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7.1《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含义和特殊句式,感受诗中流露出的人生短暂之忧愁,并理解其如何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动力。
3、逐句理解诗歌内容,准确翻译全诗,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4、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比喻、用典、起兴等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逐句翻译与讲解,重点字词的剖析,艺术手法的辨识。
难点: 理解诗人“忧”的深刻内涵(人生之忧、功业之忧、贤才之忧)及其与“求贤”主题的辩证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短歌行》原文、板书设计、背景资料、配乐朗诵音频)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赤壁之战前后,曹操的求贤令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诵读感知与上半篇精讲(第1-4节)
(一)导入新课
话题导入: 提问学生“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说出“奸雄”、“军事家”、“政治家”等标签)。
背景简介: 教师补充,历史上的曹操更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爱才如命的领袖。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这首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 ,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短歌行》,走进这位一代枭雄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听范读: 播放名家配乐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慷慨悲凉的基调。
学生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读正音:
强调“衿”(jīn)、“呦”(yōu)、“掇”(duō)、“哺”(bǔ)、“匝”(zā)等字的读音。
齐读。
(三)逐句精讲(第1-4节)
教学实施: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研读,教师补充。
要求:准确翻译,明确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面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岁月能有多少呢?
当:应当。
几何:多少(指岁月、时光)。古今异义词。今义:数学的一门学科。成语曾几何时,意为“时间过去不久” 。
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即发出感慨,破空而来,极具冲击力。
情感: 一种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奠定了全诗“忧”的基调。但这种“忧”并非消极,而是带有急于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好比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过去的日子苦于太多(而未来的日子太少)。
譬(pì)如:比如,好比。
去日:已经逝去的岁月。
苦:苦于,感到痛苦。 手法: 比喻。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情感: 延续并深化了首句的忧愁,感慨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苦闷。
补充积累:感叹人生短暂的古诗文名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论语 子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其一》。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蝶恋花》。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青青陵上柏》。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歌声慷慨激昂,(但)心中的忧思难以忘怀。
慨当以慷:“慷慨”的间隔用法,形容歌声激昂不平。 当以没有实义。
情感: 外在的豪迈与内心的忧思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只有美酒杜康。
何以:以何,宾语前置,用什么。
杜康:传说中酒的发明者,这里代指酒,为借代手法。
手法: 设问。自问自答,强调忧愁之深重,似乎只能借酒浇愁。酒真的能消解作者内心的忧愁吗?
情感: 看似是寻求解脱,实则是为了引出下文真正的“解忧”之道——寻求贤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你那青青的衣领,深深萦绕在我的心房。
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补充积累:悠悠
2.指遥远;长久。悠悠苍天,悠悠岁月。
3.指悠闲自在。王勃《滕王阁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4.指荒谬。《晋书·王导传》:“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5.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手法: 用典(语典)。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原诗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曹操借用以表达对贤才的深切渴念。
情感: 将政治性的求贤主题表达得深情款款,含蓄而动人。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只是因为你的缘故,我低声吟咏(这首诗)直到如今。
但:只,仅仅。
君:您,指诗人所思慕的贤才。
沉吟:低声吟咏,若有所思的样子。
手法: 直抒胸臆。直接点明“君”是忧愁的原因,将上句的含蓄化为直接的告白。
情感: 表达了求贤之心的真诚、执着和长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鹿群呦呦地鸣叫,在原野上吃着艾蒿。
呦(yōu)呦:鹿的叫声。
苹:艾蒿。 手法: 起兴、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首句。《鹿鸣》本是宴饮宾客的乐歌,这里借用它起兴,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宴请贤才的场面。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尊贵的客人,必定要鼓瑟吹笙来热烈欢迎。
鼓:弹奏。
瑟、笙:两种乐器。
手法: 用典(事典)。继续化用《鹿鸣》,描绘出一幅礼遇贤才、欢聚一堂的温馨画面。
情感: 表达了诗人想象得到贤才后,必将极尽礼遇、共享欢乐的承诺和愿望。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上半部分:诗由“人生之忧”起笔,借酒浇愁,继而转向“贤才之忧”,通过化用《诗经》,婉转又热烈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思慕和礼遇之意。
第二课时:下半篇精讲与总结升华
(一)复习导入
检查默写,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诵诗歌第1-4节,导入下半篇的学习。
(二)逐句精讲(第5-8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那明亮如月的贤才啊,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到手?
掇(duō):拾取,摘取。
形近字有缀、辍、啜、裰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缀:读音为 “zhuì”,有 “装饰、连接” 之意,如 “繁星点缀”“缀字成文”。
辍:读音为 “chuò”,意思是 “停止”,如 “辍学”“辍笔”。
啜:读音为 “chuò”,意为 “饮,吃”,如 “啜泣”“啜茶”。
裰:读音为 “duō”,意思是 “缝补(破衣)”,也可指 “僧道穿的大领长袍”,如 “补裰”“直裰”。
手法: 比喻。将贤才比作高悬天空、光辉皎洁的明月,极言其美好与可贵。
情感: “何时”一词,透露出对贤才可望而暂不可得的焦虑和渴望。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愁从内心涌出,无法断绝。
中:内心。
手法: 直抒胸臆。再次点明“忧”,与前面的“忧思难忘”相呼应,使情感脉络贯穿始终。
情感: 求贤不得的忧愁是如此深刻和连绵不绝,强调了中心的迫切性。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希望贤才)穿越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陌、阡: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
枉:枉驾,屈尊。谦辞。
补充积累:
1.形容 弯曲或歪斜,借指错误或偏差,成语矫枉过正。
2.使歪曲。贪赃枉法。
3、冤屈。冤枉。
4、徒然,白白地。成语枉费心机。
用:以。
存:问候,探望。
手法: 想象。诗人展开想象,描绘出一幅贤才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来投奔自己的画面。
情感: 态度极其谦恭(“枉”字),体现了曹操为得到人才而礼贤下士的诚恳态度。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我们)久别重逢,欢宴畅谈,心中惦念着往日的情谊。
契(qì)阔:久别重逢。
讌:同“宴”,宴饮。
情感: 不仅渴望新朋友,也眷恋老朋友,体现了诗人对情谊的珍视,情感真挚。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月光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手法: 比兴。借眼前实景起兴。清冷的夜景和彷徨无依的乌鹊,营造出一种孤寂、徘徊的氛围,以此比喻贤才在乱世中寻找依托。
乌鹊南飞,为什么是向南飞?
曹操在诗中用 “乌鹊南飞”,并非仅描写自然现象,更借候鸟迁徙的特性,寄托人生漂泊无依的感慨—— 乌鹊南飞时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恰似乱世中人才(或诗人自身)四处奔走、寻找归宿的处境。
从古代文学传统来看,“向南” 常与 “迁徙、漂泊” 绑定:一方面,南方是候鸟的 “临时归宿”,暗含 “暂居而非久留” 的漂泊感;另一方面,中原文化中 “北” 常与 “故土、正统” 关联(如 “北望中原”),反向强化了 “南飞” 的 “远离故土、寻求依托” 之意。这种意象选择,让 “乌鹊南飞” 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充满人文张力。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着大树飞了三圈,哪根树枝是可以依附的呢?
匝(zā):周,圈。
手法: 比喻。“乌鹊”比喻贤才,“绕树三匝”比喻其犹豫不决、无所依托的状态。
情感: 诗人替天下贤才感到担忧,同时也是在向他们发出呼唤:不要再犹豫了,我这里就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山不嫌土石之高,海不嫌水深。
厌:嫌弃。
手法: 比喻、用典。化用《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的语句。
情感: 以山海自比,表明自己胸怀广阔,永不满足,渴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要像)周公吐哺那样(礼待贤士),使天下人心归附。
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礼贤下士的典范。
吐哺(bǔ):吐出嘴里正在咀嚼的食物。《史记》载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手法: 用典(人典)。以周公自比,这是全诗的诗眼。
情感: 直接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渴望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和真诚效法先贤、礼遇天下英才的决心。气势磅礴,收束全篇。
(三)整体探究与总结
齐读全诗,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学生回答,然后归纳总结:
忧(人生苦短)→ 解忧(借酒)→ 忧(思慕贤才)→ 忧(贤才难得)→ 解忧(天下归心)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忧”是积极的,是霸主之忧,最终都升华为了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
艺术特色总结:
引用典故(用典): 化用《诗经》、《管子》、周公典故,含蓄典雅,意蕴丰厚。
巧用比喻: “朝露”、“明月”、“乌鹊”、“山海”等比喻,生动形象。
语言风格: 慷慨悲凉,深沉大气,四言诗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与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并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赏析文,分析诗中最喜欢的句子及其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