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导入:
回顾初中所学课文《秋天的怀念》,思考:
1.史铁生为什么怀念那个秋天,那是一段怎样的日子?
2.史铁生怀念的那个人是谁?带有一种怎样的心情怀念的?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多年以后,史铁生反思自己,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想?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次走近史铁生,走进史铁生的真情世界,尝试体验他的反省认知过程,学习他的文章《我与地坛》。
15.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第一课时
感知内容 理解情感
文中的“我”——作者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主要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我与地坛》及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有着很大影响。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摩,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开辟为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1981年开始大面积修护,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与“方泽坛”
写作背景
史铁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后,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
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荒芜 宿命 剥蚀 淡褪 坍圮
玉砌 亘古 撅 杈 捋
蝉蜕 窸窸窣窣 嘈杂 雕琢
熨帖 猝然 余暇 羡慕 步履 狼藉 隽永 恪守 教诲
sù
tān p
qì
ɡèn
kè
lǚ
yù
bō
tuì
juē
chà
tuì
xī
sū
cáo
zhuó
cù
xiá
xiàn
lǚ
jí
juàn
wú
这些字词,你还认得吗
huì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文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用“一”“二”自然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重点结合各自的第一段内容思考归纳两部分各自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2.如果把两个部分再让你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你怎样划分?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各自所写的内容。
第一部分:
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1—4)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5—7)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我”对母亲的怀念。
(8—10)写母亲的痛苦(痛苦深沉而不外露)。
(11—17)写母爱的伟大(母爱伟大而不张扬)。
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用“缘分”一词总结“我与地坛”的相遇,请认真阅读1-4自然段,你认为作者从哪些方面,用怎样的语言概括了这种缘分?
2.作者在缘分的叙述里还提到“有着宿命的味道”,杰出的你能不能探求一下,在作者看来这种“缘分”是有什么决定的?作者与地毯又有着怎样的“宿命”?
1.作者用“缘分”一词总结“我与地坛”的相遇,请认真阅读1-4自然段,你认为作者从哪些方面,用怎样的语言概括了这种缘分?
示例:
(1)地坛对我作品的影响并运用对比突出;
(2)我家与地坛的距离。运用反复和回文不仅强调距离之近,还强调“从家出发前去”和“从地坛回家”都相对方便之意,多次搬家也是越来也近,突出“缘分”;
(3)我与地坛的宿命:等待四百年后的相遇,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
2.作者在缘分的叙述里还提到“有着宿命的味道”,杰出的你能不能探求一下,在作者看来这种“缘分”是有什么决定的?作者与地毯又有着怎样的“宿命”?
示例:宿命。宿命决定缘分,缘分体现宿命。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
(3)地坛给了我可以安静疗伤的空间和时间,顽强的生命力也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后文可见)。
3.再仔细阅读5、6、7段,深入思考我在地坛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思考和感悟?
示例:(1)我看到了——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5段)
3.再仔细阅读5、6、7段,深入思考我在地坛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思考和感悟?
(2).我还看到了——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7段)
3.再仔细阅读5、6、7段,深入思考我在地坛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思考和感悟?
思考:我该不该去死?我为什么要出生?我应该怎么去活?
感悟:死,应该顺其自然 ,不必急于求成;生,无需思考,因为“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对“死”的搁置,意味着对“生”的珍视。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于是“我”便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磨难,视“死”如“节日”,从而获得活下去的信心。
研读第二部分
1、文中写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
2、塑造了什么样的母亲形象?
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
3、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4、史铁生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母亲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母亲
帮“我”上地坛:
在家担忧“我”:
到地坛找“我”:
无言目送
坐卧难定
悄悄缓缓
1、文中写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
2.文中的母亲是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
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通过自己的心灵对话、自问自思、逐渐理解母亲对我的爱来写母亲的。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这样写文章真诚动人。
3、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1)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9、10段)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4.史铁生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母亲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他对母亲态度的变化是:曾经给母亲出了个怎样的难题(不理解)——母亲去世后悔恨自己——理解母亲——报答母亲——告慰母亲——怀念母亲。
母亲给我的影响和启迪是:母亲的默默的不张扬的关爱、母亲的坚韧的意志、母亲的承受、母亲让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
第二课时
探究“景情” 体会情感
1.第3 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地坛已褪去了往日的荣耀而变得荒芜冷落,这时“我”也忽地有了残疾,整个人失魂落魄,需要一个精神栖息地,所以作者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残疾的我
与
荒芜的 地坛
同病相怜
荒芜但并不衰败
残废但并不颓废
精神家园
感悟地坛
① 写蜂儿,用通感又叫移就(将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移来用于乙事物上)修辞手法,“朵”让人既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②融入想象,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以及蝉蜕留在树干上的情态。③ 写露水,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大词小用,是夸张,又是以动衬静。④ 用“摔开”与“万道金光”搭配,体现夸张突出的灿烂。
特点: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因为其间的动植物展现出蓬勃生机。
2.第5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园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3.第三、第五段景物描写各有何特点?有何区别?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
废园
苍松翠 柏树幽
野草荒藤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古旧 荒芜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特点
4.思考:作者为什么尽选择些小虫小草之类的小生命来写,而不是其他宏大的景物呢?
①弱小的生命活着更不容易,但它们都怀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虽处在荒芜地,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②启示作者——生,应是毫无疑议毫无辩驳的。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
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六个“譬如”构成排比,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从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写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博大与纤微,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地坛给了作者一个生命的启示: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注意:这里的“譬如”表示列举,不表示比喻。
5.第七段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构成排比,从视、
听、嗅、味等角度,
显示了生命的激情,
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三处(3、5、7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衬托人物心情;
第二,引发生命思索: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本身即是感悟: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体会重点语句
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歉疚与忏悔,因为当时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
从“我”到“她的儿子”,说明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了否定。
1.“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要加倍的”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我”到“她的儿子”,人称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体会重点语句
2.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①“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②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③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作者插入“我”与作家朋友的对话,由作家朋友的写作动机引出“我”自己的创作动机。由作家朋友为母亲着想的一番话引出自己的想法,为当时不能为母亲考虑而自责。
3.作者插入“我”与作家朋友的对话,是为了表现什么?
“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
“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示例:通过与他人命运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巨大的痛苦、愧疚以及对母亲早逝的无尽遗憾。
“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对方的母亲还健在,这一点就足以让“他”比自己幸福无数倍。反映了史铁生永失母爱的巨大创痛。
“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表现出史铁生机制的痛苦、自责与愧疚:对母亲的痛苦感同身受;将母亲的早逝归咎于自己。这种想法在客观上当然是不合理的(母爱从不以运气来衡量),但在情感上却是无比真实的。这种因为爱得太深、愧疚太浓而产生的极端且扭曲的逻辑。正是《我与地坛》震撼人心的地方。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沉痛悼念。母亲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说上天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作者也只能以此无奈地安慰自己。
5.为什么说“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
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6.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我
母 亲
地 坛
自然精神家园
精神支柱亲情
珍爱生命
体味人生
要有坚忍的意志
要理解他人
本课小结
1.母亲、我、地坛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课小结
2.写作脉络
史铁生名言
1.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 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
3.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
4. 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5.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6.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一个人经历过的苦难,
都会兑换成坚强的力量!
多 谢 赏 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