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20252026 学年
高二年级上学期 9 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70 分)
(一)阅读 I(19 分)
1. (3 分)D(苏词地位突出不仅因为“总体成就”和“诗词合流”,还包括“革新词体带来的震
荡”“引起的争议”等,选项表述不完整)
2. (3 分)C(A 项“词作内容丰富”与“人生经历”无直接因果;B 项元好问、陈廷焯赞的是苏
词“以情胜”,非“丰富性”;D 项“使词坛创新达到新高度”表述绝对,原文是“创新便达到了新
的阶段”)
3. (3 分)C(“括”是改动前人诗文为词,C 项是原创诗句,未采用该技法)
4. (4 分)
内容:材料一侧重苏轼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文化价值与读者共鸣;材料二聚焦苏轼对词
体的革新及苏词的词史地位。
语言风格:材料一偏抒情议论,语言较生动;材料二偏学术分析,语言更严谨客观。
5. (6 分)
题材拓展:以咏史怀古抒怀,突破传统词的狭小题材。
突破音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法与词律不符,体现“主文不主声”。
体制创新:“寓以诗人句法”,笔力雄劲,且有词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补充说明内
容。
风格突破:开创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形成对比。
(二)阅读 II(16 分)
6. (3 分)C(“海”是两代人不同的精神寄托:童年是对自由与未知的渴望,父母是对亲情
与过往的眷恋)
7. (3 分)D(父母要求看海是对亲情陪伴的渴望,非“弥补亏欠”)
8. (4 分)
示例:童年时“我们哀求父亲再待一会儿”与现在“父母哀求我们再待一会儿”形成对照。
童年时孩子对海充满向往,依赖父亲;现在父母对海充满眷恋,依赖子女。通过对照,凸显
时光流逝中亲情角色的转变,表达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慨。
9. (6 分)
未知与震撼:初次见海的“木然”,体现人生中未知事物带来的强烈冲击。
渴望与遗憾:对海的向往与被迫离开的不舍,暗示人生总有未竟的渴望与遗憾。
成长与变迁:从依赖父亲到独自看海,再到对海“不以为意”,体现人生在成长中不断变
化的认知与心态。
(三)阅读 III(20 分)
10. (3 分)强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仓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
11. (3 分)C(“为之告富人”的“为”是“替、给”;“视为止,行为迟”的“为”是“因为”,用法不
同)
12. (3 分)C(“男人代替女人”错误,原文是“男女异日”,即男女分开不同日子领米)
13. (8 分)
(1)第二年,麦子大丰收,百姓凭借远近分发的粮食回家,总共救活五十多万人,仰
慕(朝廷)而参军的人以万计。(“明年”“凡”“慕”各 1 分,句意 1 分)
(2)按照规定,救济穷人,到三月就应该停止,这一年到五月才停止。(“法”“廪”“是
岁”各 1 分,句意 1 分)
14. (3 分)
相同:都注重务实,因地制宜;都关注民生,避免灾民流离或死亡。
不同:富弼侧重发动官民协作,鼓励灾民自救;赵公侧重统筹资源,平抑粮价,延长
救济时间。
(四)阅读 IV(9 分)
15. (3 分)A(B 项颈联是白描,非夸张;C 项尾联是赞美当朝有魏尚般的良将,非“希望
有”;D 项“马后桃花马前雪”是对比,非“奇丽美景”)
16. (6 分)
相同:都涉及边塞题材,暗含对边塞生活的关注。
不同:甲诗抒发对边塞豪侠气概的赞美及对良将守边的欣慰;乙诗表达将士出关的复
杂情感(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思乡的不舍)。
(五)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示例)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符合画面中“边塞、沙漠、落日”等元素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 (3 分)A. 翻天覆地 B. 欣欣向荣 C. 引人注目
19. (3 分)A(逻辑顺序:先解放思想,再拓宽视野,最后打开局面)
20. (4 分)“敏睿”改为“敏锐”;“拔上”改为“披上”
21. (4 分)
示例:“轻骑兵”→“先锋队”;比喻义:指在某项事业中起带头作用、率先行动的人或群
体。
22. (6 分)
读者无疑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到共和国发展历程的每个步伐、每个脚印。读者能够比较
清晰地了解新时代的每一次风云变化。这些层面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文学具有显著的“史”
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