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数学 年级 高二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3.1.1
教学目标 1.理解椭圆的定义. 2.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在化简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并掌握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会解决一些基本圆的几何问题. 2.从圆到椭圆,跨度较大,学生难以改变对圆的固有思维,如何将椭圆的几何特征融会贯通,难度较大. 3.初中代数未涉及对几何图形构建标准方程问题,而椭圆标准方程是研究椭圆性质的基础,学生在求椭圆标准方程时,可能会遇到根式难以化简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硬纸板、图钉、无弹性细绳、铅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每人一套硬纸板、图钉、无弹性细绳、铅笔.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
情 景 引 入 (1)圆锥曲线的发现和研究始于古希腊。在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中,用一个不垂直于圆锥曲线的轴的平面截圆锥,当圆锥的轴与截面所成的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分别是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2)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形状,加深对椭圆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初步了解圆锥曲线,同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动 手 实 践 让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硬纸板上的两点处,用铅笔尖把细绳拉紧,在纸板上慢慢移动,看看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根据刚才的实践请同学们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细绳的两端的位置是固定的还是运动的? 2.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的长度变了没有?这说明了什么? 3.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当等于绳长时,形成的轨迹是什么? 当大于绳长时,还会形成轨迹吗? 4.播放视频演示画椭圆的过程,思考如何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椭圆? 让学生体会画椭圆的过程,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然后视频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说明椭圆定义中的关键和必备条件,全程体会数学的直观性与严谨性.
归 纳 概 念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称为椭圆的焦距.其中 注:(1)当2a=2c时,轨迹为线段. (2)当2a<2c时,无轨迹.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时,先突出“和”,再完善“常数”的长度要求.让学生体会重要关节点和注意点.
求 椭 圆 的 标 准 方 程 以所在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是椭圆上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F1F2|=2c. 思考:如何化简这个方程呢 (可以使方程变得简单整洁) 思考:若焦点在轴上,则椭圆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呢?(让学生猜想,并说明如何验证) 思考:两种椭圆标准方程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整理成表格) 两次平方是处理根式方程的通用且重要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得到训练,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感受椭圆的方程、图形的对称性、简洁性. 探求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让学生体会类比、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 表格梳理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椭圆方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
例 题 讲 解 巩固对标准方程形式的认识和对参数几何意义的理解.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条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 堂 练 习 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可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1.必做题:教材109页练习题1,2. 2.选做题:探究椭圆标准方程中变化时,椭圆形状的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左侧:椭圆的定义 中间: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右侧:例题与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容量较大,时间分配是关键.应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讨论的时间,方程的推导过程不宜过快,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对于基础较弱的班级,教师可以在两次平方得关键步骤上多做示范和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