色固体,木炭的密度比煤块小,木炭的密度也比水小;可燃性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合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
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解答】(1)将木炭砸碎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发生改变,则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理由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点燃木炭时,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其它,则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③。
(2)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木炭是黑色固体,木炭的密度比煤块小,木炭的密度也比水小。化学性质有可燃性。
28.【答案】二氧化氯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易爆炸;大量喷水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氧化性、腐蚀性以及稳定性都属于化学性质;颜色、气味、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2)由图中信息可知,二氧化氯能溶于水,且水溶液无毒,稳定,所以可用水处理泄露的二氧化氯。【解答】(1)二氧化氯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易爆炸,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由于二氧化氯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十分安全,所以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喷洒大量的水。
29.【答案】(1)C
(2)物理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1)根据氢原子直径和氧原子直径之比为1:4,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来分析解答;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 由题中信息可知,氢原子直径:氧原子直径=0.53×10-10m:1.48×10-10m≈1:2.8,则应选直径为2cm、5.6cm的圆片,并且为了能区分原子种类,应选择不同颜色的圆片,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故选择①直径2cm白色圆片若干,④直径5.6cm黑色圆片若干,
故选C;
(2)水结冰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改变,因此发生物理变化。
30.【答案】(1)②③④⑤
(2)D
(3)高温的气体使水槽里的水汽化,汽化的水遇冷液化,就形成了白雾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液化及液化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B.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C.一切分子都在运动;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从液化和汽化两个方面解释白雾的形成原因。
【解答】(1)①晾晒湿衣服,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②梅雨季节墙砖上挂满水珠,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③冬天眼镜起雾,屋内温度高,而镜片温度低,则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④舞台使用干冰营造“仙雾缭绕”场景,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而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⑤打开冰箱时看到白雾,冰箱内部温度低,外面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⑥盐场晒盐,属于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故选②③④⑤。
(2) A.组成“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和普通水的元素相同,故A错误;
B.“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
C.水在常温常压下瞬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导致水分子运动减慢,故C错误;
D.“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普通水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3) 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产生的原因为:高温的气体使水槽里的水汽化,汽化的水遇冷液化,就形成了白雾。
31.【答案】(1)物理;比较蒸发降温、测量密度、可以燃烧等
(2)不变;酒精吸热汽化,分子间隔增大,体积膨胀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闻气味鉴别酒精利用的是酒精的气味,属于物理性质。
(2)物质的鉴别方法:除气味外,还可利用物质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性质鉴别,如酒精易挥发、密度与水和食盐水不同、具有可燃性等,可通过比较蒸发降温(酒精蒸发吸热快)、测量密度、能否燃烧等方法鉴别。
(3)分子的性质: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酒精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导致体积膨胀,塑料袋鼓起;在这个过程中,酒精分子本身不变,所以质量不变。
【解答】(1)通过闻气味鉴别酒精,利用的是酒精的物理性质;
还可通过比较蒸发降温(酒精蒸发使周围温度降低明显)、测量密度(酒精密度与水、食盐水不同)、能否燃烧(酒精可燃,水和食盐水不可燃)等方法鉴别。
(2)塑料袋鼓起过程中,酒精的质量不变,因为只是分子间隔变化,分子本身未变;
从微观角度,酒精吸热汽化,分子间隔增大,体积膨胀,所以塑料袋鼓起。
32.【答案】(1)差;物理性质
(2)液氮
(3)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物质的导热性能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区分。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2)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应用,即液体在高温物体表面汽化形成气垫的现象 。
(3)对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理解与现象判断,判断现象是否因液体在高温物体表面汽化形成气垫来解释 。
【解答】(1)因为“气垫”(水蒸气)有良好隔热效果,表明水蒸气导热性能比水差;导热性无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2)将手伸入-196℃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冻伤,是因为液态氮的沸点低于手的温度,因此汽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
(3)A、烧红铁锅(高温)打入鸡蛋,鸡蛋液汽化形成气垫,使鸡蛋滑动,可用该效应解释;
B、冰块放入铁锅,冰熔点 0℃,铁锅温度若高于 0℃,但冰自身沸点是 100℃,铁锅温度远低于冰的沸点(100℃),不满足 “远高于自身沸点”,不能用该效应解释;
C、湿润手指(有水)快速掐灭蜡烛(火焰处高温,远高于水的沸点 100℃),水汽化形成气垫保护手指,可用该效应解释。
故答案为:B 。
1 / 1【浙教版】科学 九上1.1物质的变化 巩固提升练
一、选择题
1.(4.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下列古诗词的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物质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错误;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该选项错误;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该选项正确;D. 爆竹爆炸是化学变化,该选项错误。
【分析】该题为古诗句中的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的特点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诗词的意思,然后看变化前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2025九上·临海期末) 下图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仙居无骨花灯
B.绍兴黄酒
C.临海剪纸
D.东阳木雕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仙居无骨花灯,临海剪纸和东阳木雕的制作过程中,只是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故A、C、D不合题意;
绍兴黄酒的制作过程需要发酵,从而产生酒精,即生成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所以是不正确的.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不正确的.C.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所以是不正确的.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所以是正确的
故选D
【分析】 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轮胎爆炸、石蜡熔化 B.食物腐败、干冰升华
C.冰雪融化、钢铁生锈 D.牛奶变酸、煤气燃烧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 轮胎爆炸、石蜡熔化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 食物腐败是化学变化,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 冰雪融化是物理变化。钢铁生锈是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 牛奶变酸、煤气燃烧都是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判断变化的种类依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解此类题只须分析变化前后物质是否为同一种即可。
5.(2025八下·临海期末)如图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B.碳循环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
C.碳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D.二氧化碳的“减排”是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2)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解答】A、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的循环,该选项说法正确。
B、碳循环过程中,如二氧化碳溶于水等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并非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错误。
C、碳循环过程中,通过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该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的 “减排” 可以缓解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是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6.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
A.化学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只说明了该物质的状态的改变,而没说明是生成其它物质的气态还是原物质的气态,若生成新物质的气态为化学变化,若是原物质的气态则是物理变化。
【分析】物理变化包括有状态的改变,而化学变化中也常伴随有气体生成,故要想准确判断变化的种类,必须看前后物质是否相同。
7.(2022八下·嘉兴期末)事物总是在变与不变中相统一。如图表示的是水电解和甲烷燃烧的微观反应过程,下列有关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B.分子数量一定改变
C.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D.原子数量一定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而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即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一定不变,而分子的种类肯定变化,但是分子的数量不一定变化,故B错误符合题意,而A、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8.下列关于水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水电解可产生两种气体
B.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水能与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酸
D.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相关: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属于物理性质,这些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2)化学性质相关: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等属于化学性质,这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解答】A、水电解可产生两种气体,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体现的是水的化学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B、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描述的是水的颜色、气味、状态,这些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正确。
C、水能与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酸,水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酸,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体现的是水的化学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D、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水与无水硫酸铜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体现的是水的化学性质,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9.(2025七下·婺城月考)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A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CD.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解答】 A.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C错误;
D.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对物质变化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在物理变化中分子间的间隔与相互作用均不变
B.水的天然循环只发生物理变化
C.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决定的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目一定不发生改变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A.根据物理变化的微观解释来分析;
B.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C.根据粒子结构来分析;
D.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解答】 A.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而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均发生改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没有生成新物质,只发生物理变化,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决定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即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2025·温州模拟)非遗项目“打铁花”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先利用熔炉使罐子里的生铁化成铁水,随后通过特定工具击打铁水,使其形成绚烂的铁花火雨。下列关于“铁化成铁水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化学变化 B.属于液化现象
C.吸收热量 D.温度上升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BC.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
D.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判断。
【解答】 A.铁化成铁水,只是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铁化成铁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不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铁熔化成铁水,该过程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
D.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2.科学改变了社会。人们以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其中属于以物理变化产生的材料为时代名称的是 ( )
A.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高分子合成材料时代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石器时代的工具在制作构成中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青铜器时代,需要冶炼金属,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铁器时代,需要冶炼金属,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高分子合成材料时代,合成高分子材料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3·湖州)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正确分类可以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再利用。下列对垃圾的处理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存放
B.将其他垃圾焚烧用来发电
C.将厨余垃圾发酵变成有机肥料
D.将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解答】A. 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只改变了它的形状,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A正确
B. 垃圾焚烧会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错误
C. 发酵变成有机肥料,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C错误
D. 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14.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②④⑥⑦⑨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滴水成冰,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死灰复燃,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木已成舟,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④火烧赤壁,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⑤沙里淘金,原理是过滤,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⑥火上浇油,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⑦百炼成钢,金属冶炼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⑧花香四溢,原理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⑨玉石俱焚,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D。
15.(2025·嘉兴模拟)某科研团队研发出一款在沙漠中可以“向天借水”的装置。使用时,需将其下端深埋在地下 2 米左右,较冷的土壤会对设备下端的金属进行降温。顶部露出地面的涡轮会在自然风的作用下转动,将热空气向地下装置输送,当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被冷却的金属后会凝结成小水滴,以此不断地收集液态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该装置从空气中获得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B.利用该装置从空气中获得水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该装置收集水的过程要不断的从土壤吸收热量
D.该装置收集水的过程不容易受到昼夜温差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需要向外放热,结合水净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利用该装置从空气中获得的水应该存在杂质,需要净化后再次使用,故A错误;
B.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则发生物理变化,故B正确;
C.该装置收集水的过程要不断的向土壤放热,故C错误;
D.外界温度越高,则昼夜温差越大,那么水的收集越容易,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6.(2025七下·天台期末)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以极高的速度与大气层摩擦,表面温度会上升到3000℃以上。科学家在航天器的外部加了一层具有密度低、耐腐蚀、隔热、抗冲击等性质的烧蚀材料。
(1)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写出一点即可)。
(2)烧蚀材料在高温下会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吸收热量,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答案】(1)密度低/隔热/抗冲击
(2)分解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体现,化学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体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密度低、隔热、抗冲击。
(2)分解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17.(2025七下·诸暨月考)小明和小红尝试完成项目任务:建构分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变化。下列是项目学习记录单(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题目:
任务一:制作水分子模型
资料:水的化学式为H2O,氢原子直径为0.53×10- 米,氧原子直径为1.48×10- 米。
材料:①直径2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②直径2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③直径5.6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④直径5.6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⑤直径8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⑥直径8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评价标准 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能区分原子种类、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不能区分原子种类且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任务二:利用建构的分子模型解释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资料:在标准状况下,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冰的密度是0.9克/厘米3。
(1)为使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他们选择的材料为( )(填字母)。
A.①② B.④⑤ C.①④ D.②⑥
(2)水结冰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答案】(1)C
(2)物理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1)根据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直径比选择合适的圆片即可;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若要使其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则要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直径比约=1.48×10 10m:0.53×10 10m≈2.8:1=5.6:2,故选用直径为2cm和5.6cm的卡片,则应选用①④或②③,故选C;
(2)水结冰的过程中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若要使其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则要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由资料可知,水的化学式H2O,水由两种元素组成,故要选用不同颜色卡片,氢原子直径0.53×10 10m,氧原子直径1.48×10 10m,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直径比约=1.48×10 10m:0.53×10 10m≈2.8:1=5.6:2,故选用直径为2cm和5.6cm的卡片,则应选用①④或②③,故选C;
(2)水结冰的过程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8.(2025七下·余姚期末)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继而发生氯气罐爆炸。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1)写出氯气的一条化学性质: 。
(2)氯气罐内为液氯,因氯气罐泄漏处置不当使液氯急剧挥发产生爆炸,造成氯气罐爆炸的直接原因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答案】(1)氯气能与水反应或有毒
(2)物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1)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1)氯气有毒、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氯气罐内为液氯,因氯气罐泄漏处置不当使液氯急剧挥发产生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9.(2025七下·杭州期末)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常温常压下酒精具有如下性质:
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⑥凝固点低。
(1)“易燃”属于酒精的 性质;
(2)利用酒精具有易挥发的性质,临床上常用它为高烧患者擦身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该现象表明,液体蒸发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酒精的用途很广,如将它作为温度计的填充液,这是因为酒精具有 的性质(选填上述序号)。
【答案】(1)化学
(2)吸收
(3)⑥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惯性;
(2)根据“ 擦身以达到降温 ”分析;
(3)只有液体才能充当温度计的测温介质,因此它的测温范围应该在沸点和凝固点之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易燃”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因此为化学性质;
(2)根据“酒精擦身达到降温”可知,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
(3)酒精的用途很广,如将它作为温度计的填充液,这是因为酒精具有凝固点低的性质,故选⑥。
20.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以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的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 , , , 。
【答案】银白色固体;硬度小(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该物质为固体且质软;把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说明密度小;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的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该物质熔点低且颜色为银白色。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性质的应用,以具体物质的性质描述总结出其物理性质,只要掌握物理性质定义即可。
21.(2025七下·嘉兴月考)课堂上我们研究了物质的变化,知道了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请回答:
(1)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是因为我们观察到( )。
A.蜡烛在慢慢变短
B.蜡烛周围的空气变热了
C.蜡烛燃烧时产生了炭黑,使火焰上方的勺子变黑了
D.蜡烛在发光发热
(2)如图实验也能证明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 。
(3)我们还用蜡烛来加热白糖,加热过程中白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阶段是 ( )
A.从颗粒状固态变成液态 B.变成棕色
C.散发出焦味 D.变成黑色
(4)我们身体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们进行呼吸和运动时,身体内会发生化学变化
B.药物在人体内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C.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感到兴奋、愉悦,发生了化学变化
D.我们吃的食物被污染或含有毒素时,我们可能会中毒,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1)C
(2)蜡烛燃烧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
(3)A
(4)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一个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蜡烛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同时会产生一些实验现象,如火焰上方的冷碟子底部变黑等。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4)人体中的化学变化:人体中的许多生理过程都涉及到化学变化,如呼吸作用、药物的代谢、大脑分泌激素等。
【解答】(1)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是因为我们观察到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如产生了炭黑,使火焰上方的勺子变黑了,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而蜡烛慢慢变短、周围空气变热、发光发热等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因为这些现象可能只是物理变化引起的。
故答案为: C。
(2)如图实验也能证明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蜡烛燃烧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再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都是新物质,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3)我们还用蜡烛来加热白糖,加热过程中白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阶段是从颗粒状固态变成液态,这一过程只是白糖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变成棕色、散发出焦味、变成黑色等现象,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A。
(4)我们身体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药物在人体内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实际上,药物在人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如被消化、吸收、代谢等,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而我们进行呼吸和运动时,身体内会发生化学变化,如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感到兴奋、愉悦,发生了化学变化;我们吃的食物被污染或含有毒素时,我们可能会中毒,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B。
22.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上述叙述中: 是物理性质; 是化学性质; 是化学变化; 是现象; 结论; 是用途.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是物理性质;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性质;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化学变化;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是化学现象;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是结论;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是用途。
【分析】变化与性质的区别看叙述中有没有“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有”等词语,若有则是性质叙述,没有则是变化叙述;现象是变化过程中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沉淀等。结论指生成了新物质,用途是指该物质有何应用。
三、实验与探究题
23.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
(1)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
(2)能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现象是____(填序号).
A.酒精燃烧 B.蜡烛熔化 C.火柴燃烧
【答案】(1)蜡烛熔化 掉落(或火柴燃烧)
(2)A;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关于物理性质的定义有两个,一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是指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形态、是否易升华、挥发等,都可以利用人们的耳、鼻、舌、身等感官感知,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还有些性质,通过实验室获得数据计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防腐性等。在实验前后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这些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助燃性、还原性、络合性、毒性、热稳定性、腐蚀性、金属性、非金属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得知物质的化学性质。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的产生;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颜色变化、气体放出、 生成沉淀等现象,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发光、放热、吸热等。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解答】(1)铜具有导热性,可使火柴燃烧,蜡烛熔化;
(2)化学性质是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岀来的,酒精 火柴燃烧说明酒精 火柴具有可燃性;
24.(2025七下·鄞州期末)科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图是教材的四个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烧杯里盛有热水,将一块干燥的玻璃片盖在烧杯上,在玻璃片的 (填“上”或“下”)表面会出现小液滴。
(2)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充分加热后,固体的颜色变化: 。 (写出加热前后的颜色改变)
(3)小科把实验甲、乙分为一组,把实验丙、丁分为一组,其分组的依据是 。
【答案】(1)下
(2)从蓝色变为无色
(3)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
(2)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成水和硫酸铜粉末。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1)热水蒸发,水蒸气向上运动,遇到冷的玻璃片后在其表面液化,形成小液滴,可知小液滴出现在玻璃片的下表面。
(2)加热硫酸铜晶体,晶体中的结晶水逸出,固体由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
(3)甲乙没有新物质产生,丙丁有新物质产生,可知分组依据为: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25.某同学进行实验,其过程如下:
a.研磨:将硫的块状固体通过研钵磨成硫的粉末;
b.混合:将1g铁粉与1g硫粉混合均匀;
c.加热:将上述混合物加热一会儿,产生强光、放热现象,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的固体.
请回答:
(1)小明认为b是物理变化过程,你认为a是 变化过程,c是 变化过程.
(2)证明b是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3)证明c是化学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答案】(1)物理;化学
(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
(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的产生;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颜色变化、气体放出、 生成沉淀等现象,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发光、放热、吸热等。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解答】(1)a.研磨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加热铁粉和硫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证明是物理变化;
(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说明黑色物质的性质已经不同于原来的铁粉与硫粉,据此确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1)物理;化学(2) 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 (3) 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
26.小金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猜想二: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
思路分析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
(2)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发光、发热、 等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此 (填“能”或“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法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依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 不同,通过实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可间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答案】(1)有新物质生成
(2)产生气体或沉淀;不能
(3)性质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不能判断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根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不同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发生伴随的现象分析。
【解答】(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2)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法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判断有新物质生成。
(3)依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不同,通过实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可间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27.(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阶段综合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①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黑色固体;②另取一块体积相同的煤块比较它们的质量:煤块的质量较大;③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物是二氧化碳;④将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浮于水面上。
(1)上述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理由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2)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
(用文字叙述,下同);化学性质有 。
【答案】(1)④;没有新物质生成;③
(2)木炭是黑色固体,木炭的密度比煤块小,木炭的密度也比水小;可燃性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合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
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解答】(1)将木炭砸碎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发生改变,则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理由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点燃木炭时,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其它,则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③。
(2)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木炭是黑色固体,木炭的密度比煤块小,木炭的密度也比水小。化学性质有可燃性。
四、综合题
28.(2024九上·龙湾月考)二氧化氯是一种新型灭菌消毒剂。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氯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在常温下,易溶于水。二氧化氯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易爆炸,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其水溶液却十分安全,含有2%的二氧化氯水溶液无色、无臭、无腐蚀性,常温下稳定,不易分解;该溶液是特性优良、高效安全的消毒剂,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二氧化氯取代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1)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有 (任答出一点)。
(2)根据题中信息,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 。
【答案】二氧化氯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易爆炸;大量喷水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氧化性、腐蚀性以及稳定性都属于化学性质;颜色、气味、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2)由图中信息可知,二氧化氯能溶于水,且水溶液无毒,稳定,所以可用水处理泄露的二氧化氯。【解答】(1)二氧化氯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易爆炸,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由于二氧化氯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十分安全,所以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喷洒大量的水。
29.(2025七下·诸暨月考)小明和小红尝试完成项目任务:建构分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变化。下列是项目学习记录单(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题目:
任务一:制作水分子模型
资料:水的化学式为H2O,氢原子直径为( 米,氧原子直径为 米。
材料:①直径2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②直径2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③直径5.6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④直径5.6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⑤直径8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⑥直径8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评价标准 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能区分原子种类、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不能区分原子种类且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任务二:利用建构的分子模型解释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资料:在标准状况下,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冰的密度是0.9克/厘米3。
(1)为使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他们选择的材料为____(填字母)。
A.①② B.④⑤ C.①④ D.②⑥
(2)水结冰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答案】(1)C
(2)物理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1)根据氢原子直径和氧原子直径之比为1:4,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来分析解答;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 由题中信息可知,氢原子直径:氧原子直径=0.53×10-10m:1.48×10-10m≈1:2.8,则应选直径为2cm、5.6cm的圆片,并且为了能区分原子种类,应选择不同颜色的圆片,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故选择①直径2cm白色圆片若干,④直径5.6cm黑色圆片若干,
故选C;
(2)水结冰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改变,因此发生物理变化。
30.(2025七下·杭州八县期末)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水的存在形态会发生变化。
(1)下列场景与液化现象有关的是 :
①晾晒湿衣服; ②梅雨季节墙砖上挂满水珠;③冬天眼镜起雾;
④舞台使用干冰营造“仙雾缭绕”场景;⑤打开冰箱时看到白雾; ⑥盐场晒盐。
(2)科学家发现:水在超低温下能形成比蜂蜜还黏稠的“高密度液态水”;在一定环境中,常温常压下的水可以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组成“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和普通水的元素各不相同
B.“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化学性质与温度有关
C.水在常温常压下瞬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因受到阻碍停止运动
D.“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普通水相同
(3)我国的航天事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蒸蒸日上,2025年4 月24 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4月25 日1 时许,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如图,在火箭发射塔的底部往往安装大大的水槽,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白雾产生的原因。
【答案】(1)②③④⑤
(2)D
(3)高温的气体使水槽里的水汽化,汽化的水遇冷液化,就形成了白雾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液化及液化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B.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C.一切分子都在运动;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从液化和汽化两个方面解释白雾的形成原因。
【解答】(1)①晾晒湿衣服,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②梅雨季节墙砖上挂满水珠,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③冬天眼镜起雾,屋内温度高,而镜片温度低,则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④舞台使用干冰营造“仙雾缭绕”场景,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而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⑤打开冰箱时看到白雾,冰箱内部温度低,外面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⑥盐场晒盐,属于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故选②③④⑤。
(2) A.组成“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和普通水的元素相同,故A错误;
B.“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
C.水在常温常压下瞬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导致水分子运动减慢,故C错误;
D.“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普通水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3) 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产生的原因为:高温的气体使水槽里的水汽化,汽化的水遇冷液化,就形成了白雾。
31.(2025七下·东阳期末)实验室桌上放置装有水、酒精和食盐水的透明容器。小东鉴别出酒精并进行实验:
(1)通过闻气味从中鉴别出了酒精,这是利用了酒精的 性质(填“物理”或“化学”)。除了闻气味的方法,你还可以通过 方法鉴别酒精。
(2)取几滴酒精滴入塑料袋中,将袋挤瘪扎紧袋口,放到热水中,过一会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塑料袋鼓起来的过程中,酒精的质量 。从微观角度解释塑料袋鼓起来的原因是 。
【答案】(1)物理;比较蒸发降温、测量密度、可以燃烧等
(2)不变;酒精吸热汽化,分子间隔增大,体积膨胀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闻气味鉴别酒精利用的是酒精的气味,属于物理性质。
(2)物质的鉴别方法:除气味外,还可利用物质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性质鉴别,如酒精易挥发、密度与水和食盐水不同、具有可燃性等,可通过比较蒸发降温(酒精蒸发吸热快)、测量密度、能否燃烧等方法鉴别。
(3)分子的性质: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酒精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导致体积膨胀,塑料袋鼓起;在这个过程中,酒精分子本身不变,所以质量不变。
【解答】(1)通过闻气味鉴别酒精,利用的是酒精的物理性质;
还可通过比较蒸发降温(酒精蒸发使周围温度降低明显)、测量密度(酒精密度与水、食盐水不同)、能否燃烧(酒精可燃,水和食盐水不可燃)等方法鉴别。
(2)塑料袋鼓起过程中,酒精的质量不变,因为只是分子间隔变化,分子本身未变;
从微观角度,酒精吸热汽化,分子间隔增大,体积膨胀,所以塑料袋鼓起。
32.(2025七下·滨江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1756年,德国医生莱顿弗罗斯特在一把烧红的铁勺上滴了一滴水珠,水珠竞挞悬浮起来并能持续30s,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研究发现把液体滴落在远高于自身沸点的高温物体表面时,一部分液体会发生剧烈沸腾,液体沸腾时,会有气体不断产生,在液体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会瞬间形成一个“气垫”,如图甲所示。由于蒸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气垫”很快就将沸腾抑制住。液滴悬浮在“气垫”上,在液滴重力的作用下,“气垫”中的气体从四周无规则逸出,“气 垫”就会拖着液滴在高温物体表面几乎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四处滑动。
(1)如图甲所示, “气垫”的形成是由于液体汽化。茉顿弗罗斯特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 (选填“好”或“差”),这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加图乙所示,将手伸入-196℃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冻伤,主要是利用 (选填“液氮”或“汗液”)汽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
(3)下列现象不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的是____。
A.烧红的铁锅中打入鸡蛋,晃动铁锅使鸡蛋来目滑动,不用油也能实现不粘锅的效果
B.冰块放入铁锅中,与锅挂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没有变化
C.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结烛的火焰,而手指没有烫伤
【答案】(1)差;物理性质
(2)液氮
(3)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物质的导热性能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区分。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2)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应用,即液体在高温物体表面汽化形成气垫的现象 。
(3)对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理解与现象判断,判断现象是否因液体在高温物体表面汽化形成气垫来解释 。
【解答】(1)因为“气垫”(水蒸气)有良好隔热效果,表明水蒸气导热性能比水差;导热性无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2)将手伸入-196℃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冻伤,是因为液态氮的沸点低于手的温度,因此汽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
(3)A、烧红铁锅(高温)打入鸡蛋,鸡蛋液汽化形成气垫,使鸡蛋滑动,可用该效应解释;
B、冰块放入铁锅,冰熔点 0℃,铁锅温度若高于 0℃,但冰自身沸点是 100℃,铁锅温度远低于冰的沸点(100℃),不满足 “远高于自身沸点”,不能用该效应解释;
C、湿润手指(有水)快速掐灭蜡烛(火焰处高温,远高于水的沸点 100℃),水汽化形成气垫保护手指,可用该效应解释。
故答案为:B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