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11:10:49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值:6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24·河南商师联盟高二期中)在古代户籍管理中,属籍是指记录人员身份、家族关系等信息的簿册,其中身份等级最高的是皇族成员的宗室属籍,可免赋役。秦国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汉初规定“宗室有属籍”。战国至汉初,关于“属籍”的规定
A.打破了宗法血缘特权的垄断
B.折射出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
C.适应了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
D.表明户籍的财政功能已丧失
2.(2024·淮安高中校协体高二期中)秦汉简牍中多次出现的“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简牍诏令中的“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法定家长即户主,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当占缗钱,匿不自占,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这表明,秦汉政权
A.注重赋税征收 B.重视基层管理
C.实行严刑峻法 D.维护等级秩序
3.(2024·洛阳高二期中)汉宣帝时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凭王杖可以出入官府,行走驰道,到市上买卖可以免税,殴辱持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论罪。这一制度的实行说明当时
A.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伦理渗入社会治理
C.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优抚弱势群体蔚然成风
4.(2024·河南豫东名校高二期中)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三长制校阅户籍,冯太后称推行此举“苞荫之户可出,侥倖之人可止”。许多汉人大族荫庇的人口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获得国家授田,从而具有独立的户籍。由此可推知,北魏户籍管理方式改革
A.助推了小农经济发展
B.消除了豪强地主威胁
C.贯彻了基层自治思想
D.刺激了人口快速增长
5.(2024·茂名五校高二下期末)公元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政府救济的核心是粮食供应
6.(2024·商丘高二期中)宋代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且地籍与户籍分离。这些发展变化
A.表明户籍的财政功能丧失
B.利于减轻民众赋役负担
C.受到土地兼并加剧的影响
D.旨在加强对流民的管控
7.(2024·抚顺高二期中)如表所示为北宋颁行的慈善救济办法(部分)。由此可见,北宋
时间 办法
熙宁十年(1077) 朝廷颁布“惠养乞丐法”,收容无业流浪人员
元丰四年(1081) 朝廷颁布“漏泽园之法”,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
元符元年(1098) 朝廷颁行“居养法”,收容城乡鳏寡孤独疾病残疾人员
A.社会慈善救济体系完善
B.慈善救济均由政府主导
C.政府重视扶助弱势群体
D.民间慈善活动较为规范
8.(2025·湖南金太阳高三联考)明初,国家尊老、敬老行为一般为“贫者给米肉、富者赐爵”,但仅限于“编民”。明英宗统治后期,“始令致仕官七十以上者,皆得给酒肉布帛,或进阶。其大臣八十、九十者,特赐存问”。这一转变意在
A.夯实统治基础 B.赈济弱势群体
C.倡导高薪养廉 D.昭示国家富强
9.(202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明朝中后期,有史料记载“无籍之徒”日渐猖獗,“投托权豪势要之家,充为家人伴当”“不务本等生业,三五成群,白昼在街撒泼、殴打平人、抢夺财物”。这一群体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矛盾
B.有利于人身依附的放松
C.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政府的行政效力
10.(2025·上饶金太阳高三月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多设津渡以便往来,试地方急务也”。清代,上海地区朱泾镇有桥梁30处,其中有记载的12处是由地方士绅修建或重建的,占比40%。朱泾镇共有9处津渡,全由地方士绅修建。这类公益事业在江南市镇相当普遍。这体现了明清时期
A.基层自治获得政府承认
B.民间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C.慈善事业不断得到推广
D.地方乡绅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1.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西汉时期
A.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B.大司农负责官员的考核
C.官员选拔公正政治清明
D.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12.(2024·重庆育才中学高二诊断)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古代社会的户籍可划分为三个等第。第一个等第为特权籍(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宗室籍和官(宦)籍,基本上免徭役和赋役。第二个等第为平民籍(占社会大部分),是国家赋税、征调赋役的重要承担者。第三等第为贱民籍(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籍、匠籍、杂籍等等。为了固化这种等第,政府在户籍的继承上设置了“世袭”的机制。这一制度设计
A.映射古代的政治经济
B.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C.依据赋役制度的推行
D.禁绝了社会垂直流动
13.中唐时期有人曾这样描述一村庄的情形:“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这些描述可用于探究中唐时期
A.基层社会聚族而居的特征
B.地方官员管理户籍的艰难
C.士大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小农阶层保守排外的倾向
14.(2024·广州三模)《梦溪笔谈》记载宋朝皇佑二年,全国出现饥荒。范仲淹在浙西救灾,一方面下令散发米粮赈灾,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鼓励寺庙住持招募工人大肆兴建,官府招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范仲淹的救灾做法
A.体现了治理创新与时代同步
B.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
C.解决了宋朝皇佑二年的饥荒
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15.(2024·南通高二下期末)下表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统计(单位:个)
元 明 清
地区 大都 通州 顺天府 北京
官仓 22 13 52 16
义仓 4 1 6 2
A.常平仓制度确保了粮食安全
B.义仓和社仓的设置已较为普遍
C.都城是救灾备荒的唯一重点
D.社会救济仍然依赖于封建政府
16.(2025·广州高三上测试)(15分)荒政是指政府为应对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赈给之,无分于主客户……募富民出钱粟,酬以官爵。蝗为害,又募民扑捕,易以钱粟,蝗子一升至易菽粟三州,或五升。民之流亡者,可归业者,计日并给遣归。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老疾幼弱不能存者,听官司收养,因饥疫若厌溺死者,官为埋祭。诏州郡长吏优恤其民,间遣内侍存问,戒监司俾察官吏之老疾、罢懦不任职者。——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出处
洪武二十一年(1388) 朱元璋令天下置预备仓 《明太祖实录》
永乐元年(1403) 令吏部行文……春初差人巡视境内,遇有蝗虫初生,设法扑捕,务要尽绝……若布、按二司官不行严督所属达捕者,亦罪之……永为定制 《明史》
正统五年(1440) 四月振沙州(治所在今敦煌),六月振湖广、贵州蛮饥 《续文献通考》
天顺元年(1457) 山东民饥,发太仓银三万两赈之 《古今图书集成》
弘治十一年(1498) 夏灾不得过六月终,秋灾不得过九月终。报灾过期或匿灾不报,均予惩处 《续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的荒政措施。(6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明朝荒政的新特点,并简析其原因。(9分)
 
 
 
 
 
 
 
 
 
答案精析
1.C [秦国实行军功爵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是为了奖励军功,鼓励宗室成员为秦国的军事扩张和国家建设效力,适应了秦国富国强兵、对外征战的政治统治需要。汉初规定“宗室有属籍”,这是因为汉朝建立后,统治者通过给予宗室特权来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也是为了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初规定“宗室有属籍”,说明并没有完全打破宗法血缘特权的垄断,排除A项;材料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丧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B [“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家长”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通过对这些家庭关键角色的认定和规范,秦汉政权能够更好地掌控基层社会,体现了对基层管理的重视,故选B项;对“户人”“家长”的认定,属于基层管理的范畴,“注重赋税征收”不合题意,排除A项;仅从“当占缗钱,匿不自占,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不能得出秦汉政权“实行严刑峻法”这一结论,排除C项;等级秩序是指不同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等级差异,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B [汉代尊崇儒术,儒家强调“仁”“孝”等伦理观念。汉宣帝建立高年受王杖制度,给予老年人诸多特权,并且对殴辱持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论罪,这体现了儒家伦理在社会治理中的渗透,故选B项;这一制度是政府层面的规定,不能说明整个社会民众的观念情况,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已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对老年人这一特定群体的优抚政策,不能由此推断出“优抚弱势群体蔚然成风”,排除D项。]
4.A [材料提到许多汉人大族荫庇的人口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获得国家授田,并且有了独立的户籍。这些原本被荫庇的人口成为独立的受田个体,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北魏时期,豪强地主在地方上的势力根深蒂固,“消除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基层自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户籍改革对人口增长的刺激作用,无法得出“刺激了人口快速增长”这一结论,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义仓的主要功能在于确保粮食的供应,故选D项;义仓是政府在使用行政手段救助弱势群体,排除A项;义仓只是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排除B项;义仓只是政府关注民生众多方式中的一种,且义仓在社会救济和优抚中属于常用手段,排除C项。]
6.C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宋朝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加剧,使原来拥有土地的自耕农沦为没有土地的客户,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失去土地的人口,对户籍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同时,部分人失去土地后从事其他产业,“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故选C项;主户缴纳赋税,这说明户籍的财政功能并未丧失,排除A项;宋代主户根据其田产承担相应赋税,专业户也要承担赋税,民众赋役负担并没有减轻,排除B项;“客户入籍”有利于加强对流民的管控,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7.C [北宋颁行一系列慈善救济办法,收容无业流浪、鳏寡孤独等人员,说明政府重视扶助弱势群体,故选C项;北宋“社会慈善救济体系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宋朝以后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故“均由政府主导”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颁布慈善救济办法,未涉及民间,排除D项。]
8.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英宗统治后期,国家尊老、敬老行为由“贫者给米肉、富者赐爵”转变为对年迈官员给予多方面的优待,统治者这么做的意图在于笼络官僚集团,夯实统治基础,故选A项;弱势群体不仅仅只有老人,并且“赈济弱势群体”是表象,不是意图,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年迈官员进行物资补贴、进阶、慰问,其他官员的待遇无法从材料中获知,无法判断是否存在“高薪养廉”,排除C项;这一转变的意图是笼络统治阶层,而非“昭示国家富强”,排除D项。]
9.D [据材料“白昼在街撒泼、殴打平人、抢夺财物”可知,这一群体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威胁,他们的行为会扰乱社会秩序,进而影响政府的正常行政工作,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D项;据材料“不务本等生业”可知,这群人是无业游民,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不可能加剧土地兼并矛盾,排除A项;据材料“投托权豪势要之家”可知,这些人投托权豪势要之家,说明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而非有利于人身依附的放松,排除B项;“无籍之徒”的行为并不属于正常的社会流动,是社会不安定因素,排除C项。]
10.B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桥梁、津渡等公共工程和设施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在城市规划和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公益事业在南方很普遍,并多由地方士绅修建,反映了民间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基层自治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慈善事业的推广情况,排除C项;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胥吏、宗族(家族)和乡绅,排除D项。]
11.D [据材料“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可知,汉代官员在治理地方时非常注重廉政和对老弱群体的关注,故选D项;社会基层组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汉代大司农属于财政官员,汉代建立了考课制度来考核官员,排除B项;朱邑的选拔只能代表个别官员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
12.A [统治阶层因政治社会地位很高,被划为特权籍,免除赋税,享受特权,而平民和贱民的政治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绝大部分农民被划为平民籍,工匠即手工业者、商人等被划为贱民籍,由此可得户籍的等第受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所以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古代户籍的设计映射出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状况,故选A项;匠籍和杂籍被纳入贱民籍,且三种等第都被设置了“世袭”机制,这既降低了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又不利于社会流动,从而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设计户籍制度的依据主要是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经济状况,排除C项;“禁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A [“一村唯两姓”反映了村庄内部姓氏集中,即村民大多来自有限的几个家族;“世世为婚姻”表示这些家族之间通过婚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亲戚关系;“亲疏居有族”体现了村民按照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居住,这三个特点共同反映了基层社会聚族而居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地方官员或户籍管理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士大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通常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或思想中,而非实际的乡村生活描述,排除C项;材料描述中并未体现小农阶层的保守或排外倾向,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可知,在救灾时范仲淹除了采用传统的散发米粮赈灾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救灾,体现了治理创新与时代同步,A项正确;当时并未实行赋役制度变革,排除B项;“解决了”从材料中看不出,排除C项;范仲淹的做法不一定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排除D项。]
15.D [从表格粮仓统计可以看出,从元至清,义仓占的比例较小,官仓占有绝对优势,可见民间组织无法成为救济的主力,救济主要依靠政府,故选D项;“常平仓制度”主要用于社会救济,解决局部地区的燃眉之急,无法解决全国的粮食安全,排除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义仓设置的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社会救济的需求,排除B项;表格中通州不是都城,排除C项。]
16.(1)措施:发放救灾钱粮;劝奖社会助赈(官方赈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组织和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督促并监管地方官员履行救灾职责。
(2)新特点:重视灾害预防;形成定制;关注边疆的治理;关注赈灾的时效性;赈济范围更广;直接用白银(货币)实施赈济。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吸取前朝的荒政经验和教训。单元时空
单元概要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社会保障是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2.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保障: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也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历史解释:认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 唯物史观:认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认识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
核心概念 “编户齐民” 主户与客户 黄籍白籍 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里甲制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时期 演变
战国时期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________,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 户籍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汉朝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为“     ”。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朝 命州县官“______________”,重新核定户籍
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________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按职业划分,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 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__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政府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实行固定丁银、________________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概念阐释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思维点拨 清朝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2)意义: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使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化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以户籍制度统计人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土地分配和赋税徭役的征发,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和赋税徭役的制定开始密切结合起来。隋唐时期,均田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更为紧密,均田制中严格的还授规定也是建立在户口登记的基础上的,这同时也使得封建国家户籍制度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赋税徭役征发的功能。
宋朝建立以后,设置各种单行的田亩账册图簿,如方账、庄账、鱼鳞图等相继出现,名目繁多的地籍也使得户籍不再是封建国家掌握土地的唯一依据。地籍与户籍同时成为封建国家征发赋税徭役的依据,户籍制度实际上已经开始发生异变。当然,由于徭役的征发还是依赖于户籍,而且免役钱的征收也必须依赖于户籍,所以宋代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并未丧失。
明清时期,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完全脱离。古代户籍制度也完成了彻底的异变,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成为单纯的户籍管理制度。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思考 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试答: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地域性 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同时人身束缚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
世袭性 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 在中国历史上,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
1.(2025·沈阳三模)秦代户籍、户人与家口的身份信息及奴婢分五项书写。西汉时期,填写户籍时还要求单身人员填写单身的时间和原因。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戍边和长期野外劳作之人,在填写户籍时,还要填写身高、肤色、体质等情况。这一变化表明西汉(  )
A.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B.基层组织构建日益完善
C.赋税征收项目增多
D.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
2.[教材内容改编]隋建立后,推行“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此外,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这些做法(  )
A.旨在控制人口并稳定财政
B.加剧了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表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D.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
①县下设乡和________。乡设________,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________,掌捕盗。里设里正。
②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________________和维护治安。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____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 建立________________,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
唐朝 实行_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北宋 实施____________
明朝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________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3)发展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____________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____________合一。
概念阐释 十家牌法
是中国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王守仁首创。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十家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体系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材料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严格的编户入里制度,“里”是“家与国”互动的合缝,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附着点。中国古代的“里治”上有乡、保,下有什、伍,纳入国家控制体系,统治者借助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选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实现对“里”的掌控。里长的选任标准往往都是“乡里强谨者”“为众所服者”“丁粮多者”“年高有德者”等。里长不仅要负责户籍管理、征收赋税和徭役、维持社会稳定,同时还要言传身教,进行道德教化和传输统治者精心筛选的道德教条,以维护封建礼教,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试答: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
①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
②利用连坐等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
③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
④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如民团、乡勇等)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作用。
(2)作用
①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是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权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士绅,士绅在乡里组织民众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了地方秩序,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
②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
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受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
1.(2025·合肥高二质量检测)下图为秦汉时期乡亭制的示意图。据图示内容可知,秦汉设置乡亭制(  )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
B.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C.提高了文书传达的效率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2.[教材内容改编]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行保甲制,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据此可知(  )
A.乡村社会组织已经完善
B.政府重视基层自我管理和监督
C.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增强
D.中国古代各地区实现地方自治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孟子、墨子等人的社会救济思想。
(2)表现
①汉朝:建立____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__________________,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③宋朝: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________,赈济族人。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④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______、善会等慈善机构。
(3)特点
①主体: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___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________________中的赈济。
2.历代优抚政策
(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方式
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________,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②设专门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____________。
概念阐释 义田与义仓
封建社会为救济宗族成员而置办的族产。它最早出现在北宋仁宗时期,创始人为范仲淹。义仓是古代中国救荒仓储制度的主体之一,在救荒活动中,义仓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稳定、民生安泰作出了贡献。
思维点拨 救济下层人民的作用
下层贫苦无依的人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缺少生活保障,对他们进行救济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同时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明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 明正统七年,邑大饥,安定乡人卢祯捐谷一千三百二十石助赈,有司奉敕(皇帝的命令)旌(表扬)为义民,劳以羊、酒,表其闾;成化二年,朱肇、张輗各捐赈谷三百石,授七品散官;成化九年,仇轼、陈瑾、薛珪、宋昂各捐赈谷一百五十石,赐民爵一级;嘉靖十四年,旱蝗,发仓稻以赈;嘉靖十八年,海潮,奏留余盐银两,发仓稻赈恤之;嘉靖十九年,旱蝗,巡抚周金、巡按石永奏免税粮;嘉靖二十年,水旱,发仓稻赈民,巡盐御史又发赃罚银补赈;嘉靖三十九年,大饥大疫,巡抚都御史唐顺之、巡按御史陈志、巡盐御史李廷龙各发银谷赈济,海道副使刘景韶施药疗民,全活甚众,知县童蒙吉殚力赈饥施药。
——节选自清嘉庆《如皋县志》
思考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社会救济的特点。
试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社会救济的积极影响及借鉴价值。
试答: 
 
 
认识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
(1)基本原因: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
(2)主要意图: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3)执行效果: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
1.(2025·六盘水高二期末)汉代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持有官府颁发的鸠杖,可以享受特别优待: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限制,且身份地位受国家保护;有胆敢欺凌拄鸠杖老人者,以蔑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由此可知汉代(  )
A.尊儒尚法成为主流思想
B.高龄老人享有社会特权
C.政府重视优抚弱势群体
D.社会救济覆盖面较广泛
2.[教材内容改编]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大明律》中对救助鳏寡孤独及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也有规定:“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些举措(  )
A.践行了民本思想以防贫富分化
B.构建了完备的救济政策
C.彰显了政府对社会救济的重视
D.确保了百姓生活的安定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历代王朝不断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控制与管理。
3.清朝推行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4.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通过设置养老机构、租赋减免、物资供养、赐予荣誉性官爵等一系列措施保障老人的生活,表达国家对其的尊重。宋朝出现最早的民间养老机构,到清朝,民间养老机构也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支持。此外,唐朝出现“色养”概念,要求赡养老人毕恭毕敬,和颜悦色。在政府的引导和儒家文化的浸润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尊老重孝的风气。——据田毅鹏《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解读] 中国古代养老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保障了老人的生活,维护了小家庭结构,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政权认同,提升了社会道德,形成了尊老重孝的风气;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对后世的养老事业提供了借鉴。   
答案精析
知识点一
自主梳理
户籍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主户
诸色户计 黄册 摊丁入亩
核心探究
变化趋势: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和赋税徭役制度由紧密结合到逐渐分离;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逐渐减弱,从复杂走向单一。
原因:唐中期两税法推行后,赋役征收逐渐以土地和资产为主;宋朝延续了两税法,另立田籍,田赋脱离户籍;明中叶“一条鞭法”将徭役并入田亩征收,徭役脱离户籍;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分摊到田赋中,人头税脱离户籍。户籍制度彻底失去了赋役征发的财政功能,仅保有人口管理功能,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总之,土地制度的变革、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土地买卖等经济活动日益频繁都影响户籍制度的变化。
针对训练
1.D [据题意可知,与秦朝相比,汉朝时期的户籍填写信息更加详细、覆盖范围更大,说明汉朝的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并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的完善,并不能体现基层组织构建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户籍登记信息的增多,不能体现赋税征收项目的增多,排除C项。]
2.A [由“大索貌阅”“输籍之法”可知,隋代一方面重新核定户籍,令政府掌握大量隐匿人口,另一方面重新规定差役与税额,写成定簿,增加税收,稳定财政,其未体现土地兼并,也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情况,A项正确,B、D两项错误。国家治理能力内涵丰富,户籍和税收政策仅为其中一部分,无法表明隋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C项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梳理
1.(1)①里 三老 游徼 ②传递政令 (3)里甲制
2.(2)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3)乡里制 保甲制
核心探究
由“里”行使国家权力;治理措施多样;礼法结合,重视教化;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针对训练
1.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朝构建以亭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安管理体系,这有助于强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D项正确;官僚政治是由中央至地方机关官员所组成的行政系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权力中心下移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文书传达的情况,无法得出提高了文书传达效率的结论,排除C项。]
2.B [材料体现了唐、宋、清三朝乡村组织的发展,但不能说明“已经完善”,A项错误。结合材料及所学邻保制度、保甲制可知,邻保制度与保甲制都是基层民众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的制度,起到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且都是乡、里制度的沿袭和变化,并未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管控的增强,B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古代各地区实现地方自治”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知识点三
自主梳理
1.(2)①常平仓 ②民间积储 ③义田 ④善堂 
(3)①救灾 ②日常生活
2.(2)①鸠杖 ②养济院
核心探究
(1)主要形式:民间捐谷救济,官府发放粮食和银钱救济;减免税粮;施药救济等。
特点:救济主体多元化;救济方式多样化;救灾措施因灾而异。
(2)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灾荒,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救济等慈善行动中来,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民间分担了政府的救济压力,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借鉴价值:借鉴明代的多元主体救济模式,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社会救济工作;借鉴明代的多样化救济方式,现代社会在进行社会救济时也应采用综合性的救济方式,不仅为被救济者提供物质援助,还应关注其教育、医疗、就业等多方面的需求;注重灾前预防和灾后恢复相结合。
针对训练
1.C [汉代颁布大量关爱老人的措施和规定,说明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优抚,C项正确;尊儒尚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特权和社会救济的信息,排除B、D项。]
2.C [由“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救助鳏寡孤独……监守自盗论”可知,不论是给高岁平民米、酒和肉,还是官吏克减鳏寡孤独的救助品按监守自盗论处,都彰显了政府对社会救济的重视,C项正确。](共98张PPT)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
单元时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社会保障是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2.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保障: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也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单元概要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历史解释:认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
唯物史观:认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认识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
核心概念 “编户齐民” 主户与客户 黄籍白籍 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里甲制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课时精练
内容索引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自主梳理
时期 演变
战国时期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______,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 户籍实行__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汉朝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为“___
_______”。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朝 命州县官“_________”,重新核定户籍
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
分类登记
户齐民

大索貌阅
时期 演变
宋朝 户籍分______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按职业划分,统称为“___________”;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 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政府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实行固定丁银、________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主户
诸色户计
黄册
摊丁入亩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概念阐释
清朝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2)意义: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使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思维点拨
核心探究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以户籍制度统计人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土地分配和赋税徭役的征发,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和赋税徭役的制定开始密切结合起来。隋唐时期,均田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更为紧密,均田制中严格的还授规定也是建立在户口登记的基础上的,这同时也使得封建国家户籍制度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赋税徭役征发的功能。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化
宋朝建立以后,设置各种单行的田亩账册图簿,如方账、庄账、鱼鳞图等相继出现,名目繁多的地籍也使得户籍不再是封建国家掌握土地的唯一依据。地籍与户籍同时成为封建国家征发赋税徭役的依据,户籍制度实际上已经开始发生异变。当然,由于徭役的征发还是依赖于户籍,而且免役钱的征收也必须依赖于户籍,所以宋代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并未丧失。
明清时期,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完全脱离。古代户籍制度也完成了彻底的异变,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成为单纯的户籍管理制度。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提示 变化趋势: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和赋税徭役制度由紧密结合到逐渐分离;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逐渐减弱,从复杂走向单一。
原因:唐中期两税法推行后,赋役征收逐渐以土地和资产为主;宋朝延续了两税法,另立田籍,田赋脱离户籍;明中叶“一条鞭法”将徭役并入田亩征收,徭役脱离户籍;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分摊到田赋中,人头税脱离户籍。户籍制度彻底失去了赋役征发的财政功能,仅保有人口管理功能,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总之,土地制度的变革、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土地买卖等经济活动日益频繁都影响户籍制度的变化。
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思考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深化拓展
地域性 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同时人身束缚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
世袭性 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 在中国历史上,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
针对训练
1.(2025·沈阳三模)秦代户籍、户人与家口的身份信息及奴婢分五项书写。西汉时期,填写户籍时还要求单身人员填写单身的时间和原因。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戍边和长期野外劳作之人,在填写户籍时,还要填写身高、肤色、体质等情况。这一变化表明西汉
A.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B.基层组织构建日益完善
C.赋税征收项目增多 D.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

据题意可知,与秦朝相比,汉朝时期的户籍填写信息更加详细、覆盖范围更大,说明汉朝的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并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的完善,并不能体现基层组织构建的完善,排除B项;
材料仅体现户籍登记信息的增多,不能体现赋税征收项目的增多,排除C项。
2.[教材内容改编]隋建立后,推行“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此外,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这些做法
A.旨在控制人口并稳定财政 B.加剧了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表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D.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大索貌阅”“输籍之法”可知,隋代一方面重新核定户籍,令政府掌握大量隐匿人口,另一方面重新规定差役与税额,写成定簿,增加税收,稳定财政,其未体现土地兼并,也未涉及生产力发展情况,A项正确,B、D两项错误。
国家治理能力内涵丰富,户籍和税收政策仅为其中一部分,无法表明隋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C项错误。
返回
<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自主梳理
1.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
①县下设乡和___。乡设______,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_______,掌捕盗。里设里正。
②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_________和维护治安。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_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三老
传递政令
游徼
里甲制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 建立__________,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
唐朝 实行_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北宋 实施________
明朝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__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3)发展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_______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_______合一。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乡里制
十家牌法
是中国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王守仁首创。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十家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概念阐释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体系
图解历史
核心探究
材料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严格的编户入里制度,“里”是“家与国”互动的合缝,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附着点。中国古代的“里治”上有乡、保,下有什、伍,纳入国家控制体系,统治者借助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选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实现对“里”的掌控。里长的选任标准往往都是“乡里强谨者”“为众所服者”“丁粮多者”“年高有德者”等。里长不仅要负责户籍管理、征收赋税和徭役、维持社会稳定,同时还要言传身教,进行道德教化和传输统治者精心筛选的道德教条,以维护封建礼教,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提示 由“里”行使国家权力;治理措施多样;礼法结合,重视教化;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思考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
①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
②利用连坐等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
③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
④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如民团、乡勇等)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作用。
深化拓展
(2)作用
①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是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权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士绅,士绅在乡里组织民众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了地方秩序,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
②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
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受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
针对训练
1.(2025·合肥高二质量检测)下图为秦汉时期乡亭制的示意图。据图示内容可知,秦汉设置乡亭制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
B.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C.提高了文书传达的效率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朝构建以亭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安管理体系,这有助于强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D项正确;
官僚政治是由中央至地方机关官员所组成的行政系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权力中心下移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文书传达的情况,无法得出提高了文书传达效率的结论,排除C项。
2.[教材内容改编]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行保甲制,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据此可知
A.乡村社会组织已经完善
B.政府重视基层自我管理和监督
C.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增强
D.中国古代各地区实现地方自治

材料体现了唐、宋、清三朝乡村组织的发展,但不能说明“已经完善”,A项错误。
结合材料及所学邻保制度、保甲制可知,邻保制度与保甲制都是基层民众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的制度,起到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且都是乡、里制度的沿袭和变化,并未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管控的增强,B项正确,C项错误。
“中国古代各地区实现地方自治”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返回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自主梳理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孟子、墨子等人的社会救济思想。
(2)表现
①汉朝:建立_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_________,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常平仓
民间积储
③宋朝: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_____,赈济族人。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④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_____、善会等慈善机构。
(3)特点
①主体: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_________中的赈济。
义田
善堂
救灾
日常生活
2.历代优抚政策
(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方式
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_____,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②设专门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________。
鸠杖
养济院
义田与义仓
封建社会为救济宗族成员而置办的族产。它最早出现在北宋仁宗时期,创始人为范仲淹。义仓是古代中国救荒仓储制度的主体之一,在救荒活动中,义仓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稳定、民生安泰作出了贡献。
概念阐释
救济下层人民的作用
下层贫苦无依的人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缺少生活保障,对他们进行救济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同时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思维点拨
核心探究
材料 明正统七年,邑大饥,安定乡人卢祯捐谷一千三百二十石助赈,有司奉敕(皇帝的命令)旌(表扬)为义民,劳以羊、酒,表其闾;成化二年,朱肇、张輗各捐赈谷三百石,授七品散官;成化九年,仇轼、陈瑾、薛珪、宋昂各捐赈谷一百五十石,赐民爵一级;嘉靖十四年,旱蝗,发仓稻以赈;嘉靖十八年,海潮,奏留余盐银两,发仓稻赈恤之;嘉靖十九年,旱蝗,巡抚周金、巡按石永奏免税粮;嘉靖二十年,水旱,发仓稻赈民,巡盐御史又发赃罚银补赈;嘉靖三十九年,大饥大疫,巡抚都御史唐顺之、巡按御史陈志、巡盐御史李廷龙各发银谷赈济,海道副使刘景韶施药疗民,全活甚众,知县童蒙吉殚力赈饥施药。——节选自清嘉庆《如皋县志》
明代的社会救济
提示 主要形式:民间捐谷救济,官府发放粮食和银钱救济;减免税粮;施药救济等。
特点:救济主体多元化;救济方式多样化;救灾措施因灾而异。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社会救济的特点。
思考
提示 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灾荒,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救济等慈善行动中来,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民间分担了政府的救济压力,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借鉴价值:借鉴明代的多元主体救济模式,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社会救济工作;借鉴明代的多样化救济方式,现代社会在进行社会救济时也应采用综合性的救济方式,不仅为被救济者提供物质援助,还应关注其教育、医疗、就业等多方面的需求;注重灾前预防和灾后恢复相结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社会救济的积极影响及借鉴价值。
思考
认识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
(1)基本原因: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
(2)主要意图: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深化拓展
(3)执行效果: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
针对训练
1.(2025·六盘水高二期末)汉代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持有官府颁发的鸠杖,可以享受特别优待: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限制,且身份地位受国家保护;有胆敢欺凌拄鸠杖老人者,以蔑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由此可知汉代
A.尊儒尚法成为主流思想 B.高龄老人享有社会特权
C.政府重视优抚弱势群体 D.社会救济覆盖面较广泛

汉代颁布大量关爱老人的措施和规定,说明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优抚,C项正确;
尊儒尚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特权和社会救济的信息,排除B、D项。
2.[教材内容改编]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大明律》中对救助鳏寡孤独及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也有规定:“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些举措
A.践行了民本思想以防贫富分化
B.构建了完备的救济政策
C.彰显了政府对社会救济的重视
D.确保了百姓生活的安定

由“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救助鳏寡孤独……监守自盗论”可知,不论是给高岁平民米、酒和肉,还是官吏克减鳏寡孤独的救助品按监守自盗论处,都彰显了政府对社会救济的重视,C项正确。
知识体系
1.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历代王朝不断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控制与管理。
3.清朝推行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4.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学科术语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通过设置养老机构、租赋减免、物资供养、赐予荣誉性官爵等一系列措施保障老人的生活,表达国家对其的尊重。宋朝出现最早的民间养老机构,到清朝,民间养老机构也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支持。此外,唐朝出现“色养”概念,要求赡养老人毕恭毕敬,和颜悦色。在政府的引导和儒家文化的浸润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尊老重孝的风气。
——据田毅鹏《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解读] 中国古代养老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保障了老人的生活,维护了小家庭结构,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政权认同,提升了社会道德,形成了尊老重孝的风气;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对后世的养老事业提供了借鉴。   
家国情怀
返回
课时精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B A D C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A A A D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措施:发放救灾钱粮;劝奖社会助赈(官方赈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组织和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督促并监管地方官员履行救灾职责。
(2)新特点:重视灾害预防;形成定制;关注边疆的治理;关注赈灾的时效性;赈济范围更广;直接用白银(货币)实施赈济。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吸取前朝的荒政经验和教训。
16.
1.(2024·河南商师联盟高二期中)在古代户籍管理中,属籍是指记录人员身份、家族关系等信息的簿册,其中身份等级最高的是皇族成员的宗室属籍,可免赋役。秦国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汉初规定“宗室有属籍”。战国至汉初,关于“属籍”的规定
A.打破了宗法血缘特权的垄断 B.折射出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
C.适应了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 D.表明户籍的财政功能已丧失

基础巩固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秦国实行军功爵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是为了奖励军功,鼓励宗室成员为秦国的军事扩张和国家建设效力,适应了秦国富国强兵、对外征战的政治统治需要。汉初规定“宗室有属籍”,这是因为汉朝建立后,统治者通过给予宗室特权来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也是为了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
汉初规定“宗室有属籍”,说明并没有完全打破宗法血缘特权的垄断,排除A项;
材料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
“丧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2024·淮安高中校协体高二期中)秦汉简牍中多次出现的“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简牍诏令中的“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法定家长即户主,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当占缗钱,匿不自占,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这表明,秦汉政权
A.注重赋税征收 B.重视基层管理
C.实行严刑峻法 D.维护等级秩序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家长”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通过对这些家庭关键角色的认定和规范,秦汉政权能够更好地掌控基层社会,体现了对基层管理的重视,故选B项;
对“户人”“家长”的认定,属于基层管理的范畴,“注重赋税征收”不合题意,排除A项;
仅从“当占缗钱,匿不自占,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不能得出秦汉政权“实行严刑峻法”这一结论,排除C项;
等级秩序是指不同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等级差异,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2024·洛阳高二期中)汉宣帝时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凭王杖可以出入官府,行走驰道,到市上买卖可以免税,殴辱持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论罪。这一制度的实行说明当时
A.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伦理渗入社会治理
C.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优抚弱势群体蔚然成风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汉代尊崇儒术,儒家强调“仁”“孝”等伦理观念。汉宣帝建立高年受王杖制度,给予老年人诸多特权,并且对殴辱持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论罪,这体现了儒家伦理在社会治理中的渗透,故选B项;
这一制度是政府层面的规定,不能说明整个社会民众的观念情况,排除A项;
汉武帝时期,儒学已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
材料仅涉及对老年人这一特定群体的优抚政策,不能由此推断出“优抚弱势群体蔚然成风”,排除D项。
4.(2024·河南豫东名校高二期中)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三长制校阅户籍,冯太后称推行此举“苞荫之户可出,侥倖之人可止”。许多汉人大族荫庇的人口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获得国家授田,从而具有独立的户籍。由此可推知,北魏户籍管理方式改革
A.助推了小农经济发展 B.消除了豪强地主威胁
C.贯彻了基层自治思想 D.刺激了人口快速增长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提到许多汉人大族荫庇的人口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获得国家授田,并且有了独立的户籍。这些原本被荫庇的人口成为独立的受田个体,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
北魏时期,豪强地主在地方上的势力根深蒂固,“消除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
基层自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及户籍改革对人口增长的刺激作用,无法得出“刺激了人口快速增长”这一结论,排除D项。
5.(2024·茂名五校高二下期末)公元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政府救济的核心是粮食供应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材料可知,义仓的主要功能在于确保粮食的供应,故选D项;
义仓是政府在使用行政手段救助弱势群体,排除A项;
义仓只是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排除B项;
义仓只是政府关注民生众多方式中的一种,且义仓在社会救济和优抚中属于常用手段,排除C项。
6.(2024·商丘高二期中)宋代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且地籍与户籍分离。这些发展变化
A.表明户籍的财政功能丧失 B.利于减轻民众赋役负担
C.受到土地兼并加剧的影响 D.旨在加强对流民的管控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宋朝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加剧,使原来拥有土地的自耕农沦为没有土地的客户,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失去土地的人口,对户籍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同时,部分人失去土地后从事其他产业,“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故选C项;
主户缴纳赋税,这说明户籍的财政功能并未丧失,排除A项;
宋代主户根据其田产承担相应赋税,专业户也要承担赋税,民众赋役负担并没有减轻,排除B项;
“客户入籍”有利于加强对流民的管控,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A.社会慈善救济体系完善 B.慈善救济均由政府主导
C.政府重视扶助弱势群体 D.民间慈善活动较为规范
7.(2024·抚顺高二期中)如表所示为北宋颁行的慈善救济办法(部分)。由此可见,北宋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时间 办法
熙宁十年(1077) 朝廷颁布“惠养乞丐法”,收容无业流浪人员
元丰四年(1081) 朝廷颁布“漏泽园之法”,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
元符元年(1098) 朝廷颁行“居养法”,收容城乡鳏寡孤独疾病残疾人员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北宋颁行一系列慈善救济办法,收容无业流浪、鳏寡孤独等人员,说明政府重视扶助弱势群体,故选C项;
北宋“社会慈善救济体系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宋朝以后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故“均由政府主导”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颁布慈善救济办法,未涉及民间,排除D项。
8.(2025·湖南金太阳高三联考)明初,国家尊老、敬老行为一般为“贫者给米肉、富者赐爵”,但仅限于“编民”。明英宗统治后期,“始令致仕官七十以上者,皆得给酒肉布帛,或进阶。其大臣八十、九十者,特赐存问”。这一转变意在
A.夯实统治基础 B.赈济弱势群体
C.倡导高薪养廉 D.昭示国家富强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英宗统治后期,国家尊老、敬老行为由“贫者给米肉、富者赐爵”转变为对年迈官员给予多方面的优待,统治者这么做的意图在于笼络官僚集团,夯实统治基础,故选A项;
弱势群体不仅仅只有老人,并且“赈济弱势群体”是表象,不是意图,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对年迈官员进行物资补贴、进阶、慰问,其他官员的待遇无法从材料中获知,无法判断是否存在“高薪养廉”,排除C项;
这一转变的意图是笼络统治阶层,而非“昭示国家富强”,排除D项。
9.(202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明朝中后期,有史料记载“无籍之徒”日渐猖獗,“投托权豪势要之家,充为家人伴当”“不务本等生业,三五成群,白昼在街撒泼、殴打平人、抢夺财物”。这一群体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矛盾 B.有利于人身依附的放松
C.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政府的行政效力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白昼在街撒泼、殴打平人、抢夺财物”可知,这一群体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威胁,他们的行为会扰乱社会秩序,进而影响政府的正常行政工作,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D项;
据材料“不务本等生业”可知,这群人是无业游民,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不可能加剧土地兼并矛盾,排除A项;
据材料“投托权豪势要之家”可知,这些人投托权豪势要之家,说明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而非有利于人身依附的放松,排除B项;
“无籍之徒”的行为并不属于正常的社会流动,是社会不安定因素,排除C项。
10.(2025·上饶金太阳高三月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多设津渡以便往来,试地方急务也”。清代,上海地区朱泾镇有桥梁30处,其中有记载的12处是由地方士绅修建或重建的,占比40%。朱泾镇共有9处津渡,全由地方士绅修建。这类公益事业在江南市镇相当普遍。这体现了明清时期
A.基层自治获得政府承认
B.民间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C.慈善事业不断得到推广
D.地方乡绅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桥梁、津渡等公共工程和设施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在城市规划和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公益事业在南方很普遍,并多由地方士绅修建,反映了民间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故选B项;
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基层自治的态度,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慈善事业的推广情况,排除C项;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胥吏、宗族(家族)和乡绅,排除D项。
11.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西汉时期
A.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B.大司农负责官员的考核
C.官员选拔公正政治清明 D.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能力提升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可知,汉代官员在治理地方时非常注重廉政和对老弱群体的关注,故选D项;
社会基层组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
汉代大司农属于财政官员,汉代建立了考课制度来考核官员,排除B项;
朱邑的选拔只能代表个别官员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
12.(2024·重庆育才中学高二诊断)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古代社会的户籍可划分为三个等第。第一个等第为特权籍(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宗室籍和官(宦)籍,基本上免徭役和赋役。第二个等第为平民籍(占社会大部分),是国家赋税、征调赋役的重要承担者。第三等第为贱民籍(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籍、匠籍、杂籍等等。为了固化这种等第,政府在户籍的继承上设置了“世袭”的机制。这一制度设计
A.映射古代的政治经济 B.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C.依据赋役制度的推行 D.禁绝了社会垂直流动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统治阶层因政治社会地位很高,被划为特权籍,免除赋税,享受特权,而平民和贱民的政治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绝大部分农民被划为平民籍,工匠即手工业者、商人等被划为贱民籍,由此可得户籍的等第受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所以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古代户籍的设计映射出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状况,故选A项;
匠籍和杂籍被纳入贱民籍,且三种等第都被设置了“世袭”机制,这既降低了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又不利于社会流动,从而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
设计户籍制度的依据主要是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经济状况,排除C项;
“禁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中唐时期有人曾这样描述一村庄的情形:“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这些描述可用于探究中唐时期
A.基层社会聚族而居的特征
B.地方官员管理户籍的艰难
C.士大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小农阶层保守排外的倾向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一村唯两姓”反映了村庄内部姓氏集中,即村民大多来自有限的几个家族;“世世为婚姻”表示这些家族之间通过婚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亲戚关系;“亲疏居有族”体现了村民按照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居住,这三个特点共同反映了基层社会聚族而居的特征,故选A项。
材料并未提及地方官员或户籍管理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士大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通常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或思想中,而非实际的乡村生活描述,排除C项;
材料描述中并未体现小农阶层的保守或排外倾向,排除D项。
14.(2024·广州三模)《梦溪笔谈》记载宋朝皇佑二年,全国出现饥荒。范仲淹在浙西救灾,一方面下令散发米粮赈灾,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鼓励寺庙住持招募工人大肆兴建,官府招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范仲淹的救灾做法
A.体现了治理创新与时代同步
B.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
C.解决了宋朝皇佑二年的饥荒
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材料可知,在救灾时范仲淹除了采用传统的散发米粮赈灾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救灾,体现了治理创新与时代同步,A项正确;
当时并未实行赋役制度变革,排除B项;
“解决了”从材料中看不出,排除C项;
范仲淹的做法不一定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排除D项。
15.(2024·南通高二下期末)下表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统计(单位:个)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常平仓制度确保了粮食安全 B.义仓和社仓的设置已较为普遍
C.都城是救灾备荒的唯一重点 D.社会救济仍然依赖于封建政府
元 明 清
地区 大都 通州 顺天府 北京
官仓 22 13 52 16
义仓 4 1 6 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从表格粮仓统计可以看出,从元至清,义仓占的比例较小,官仓占有绝对优势,可见民间组织无法成为救济的主力,救济主要依靠政府,故选D项;
“常平仓制度”主要用于社会救济,解决局部地区的燃眉之急,无法解决全国的粮食安全,排除A项;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义仓设置的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社会救济的需求,排除B项;
表格中通州不是都城,排除C项。
16.(2025·广州高三上测试)荒政是指政府为应对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赈给之,无分于主客户……募富民出钱粟,酬以官爵。蝗为害,又募民扑捕,易以钱粟,蝗子一升至易菽粟三州,或五升。民之流亡者,可归业者,计日并给遣归。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老疾幼弱不能存者,听官司收养,因饥疫若厌溺死者,官为埋祭。诏州郡长吏优恤其民,间遣内侍存问,戒监司俾察官吏之老疾、罢懦不任职者。——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二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时间 事件 出处
洪武二十一年 (1388) 朱元璋令天下置预备仓 《明太祖实录》
永乐元年 (1403) 令吏部行文……春初差人巡视境内,遇有蝗虫初生,设法扑捕,务要尽绝……若布、按二司官不行严督所属达捕者,亦罪之……永为定制 《明史》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时间 事件 出处
正统五年(1440) 四月振沙州(治所在今敦煌),六月振湖广、贵州蛮饥 《续文献通考》
天顺元年(1457) 山东民饥,发太仓银三万两赈之 《古今图书集成》
弘治十一年(1498) 夏灾不得过六月终,秋灾不得过九月终。报灾过期或匿灾不报,均予惩处 《续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的荒政措施。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措施:发放救灾钱粮;劝奖社会助赈(官方赈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组织和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督促并监管地方官员履行救灾职责。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明朝荒政的新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 新特点:重视灾害预防;形成定制;关注边疆的治理;关注赈灾的时效性;赈济范围更广;直接用白银(货币)实施赈济。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吸取前朝的荒政经验和教训。
返回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