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提升(三)
一、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1.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1)人治法律:法律旨在维护皇权,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奴隶社会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
(2)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3)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
(4)诸法合体: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的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2.古代教化的途径与方法
(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
(2)设官教民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
(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在古代中国,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是有效的施教途径。
(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
(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社会教化的作用。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全面认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1.历史传统:西方法律或直接渊源于罗马法,或一直受到罗马法的实质性影响。
2.法律的渊源:英美法系以判例法、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3.职业的专门化:法律职业以及司法机构等在法律施行过程中逐渐专业化。
4.迎合社会需求:法律的专业系统化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5.法律的至高权威性:权力制衡和三权分立体现了法律制度的最高权威性。
6.法的理论:天赋人权、立法至上、公平正义等理论,成为西方法律制度确立和完善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传统法律与西方近代法律的对比
项目 中国传统法律 西方近代法律
法律内在精神 仅把法看成禁止性规范,是惩恶的工具 把法看成目的、权力、管理方式
法律的价值取向 追求秩序和谐的取向 憧憬自由和正义的取向
法律与权力的关系 人治主义,权大于法 法治主义,以法治权
法律的原则 义务本位,重群体 权利本位,重个人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 “礼法结合”,法与道德不分、法与政治不分 相对分化,具有独立性
法律体系的内在结构 “诸法合体”,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 注重形式的合理性,注重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注重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立
法律实施的运作机制 司法与行政不分 司法独立,法律职业化、司法程序化
易错点1 中国古代的法律
中国古代的法律包括律、令、例、判等。“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例”是刑事特别法规。它们大多是在特殊的形势背景下为惩治特别类型的犯罪而创制的。在明代,它叫“问刑条例”或“拟罪条例”;在清代,它叫“条例”“附例”或“定例”。
(2024·北京卷,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易错点2 罗马法的本质及立法精神
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奴隶不适用于这些法律,罗马法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罗马法体现私法精神,即维护私人的合法权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024·甘肃卷,11)古罗马时期,家长在家庭中权力极大,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但独揽大权的屋大维上台后,军队听命于皇帝,法律规定,子女在军队服役期间所获财物,即军功财产,可由子女自由处置。军功财产的特殊性体现出( )
A.军队是皇帝的独裁工具
B.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
C.帝国法律尊重个人财产
D.军功财产获取极为不易
易错点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2024·江苏卷,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答案精析
易错易混链接经典
易错点1 C [材料提及《龙筋凤髓判》通过模拟判例来陈述案例缘由并给出判决意见,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说明唐代重视判例解读,利于提高应试者和官员的司法素养,故选C项;唐朝提倡礼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重视家训”,排除B项;明代“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
易错点2 C [根据材料可知,屋大维上台后,改变了罗马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的情况,突出强调军功财产的特殊性,这是罗马帝国法律尊重个人财产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军队与皇帝独裁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军功财产获取的难易程度,排除D项。]
易错点3 D [根据材料可知,肖教授利用自己的理论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不畏艰难,凸显了其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D项正确;材料是解决“饮用水”问题,未提及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线建设,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C项。](共24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三)
第三单元
网络构建 体系概览
易错易混 链接经典
线索整合 纵跨横联
内容索引
<一>
网络构建 体系概览
法律与教化
法律与教化
法律与教化
返回
<二>
线索整合 纵跨横联
一、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1.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1)人治法律:法律旨在维护皇权,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奴隶社会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
(2)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3)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
(4)诸法合体: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的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2.古代教化的途径与方法
(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
(2)设官教民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
(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在古代中国,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是有效的施教途径。
(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
(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社会教化的作用。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全面认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1.历史传统:西方法律或直接渊源于罗马法,或一直受到罗马法的实质性影响。
2.法律的渊源:英美法系以判例法、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3.职业的专门化:法律职业以及司法机构等在法律施行过程中逐渐专业化。
4.迎合社会需求:法律的专业系统化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5.法律的至高权威性:权力制衡和三权分立体现了法律制度的最高权威性。
6.法的理论:天赋人权、立法至上、公平正义等理论,成为西方法律制度确立和完善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传统法律与西方近代法律的对比
项目 中国传统法律 西方近代法律
法律内在精神 仅把法看成禁止性规范,是惩恶的工具 把法看成目的、权力、管理方式
法律的价值取向 追求秩序和谐的取向 憧憬自由和正义的取向
法律与权力的关系 人治主义,权大于法 法治主义,以法治权
法律的原则 义务本位,重群体 权利本位,重个人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 “礼法结合”,法与道德不分、法与政治不分 相对分化,具有独立性
项目 中国传统法律 西方近代法律
法律体系的内在结构 “诸法合体”,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 注重形式的合理性,注重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注重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立
法律实施的运作机制 司法与行政不分 司法独立,法律职业化、司法程序化
返回
<三>
易错易混 链接经典
易错点1 中国古代的法律
中国古代的法律包括律、令、例、判等。“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例”是刑事特别法规。它们大多是在特殊的形势背景下为惩治特别类型的犯罪而创制的。在明代,它叫“问刑条例”或“拟罪条例”;在清代,它叫“条例”“附例”或“定例”。
(2024·北京卷,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
材料提及《龙筋凤髓判》通过模拟判例来陈述案例缘由并给出判决意见,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说明唐代重视判例解读,利于提高应试者和官员的司法素养,故选C项;
唐朝提倡礼治,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重视家训”,排除B项;
明代“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
易错点2 罗马法的本质及立法精神
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奴隶不适用于这些法律,罗马法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罗马法体现私法精神,即维护私人的合法权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024·甘肃卷,11)古罗马时期,家长在家庭中权力极大,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但独揽大权的屋大维上台后,军队听命于皇帝,法律规定,子女在军队服役期间所获财物,即军功财产,可由子女自由处置。军功财产的特殊性体现出
A.军队是皇帝的独裁工具 B.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
C.帝国法律尊重个人财产 D.军功财产获取极为不易
√
根据材料可知,屋大维上台后,改变了罗马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的情况,突出强调军功财产的特殊性,这是罗马帝国法律尊重个人财产的表现,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军队与皇帝独裁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未提及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军功财产获取的难易程度,排除D项。
易错点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2024·江苏卷,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
根据材料可知,肖教授利用自己的理论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不畏艰难,凸显了其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D项正确;
材料是解决“饮用水”问题,未提及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线建设,排除B项;
材料所述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C项。
返回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