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时空
单元概要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交往以及国家关系。
1.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先秦时期,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到秦朝形成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后统治者通过和亲、册封、会盟、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秦汉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交往逐步发展。明清以后,中国对外关系逐步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2.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在国家利益冲突、战争之中,国际法和外交制度建立。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但战后国际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 史料实证:通过材料认识秦汉至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特点和意义。 历史解释:理解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及其特点。 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历代王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核心概念 屯戍政策 羁縻政策 宣政院 理藩院 改土归流
时空坐标
课时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知识点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
(1)民族分布: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________,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中央机构:设________、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3)管理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____________、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
(1)中央机构:设__________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
北方 ①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________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________,取得大胜。东汉初,南匈奴内迁 ③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西北 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____________”,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设________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设________________
(3)边疆政策:推行__________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辨析比较 典客与典属国
秦朝的典客属于九卿之一,“掌诸归义蛮夷”,即负责接待和秦朝有友好往来关系的边疆民族首领;典属国“掌蛮夷降者”,即管理已经归附秦朝的边疆民族的事务。
思维点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融不断加强,这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汉朝经略西南的措施及特点
材料 秦汉时期称西南广大地区为西南夷。秦在巴蜀地区开五尺道,设置巴、汉中、蜀三郡。公元前182年,汉在通往南夷的僰道筑城,允许内地和西南人民自由通商。景帝以“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武帝乃拜唐蒙为中郎将,率兵并携大量缯帛、货币从巴蜀筰关入夜郎,招降夜郎侯多同,将其地划入犍为郡。公元前109年,武帝发兵降滇王,置益州郡。原夜郎、滇、邛都等王“复长其民”,“虽有官吏,仍以其君长为王侯,使主其种类”。在西南夷地区共置七个初郡,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在五尺道的基础上,拓建了西南道和西夷道。——摘编自武宝宁、吴硕《西汉经营西南地区的政策及其分析》
思考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西南的措施,并分析其特点。
试答: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
(2)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
(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1.[教材内容改编]2017年考古学家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之,其中记录了东汉年间大破匈奴之功。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
A.地方诸侯割据势力衰微
B.汉朝对少数民族战争的增加
C.刻石记功现象首次出现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2.[教材内容改编]秦、汉均采用屯田戍边等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如秦在河套地区,就以“拜爵”的方式,将中原汉族军民迁去开垦土地。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这些政策( )
A.有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解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朝 民族关系 (1)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 (2)加强对________________各族的治理,谯国夫人起了重要作用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
边疆管理 (1)机构:礼部及____________ (2)制度:推行郡县制
唐朝 民族关系 (1)西北边疆各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吐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诏:唐朝加封南诏诸王,南诏王遣子弟入唐学习
边疆管理 主要管理机构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两宋 民族关系 多民族政权并立,封建制度拓展,________________是主流
概念阐释 羁縻政策
所谓羁縻政策,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即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羁縻州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影响
材料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隋唐时期,唐政府与许多民族政权进行了和亲,在周边民族的内附部落设置羁縻都护府,由各部落的首领担任都护、都督、刺史等管辖原来的领地,并赋予其较大的自治权力,处理内部矛盾斗争;利用民族政权并立的复杂关系,通过“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等特殊手段处理民族问题,以达到分化削弱、消除边患的目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边疆和内地各民族交流呈现的主流趋势。
试答:
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教材内容改编]西晋灭亡后,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频繁接触,通婚杂居。5世纪时,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唐朝时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据此可知( )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民族交融趋势凸显
C.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同 D.南北经济交流增强
2.(2024·德州高二上期中)宋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赋税政策较为宽松,无意征收此地区的赋税;北宋中期后,该地区逐渐“出租赋如汉民”“常赋外复输税”。据此可知,宋代( )
A.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
B.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获得发展
C.边疆管理实现与内地一体化
D.西南地区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 民族关系 “行汉法”;对不同民族实行________对待政策
边疆管理 (1)对西藏地方实行行政管理;设____________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2)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明朝 管理机构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
边疆管理 (1)北方:修长城;布________;开放马市,与各族开展贸易 (2)东北、西北、西南: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3)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首领为“法王”“王”,建立________性质的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等机构
清朝 管理机构 设___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民族管理 (1)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2)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3)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4)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________________大臣 (5)“________________”: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辨析比较 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
(1)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
(2)功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
(3)机构不同: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各二人;理藩院则掌管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赋税、宗教事务。
思维点拨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2)中央集权加强。
(3)统治者的决策正确。
(4)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
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制度
材料 东北为清朝发祥之地,故定为封禁之区,不准流民出关前往。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三将军掌管辖区之内军、民诸政。如在盛京将军辖区内,首创旗人与民人(汉人)分治的管理体制,旗人与民人争讼,州县不敢受理,民人备受歧视。直至道光咸丰以后,才不得不开禁实边。——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清朝前期对东北的管理制度。
试答: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及表现
方式 主要表现
民族迁徙 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
战争 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
友好交往 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方式
政治改革 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
和亲与联姻 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会盟与和议 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
进行册封 如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羁縻政策 (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新疆,唐朝设羁縻府州,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
1.(2025·龙岩三模)下表是明朝对各类民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措施。这反映了明朝( )
民族聚居地区 管理措施
汉族聚居区 把归附的各民族编入都司卫所中统一管理
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 采取驻扎汉军与改编土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 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
A.内地边疆治理一体化
B.边疆政策的灵活务实
C.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D.军政合一的管理机制
2.[教材内容改编]下表为清朝在不同地区实行的部分政策,这凸显出清朝的统治智慧是( )
地区 政策
蒙古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
西藏 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办事大臣
西南 进行“改土归流”
A.顺应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B.笼络各族上层人士,注重团结
C.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共同发展
D.扩大地方行政职能,中央分权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西北边疆各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设立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有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3.元朝结束了多个政权长期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各项民族政策都已出现。从秦汉的开拓政策、怀柔政策、行政管理政策、移民政策、和亲政策,经南北朝敕封政策、左郡左县政策、蛮府政策、经济政策、讨伐政策、迁徙政策、胡汉分化政策、封建化政策,发展到隋唐的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拓政策、羁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达到一个高峰。经过宋辽夏金的过渡,元代形成土官制度,明代实行土司制度,清代民族立法。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不断走向完善化、制度化、法律化。——摘编自徐杰舜《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
[解读]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灵活多变,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民族政策体现了两个特点:武力威慑和怀柔,以达到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
答案精析
知识点一
自主梳理
1.(1)匈奴 (2)典客 (3)南海郡
2.(1)大鸿胪 (2)和亲 匈奴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护乌桓校尉 (3)屯戍
核心探究
措施:中央设机构管理(大鸿胪);发展经济,兴文教;厚赐拉拢,册封君长;军事征服,设置郡县;免赋薄敛;交通建设。
特点:继承性;灵活性(因俗而治);循序渐进;恩威并施(羁縻政策)。
针对训练
1.D [由《燕然山铭》“记录了东汉年间大破匈奴之功”并结合所学“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可知,这一事件有利于当时北部边疆的稳定及政权的稳固,可用于研究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而不是与地方诸侯割据势力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了一次战争,无法得出“对少数民族战争的增加”的结论,B项错误;据材料得不出“首次出现”的结论,C项错误。]
2.A [秦汉时期向边疆移民,在边疆地区屯戍、设置田官、监督屯田等,为边疆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有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等,B项错误;因俗而治指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材料未体现,C项错误;“解除”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梳理
岭南地区 鸿胪寺 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会盟 民族交融
核心探究
主要方式: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战争(军事征服);设军政机构,任用民族首领管理。
主流趋势:大交融(或大团结)。
针对训练
1.B [由材料可知,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学习汉法,与中原政权联系日益紧密,体现出民族交融趋势凸显,B项正确。]
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不征税到征收赋税,甚至多征税,这是通过经济手段,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题干提及宋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征收赋税的变化,但不能据此得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也无法看出边疆管理制度与内地一致,排除B、C项;征税的多少与民族交融加强无关,排除D项。]
知识点三
自主梳理
差别 宣政院 军镇 羁縻 理藩院 驻藏 改土归流
核心探究
管理制度:设置将军辖区、旗民分治、封禁政策;适应了清朝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拓展了国家疆域,但不利于民族交流交融,不利于东北的开发。
针对训练
1.B
2.A [由材料可知,清朝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以与当地情况相适应,这反映了清朝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共91张PPT)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四单元
单元时空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交往以及国家关系。
1.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先秦时期,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到秦朝形成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后统治者通过和亲、册封、会盟、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秦汉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交往逐步发展。明清以后,中国对外关系逐步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2.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在国家利益冲突、战争之中,国际法和外交制度建立。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但战后国际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单元概要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
史料实证:通过材料认识秦汉至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特点和意义。
历史解释:理解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及其特点。
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历代王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核心概念 屯戍政策 羁縻政策 宣政院 理藩院 改土归流
时空坐标
课时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知识点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课时精练
内容索引
<知识点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自主梳理
1.秦朝
(1)民族分布: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_____,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中央机构:设_____、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3)管理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_______、桂林郡、象郡等。
匈奴
典客
南海郡
北方 ①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_____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_____,取得大胜。东汉初,南匈奴内迁
③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西北 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________”,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设___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设____________
2.汉朝
(1)中央机构:设________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
和亲
匈奴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大鸿胪
护乌桓校尉
(3)边疆政策:推行______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屯戍
典客与典属国
秦朝的典客属于九卿之一,“掌诸归义蛮夷”,即负责接待和秦朝有友好往来关系的边疆民族首领;典属国“掌蛮夷降者”,即管理已经归附秦朝的边疆民族的事务。
辨析比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融不断加强,这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思维点拨
核心探究
材料 秦汉时期称西南广大地区为西南夷。秦在巴蜀地区开五尺道,设置巴、汉中、蜀三郡。公元前182年,汉在通往南夷的僰道筑城,允许内地和西南人民自由通商。景帝以“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武帝乃拜唐蒙为中郎将,率兵并携大量缯帛、货币从巴蜀筰关入夜郎,招降夜郎侯多同,将其地划入犍为郡。公元前109年,武帝发兵降滇王,置益州郡。原夜郎、滇、邛都等王“复长其民”,“虽有官吏,仍以其君长为王侯,使主其种类”。在西南夷地区共置七个初郡,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在五尺道的基础上,拓建了西南道和西夷道。
——摘编自武宝宁、吴硕《西汉经营西南地区的政策及其分析》
汉朝经略西南的措施及特点
提示 措施:中央设机构管理(大鸿胪);发展经济,兴文教;厚赐拉拢,册封君长;军事征服,设置郡县;免赋薄敛;交通建设。
特点:继承性;灵活性(因俗而治);循序渐进;恩威并施(羁縻政策)。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西南的措施,并分析其特点。
思考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
(2)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
(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深化拓展
针对训练
1.[教材内容改编]2017年考古学家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之,其中记录了东汉年间大破匈奴之功。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A.地方诸侯割据势力衰微
B.汉朝对少数民族战争的增加
C.刻石记功现象首次出现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由《燕然山铭》“记录了东汉年间大破匈奴之功”并结合所学“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可知,这一事件有利于当时北部边疆的稳定及政权的稳固,可用于研究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而不是与地方诸侯割据势力的关系,A项错误;
材料中只涉及了一次战争,无法得出“对少数民族战争的增加”的结论,B项错误;
据材料得不出“首次出现”的结论,C项错误。
2.[教材内容改编]秦、汉均采用屯田戍边等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如秦在河套地区,就以“拜爵”的方式,将中原汉族军民迁去开垦土地。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这些政策
A.有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解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
秦汉时期向边疆移民,在边疆地区屯戍、设置田官、监督屯田等,为边疆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有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等,B项错误;
因俗而治指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材料未体现,C项错误;
“解除”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返回
<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自主梳理
隋朝 民族关系 (1)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
(2)加强对________各族的治理,谯国夫人起了重要作用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
边疆管理 (1)机构:礼部及_______
(2)制度:推行郡县制
唐朝 民族关系 (1)西北边疆各族: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吐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诏:唐朝加封南诏诸王,南诏王遣子弟入唐学习
边疆管理 主要管理机构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两宋 民族关系 多民族政权并立,封建制度拓展,_________是主流
岭南地区
鸿胪寺
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会盟
民族交融
羁縻政策
所谓羁縻政策,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即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羁縻州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概念阐释
核心探究
材料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隋唐时期,唐政府与许多民族政权进行了和亲,在周边民族的内附部落设置羁縻都护府,由各部落的首领担任都护、都督、刺史等管辖原来的领地,并赋予其较大的自治权力,处理内部矛盾斗争;利用民族政权并立的复杂关系,通过“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等特殊手段处理民族问题,以达到分化削弱、消除边患的目的。——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影响
提示 主要方式: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战争(军事征服);设军政机构,任用民族首领管理。
主流趋势:大交融(或大团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边疆和内地各民族交流呈现的主流趋势。
思考
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深化拓展
针对训练
1.[教材内容改编]西晋灭亡后,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频繁接触,通婚杂居。5世纪时,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唐朝时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据此可知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民族交融趋势凸显
C.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同 D.南北经济交流增强
√
由材料可知,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学习汉法,与中原政权联系日益紧密,体现出民族交融趋势凸显,B项正确。
2.(2024·德州高二上期中)宋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赋税政策较为宽松,无意征收此地区的赋税;北宋中期后,该地区逐渐“出租赋如汉民”“常赋外复输税”。据此可知,宋代
A.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
B.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获得发展
C.边疆管理实现与内地一体化
D.西南地区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不征税到征收赋税,甚至多征税,这是通过经济手段,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
题干提及宋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征收赋税的变化,但不能据此得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也无法看出边疆管理制度与内地一致,排除B、C项;
征税的多少与民族交融加强无关,排除D项。
返回
<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自主梳理
元朝 民族关系 “行汉法”;对不同民族实行______对待政策
边疆管理 (1)对西藏地方实行行政管理;设________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2)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明朝 管理机构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
边疆管理 (1)北方:修长城;布_____;开放马市,与各族开展贸易
(2)东北、西北、西南: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3)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首领为“法王”“王”,建立______性质的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等机构
差别
宣政院
军镇
羁縻
清朝 管理机构 设_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民族管理 (1)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2)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3)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4)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_____大臣
(5)“___________”: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理藩院
驻藏
改土归流
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
(1)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
(2)功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
(3)机构不同: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各二人;理藩院则掌管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赋税、宗教事务。
辨析比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2)中央集权加强。
(3)统治者的决策正确。
(4)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
思维点拨
核心探究
材料 东北为清朝发祥之地,故定为封禁之区,不准流民出关前往。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三将军掌管辖区之内军、民诸政。如在盛京将军辖区内,首创旗人与民人(汉人)分治的管理体制,旗人与民人争讼,州县不敢受理,民人备受歧视。直至道光咸丰以后,才不得不开禁实边。——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制度
提示 管理制度:设置将军辖区、旗民分治、封禁政策;适应了清朝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拓展了国家疆域,但不利于民族交流交融,不利于东北的开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清朝前期对东北的管理制度。
思考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及表现
深化拓展
方式 主要表现
民族迁徙 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
战争 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
友好交往 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方式
政治改革 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
方式 主要表现
和亲与联姻 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会盟与和议 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
进行册封 如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羁縻政策 (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新疆,唐朝设羁縻府州,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
针对训练
A.内地边疆治理一体化 B.边疆政策的灵活务实
C.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D.军政合一的管理机制
民族聚居地区 管理措施
汉族聚居区 把归附的各民族编入都司卫所中统一管理
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 采取驻扎汉军与改编土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 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
1.(2025·龙岩三模)下表是明朝对各类民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措施。这反映了明朝
√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朝对汉族聚居区、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以及更边远的边疆民族聚居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这充分体现了明朝在边疆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B项正确,排除A项;
材料涉及在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未提及改土归流,排除C项;
尽管明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都司卫所进行管理,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是军政合一的管理机制,排除D项。
A.顺应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B.笼络各族上层人士,注重团结
C.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共同发展 D.扩大地方行政职能,中央分权
2.[教材内容改编]下表为清朝在不同地区实行的部分政策,这凸显出清朝的统治智慧是
√
地区 政策
蒙古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
西藏 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办事大臣
西南 进行“改土归流”
由材料可知,清朝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以与当地情况相适应,这反映了清朝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
知识体系
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西北边疆各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设立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有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3.元朝结束了多个政权长期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学科术语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各项民族政策都已出现。从秦汉的开拓政策、怀柔政策、行政管理政策、移民政策、和亲政策,经南北朝敕封政策、左郡左县政策、蛮府政策、经济政策、讨伐政策、迁徙政策、胡汉分化政策、封建化政策,发展到隋唐的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拓政策、羁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达到一个高峰。经过宋辽夏金的过渡,元代形成土官制度,明代实行土司制度,清代民族立法。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不断走向完善化、制度化、法律化。——摘编自徐杰舜《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
[解读]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灵活多变,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民族政策体现了两个特点:武力威慑和怀柔,以达到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
历史解释
返回
课时精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A A C A A A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C B B B B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异:汉朝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唐朝利用西南地区不同政权进行相互制衡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或以军事威慑保持对羁縻州县的控制。汉朝对西南边疆的控制比唐朝更有力,唐朝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少数民族首领得到重用且可以世袭。
同:以怀柔政策吸引当地少数民族归附;在西南边疆地区设立郡县,并任用当地人为官;恩威并施;因俗而治。
(2)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16.
1.(2025·甘肃靖远一中模拟)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汉朝统治者认识到非有战马不可,故而汉代马文化迅速发展,各种与马有关的制度开始建立。汉朝中央政府除自己培养战马外,还从乌孙、大宛引进良马,以改善中原马匹的品种。为获得乌孙良马,汉武帝还允许与乌孙和亲。由此可知,汉代
A.民族关系受到政府政策影响 B.游牧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
C.边疆地区长期和平稳定发展 D.政治局势阻断了边境贸易
√
基础巩固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汉朝统治者认识到战马的重要性,对内建立了与马有关的制度,对外和乌孙、大宛等西域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引进良马,推动了汉代马文化迅速发展,故选A项;
题干反映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虽然有冲突和对抗,但并未取代对方,而是在相互影响和交融中共同发展,排除B项;
“边疆地区长期和平稳定发展”与汉代史实不符,排除C项;
汉与乌孙、大宛存在贸易往来,政治局势阻断了边境贸易与题干主旨和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2024·漳州质量检测)《礼记·王制》中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将少数民族情况纳入典籍记载中。“中国人”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史记》中,“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史记》里将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为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这反映出
A.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 B.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
C.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 D.中原礼制文化的扩展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在《礼记·王制》中,仍将中国与戎夷进行区分,认为“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而《史记》将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为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反映了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故选A。
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排除B。
材料没有反映中央集权,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礼制的扩展,排除D。
3.(2025·安徽皖北五校高三期末)《北齐书·崔季舒传》载,崔季舒“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陈庆之出使北魏,亲见洛阳欣欣向荣的景象时,自觉惭愧,称“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由材料可推知
A.政局分裂并未阻断民族交往
B.互市交易成为贪腐主要手段
C.士族政治成为北朝政治特色
D.官僚队伍亟待提升文化素质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坐遣人渡淮互市”“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可知,南北朝时期虽然南北政权对峙,但是南北政权之间的政治往来和互市贸易依然存在,说明当时民族交往并未因政治因素而阻断,故选A项;
御史弹劾崔季舒行贿受贿的事件属于个例,排除B项;
材料中陈庆之所描述的“衣冠士族”的现象更多的是在强调其文化象征意义,排除C项;
材料介绍崔季舒和陈庆之的事例是为了突出民族交融的景象,与官僚队伍的文化建设无关,排除D项。
4.(2024·宁波高二期末)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百越首领冼夫人的画像,她被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她
A.和亲异族,促进文化传播
B.率众归附,拥护改土归流
C.以国为重,促进国家统一
D.举兵抗暴,保全一方水土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被隋文帝册封为谯国夫人,推动了隋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故选C项。
5.(2024·安徽卓越县中联盟高二期中)8世纪时,回纥汗国置内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和都督、将军、司马等官职。此外,建城市、兴宫室,采用开元历法。这可用以说明,当时唐朝
A.制度文化的辐射力较强 B.改土归流成效显著
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强化 D.藩镇割据现象加重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置内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采用开元历法”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唐玄宗统治年号对回纥产生重要影响,故选A项;
改土归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指中央和地方、君臣之间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回纥汗国并非唐朝藩镇,排除D项。
6.(2024·驻马店环际大联考高二期中)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致书“皆以南、北朝冠国号之上”。辽兴宗说辽宋“两朝事同一家”。辽道宗也明确说辽宋“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据此可知,当时
A.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原文化
B.辽国照搬了中原政治制度
C.辽宋随着经济交流趋向合并
D.民族政权的对立逐渐消失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在致书中都以“南、北朝”来冠国号,辽兴宗和辽道宗都表达了辽宋“事同一家”或“义若一家”的观点。这表明辽国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与宋朝的亲近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基于文化认同观念,故选A项;
题干信息并没有涉及辽国学习中原政治制度的概况,且“照搬”说法错误,排除B项;
题目中没有涉及辽宋之间的经济交流,且辽宋政权并没有“趋向合并”,排除C项;
题干信息只是强调了辽宋之间的文化认同和亲近感,且辽宋“对立逐渐消失”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7.元朝臣僚常用“天下一家”一词,如“今天下一家,皆大元臣子也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今天下一家,朝野清晏”“今天下一家,群贤满朝,固不取才于异代”等。元朝的“天下一家”观念
A.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消除了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C.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基础
D.标志着蒙古族封建化完成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今天下一家,群贤满朝,固不取才于异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汉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很重视“天下一家”观念,强调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注重统一政治和文化,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选A项;
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消除隔阂”说法错误,排除B项;
“天下一家”观念强调不同民族的一体性,并没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性奠定基础,排除C项;
尽管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但是元朝臣僚不等于蒙古族,且蒙古族封建化也未完成,排除D项。
8.(2024·武汉重点中学5G联合体高二期中)如图为明代画家仇英绘制的《诸夷职贡图》(局部)中契丹国使团进京朝贡的情形。对这一画作认识正确的是
A.有助于了解民族交往状况
B.带有文人画的写意风格
C.真实再现了明朝对外关系
D.代表市民阶层审美追求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诸夷职贡图》(局部)主要描绘契丹国使团进京朝贡的情形,这展现了明代朝廷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即有助于了解民族交往状况,故选A项;
《诸夷职贡图》属于宫廷写实画,而非文人画,排除B项;
明朝与契丹国的关系是民族关系,而不是对外关系,排除C项;
风俗画体现市民阶层审美追求,材料中画作属于宫廷写实画,排除D项。
9.(2024·衢州五校联盟高二期中)《塞宴四事图》描绘的是清乾隆皇帝于木兰秋狝后在避暑山庄招待蒙古各部上层的场景,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注重发展与边疆各族的关系。清朝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的方式是
A.设立办事大臣 B.实行满蒙联姻
C.进行改土归流 D.册封达赖喇嘛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通过满蒙联姻的方式对漠南蒙古进行笼络,从而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政治控制,故选B项;
清朝在西藏、西宁设立办事大臣,排除A项;
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排除C项;
清朝在西藏地区册封达赖喇嘛,排除D项。
10.(2025·贵阳模拟)有学者认为:“汉唐曾控制西域,但不能对北部草原的匈奴、突厥之地实行有效管辖。元明曾实现对西藏的管理,但西域处在有效管辖之外。清朝经过近百年努力,将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向东至东北平原,向西到天山南北与帕米尔高原衔接,西南包括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纳入版图,与内地连为一体。”该学者意在强调
A.汉唐推行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策略
B.元明时期现代中国版图尚未奠定
C.清朝将“大一统”推进到新高度
D.民族多元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该学者指出汉唐能控制西域,但对北部草原的匈奴、突厥之地无法有效管辖;元明能管理西藏,却无法有效管辖西域。而清朝经过近百年努力,将包括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等广大地区纳入版图且与内地连为一体。这种对比鲜明地凸显出清朝在疆域整合方面的巨大成就,清朝将“大一统”推进到新高度,故选C项;
材料不仅提到汉唐,还提到元明清,A项偏离材料主旨,排除;
B项不能完全反映材料,排除;
材料没有说明中国国内民族情况,不能推断民族多元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排除D项。
11.(2024·武汉三模)唐《通典》记载,西域国于阗“自汉孝武帝至今,中国诏令、书册、符节,悉得传以相付,敬而存焉”。《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于阗)自汉武帝以来,中国诏书、符节,其王传以相授。”这表明
A.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直接统治 B.汉唐在西域设郡县管理
C.于阗对中原王朝的政治认同 D.华夏文化传统传承不断
√
能力提升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材料可知,汉以来中原王朝长期重视对西域地区经营管理,这奠定了西域对中原王朝的政治认同,C项正确;
汉唐对西域采取设都护方式管理,排除A、B两项;
材料强调对西域管理而非华夏文化传承,排除D项。
12.(2025·广东部分学校调研)唐代士大夫家的婚礼,要搭建毡帐作为洞房,称为“青庐”。莫高窟的壁画中,青庐的形制类似于蒙古包。唐人认为这种毡帐来自北魏的穹庐之制,是北朝余风。由此可知,唐代
A.继承了北魏的婚礼仪式 B.青庐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C.西北地区发展游牧经济 D.儒学思想的地位受冲击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唐代婚礼中使用青庐,青庐的形制与蒙古包相似,还被认为是来自鲜卑族政权北魏的穹庐之制,这反映了北方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因此青庐可以被视为民族交融的产物,故选B项;
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唐代整体上继承了北魏的婚礼仪式,只是提到青庐这一具体的婚礼元素,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发展问题,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游牧经济,排除C项;
婚礼习俗的变化并不能直接说明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13.(2024·辽宁省实验中学适应性测试)元朝之前的王朝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而元朝时“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还在吐蕃进行了清查户口、设置驿传等工作。这说明元朝
A.财政收入得到有力保障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C.确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 D.实现了行省制度的一体化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之前的王朝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这一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而元朝“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项正确;
仅凭材料并不能得出“财政收入得到有力保障”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强调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情况,无法得出元朝疆域广阔,排除C项;
西藏地区归属宣政院管辖,并未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
14.(2024·湖北七市高三一模)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这些记载旨在
A.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 B.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
C.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 D.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由材料可知,明朝的官方正史记载,土司必须定期向朝廷朝贡,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目的在于凸显中央王朝的权威,故选B项。
15.(2025·蚌埠高三期末)明清时期对滇东北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广西府阿者“辖于流官”“计田输税”,白倮罗“语言、饮食、输赋税均类齐民”,开化府聂素“读书力田,纺织贸易”,黑夷“男子冠服同于汉族”,阿兀“与汉族杂处”“婚丧概从汉礼”,寻甸白罗罗“衣冠多效汉人”。材料表明,明清改土归流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促进了边地文明开化
C.普及了儒学教育 D.改变了民族地区习俗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明清时期通过“改土归流”,使得滇东北地区的各民族开始接受流官的管辖,按照汉族的方式纳税、生活和学习,在社会管理和文化习俗方面向汉族社会靠拢,促进了边地文明开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故选B项;
题干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而君主专制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
“读书力田”只是表明某些民族有了读书学习的行为,并不能说明儒学教育在民族地区得到普及,排除C项;
D项只涵盖题干信息的一部分,没有全面反映“改土归流”政策的影响,排除。
16.(2025·遵义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政府认为内地与边疆“犹支体与腹心也……无手足则支体废,无边境则内国害”,因此奉行“安边抚远”的政策。汉武帝征服西南夷后,设置蜀郡、益州等郡,长官均由中央派遣。另外,也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王、侯等称号,可以“复长其民”,也可担任郡县属官,但要受郡县统辖。此外,汉朝还修建了五尺道、南夷道等道路。沿着这些道路,由朝廷组织的内地移民进入西南。有的地方官还在西南地区兴修水利,积极发展农业。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二 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夷夏意识淡薄,在治这方面强调“怀柔远人,义在羁縻”。在西南地区,唐朝广泛设置羁縻州县,“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另外,唐代又在西南设置军州,沿用汉代道路的同时又加以新建,联结各个军事据点,以军事威慑保持对羁縻州县的控制。此时,吐蕃、南诏兴起,对唐在西南的存在构成挑战。为制衡吐蕃,唐朝一度大力扶持南诏政权,助推了南诏的崛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俊珂、王振刚《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经略西南边疆措施的异同。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异:汉朝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唐朝利用西南地区不同政权进行相互制衡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或以军事威慑保持对羁縻州县的控制。汉朝对西南边疆的控制比唐朝更有力,唐朝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少数民族首领得到重用且可以世袭。
同:以怀柔政策吸引当地少数民族归附;在西南边疆地区设立郡县,并任用当地人为官;恩威并施;因俗而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经略西南边疆的共同作用。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返回
本课结束第11课 训练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分值:6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25·甘肃靖远一中模拟)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汉朝统治者认识到非有战马不可,故而汉代马文化迅速发展,各种与马有关的制度开始建立。汉朝中央政府除自己培养战马外,还从乌孙、大宛引进良马,以改善中原马匹的品种。为获得乌孙良马,汉武帝还允许与乌孙和亲。由此可知,汉代
A.民族关系受到政府政策影响
B.游牧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
C.边疆地区长期和平稳定发展
D.政治局势阻断了边境贸易
2.(2024·漳州质量检测)《礼记·王制》中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将少数民族情况纳入典籍记载中。“中国人”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史记》中,“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史记》里将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为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这反映出
A.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
B.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
C.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
D.中原礼制文化的扩展
3.(2025·安徽皖北五校高三期末)《北齐书·崔季舒传》载,崔季舒“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陈庆之出使北魏,亲见洛阳欣欣向荣的景象时,自觉惭愧,称“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由材料可推知
A.政局分裂并未阻断民族交往
B.互市交易成为贪腐主要手段
C.士族政治成为北朝政治特色
D.官僚队伍亟待提升文化素质
4.(2024·宁波高二期末)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百越首领冼夫人的画像,她被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她
A.和亲异族,促进文化传播
B.率众归附,拥护改土归流
C.以国为重,促进国家统一
D.举兵抗暴,保全一方水土
5.(2024·安徽卓越县中联盟高二期中)8世纪时,回纥汗国置内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和都督、将军、司马等官职。此外,建城市、兴宫室,采用开元历法。这可用以说明,当时唐朝
A.制度文化的辐射力较强
B.改土归流成效显著
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强化
D.藩镇割据现象加重
6.(2024·驻马店环际大联考高二期中)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致书“皆以南、北朝冠国号之上”。辽兴宗说辽宋“两朝事同一家”。辽道宗也明确说辽宋“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据此可知,当时
A.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原文化
B.辽国照搬了中原政治制度
C.辽宋随着经济交流趋向合并
D.民族政权的对立逐渐消失
7.元朝臣僚常用“天下一家”一词,如“今天下一家,皆大元臣子也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今天下一家,朝野清晏”“今天下一家,群贤满朝,固不取才于异代”等。元朝的“天下一家”观念
A.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消除了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C.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基础
D.标志着蒙古族封建化完成
8.(2024·武汉重点中学5G联合体高二期中)如图为明代画家仇英绘制的《诸夷职贡图》(局部)中契丹国使团进京朝贡的情形。对这一画作认识正确的是
A.有助于了解民族交往状况
B.带有文人画的写意风格
C.真实再现了明朝对外关系
D.代表市民阶层审美追求
9.(2024·衢州五校联盟高二期中)《塞宴四事图》描绘的是清乾隆皇帝于木兰秋狝后在避暑山庄招待蒙古各部上层的场景,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注重发展与边疆各族的关系。清朝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的方式是
A.设立办事大臣 B.实行满蒙联姻
C.进行改土归流 D.册封达赖喇嘛
10.(2025·贵阳模拟)有学者认为:“汉唐曾控制西域,但不能对北部草原的匈奴、突厥之地实行有效管辖。元明曾实现对西藏的管理,但西域处在有效管辖之外。清朝经过近百年努力,将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向东至东北平原,向西到天山南北与帕米尔高原衔接,西南包括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纳入版图,与内地连为一体。”该学者意在强调
A.汉唐推行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策略
B.元明时期现代中国版图尚未奠定
C.清朝将“大一统”推进到新高度
D.民族多元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1.(2024·武汉三模)唐《通典》记载,西域国于阗“自汉孝武帝至今,中国诏令、书册、符节,悉得传以相付,敬而存焉”。《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于阗)自汉武帝以来,中国诏书、符节,其王传以相授。”这表明
A.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直接统治
B.汉唐在西域设郡县管理
C.于阗对中原王朝的政治认同
D.华夏文化传统传承不断
12.(2025·广东部分学校调研)唐代士大夫家的婚礼,要搭建毡帐作为洞房,称为“青庐”。莫高窟的壁画中,青庐的形制类似于蒙古包。唐人认为这种毡帐来自北魏的穹庐之制,是北朝余风。由此可知,唐代
A.继承了北魏的婚礼仪式
B.青庐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C.西北地区发展游牧经济
D.儒学思想的地位受冲击
13.(2024·辽宁省实验中学适应性测试)元朝之前的王朝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而元朝时“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还在吐蕃进行了清查户口、设置驿传等工作。这说明元朝
A.财政收入得到有力保障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C.确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
D.实现了行省制度的一体化
14.(2024·湖北七市高三一模)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这些记载旨在
A.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
B.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
C.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
D.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
15.(2025·蚌埠高三期末)明清时期对滇东北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广西府阿者“辖于流官”“计田输税”,白倮罗“语言、饮食、输赋税均类齐民”,开化府聂素“读书力田,纺织贸易”,黑夷“男子冠服同于汉族”,阿兀“与汉族杂处”“婚丧概从汉礼”,寻甸白罗罗“衣冠多效汉人”。材料表明,明清改土归流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促进了边地文明开化
C.普及了儒学教育
D.改变了民族地区习俗
16.(2025·遵义高二上期末)(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政府认为内地与边疆“犹支体与腹心也……无手足则支体废,无边境则内国害”,因此奉行“安边抚远”的政策。汉武帝征服西南夷后,设置蜀郡、益州等郡,长官均由中央派遣。另外,也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王、侯等称号,可以“复长其民”,也可担任郡县属官,但要受郡县统辖。此外,汉朝还修建了五尺道、南夷道等道路。沿着这些道路,由朝廷组织的内地移民进入西南。有的地方官还在西南地区兴修水利,积极发展农业。
材料二 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夷夏意识淡薄,在治这方面强调“怀柔远人,义在羁縻”。在西南地区,唐朝广泛设置羁縻州县,“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另外,唐代又在西南设置军州,沿用汉代道路的同时又加以新建,联结各个军事据点,以军事威慑保持对羁縻州县的控制。此时,吐蕃、南诏兴起,对唐在西南的存在构成挑战。为制衡吐蕃,唐朝一度大力扶持南诏政权,助推了南诏的崛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俊珂、王振刚《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经略西南边疆措施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经略西南边疆的共同作用。(5分)
答案精析
1.A [据材料可知,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汉朝统治者认识到战马的重要性,对内建立了与马有关的制度,对外和乌孙、大宛等西域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引进良马,推动了汉代马文化迅速发展,故选A项;题干反映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虽然有冲突和对抗,但并未取代对方,而是在相互影响和交融中共同发展,排除B项;“边疆地区长期和平稳定发展”与汉代史实不符,排除C项;汉与乌孙、大宛存在贸易往来,政治局势阻断了边境贸易与题干主旨和史实不符,排除D项。]
2.A [在《礼记·王制》中,仍将中国与戎夷进行区分,认为“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而《史记》将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为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反映了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故选A。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中央集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礼制的扩展,排除D。]
3.A [据材料“坐遣人渡淮互市”“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可知,南北朝时期虽然南北政权对峙,但是南北政权之间的政治往来和互市贸易依然存在,说明当时民族交往并未因政治因素而阻断,故选A项;御史弹劾崔季舒行贿受贿的事件属于个例,排除B项;材料中陈庆之所描述的“衣冠士族”的现象更多的是在强调其文化象征意义,排除C项;材料介绍崔季舒和陈庆之的事例是为了突出民族交融的景象,与官僚队伍的文化建设无关,排除D项。]
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被隋文帝册封为谯国夫人,推动了隋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故选C项。]
5.A [据材料“置内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采用开元历法”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唐玄宗统治年号对回纥产生重要影响,故选A项;改土归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指中央和地方、君臣之间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回纥汗国并非唐朝藩镇,排除D项。]
6.A [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在致书中都以“南、北朝”来冠国号,辽兴宗和辽道宗都表达了辽宋“事同一家”或“义若一家”的观点。这表明辽国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与宋朝的亲近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基于文化认同观念,故选A项;题干信息并没有涉及辽国学习中原政治制度的概况,且“照搬”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目中没有涉及辽宋之间的经济交流,且辽宋政权并没有“趋向合并”,排除C项;题干信息只是强调了辽宋之间的文化认同和亲近感,且辽宋“对立逐渐消失”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7.A
8.A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诸夷职贡图》(局部)主要描绘契丹国使团进京朝贡的情形,这展现了明代朝廷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即有助于了解民族交往状况,故选A项;《诸夷职贡图》属于宫廷写实画,而非文人画,排除B项;明朝与契丹国的关系是民族关系,而不是对外关系,排除C项;风俗画体现市民阶层审美追求,材料中画作属于宫廷写实画,排除D项。]
9.B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通过满蒙联姻的方式对漠南蒙古进行笼络,从而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政治控制,故选B项;清朝在西藏、西宁设立办事大臣,排除A项;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排除C项;清朝在西藏地区册封达赖喇嘛,排除D项。]
10.C [该学者指出汉唐能控制西域,但对北部草原的匈奴、突厥之地无法有效管辖;元明能管理西藏,却无法有效管辖西域。而清朝经过近百年努力,将包括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等广大地区纳入版图且与内地连为一体。这种对比鲜明地凸显出清朝在疆域整合方面的巨大成就,清朝将“大一统”推进到新高度,故选C项;材料不仅提到汉唐,还提到元明清,A项偏离材料主旨,排除;B项不能完全反映材料,排除;材料没有说明中国国内民族情况,不能推断民族多元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汉以来中原王朝长期重视对西域地区经营管理,这奠定了西域对中原王朝的政治认同,C项正确;汉唐对西域采取设都护方式管理,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对西域管理而非华夏文化传承,排除D项。]
12.B [据材料可知,唐代婚礼中使用青庐,青庐的形制与蒙古包相似,还被认为是来自鲜卑族政权北魏的穹庐之制,这反映了北方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因此青庐可以被视为民族交融的产物,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唐代整体上继承了北魏的婚礼仪式,只是提到青庐这一具体的婚礼元素,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发展问题,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游牧经济,排除C项;婚礼习俗的变化并不能直接说明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13.B
14.B [由材料可知,明朝的官方正史记载,土司必须定期向朝廷朝贡,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目的在于凸显中央王朝的权威,故选B项。]
15.B [明清时期通过“改土归流”,使得滇东北地区的各民族开始接受流官的管辖,按照汉族的方式纳税、生活和学习,在社会管理和文化习俗方面向汉族社会靠拢,促进了边地文明开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故选B项;题干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而君主专制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读书力田”只是表明某些民族有了读书学习的行为,并不能说明儒学教育在民族地区得到普及,排除C项;D项只涵盖题干信息的一部分,没有全面反映“改土归流”政策的影响,排除。]
16.(1)异:汉朝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唐朝利用西南地区不同政权进行相互制衡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或以军事威慑保持对羁縻州县的控制。汉朝对西南边疆的控制比唐朝更有力,唐朝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少数民族首领得到重用且可以世袭。
同:以怀柔政策吸引当地少数民族归附;在西南边疆地区设立郡县,并任用当地人为官;恩威并施;因俗而治。
(2)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