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试卷(六)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北质检联盟高二期中)秦代爵有二十级,国家按人们的爵级赐给田宅,高爵者还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权。爵级记载在户籍中,此类户籍称为“爵籍”。这说明,秦代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B.爵籍是身份地位的凭证
C.爵位世袭主要依据户籍 D.户籍是基层管理的依据
2.(2025·上饶高三检测)秦汉乡村治理体系中,乡啬夫虽为“斗食之吏”,但掌管着徭役摊派、赋税征收、监督户口等大权,掌握着乡民的命脉,有些地方甚至流传着“人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民谚。这表明秦汉乡村治理
A.削弱了地方宗族豪强势力 B.凸显儒家价值取向
C.割断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带有一定自治色彩
3.(2025·黑龙江龙东联盟高三月考)下表为西汉皇帝扶助弱势群体次数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皇帝 在位期间颁布的扶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诏令的次数
汉文帝 2次
汉景帝 1次
汉武帝 8次
汉昭帝 1次
汉宣帝 9次
汉元帝 7次
汉成帝 4次
汉哀帝 1次
汉平帝 1次
A.西汉庶民阶层十分重视社会福利政策及其宣传
B.西汉统治者以抚弱加强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C.抚弱诏令颁布次数越多意味着在位皇帝越贤明
D.抚弱诏令体现了西汉时期政治文化的一个侧面
4.(2024·许昌高二下期末)魏晋时期户籍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由秦汉的编户齐民制演变为职役身份制。统治者将治下编户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他们与普通民户一起,按照身份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田庄经济的发展致使纳税人口锐减
B.江南开发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C.造纸术的改进推动户籍统计的进步
D.强化集权和社会控制的需要
5.(2024·孝感高二期中)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隋唐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B.缓和社会的矛盾
C.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D.确保赋役的征派
6.(2024·河南叶县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唐朝陆贽说:“汉置常平之仓,隋氏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馑。除赈百姓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每遇灾荒,即以赈给。”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重视粮食安全 B.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C.民间借贷活跃 D.救济制度较为完备
7.(2024·焦作高二期中)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时,“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这段史料说明当时
A.依户籍征赋役作用削弱 B.采用以职业定户籍做法
C.政府解决徭役扰民问题 D.人头税退出了历史舞台
8.(2024·河南九师联盟高二联考)南宋时期绍兴知府史浩为了救助贫困的知识分子,乃“捐己帑,置良田,岁取其赢,给助乡里贤士大夫之后贫无以丧葬嫁遣者。附于学,而以义名之”。后来他出任知福州,又设义庄,以济贫苦的孕妇。这些举措
A.成为宋朝主要的救济方式 B.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C.加强了地方世家大族势力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9.(2025·晋城月考)下表所示为《明实录》中有关正统七年(1442)富民出谷赈济而受旌表的记载。据表可推知,此时
月份 筹集民间赈灾粮总数 记载详情
五月 18 000石 浙江湖州府民吴孝光、处州(今浙江丽水)府民叶仲仪、杭州府民潘钰、绍兴府民应行简……陕西西安府民卢质等各出稻麦千石有奇,佐官赈济
六月 14 000石 浙江严州府民程懋正、衢州府民华庆、杭州府民周通、金华府民方维贤、处州府民金惟广等,直隶大名府民于敬……安庆府民汪思义等各出稻麦千石有奇,赈济饥民
七月 16 000石 湖广荆州府民王聪、丁口才,四川重庆府民邢良、徐福林、程本理、黄辅、欧时用、杨伦、李智,直隶苏州府民钱涧……直隶河间府民张刚,各出稻麦千石有奇,佐官赈济
A.基层治理倚重宗族 B.大一统政权的优势凸显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民间救济占据主导地位
10.(2024·洛阳高二下期末)顾炎武指出:“令以下设一丞,吏部选授。丞任九年以上得补令。丞以下曰簿、曰尉、曰博士、曰驿丞、曰司仓、曰游徼、啬夫之属,备设之,毋裁。其人听令自择,报名于吏部;簿以下得用本邑人为之。”其意在强调
A.健全中央机构 B.扩大地方的自主权
C.经世致用学风 D.细化基层官员职权
11.(2024·郑州高二上期末)1345年,《伦敦马刺业行会规章》规定:“本行会任何人俱不得在星期日,或任何其他类似星期日之宗教节日将其所制之马刺悬挂……任何从事本行业之人,若非本城之自由人即不得在本城购买、建造或租赁房屋……”这表明当时的行会
A.具有在经济领域的立法权 B.束缚了伦敦制造业的发展
C.代表的是社会上层的利益 D.履行一定的城市自治职能
12.(2024·郑州高三二模)1381年,英国剑桥镇爆发了骚乱事件。国王先取消了该镇的自治特权,后认为“剑桥镇是王国的古老市镇之一”,而且“该镇如若缺少治理则必然无法延续”,所以“暂时将该自治特权全部给予该镇长与市民”。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制度逐渐确立 B.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突破
C.王权运作呈现弹性特征 D.市民阶层主导地方自治
13.(2025·江西丰城中学开学测试)中世纪的巴黎逐渐形成具有16个街区的街区体制,巴黎市政街区除了推举市民参与市政府的选举和决策之外,还有军事防卫等军事职能。这些措施
A.体现地方分权的理念 B.增强了社会治理效能
C.保证了巴黎市区安全 D.利于法国王权的强化
14.(2025·湖北新创涵联盟竞赛)美国社区里的事务通常由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区董事会(社区委员会)来进行自我管理……社区董事会在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据此可知
A.政府的干预促进了社区自我管理
B.美国社区组织完善
C.近代美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D.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区的进步
15.(2025·高邮高三调研)1970年尼克松提出“家庭援助计划”。根据该计划,四口之家每年可以接受最低1 600美元的保证收入,加上860美元的食品券,同时鼓励接受援助计划的年轻人参加工作或者登记参加职业培训。这一计划
A.加强了政府干预 B.反映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C.保证了家庭支出 D.标志着福利国家的破产
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C.减缓老龄化进程 D.缩小贫富间差距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4·三门峡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守成与创新”,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8.(2025·白银高三月考)(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建立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在一起探讨如何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时,赵普向宋太祖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实现中央集权。宋朝建立后,不仅疏浚了隋唐以来的大运河,而且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络系统。在大城市,宋朝废除封闭的坊市制度,城市商品交易的自由度增大;在乡村,集市贸易兴盛起来。有学者研究表明,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宋太祖主张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人文官,且宋真宗曾亲自作了一首劝学诗,号召天下人读书。这造就了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宋太祖赵匡胤曾公开对群臣说,外敌入侵的外患是边防小事,可以预防,也可以有效解决,但是武将叛乱、大臣篡权和农民起义之类的内患对国家政权的威胁要大得多,应该严防。这样做的结果是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使宋朝一直外患不断。
——摘编自程遂营《回望历史,品鉴宋朝——宋朝国家治理的得与失》
材料二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社会基层治理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和团体两大类。个体一般指士、农、工、商等不同阶层中的个人,团体则为村庄、宗族与会社等。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内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对象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各种各样的新对象涌现。中国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以知县为首的“官治”和以乡绅为中心的“民治”相结合的,所展现的都是“人治”。进入近代以后,利用法律思维和方式以及多数人参与来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冲突等实际问题的现象增多。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国家治理上得与失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原因。(8分)
19.(2025·南通高三上期中)(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五年,顺治帝诏令“各处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及残疾无告之人”。此后诸帝多有复申,养济院设置逐渐遍布全国县治以上城市。但在雍正年间,养济院任意克扣侵蚀、无赖混充冒入等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为消除官营所带来的弊端,清朝晚期,地方社会也开始介入养济院的建设。与此同时,清政府和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善堂只事收养的不足,直隶、山东等十数省陆续设立工艺局,以流民为收容对象,不仅注意收养,而且重视教给流民工艺,使之可自食其力。——摘编自王卫平等《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立内务部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1952年,成立了救灾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国内的救灾工作。政务院还依据“劳资两利”的方针妥善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为避免工厂、企业倒闭产生更多的失业人员,鼓励工厂、企业积极发展生产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班,提高失业劳动者的政治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
——摘编自樊友凯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贫困历程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代社会保障措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所采取的反贫困措施。(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清朝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措施的意义。(6分)
20.(2024·河南青铜鸣高二下期末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理念变化呈现以下三个时代特征。
时期 基本特点 具体阐释
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 强调自助、互助与有限救助 资本主义尤其是工业化为每个人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个人理应依靠个人的努力为自己创造较好的生活与发展条件,个人的成败荣辱与自己的个人努力直接相关,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主要是由自己的过错而不是社会的过错造成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 强调国家责任与国家保障 社会问题的出现主要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而不应该是个人的责任,社会保障应该依靠国家保障而不是依靠个人自助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强调自助、互助与国家共同责任 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加剧既有社会的原因,也与个人原因相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责任。社会保障不应仅依靠国家保障,也应该依靠社会的力量,还应该发挥个人自助的作用
——据丁建定《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溯源》等整理
选取“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三个阶段”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精析
1.B [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爵级记载在户籍中,此类户籍称为“爵籍”,有爵位的人身份地位高,因此爵籍已成为地位的凭证,故选B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或其他劳动者对地主、贵族、官僚等的依赖关系加强,秦代拥有“爵籍”的人多是有身份的贵族,非社会底层民众,排除A项;秦代实行军功爵制,爵位的获得大多依靠军功,排除C项;D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2.D [乡啬夫在乡村治理中管理着多项重要事务,甚至在某些地方的影响力超过了郡县。这表明在秦汉乡村治理体系中,基层官员(如乡啬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和影响力,体现了乡村治理带有一定自治色彩,故选D项;乡啬夫的权力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的授权,用于管理乡村事务,而非专门用于对抗或削弱地方宗族豪强,排除A项;题目中主要描述的是乡啬夫在乡村治理中的实际权力和影响力,并未涉及儒家价值取向,排除B项;乡啬夫仍然是地方官员,其权力来源于中央的授权,排除C项。]
3.D [材料是西汉数位皇帝在位期间颁布的扶助弱势群体诏令的次数,体现了西汉皇帝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这是西汉政治文化的一个表现,故选D项;材料是西汉皇帝扶助弱势群体次数的统计,没有提及庶民阶层重视社会福利政策及其宣传,排除A项;西汉统治者抚弱政策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巩固统治,体现不出加强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汉文帝颁布了2次诏令,汉景帝颁布了1次,而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皇帝,排除。]
4.D [统治者将编户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按照身份承担不同义务,这主要是为了强化集权和加强社会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民众,更好地调配资源和人力,D项正确;田庄经济的发展致使纳税人口锐减,可能会对户籍制度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江南开发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与户籍制度演变无关,排除B项;造纸术的改进主要影响的是户籍统计的方式,并非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5.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这一措施的目的是通过户口的确认确保赋役的征派,故选D项;隋唐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加强基层治理的措施之一,“完善”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隋唐时期户籍管理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社会矛盾,排除B项;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而非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排除C项。]
6.A [根据陆贽的描述,汉朝和隋朝都建立了仓储制度,以应对可能的粮食短缺和灾荒。这些措施是为了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和稳定,即重视粮食安全,故选A项;陆贽的关注点在于仓储制度本身及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而非农业生产,排除B项;民间借贷与仓储制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涉及金融领域,后者则与粮食储备和救济相关,排除C项;仓储制度只是救济制度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救济制度的完备性,排除D项。]
7.A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应当服役的人户,分五等出钱,政府募人服役,同时原来享受免役特权的豪绅、官吏、僧道等出钱助役,以上都说明宋代户籍征发赋役的功能削弱,故选A项;元代以职业定户籍,称为“诸色户计”,排除B项;免役钱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扰民问题,排除C项;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
8.B [史浩作为南宋时期的士大夫,以自己的财产设立义田和义庄来救助贫困的知识分子和贫苦的孕妇。这种行为体现了士大夫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故选B项;题目中只描述了史浩个人的救济行为,并未提及这种行为是否成为宋朝主要的救济方式,排除A项;史浩更多的是在帮助贫困的知识分子和贫苦的孕妇,而不是加强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家族势力,排除C项;史浩的行为是在地方层面进行的,主要是出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救助,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9.B [正统七年从五月到七月,南北方各地均有富民出谷赈济,且募集民间的赈灾粮总数并未出现大起大落,这凸显了明朝大一统政权的优势,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赈灾,而不是基层治理,排除A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C项;题干仅体现了民间参与救济的情况,并未与官方的赈济进行对比,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丞,吏部选授”“其人听令自择,报名于吏部;簿以下得用本邑人为之”可知,顾炎武强调地方官员自主选拔和使用官吏,强调扩大地方的自主权,B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县令及县内官员的选任,主要是地方官员,而非中央,排除A项;“经世致用学风”指学问有益于国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基层官员地方自主权,并不涉及基层官员职权的细化,排除D项。]
11.D [据材料信息可知,14世纪城市中的行会对具体经营行为进行管理,这表明当时的行会履行一定的城市自治职能,故选D项;城市行会并不具备经济领域的立法权,排除A项;行会的规定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规范了制造业的经营,排除B项;行会代表的是城市工商业者的利益,排除C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国王先取消了剑桥镇的自治权,后又恢复其自治特权,说明当时英国王权运作呈现弹性特征,C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在《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世纪,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王主导,而非市民阶层主导,排除D项。]
13.B [在中世纪巴黎逐渐形成的街区体制下,各街区除了推举市民参与市政府的选举和决策之外,还有军事防卫等军事职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增强了其社会治理的效能,故选B项;中世纪的巴黎街区体制是地方治理的体制,其措施与近代以来的地方分权理念是有本质不同的,排除A项;巴黎街区体制具有军事防卫职能,但“保证了巴黎市区安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巴黎的街区体制属于城市的管理体制,与王权的强化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14.B [美国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使得居民通过民主程序参与决策,来进行自我管理,这是社区治理民主化的表现,同时作为与政府沟通的桥梁,社区能够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为社区发展提供支持,故选B项;材料没有明确政府对社区自我管理的具体参与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美国社区管理模式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故“创新”一词表述不当,排除C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区管理模式之间存在关联,但材料没有明确美国经济发展对社区管理的具体影响,排除D项。]
15.B [从尼克松的计划中可以看出,政府在对社会保障政策进行局部调整,通过鼓励接受援助计划的年轻人参加工作和职业培训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B项;尼克松的“家庭援助计划”是对社会保障政策的一种调整,而非加强政府干预,排除A项;“保证了家庭支出”的说法过于绝对,因为该计划并未涵盖所有可能的家庭支出,排除C项;该计划实际上是对福利政策的一种调整和补充,排除D项。]
16.A [联邦德国政府“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增加个人交纳额度”,目的在于减少社会福利,减轻社会福利带来的公共财政负担,故选A项;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排除B项;老龄化是指国家或地区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的现象,通常由生育率下降和医疗水平提高等原因导致,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不能减缓老龄化进程,排除C项;增加社会福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而材料是缩小福利规模,排除D项。]
17.示例
论题:明清在继承元朝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阐述: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代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此外,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朝前期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减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由此可见,明清在继承元朝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8.(1)“得”的表现: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保证了封建国家政治的稳定;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市场促进了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倡文教和宽松的文化政策带来了文化、教育与科技的全面繁荣。
“失”的表现:过度集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措施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埋下了宋王朝覆亡的祸根。
(2)发展趋势:治理对象日益复杂化,治理难度加大;治理方式由“人治”逐渐走向法制化、民主化、近代化。
原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转型;西方先进治理思想的传入;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落后。
19.(1)原因:统治者的重视与诏令推行;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民本思想、仁爱观念等);社会现实需求(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存在);官营弊端的显露促使地方社会介入;对西方慈善理念的吸收借鉴(部分先进中国人的认识推动)。(任答4点即可)
(2)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内务部、救灾委员会)负责救济与救灾工作;发放生活必需品救济农村困难群体;依据方针安置城镇失业人员;鼓励企业发展生产以提供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能力。(任答4点即可)
(3)清朝时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救济方式的转变(从单一收养到教养结合);对后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经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巩固了新生政权;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促进了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20.示例
观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影响。
阐述: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由工场手工业向工业化过渡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个人提供了机会,加上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强调自助、互助与有限救助相结合,即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主要是由自己的过错而不是社会造成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三次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危机的多次冲击下,国家干预思潮盛行,社会保障思想强调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滞胀”危机的出现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保障思想强调自助、互助与国家共同责任相结合。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共63张PPT)
单元检测试卷(六)
第六单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D D D A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D C B B B A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示例
论题:明清在继承元朝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阐述: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代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此外,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
17.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朝前期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减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由此可见,明清在继承元朝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7.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得”的表现: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保证了封建国家政治的稳定;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市场促进了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倡文教和宽松的文化政策带来了文化、教育与科技的全面繁荣。
“失”的表现:过度集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措施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埋下了宋王朝覆亡的祸根。
(2)发展趋势:治理对象日益复杂化,治理难度加大;治理方式由“人治”逐渐走向法制化、民主化、近代化。
18.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原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转型;西方先进治理思想的传入;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落后。
18.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原因:统治者的重视与诏令推行;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民本思想、仁爱观念等);社会现实需求(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存在);官营弊端的显露促使地方社会介入;对西方慈善理念的吸收借鉴(部分先进中国人的认识推动)。(任答4点即可)
(2)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内务部、救灾委员会)负责救济与救灾工作;发放生活必需品救济农村困难群体;依据方针安置城镇失业人员;鼓励企业发展生产以提供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能力。(任答4点即可)
19.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清朝时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救济方式的转变(从单一收养到教养结合);对后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经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巩固了新生政权;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促进了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19.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示例
观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影响。
阐述: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由工场手工业向工业化过渡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个人提供了机会,加上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强调自助、互助与有限救助相结合,即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主要是由自己的过错而不是社会造成的。
20.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三次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危机的多次冲击下,国家干预思潮盛行,社会保障思想强调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滞胀”危机的出现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保障思想强调自助、互助与国家共同责任相结合。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20.
17
18
19
20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质检联盟高二期中)秦代爵有二十级,国家按人们的爵级赐给田宅,高爵者还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权。爵级记载在户籍中,此类户籍称为“爵籍”。这说明,秦代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B.爵籍是身份地位的凭证
C.爵位世袭主要依据户籍 D.户籍是基层管理的依据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爵级记载在户籍中,此类户籍称为“爵籍”,有爵位的人身份地位高,因此爵籍已成为地位的凭证,故选B项;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或其他劳动者对地主、贵族、官僚等的依赖关系加强,秦代拥有“爵籍”的人多是有身份的贵族,非社会底层民众,排除A项;
秦代实行军功爵制,爵位的获得大多依靠军功,排除C项;
D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2.(2025·上饶高三检测)秦汉乡村治理体系中,乡啬夫虽为“斗食之吏”,但掌管着徭役摊派、赋税征收、监督户口等大权,掌握着乡民的命脉,有些地方甚至流传着“人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民谚。这表明秦汉乡村治理
A.削弱了地方宗族豪强势力 B.凸显儒家价值取向
C.割断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带有一定自治色彩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乡啬夫在乡村治理中管理着多项重要事务,甚至在某些地方的影响力超过了郡县。这表明在秦汉乡村治理体系中,基层官员(如乡啬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和影响力,体现了乡村治理带有一定自治色彩,故选D项;
乡啬夫的权力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的授权,用于管理乡村事务,而非专门用于对抗或削弱地方宗族豪强,排除A项;
题目中主要描述的是乡啬夫在乡村治理中的实际权力和影响力,并未涉及儒家价值取向,排除B项;
乡啬夫仍然是地方官员,其权力来源于中央的授权,排除C项。
3.(2025·黑龙江龙东联盟高三月考)下表为西汉皇帝扶助弱势群体次数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皇帝 在位期间颁布的扶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诏令的次数
汉文帝 2次
汉景帝 1次
汉武帝 8次
汉昭帝 1次
汉宣帝 9次
汉元帝 7次
汉成帝 4次
汉哀帝 1次
汉平帝 1次
A.西汉庶民阶层十分重视社会福利政策及其宣传
B.西汉统治者以抚弱加强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C.抚弱诏令颁布次数越多意味着在位皇帝越贤明
D.抚弱诏令体现了西汉时期政治文化的一个侧面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是西汉数位皇帝在位期间颁布的扶助弱势群体诏令的次数,体现了西汉皇帝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这是西汉政治文化的一个表现,故选D项;
材料是西汉皇帝扶助弱势群体次数的统计,没有提及庶民阶层重视社会福利政策及其宣传,排除A项;
西汉统治者抚弱政策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巩固统治,体现不出加强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排除B项;
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汉文帝颁布了2次诏令,汉景帝颁布了1次,而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皇帝,排除。
4.(2024·许昌高二下期末)魏晋时期户籍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由秦汉的编户齐民制演变为职役身份制。统治者将治下编户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他们与普通民户一起,按照身份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田庄经济的发展致使纳税人口锐减
B.江南开发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C.造纸术的改进推动户籍统计的进步
D.强化集权和社会控制的需要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统治者将编户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按照身份承担不同义务,这主要是为了强化集权和加强社会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民众,更好地调配资源和人力,D项正确;
田庄经济的发展致使纳税人口锐减,可能会对户籍制度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
江南开发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与户籍制度演变无关,排除B项;
造纸术的改进主要影响的是户籍统计的方式,并非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5.(2024·孝感高二期中)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隋唐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B.缓和社会的矛盾
C.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D.确保赋役的征派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这一措施的目的是通过户口的确认确保赋役的征派,故选D项;
隋唐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加强基层治理的措施之一,“完善”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
隋唐时期户籍管理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社会矛盾,排除B项;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而非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排除C项。
6.(2024·河南叶县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唐朝陆贽说:“汉置常平之仓,隋氏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馑。除赈百姓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每遇灾荒,即以赈给。”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重视粮食安全 B.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C.民间借贷活跃 D.救济制度较为完备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陆贽的描述,汉朝和隋朝都建立了仓储制度,以应对可能的粮食短缺和灾荒。这些措施是为了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和稳定,即重视粮食安全,故选A项;
陆贽的关注点在于仓储制度本身及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而非农业生产,排除B项;
民间借贷与仓储制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涉及金融领域,后者则与粮食储备和救济相关,排除C项;
仓储制度只是救济制度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救济制度的完备性,排除D项。
17
18
19
20
7.(2024·焦作高二期中)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时,“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这段史料说明当时
A.依户籍征赋役作用削弱 B.采用以职业定户籍做法
C.政府解决徭役扰民问题 D.人头税退出了历史舞台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应当服役的人户,分五等出钱,政府募人服役,同时原来享受免役特权的豪绅、官吏、僧道等出钱助役,以上都说明宋代户籍征发赋役的功能削弱,故选A项;
元代以职业定户籍,称为“诸色户计”,排除B项;
免役钱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扰民问题,排除C项;
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
8.(2024·河南九师联盟高二联考)南宋时期绍兴知府史浩为了救助贫困的知识分子,乃“捐己帑,置良田,岁取其赢,给助乡里贤士大夫之后贫无以丧葬嫁遣者。附于学,而以义名之”。后来他出任知福州,又设义庄,以济贫苦的孕妇。这些举措
A.成为宋朝主要的救济方式
B.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C.加强了地方世家大族势力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史浩作为南宋时期的士大夫,以自己的财产设立义田和义庄来救助贫困的知识分子和贫苦的孕妇。这种行为体现了士大夫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故选B项;
题目中只描述了史浩个人的救济行为,并未提及这种行为是否成为宋朝主要的救济方式,排除A项;
史浩更多的是在帮助贫困的知识分子和贫苦的孕妇,而不是加强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家族势力,排除C项;
史浩的行为是在地方层面进行的,主要是出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救助,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17
18
19
20
9.(2025·晋城月考)下表所示为《明实录》中有关正统七年(1442)富民出谷赈济而受旌表的记载。据表可推知,此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月份 筹集民间赈灾粮总数 记载详情
五月 18 000石 浙江湖州府民吴孝光、处州(今浙江丽水)府民叶仲仪、杭州府民潘钰、绍兴府民应行简……陕西西安府民卢质等各出稻麦千石有奇,佐官赈济
六月 14 000石 浙江严州府民程懋正、衢州府民华庆、杭州府民周通、金华府民方维贤、处州府民金惟广等,直隶大名府民于敬……安庆府民汪思义等各出稻麦千石有奇,赈济饥民
七月 16 000石 湖广荆州府民王聪、丁口才,四川重庆府民邢良、徐福林、程本理、黄辅、欧时用、杨伦、李智,直隶苏州府民钱涧……直隶河间府民张刚,各出稻麦千石有奇,佐官赈济
A.基层治理倚重宗族
B.大一统政权的优势凸显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民间救济占据主导地位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正统七年从五月到七月,南北方各地均有富民出谷赈济,且募集民间的赈灾粮总数并未出现大起大落,这凸显了明朝大一统政权的优势,故选B项;
题干所述为赈灾,而不是基层治理,排除A项;
经济重心在南宋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C项;
题干仅体现了民间参与救济的情况,并未与官方的赈济进行对比,排除D项。
10.(2024·洛阳高二下期末)顾炎武指出:“令以下设一丞,吏部选授。丞任九年以上得补令。丞以下曰簿、曰尉、曰博士、曰驿丞、曰司仓、曰游徼、啬夫之属,备设之,毋裁。其人听令自择,报名于吏部;簿以下得用本邑人为之。”其意在强调
A.健全中央机构 B.扩大地方的自主权
C.经世致用学风 D.细化基层官员职权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丞,吏部选授”“其人听令自择,报名于吏部;簿以下得用本邑人为之”可知,顾炎武强调地方官员自主选拔和使用官吏,强调扩大地方的自主权,B项正确;
材料主要阐述县令及县内官员的选任,主要是地方官员,而非中央,排除A项;
“经世致用学风”指学问有益于国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材料主要涉及基层官员地方自主权,并不涉及基层官员职权的细化,排除D项。
11.(2024·郑州高二上期末)1345年,《伦敦马刺业行会规章》规定:“本行会任何人俱不得在星期日,或任何其他类似星期日之宗教节日将其所制之马刺悬挂……任何从事本行业之人,若非本城之自由人即不得在本城购买、建造或租赁房屋……”这表明当时的行会
A.具有在经济领域的立法权
B.束缚了伦敦制造业的发展
C.代表的是社会上层的利益
D.履行一定的城市自治职能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信息可知,14世纪城市中的行会对具体经营行为进行管理,这表明当时的行会履行一定的城市自治职能,故选D项;
城市行会并不具备经济领域的立法权,排除A项;
行会的规定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规范了制造业的经营,排除B项;
行会代表的是城市工商业者的利益,排除C项。
12.(2024·郑州高三二模)1381年,英国剑桥镇爆发了骚乱事件。国王先取消了该镇的自治特权,后认为“剑桥镇是王国的古老市镇之一”,而且“该镇如若缺少治理则必然无法延续”,所以“暂时将该自治特权全部给予该镇长与市民”。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制度逐渐确立 B.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突破
C.王权运作呈现弹性特征 D.市民阶层主导地方自治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国王先取消了剑桥镇的自治权,后又恢复其自治特权,说明当时英国王权运作呈现弹性特征,C项正确;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在《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A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世纪,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国王主导,而非市民阶层主导,排除D项。
17
18
19
20
13.(2025·江西丰城中学开学测试)中世纪的巴黎逐渐形成具有16个街区的街区体制,巴黎市政街区除了推举市民参与市政府的选举和决策之外,还有军事防卫等军事职能。这些措施
A.体现地方分权的理念 B.增强了社会治理效能
C.保证了巴黎市区安全 D.利于法国王权的强化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在中世纪巴黎逐渐形成的街区体制下,各街区除了推举市民参与市政府的选举和决策之外,还有军事防卫等军事职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增强了其社会治理的效能,故选B项;
中世纪的巴黎街区体制是地方治理的体制,其措施与近代以来的地方分权理念是有本质不同的,排除A项;
巴黎街区体制具有军事防卫职能,但“保证了巴黎市区安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巴黎的街区体制属于城市的管理体制,与王权的强化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17
18
19
20
14.(2025·湖北新创涵联盟竞赛)美国社区里的事务通常由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区董事会(社区委员会)来进行自我管理……社区董事会在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据此可知
A.政府的干预促进了社区自我管理
B.美国社区组织完善
C.近代美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D.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区的进步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美国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使得居民通过民主程序参与决策,来进行自我管理,这是社区治理民主化的表现,同时作为与政府沟通的桥梁,社区能够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为社区发展提供支持,故选B项;
材料没有明确政府对社区自我管理的具体参与情况,排除A项;
材料没有明确美国社区管理模式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故“创新”一词表述不当,排除C项;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区管理模式之间存在关联,但材料没有明确美国经济发展对社区管理的具体影响,排除D项。
15.(2025·高邮高三调研)1970年尼克松提出“家庭援助计划”。根据该计划,四口之家每年可以接受最低1 600美元的保证收入,加上860美元的食品券,同时鼓励接受援助计划的年轻人参加工作或者登记参加职业培训。这一计划
A.加强了政府干预 B.反映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C.保证了家庭支出 D.标志着福利国家的破产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从尼克松的计划中可以看出,政府在对社会保障政策进行局部调整,通过鼓励接受援助计划的年轻人参加工作和职业培训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B项;
尼克松的“家庭援助计划”是对社会保障政策的一种调整,而非加强政府干预,排除A项;
“保证了家庭支出”的说法过于绝对,因为该计划并未涵盖所有可能的家庭支出,排除C项;
该计划实际上是对福利政策的一种调整和补充,排除D项。
17
18
19
20
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C.减缓老龄化进程 D.缩小贫富间差距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联邦德国政府“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增加个人交纳额度”,目的在于减少社会福利,减轻社会福利带来的公共财政负担,故选A项;
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排除B项;
老龄化是指国家或地区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的现象,通常由生育率下降和医疗水平提高等原因导致,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不能减缓老龄化进程,排除C项;
增加社会福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而材料是缩小福利规模,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三门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守成与创新”,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示例
论题:明清在继承元朝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阐述: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代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此外,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朝前期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减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由此可见,明清在继承元朝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8.(2025·白银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建立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在一起探讨如何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时,赵普向宋太祖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实现中央集权。宋朝建立后,不仅疏浚了隋唐以来的大运河,而且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络系统。在大城市,宋朝废除封闭的坊市制度,城市商品交易的自由度增大;在乡村,集市贸易兴盛起来。有学者研究表明,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宋太祖主张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人文官,且宋真宗曾亲自作了一首劝学诗,号召天下人读书。这造就了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宋太祖赵匡胤曾公开对群臣说,外敌入侵的外患是边防小事,可以预防,也可以有效解决,但是武将叛乱、大臣篡权和农民起义之类的内患对国家政权的威胁要大得多,应该严防。这样做的结果是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使宋朝一直外患不断。
——摘编自程遂营《回望历史,品鉴宋朝——宋朝国家治理的得与失》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社会基层治理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和团体两大类。个体一般指士、农、工、商等不同阶层中的个人,团体则为村庄、宗族与会社等。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内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对象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各种各样的新对象涌现。中国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以知县为首的“官治”和以乡绅为中心的“民治”相结合的,所展现的都是“人治”。进入近代以后,利用法律思维和方式以及多数人参与来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冲突等实际问题的现象增多。——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国家治理上得与失的表现。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得”的表现: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保证了封建国家政治的稳定;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市场促进了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倡文教和宽松的文化政策带来了文化、教育与科技的全面繁荣。
“失”的表现:过度集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措施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埋下了宋王朝覆亡的祸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原因。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发展趋势:治理对象日益复杂化,治理难度加大;治理方式由“人治”逐渐走向法制化、民主化、近代化。
原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转型;西方先进治理思想的传入;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落后。
19.(2025·南通高三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五年,顺治帝诏令“各处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及残疾无告之人”。此后诸帝多有复申,养济院设置逐渐遍布全国县治以上城市。但在雍正年间,养济院任意克扣侵蚀、无赖混充冒入等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为消除官营所带来的弊端,清朝晚期,地方社会也开始介入养济院的建设。与此同时,清政府和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善堂只事收养的不足,直隶、山东等十数省陆续设立工艺局,以流民为收容对象,不仅注意收养,而且重视教给流民工艺,使之可自食其力。——摘编自王卫平等《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立内务部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1952年,成立了救灾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国内的救灾工作。政务院还依据“劳资两利”的方针妥善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为避免工厂、企业倒闭产生更多的失业人员,鼓励工厂、企业积极发展生产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班,提高失业劳动者的政治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
——摘编自樊友凯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贫困历程及基本经验》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代社会保障措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原因:统治者的重视与诏令推行;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民本思想、仁爱观念等);社会现实需求(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存在);官营弊端的显露促使地方社会介入;对西方慈善理念的吸收借鉴(部分先进中国人的认识推动)。(任答4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所采取的反贫困措施。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内务部、救灾委员会)负责救济与救灾工作;发放生活必需品救济农村困难群体;依据方针安置城镇失业人员;鼓励企业发展生产以提供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能力。(任答4点即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清朝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措施的意义。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清朝时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救济方式的转变(从单一收养到教养结合);对后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经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巩固了新生政权;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促进了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20.(2024·河南青铜鸣高二下期末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理念变化呈现以下三个时代特征。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期 基本特点 具体阐释
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 强调自助、互助与有限救助 资本主义尤其是工业化为每个人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个人理应依靠个人的努力为自己创造较好的生活与发展条件,个人的成败荣辱与自己的个人努力直接相关,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主要是由自己的过错而不是社会的过错造成的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期 基本特点 具体阐释
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 强调国家 责任与国 家保障 社会问题的出现主要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而不应该是个人的责任,社会保障应该依靠国家保障而不是依靠个人自助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强调自助、互助与国家共同责任 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加剧既有社会的原因,也与个人原因相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责任。社会保障不应仅依靠国家保障,也应该依靠社会的力量,还应该发挥个人自助的作用
——据丁建定《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溯源》等整理
选取“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三个阶段”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示例
观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影响。
阐述: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由工场手工业向工业化过渡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个人提供了机会,加上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强调自助、互助与有限救助相结合,即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主要是由自己的过错而不是社会造成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三次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危机的多次冲击下,国家干预思潮盛行,社会保障思想强调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滞胀”危机的出现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保障思想强调自助、互助与国家共同责任相结合。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