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提升(六)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目的、演变趋势和影响
1.目的
(1)人口的普查、管理与控制。
(2)征发赋役的依据。
(3)扩充兵力的基础。
(4)保障社会治安和政权稳定。
2.演变趋势
(1)内容日益完整、周密。
(2)户籍与土地、赋税日益分离。
(3)政府逐渐放松对户籍的控制。
3.影响
(1)积极性: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 时间 模式 特征
第一阶段 夏商周到隋朝 乡官制模式 (1)乡里制度形成,具有一定自治功能; (2)乡官主要是官派产生,享有俸禄品秩; (3)乡官的选任注重道德评价
第二阶段 隋朝到宋朝 乡里制向保甲制、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1)乡和里的地位下降,乡里自治功能弱化; (2)官方对基层的控制与统治加强
第三阶段 从王安石变法到清朝 职役制模式 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乡里自治色彩日趋淡化
三、世界主要国家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不同阶段
1.基层治理:从地方自治传统到自治市镇制度和社区自治。
(1)地方自治传统的形成:在中古时期西欧的庄园以及获得特许状的城市中,自治因素普遍存在,庄园、教会的基层组织教区以及城市中市民组成的行会或商会担负着基层社会治理的职责。
(2)自治市镇制度确立: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传统的地方自治向自治市镇制度转型,英、法等国自治市镇的市长和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主导地方治理,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
(3)社区自治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政府发挥政策制定、财政支持和监督管理作用,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社区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此外,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2.社会保障:从济贫制度到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济贫制度的建立:16世纪后期,英国政府率先强制征收济贫税,每一教区须对其贫民负责。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该济贫法被历届政府承袭下来,此后欧洲各国也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2)近代社会保障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率先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后来又设立完备的社会保险管理和监督机构,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的工业人口,其政策的成功实施使欧洲国家纷纷效仿。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此后一系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易错点1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关系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管理体系中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户籍制度为赋税制度提供了基础的人口数据支持,而赋税制度则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户籍制度产生反作用,共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24·1月浙江选考,16)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易错点2 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明清时期以乡绅为主导的基层组织与以县衙官员为代表的皇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社会。官民同治,稳定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2024·江苏卷,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易错点3 辩证认识“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了全体公民享有较好的公共福利。它确实为西方国家的人民谋得了许多福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但它也有较多弊端。
(2023·6月浙江选考,15)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答案精析
易错易混链接经典
易错点1 C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监察御史核查前朝黄册,发现存在户口数据造假的现象,反映了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C项正确;监察御史奏请“停造无益之黄册”,但材料未表明清朝后续反应,即是否真的停造黄册,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明末黄册造假现象,但不确定其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排除D项。]
易错点2 D [根据材料可知,博罗县下辖的乡村很注重乡约的作用,地方长官慎选“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说明该县很重视乡约在基层教化和治理方面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律,无法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不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保甲制,排除C项。]
易错点3 D [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由上升到逐步缓慢下降,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情况,排除A项;福利制度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C项只涉及美国政府福利开支,没有涵盖美国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信息,排除。](共23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六)
第六单元
网络构建 体系概览
线索整合 纵跨横联
易错易混 链接经典
内容索引
<一>
网络构建 体系概览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返回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二>
线索整合 纵跨横联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目的、演变趋势和影响
1.目的
(1)人口的普查、管理与控制。
(2)征发赋役的依据。
(3)扩充兵力的基础。
(4)保障社会治安和政权稳定。
2.演变趋势
(1)内容日益完整、周密。
(2)户籍与土地、赋税日益分离。
(3)政府逐渐放松对户籍的控制。
3.影响
(1)积极性: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 时间 模式 特征
第一阶段 夏商周 到隋朝 乡官制模式 (1)乡里制度形成,具有一定自治功能;
(2)乡官主要是官派产生,享有俸禄品秩;
(3)乡官的选任注重道德评价
第二阶段 隋朝到 宋朝 乡里制向保甲制、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1)乡和里的地位下降,乡里自治功能弱化;
(2)官方对基层的控制与统治加强
第三阶段 从王安石变法到清朝 职役制模式 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乡里自治色彩日趋淡化
三、世界主要国家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不同阶段
1.基层治理:从地方自治传统到自治市镇制度和社区自治。
(1)地方自治传统的形成:在中古时期西欧的庄园以及获得特许状的城市中,自治因素普遍存在,庄园、教会的基层组织教区以及城市中市民组成的行会或商会担负着基层社会治理的职责。
(2)自治市镇制度确立: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传统的地方自治向自治市镇制度转型,英、法等国自治市镇的市长和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主导地方治理,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
(3)社区自治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政府发挥政策制定、财政支持和监督管理作用,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社区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此外,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2.社会保障:从济贫制度到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济贫制度的建立:16世纪后期,英国政府率先强制征收济贫税,每一教区须对其贫民负责。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该济贫法被历届政府承袭下来,此后欧洲各国也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2)近代社会保障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率先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后来又设立完备的社会保险管理和监督机构,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的工业人口,其政策的成功实施使欧洲国家纷纷效仿。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此后一系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返回
<三>
易错易混 链接经典
易错点1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关系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管理体系中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户籍制度为赋税制度提供了基础的人口数据支持,而赋税制度则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户籍制度产生反作用,共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24·1月浙江选考,16)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监察御史核查前朝黄册,发现存在户口数据造假的现象,反映了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C项正确;
监察御史奏请“停造无益之黄册”,但材料未表明清朝后续反应,即是否真的停造黄册,排除A项;
材料仅体现了明末黄册造假现象,但不确定其原因,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排除D项。
易错点2 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明清时期以乡绅为主导的基层组织与以县衙官员为代表的皇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社会。官民同治,稳定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2024·江苏卷,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
根据材料可知,博罗县下辖的乡村很注重乡约的作用,地方长官慎选“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说明该县很重视乡约在基层教化和治理方面的作用,D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法律,无法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不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
材料没有提及保甲制,排除C项。
易错点3 辩证认识“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了全体公民享有较好的公共福利。它确实为西方国家的人民谋得了许多福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但它也有较多弊端。
(2023·6月浙江选考,15)阅读右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
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
缓解
√
返回
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由上升到逐步缓慢下降,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情况,排除A项;
福利制度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
C项只涉及美国政府福利开支,没有涵盖美国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信息,排除。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