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分值:6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25·石家庄普通高中高三摸底)13世纪末,城市市民大批地被法国国王吸纳进有关的国家权力部门,主要是充当国家的司法和财政官吏;当时法国南部出现一批法学家,他们主张“君主所好皆为法律”和“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并在宫廷中获得了主导地位。这
A.反映出大陆法系已经形成
B.有助于推进城市工商业复兴
C.缓和了市民和贵族的矛盾
D.有利于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
2.(2025·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13世纪前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先后以领主名义与英国国王宣战,缩小英王在法国领地;召开由神职、贵族、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获得国内不同阶层的支持;重用研究罗马法的学者,编写法律全国通行。这些举措意在
A.建立民族国家 B.脱离教会控制
C.强化封建王权 D.发展商品经济
3.(2024·商丘十校高二期中)据《牛津英国通史》描述,“中世纪后期英格兰人在不列颠岛或者在欧洲大陆上与其他民族对抗,而且常常是以暴力对抗”,正是这些战争“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与历史”。这表明英国
A.军事力量迅速崛起 B.民族意识得到强化
C.宗教信仰更加坚定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2024·宁波高二期末)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5.(2024·黄山八校高二联考)为了抵抗外国势力的干预,法国革命政府建立了国民军队,进行普遍征兵。《马赛曲》此时诞生,歌词“起来,祖国儿女,快奋起”激励着士兵们奔赴前线。1793年,法国又通过了普遍征兵法,所有公民都有义务为国家服务。这反映了法国革命
A.催生了近代民族主义
B.体现出军国主义的色彩
C.摧毁了欧洲封建秩序
D.为拿破仑崛起提供条件
6.(2024·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作为图像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B.英法百年战争的局势
C.维也纳体系建立的背景
D.英法绥靖政策的实施
7.(2024·湖南临湘高二期中)1814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重新炮制了欧洲地图:根据正统主义原则,法国、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诸国的君主均恢复王位;根据遏制原则,与法国接壤的国家都要尽可能地强大起来;根据补偿原则,得胜的同盟国则以各种领土补偿自己,如挪威划归瑞典,马耳他、锡兰和好望角划归英国。这次会议表明
A.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
B.国际关系体系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C.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特征明显
D.维也纳体系具有正义进步性
8.(2024·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道:当时全欧洲的人和我们一样相信——这场战争结束,“世世代代不会再有战争”。……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现在世界上终于有了空间可以缔造那久已允诺要实现的正义和博爱的王国。下列项中,各国为实现这一愿景做出的努力是
A.出版《战争与和平法》
B.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成立了国际联盟
D.签订了《联合国宪章》
9.(2024·广州高三一模)《凡尔赛和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的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A.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10.(2024·商丘十校高二期中)二战后,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全理事会,被“宪章”赋予了实施武力制裁、进行集体干预的权力;同时《联合国宪章》把国家使用武力的权利严格限定在“自卫”范围之内,确立了“禁止使用武力和武力相威胁原则”。战争作为主权国家解决纷争的手段,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国际条约法普遍禁止。这些举措
A.增强了国际法权威性
B.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D.保证了战后世界的持久和平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1.(2024·南京高三一模)据表推知,莎士比亚意在
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及台词(部分)
剧名 台词
《亨利五世》 英格兰还有哪一朝国王拥有过更富裕的贵族、更忠心的臣民
《约翰王》 没有一个意大利的教士可以在我们的领土之内抽取捐税;在上帝的监临之下,我是最高的元首,我可以独自统治我的国土
《亨利六世》 法国人是我们的敌人,会说敌人语言的人能不能做一个好大臣?高贵的英国人啊,把法兰西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A.倡导人文精神 B.抨击教会特权
C.激励英国争霸 D.强化民族认同
12.中古欧洲的政治受到天主教会的强烈影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国认同欧洲各公国是拥有主权的国家,各国可以决定其国内政治并不受外部压力限制,在各自地理区域内拥有全面管辖权。这反映出欧洲
A.封君封臣制回潮 B.国际关系的近代化
C.政教分离的实现 D.专制王权遭到削弱
13.(2025·泉州高三期末)维也纳会议后,比利时被并入荷兰王国,但威尔士国王施行专制政策,限制了比利时的政治与文化自主权。1830年8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歌剧《米德尔堡的国王》中涉及反抗压迫的情节,最终引发了比利时起义。这
A.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
B.折射出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
C.揭露了维也纳会议分赃性质
D.反映出世界大战的一触即发
14.1928年,《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这些规定
A.有效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B.确立了集体安全防御体制
C.协调国际争端作用有限
D.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依据
15.(2024·龙岩高二期末)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徽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联合国徽章中间是橄榄枝围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
图一 国际联盟徽章 图二 联合国徽章
A.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
B.忽略了种族和谐重要性
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D.实际由英法两大国主导
16.(2024·河北质检联盟高二期中)(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劳秀斯致力于解决的个人基本权利、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国际法、国际关系学科中永恒的聚焦点。格劳秀斯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道德、法律地位,都平等地享有财产权、获葬权、宗教信仰权等基本权利。他主张以正义和法律约束国际社会行为,如战争、人道主义援助、自由航行与贸易等。他强调自然法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约束力,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法的权威逐渐转让给国际法,国际法成为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担负起保障个人权利、限制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使命。可以说,格劳秀斯在论述国际法思想时,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世界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他在世界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摘编自李林《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及其世界主义价值》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法有了明显的新发展。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参加了原来成立的国际组织,而且还设立了许多经济方面的区域合作机构。同时,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联合国宪章》不但禁止战争,而且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这就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国际法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凸显国际司法制度的发展。国际法新分支大量产生,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价值。(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0分)
答案精析
1.D
2.C [据材料可知,13世纪前后,法国国王扩大了在对外宣战、国家治理方面的权力,并且编写通行全国的法律以加强统治,这些措施限制了封建领主的权力,体现了王权的加强,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16—19世纪,西方国家包括法国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脱离教会控制”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3世纪前后,法国仍处于封建时代,国王的经济利益来源于土地,发展商品经济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B [材料“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与历史”表明了英国民族意识得到强化,故选B项;增强民族认同感不能说明军事力量迅速崛起,排除A项;在与其他民族对抗过程中,英格兰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材料未包含他们是否坚定宗教信仰的信息,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指本国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涉及的是英国对外冲突或战争,排除D项。]
4.A [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故选A项;题干中的规定增强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B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万国公法》于1864年印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A
6.C [由材料和所学可知,科西嘉是拿破仑的出生地,因此这里的“科西嘉蜘蛛”实际上是指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暗示了法国(拿破仑)与英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或冲突,这一时期正是拿破仑战争期间及之后欧洲政治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因此漫画反映了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故选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与漫画时间不符,排除A项;英法百年战争发生在14至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绥靖政策主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与二战前的欧洲局势有关,排除D项。]
7.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维也纳体系是在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其鲜明的特征是欧洲英、俄、普、奥四大国均势制衡,故选C项;据材料“重新炮制了欧洲地图”可知,大国按照自己意愿制定欧洲新秩序,忽视小国意愿,不能体现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排除A项;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排除B项;维也纳体系下,西方各国在运用国际法的实践中,实行双重标准,为谋取利益经常违背国际法,因此维也纳体系是非正义的,排除D项。]
8.C [国际联盟是在一战结束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减少武器数量及平息国际争端而成立的国际组织。它与题干描述的一战结束后人们对和平与正义的强烈渴望,以及为实现这一愿景所做的努力相符,故选C项;《战争与和平法》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在17世纪所著,远早于一战结束后的时期,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在17世纪签订的,结束了欧洲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远早于一战后的时期,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签订的时间是1945年,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9.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的赔款要求,以及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和调整,这些变化涉及大国之间的利益权衡、对德国的态度转变以及对国际秩序的影响,B项正确;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逐渐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排除A项;1933年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在欧洲中部形成一个战争策源地,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说明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
10.A [据材料“安全理事会,被‘宪章’赋予了实施武力制裁、进行集体干预的权力”“第一次被国际条约法普遍禁止”可知,国际法权威性增强,故选A项;据材料“使用武力的权利严格限定在‘自卫’范围之内”可知,民族解放运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排除B项;安理会并非司法机关,排除C项;二战后世界上仍然发生了许多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排除D项。]
11.D [据材料可知,英国形成对王权的认同和语言认同,所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是为了强化民族认同,D项正确;材料强调莎士比亚意在强化民族认同,而不是倡导人文精神,排除A项;“抨击教会特权”片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激励英国争霸”片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
12.B [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国认同欧洲各公国是拥有主权的国家,各国可以自主决定其国内政治,不受外部压力限制,这说明各国获得了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国际关系中平等、独立的原则,标志着国际关系开始走向近代化,故选B项。]
13.B [题干所述为比利时起义及其发生的背景,与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并无关联,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比利时起义发生在1830年,与一战、二战时间上距离较远,且D项说法夸大了比利时起义的影响,排除。]
14.C [据材料可知,《非战公约》虽然表达了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但由于未规定制裁侵略的具体措施,且列强间的矛盾与冲突并未因此化解,如二战的爆发就证明了其局限性,故其作用有限,故选C项;“有效避免了战争的爆发”表述过于绝对,实际上《非战公约》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排除A项;“确立了集体安全防御体制”的是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和《日内瓦议定书》,而非《非战公约》,排除B项;《非战公约》缺乏强制执行的措施,并未真正得到实施,“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依据”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5.A [联合国徽章图案象征着和平,体现了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故选A项;联合国徽章体现了地球各种族都在同心圆内,有种族和谐的意思,排除B项;仅凭徽章无法反映各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参政的方式,排除C项;联合国成立初期实际由美国控制,排除D项。]
16.(1)特点:强调个人权力平等;注重正义和法律的约束作用;自然法与国际法相结合。
历史价值: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世界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国际法的基础,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表现:国际组织的数量激增;集体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国际司法制度显著发展;国际法新分支产生。
意义: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有利于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国际社会健康发展。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史料实证:通过材料,探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成因与影响。 历史解释:理解影响国际法的主要因素,认识国际法在不同时期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唯物史观:认识法制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恪守国际法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核心概念 民族国家 国际法 维也纳体系 国际联盟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 背景 (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封建割据势力削弱,______________加强 (2)宗教改革运动强化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表现 (1)英国:1534年,英国通过《________________》,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2)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王权达到顶峰 (3)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的产生 背景 民族语言 13世纪,英语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民族意识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欧洲各国________________的觉醒
结果 欧洲各________________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特征 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图解历史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辨析比较 专制王权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区别
专制王权国家: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民族国家: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族群组成;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 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431年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14—16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试答: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成因、特点与影响
(1)成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治: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③思想: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形成。
(2)特点
①强烈的民族认同感;②各个民族交往密切;③有统一的国内市场;④有明确的国家疆界;⑤有通用的民族语言;⑥国民的文化认同;⑦国家统一和主权独立。
(3)影响
①思想:国家在人民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②政治:冲击了中世纪神权,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③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关系: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基础,推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
1.[教材内容改编]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侵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一支进行曲奔向巴黎。这支进行曲就是《马赛曲》,它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该曲的传唱有助于( )
A.巩固新生资产阶级政权
B.激发人民保家卫国的斗志
C.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D.消除封建割据以维护统一
2.(2025·常德质量检测)有学者谈及英国议会君主制时指出:“经过多年发展,封建王权已经成长为没有任何一种势力能够取代的王国政治权威,当时的‘议会’主要扮演了国王的御用机构的角色,直到16 世纪也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封建君主权威的拓展趋势。”这一趋势( )
A.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推动了三权分立体制的形成
C.为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D.中断了西欧思想解放的进程
知识点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
(1)原因
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________________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2)表现
①奠定基础:《________________》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确立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范围扩大:维也纳体系建立后,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欧洲之外的地方。
2.外交制度的建立
(1)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________________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2)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________________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3)影响: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________________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概念阐释 国际法
是指若干国家参与制定或者国际公认的、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或法律冲突,后者处理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国际法与国内法截然不同,国内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它调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及其他法律实体的行为。
思维点拨 维也纳体系的特点
(1)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
(2)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
(3)在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4)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大事记
1856年,欧洲大国与撒丁诸国签署《巴黎宣言》,规定了海战法的四大原则。
1864年,欧美十二国签订《日内瓦红十字公约》,确立了战争法中伤病者及中立人民待遇的原则。
1868年,欧洲十七国签订《关于在战争中放弃使用某些爆炸性弹丸的宣言》,禁止使用一定重量以下的爆炸性弹丸或装有爆炸性或易燃物质的弹丸。
1874年,欧美亚二十二国签署了第一个国际性邮政公约《伯尔尼条约》,并正式成立了邮政总联盟。欧洲十五国签订了《关于战争法规和惯例的国际宣言》,规定作战人员与普通平民区别对待、不准掳掠民物等内容。
1883年,欧美亚十五国通过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同时设立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旨在保护专利及商标。
1884年,签订了《保护海底电缆公约》,对平时海底电缆的保护作出规范。
1890年,欧洲各国铁路代表制定了《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公约》,并创设国际铁路货运联盟。——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等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发展的趋势。综上所述,谈谈民族国家和国际法之间的关系。
试答: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近代国际法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形成原因 (1)近代资产阶级运动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近代局部战争不断使国际法承认国家有战争权。 (3)学者研究对国际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国家间的矛盾影响国际法的内容
影响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近代国家的利益;有利于国际争端的解决;推动外交关系的制度化、秩序化;为现代国际组织,如国联、联合国组织的形成奠定基础;无法真正避免国际战争行为
1.(2024·桂林高三下阶段练习)17世纪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崇尚“发现论”,即因该国“发现”而被教皇赐予美洲土地的财产权或产权;17世纪以后,英国用格劳秀斯的殖民地财产化理论对“发现论”发起挑战,宣称只有“有效统治”即确立管辖和统治机制才符合万国法。这一变化表明( )
A.美洲成为西欧各国争夺的焦点
B.国家治理呈现出法制化趋势
C.殖民扩张的经济目的退居次位
D.国际法成为殖民争夺的工具
2.[历史纵横改编]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会上签署《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这一制度( )
A.推动国际外交活动进入有序的轨道
B.扼制了欧洲大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C.维护欧洲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D.鼓舞殖民地国家为民族独立发声
知识点三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____________遭到严重破坏。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2)表现
①国际联盟
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____________国际组织。
局限: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普遍性和____________;规定了形成决议的“________________”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②《非战公约》
内容: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结果: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2)表现: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3)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4)评价
①积极:这些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②局限: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图解历史
辨析比较 “全体一致”原则与“大国一致”原则的区别
(1)“全体一致”原则:最先是由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采用的议事原则,即国联所做决议需由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
(2)“大国一致”原则: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表决原则。安理会表决实行每一理事国一票。对于程序事项决议的表决采取9个同意票即可通过;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又称“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空前浩劫,国际法形同虚设,战后的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社会。1945年《联合国宪章》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作了系统的概括,并首次明确写进国际文件。联合国成立的国际法委员会,产生了500多项为众多国家所尊重和信守的公约、条约,遍及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各个领域。过去国际法只适用于少数欧洲国家,战后192个联合国会员,都是享有国际法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义务的国际法主体。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加准确、精炼地表达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至今已得到100多个条约确认并列入重要的国际文件。
——摘编自陈钟玮《国际法的起源和新发展》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全面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试答: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相同点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不同点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实施。 ②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③联合国较之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更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1.(2025·广州高三下阶段练习)国际联盟大会和其行政院职权有所重叠,而联合国安理会只管和平的维护,且联合国大会不得涉及安理会正在审议的事务。有学者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宪章承认大国享有特权。”这说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 )
A.带有浓厚的强权特征
B.具有更大的实效性
C.兼有继承与创新特点
D.适用范围大打折扣
2.[教材内容改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国际法的不断完善有利于( )
A.发展国际政治新秩序
B.推动两极格局的瓦解
C.构建正式的世界市场
D.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16至19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世俗权力得到强化,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2.17至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制度逐渐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进一步发展。
家国情怀
人权、平等、和平理念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联合国宪章·序言》
[解读] 材料体现了《联合国宪章》重视人权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
答案精析
知识点一
自主梳理
中央集权 至尊法案 民族意识 专制王权
核心探究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英法等国致力于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王权国家的形成;军事上,战争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上,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文化上,各国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强化了民族认同。
针对训练
1.B [由“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一支进行曲奔向巴黎”可知,《马赛曲》契合了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的情绪,鼓舞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保家卫国的斗志,B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并未得到巩固和延续,A项错误;“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夸大了《马赛曲》传唱的作用,C项错误;“消除封建割据”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C [由材料可知,这一趋势指英国封建王权不断发展,结合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可知,封建王权的强化为英国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
知识点二
自主梳理
1.(1)①国家利益 (2)①战争与和平法 ③国际法
2.(1)外交使节 (2)欧洲均势 (3)和平方式
核心探究
趋势:参与国家由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区;关注领域由战争问题向社会经济文化问题拓展;对战争的限制性规定增多;配套的国际组织出现。
关系: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国际法的产生与进步;国际法的发展为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广泛合作创造了条件。
针对训练
1.D
2.A [由材料可知,《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范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并写入国际法,推动了国际外交活动进入有序的轨道,A项正确。]
知识点三
自主梳理
1.(1)①国际法 ②不兼并不赔偿
(2)①政治性 权威性 全体一致
2.(2)大国一致
核心探究
原因:战争带来的反思;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中国的推动。
表现:国际法的领域扩展(内容更加丰富);国际法主体的增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发展。
针对训练
1.B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关于联合国安理会的定位及其职责要求,代表着维和机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大国一致”原则,则保证了联合国集体安全行动的权威性,这些都使得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强制性与实效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实效性,未涉及“强权特征”,排除A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是一种全新的机制,并不是对国联某些内容的继承,排除C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适用范围并没有大打折扣,而是超越了国联,排除D项。]
2.D [由材料可知,国际法在诸多方面发展完善,为国际活动提供了一种普遍性的规范,凸显了对威胁和平因素的制约,这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D项正确;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A项错误;20 世纪末两极格局瓦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不符,B项错误;世界市场正式建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项错误。](共93张PPT)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四单元 第12课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史料实证:通过材料,探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成因与影响。
历史解释:理解影响国际法的主要因素,认识国际法在不同时期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唯物史观:认识法制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恪守国际法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核心概念 民族国家 国际法 维也纳体系 国际联盟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知识点三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点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课时精练
内容索引
<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自主梳理
专制王 权国家 的形成 背景 (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封建割据势力削弱,__________加强
(2)宗教改革运动强化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表现 (1)英国:1534年,英国通过《_________》,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2)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王权达到顶峰
(3)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中央集权
至尊法案
民族国家的产生 背景 民族 语言 13世纪,英语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民族 意识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欧洲各国_____
_____的觉醒
结果 欧洲各________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特征 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民族
意识
专制王权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图解历史
专制王权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区别
专制王权国家: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民族国家: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族群组成;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辨析比较
核心探究
材料 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时间 事件
1431年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提示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英法等国致力于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王权国家的形成;军事上,战争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上,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文化上,各国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强化了民族认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14—16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思考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成因、特点与影响
(1)成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治: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③思想: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形成。
(2)特点
①强烈的民族认同感;②各个民族交往密切;③有统一的国内市场;④有明确的国家疆界;⑤有通用的民族语言;⑥国民的文化认同;⑦国家统一和主权独立。
深化拓展
(3)影响
①思想:国家在人民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②政治:冲击了中世纪神权,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③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关系: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基础,推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
针对训练
1.[教材内容改编]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侵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一支进行曲奔向巴黎。这支进行曲就是《马赛曲》,它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该曲的传唱有助于
A.巩固新生资产阶级政权 B.激发人民保家卫国的斗志
C.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D.消除封建割据以维护统一
√
由“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一支进行曲奔向巴黎”可知,《马赛曲》契合了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的情绪,鼓舞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保家卫国的斗志,B项正确;
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并未得到巩固和延续,A项错误;
“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夸大了《马赛曲》传唱的作用,C项错误;
“消除封建割据”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2025·常德质量检测)有学者谈及英国议会君主制时指出:“经过多年发展,封建王权已经成长为没有任何一种势力能够取代的王国政治权威,当时的‘议会’主要扮演了国王的御用机构的角色,直到16 世纪也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封建君主权威的拓展趋势。”这一趋势
A.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推动了三权分立体制的形成
C.为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D.中断了西欧思想解放的进程
√
由材料可知,这一趋势指英国封建王权不断发展,结合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可知,封建王权的强化为英国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
返回
<知识点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自主梳理
1.国际法的形成
(1)原因
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___________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2)表现
①奠定基础:《_____________》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确立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范围扩大:维也纳体系建立后,_______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欧洲之外的地方。
国家利益
战争与和平法
国际法
2.外交制度的建立
(1)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___________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2)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___________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3)影响: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___________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外交使节
欧洲均势
和平方式
国际法
是指若干国家参与制定或者国际公认的、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或法律冲突,后者处理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国际法与国内法截然不同,国内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它调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及其他法律实体的行为。
概念阐释
维也纳体系的特点
(1)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
(2)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
(3)在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4)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
思维点拨
核心探究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大事记
1856年,欧洲大国与撒丁诸国签署《巴黎宣言》,规定了海战法的四大原则。
1864年,欧美十二国签订《日内瓦红十字公约》,确立了战争法中伤病者及中立人民待遇的原则。
1868年,欧洲十七国签订《关于在战争中放弃使用某些爆炸性弹丸的宣言》,禁止使用一定重量以下的爆炸性弹丸或装有爆炸性或易燃物质的弹丸。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1874年,欧美亚二十二国签署了第一个国际性邮政公约《伯尔尼条约》,并正式成立了邮政总联盟。欧洲十五国签订了《关于战争法规和惯例的国际宣言》,规定作战人员与普通平民区别对待、不准掳掠民物等内容。
1883年,欧美亚十五国通过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同时设立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旨在保护专利及商标。
1884年,签订了《保护海底电缆公约》,对平时海底电缆的保护作出规范。
1890年,欧洲各国铁路代表制定了《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公约》,并创设国际铁路货运联盟。——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等
提示 趋势:参与国家由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区;关注领域由战争问题向社会经济文化问题拓展;对战争的限制性规定增多;配套的国际组织出现。
关系: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国际法的产生与进步;国际法的发展为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广泛合作创造了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发展的趋势。综上所述,谈谈民族国家和国际法之间的关系。
思考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近代国际法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深化拓展
形成原因 (1)近代资产阶级运动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近代局部战争不断使国际法承认国家有战争权。
(3)学者研究对国际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国家间的矛盾影响国际法的内容
影响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近代国家的利益;有利于国际争端的解决;推动外交关系的制度化、秩序化;为现代国际组织,如国联、联合国组织的形成奠定基础;无法真正避免国际战争行为
针对训练
1.(2024·桂林高三下阶段练习)17世纪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崇尚“发现论”,即因该国“发现”而被教皇赐予美洲土地的财产权或产权;17世纪以后,英国用格劳秀斯的殖民地财产化理论对“发现论”发起挑战,宣称只有“有效统治”即确立管辖和统治机制才符合万国法。这一变化表明
A.美洲成为西欧各国争夺的焦点
B.国家治理呈现出法制化趋势
C.殖民扩张的经济目的退居次位
D.国际法成为殖民争夺的工具
√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利用国际法中的主权等原则否定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因先“发现”美洲大陆而享有殖民权力的理论,认为只有“有效统治”即确立实际的管辖和统治机制才能真正地成为宗主国,这反映出国际法的部分原则成为欧洲殖民霸权争夺的工具,D项正确;
材料只体现了英国对西、葡两国殖民理论的挑战,没有反映出美洲新大陆“成为西欧各国争夺的焦点”,排除A项;
材料重点反映了殖民掠夺而非国家治理,排除B项;
无论是西、葡两国还是英国,都将殖民地视为自己的“财产”,说明经济目的占主要地位,排除C项。
2.[历史纵横改编]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会上签署《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这一制度
A.推动国际外交活动进入有序的轨道
B.扼制了欧洲大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C.维护欧洲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D.鼓舞殖民地国家为民族独立发声
√
由材料可知,《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范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并写入国际法,推动了国际外交活动进入有序的轨道,A项正确。
返回
<知识点三>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自主梳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________遭到严重破坏。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国际法
不兼并不赔偿
(2)表现
①国际联盟
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________国际组织。
局限: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普遍性和________;规定了形成决议的“_________”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②《非战公约》
内容: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结果: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政治性
权威性
全体一致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2)表现: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__________”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3)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大国一致
(4)评价
①积极:这些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②局限: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图解历史
“全体一致”原则与“大国一致”原则的区别
(1)“全体一致”原则:最先是由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采用的议事原则,即国联所做决议需由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
(2)“大国一致”原则: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表决原则。安理会表决实行每一理事国一票。对于程序事项决议的表决采取9个同意票即可通过;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又称“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
辨析比较
核心探究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空前浩劫,国际法形同虚设,战后的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社会。1945年《联合国宪章》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作了系统的概括,并首次明确写进国际文件。联合国成立的国际法委员会,产生了500多项为众多国家所尊重和信守的公约、条约,遍及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各个领域。过去国际法只适用于少数欧洲国家,战后192个联合国会员,都是享有国际法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义务的国际法主体。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加准确、精炼地表达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至今已得到100多个条约确认并列入重要的国际文件。——摘编自陈钟玮《国际法的起源和新发展》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提示 原因:战争带来的反思;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中国的推动。
表现:国际法的领域扩展(内容更加丰富);国际法主体的增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全面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思考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深化拓展
相同点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不同点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实施。
②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③联合国较之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更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针对训练
1.(2025·广州高三下阶段练习)国际联盟大会和其行政院职权有所重叠,而联合国安理会只管和平的维护,且联合国大会不得涉及安理会正在审议的事务。有学者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宪章承认大国享有特权。”这说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
A.带有浓厚的强权特征 B.具有更大的实效性
C.兼有继承与创新特点 D.适用范围大打折扣
√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关于联合国安理会的定位及其职责要求,代表着维和机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大国一致”原则,则保证了联合国集体安全行动的权威性,这些都使得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强制性与实效性,B项正确;
材料强调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实效性,未涉及“强权特征”,排除A项;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是一种全新的机制,并不是对国联某些内容的继承,排除C项;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适用范围并没有大打折扣,而是超越了国联,排除D项。
2.[教材内容改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国际法的不断完善有利于
A.发展国际政治新秩序 B.推动两极格局的瓦解
C.构建正式的世界市场 D.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由材料可知,国际法在诸多方面发展完善,为国际活动提供了一种普遍性的规范,凸显了对威胁和平因素的制约,这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D项正确;
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A项错误;
20 世纪末两极格局瓦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不符,B项错误;
世界市场正式建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项错误。
知识体系
1.16至19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世俗权力得到强化,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2.17至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制度逐渐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进一步发展。
学科术语
人权、平等、和平理念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联合国宪章·序言》
[解读] 材料体现了《联合国宪章》重视人权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
家国情怀
返回
课时精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B A A C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D B B C A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特点:强调个人权力平等;注重正义和法律的约束作用;自然法与国际法相结合。
历史价值: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世界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国际法的基础,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表现:国际组织的数量激增;集体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国际司法制度显著发展;国际法新分支产生。
意义: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有利于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国际社会健康发展。
16.
1.(2025·石家庄普通高中高三摸底)13世纪末,城市市民大批地被法国国王吸纳进有关的国家权力部门,主要是充当国家的司法和财政官吏;当时法国南部出现一批法学家,他们主张“君主所好皆为法律”和“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并在宫廷中获得了主导地位。这
A.反映出大陆法系已经形成
B.有助于推进城市工商业复兴
C.缓和了市民和贵族的矛盾
D.有利于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
√
基础巩固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市民进入国家权力部门,担任司法和财政官吏,增强了国王的行政能力和统治基础。同时,法学家主张君主权力至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王的统一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两点都有利于国王加强中央集权,推进统一事业,故选D项;
大陆法系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标志,最终在欧洲大陆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城市工商业复兴是其原因而非影响,排除B项;
材料并未提及市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是否得到缓解,且市民进入国家权力部门并不一定直接缓和与贵族的矛盾,排除C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2025·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13世纪前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先后以领主名义与英国国王宣战,缩小英王在法国领地;召开由神职、贵族、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获得国内不同阶层的支持;重用研究罗马法的学者,编写法律全国通行。这些举措意在
A.建立民族国家 B.脱离教会控制
C.强化封建王权 D.发展商品经济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13世纪前后,法国国王扩大了在对外宣战、国家治理方面的权力,并且编写通行全国的法律以加强统治,这些措施限制了封建领主的权力,体现了王权的加强,故选C项;
据所学可知,16—19世纪,西方国家包括法国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脱离教会控制”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13世纪前后,法国仍处于封建时代,国王的经济利益来源于土地,发展商品经济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2024·商丘十校高二期中)据《牛津英国通史》描述,“中世纪后期英格兰人在不列颠岛或者在欧洲大陆上与其他民族对抗,而且常常是以暴力对抗”,正是这些战争“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与历史”。这表明英国
A.军事力量迅速崛起 B.民族意识得到强化
C.宗教信仰更加坚定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与历史”表明了英国民族意识得到强化,故选B项;
增强民族认同感不能说明军事力量迅速崛起,排除A项;
在与其他民族对抗过程中,英格兰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材料未包含他们是否坚定宗教信仰的信息,排除C项;
中央集权是指本国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涉及的是英国对外冲突或战争,排除D项。
4.(2024·宁波高二期末)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故选A项;
题干中的规定增强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B项;
“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万国公法》于1864年印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4·黄山八校高二联考)为了抵抗外国势力的干预,法国革命政府建立了国民军队,进行普遍征兵。《马赛曲》此时诞生,歌词“起来,祖国儿女,快奋起”激励着士兵们奔赴前线。1793年,法国又通过了普遍征兵法,所有公民都有义务为国家服务。这反映了法国革命
A.催生了近代民族主义 B.体现出军国主义的色彩
C.摧毁了欧洲封建秩序 D.为拿破仑崛起提供条件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法国革命政府为了抵抗外国势力的干预,动员全体公民为国家服务,这种强烈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行动,正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特征。同时,《马赛曲》的歌词体现了对国家的热爱和保卫国家的决心,这进一步印证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故选A项;
军国主义强调国家的全部政策和措施都应服从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题目中并未体现这种极端的军事化倾向,排除B项;
法国革命对欧洲封建秩序产生了巨大冲击,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一点,排除C项;
拿破仑的崛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排除D项。
6.(2024·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作为图像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B.英法百年战争的局势
C.维也纳体系建立的背景
D.英法绥靖政策的实施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材料和所学可知,科西嘉是拿破仑的出生地,因此这里的“科西嘉蜘蛛”实际上是指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暗示了法国(拿破仑)与英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或冲突,这一时期正是拿破仑战争期间及之后欧洲政治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因此漫画反映了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故选C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与漫画时间不符,排除A项;
英法百年战争发生在14至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绥靖政策主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与二战前的欧洲局势有关,排除D项。
7.(2024·湖南临湘高二期中)1814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重新炮制了欧洲地图:根据正统主义原则,法国、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诸国的君主均恢复王位;根据遏制原则,与法国接壤的国家都要尽可能地强大起来;根据补偿原则,得胜的同盟国则以各种领土补偿自己,如挪威划归瑞典,马耳他、锡兰和好望角划归英国。这次会议表明
A.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
B.国际关系体系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C.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特征明显
D.维也纳体系具有正义进步性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维也纳体系是在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其鲜明的特征是欧洲英、俄、普、奥四大国均势制衡,故选C项;
据材料“重新炮制了欧洲地图”可知,大国按照自己意愿制定欧洲新秩序,忽视小国意愿,不能体现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排除A项;
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排除B项;
维也纳体系下,西方各国在运用国际法的实践中,实行双重标准,为谋取利益经常违背国际法,因此维也纳体系是非正义的,排除D项。
8.(2024·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道:当时全欧洲的人和我们一样相信——这场战争结束,“世世代代不会再有战争”。……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现在世界上终于有了空间可以缔造那久已允诺要实现的正义和博爱的王国。下列项中,各国为实现这一愿景做出的努力是
A.出版《战争与和平法》 B.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成立了国际联盟 D.签订了《联合国宪章》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国际联盟是在一战结束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减少武器数量及平息国际争端而成立的国际组织。它与题干描述的一战结束后人们对和平与正义的强烈渴望,以及为实现这一愿景所做的努力相符,故选C项;
《战争与和平法》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在17世纪所著,远早于一战结束后的时期,排除A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在17世纪签订的,结束了欧洲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远早于一战后的时期,排除B项;
《联合国宪章》签订的时间是1945年,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9.(2024·广州高三一模)《凡尔赛和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的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A.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的赔款要求,以及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和调整,这些变化涉及大国之间的利益权衡、对德国的态度转变以及对国际秩序的影响,B项正确;
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逐渐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排除A项;
1933年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在欧洲中部形成一个战争策源地,排除C项;
仅凭材料不能说明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
10.(2024·商丘十校高二期中)二战后,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全理事会,被“宪章”赋予了实施武力制裁、进行集体干预的权力;同时《联合国宪章》把国家使用武力的权利严格限定在“自卫”范围之内,确立了“禁止使用武力和武力相威胁原则”。战争作为主权国家解决纷争的手段,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国际条约法普遍禁止。这些举措
A.增强了国际法权威性 B.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D.保证了战后世界的持久和平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安全理事会,被‘宪章’赋予了实施武力制裁、进行集体干预的权力”“第一次被国际条约法普遍禁止”可知,国际法权威性增强,故选A项;
据材料“使用武力的权利严格限定在‘自卫’范围之内”可知,民族解放运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排除B项;
安理会并非司法机关,排除C项;
二战后世界上仍然发生了许多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排除D项。
A.倡导人文精神 B.抨击教会特权
C.激励英国争霸 D.强化民族认同
11.(2024·南京高三一模)据表推知,莎士比亚意在
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及台词(部分)
√
能力提升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剧名 台词
《亨利五世》 英格兰还有哪一朝国王拥有过更富裕的贵族、更忠心的臣民
《约翰王》 没有一个意大利的教士可以在我们的领土之内抽取捐税;在上帝的监临之下,我是最高的元首,我可以独自统治我的国土
《亨利六世》 法国人是我们的敌人,会说敌人语言的人能不能做一个好大臣?高贵的英国人啊,把法兰西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英国形成对王权的认同和语言认同,所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是为了强化民族认同,D项正确;
材料强调莎士比亚意在强化民族认同,而不是倡导人文精神,排除A项;
“抨击教会特权”片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
“激励英国争霸”片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
12.中古欧洲的政治受到天主教会的强烈影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国认同欧洲各公国是拥有主权的国家,各国可以决定其国内政治并不受外部压力限制,在各自地理区域内拥有全面管辖权。这反映出欧洲
A.封君封臣制回潮 B.国际关系的近代化
C.政教分离的实现 D.专制王权遭到削弱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国认同欧洲各公国是拥有主权的国家,各国可以自主决定其国内政治,不受外部压力限制,这说明各国获得了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国际关系中平等、独立的原则,标志着国际关系开始走向近代化,故选B项。
13.(2025·泉州高三期末)维也纳会议后,比利时被并入荷兰王国,但威尔士国王施行专制政策,限制了比利时的政治与文化自主权。1830年8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歌剧《米德尔堡的国王》中涉及反抗压迫的情节,最终引发了比利时起义。这
A.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 B.折射出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
C.揭露了维也纳会议分赃性质 D.反映出世界大战的一触即发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题干所述为比利时起义及其发生的背景,与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并无关联,排除A项;
C项说法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
比利时起义发生在1830年,与一战、二战时间上距离较远,且D项说法夸大了比利时起义的影响,排除。
14.1928年,《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这些规定
A.有效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B.确立了集体安全防御体制
C.协调国际争端作用有限 D.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依据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非战公约》虽然表达了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但由于未规定制裁侵略的具体措施,且列强间的矛盾与冲突并未因此化解,如二战的爆发就证明了其局限性,故其作用有限,故选C项;
“有效避免了战争的爆发”表述过于绝对,实际上《非战公约》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排除A项;
“确立了集体安全防御体制”的是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和《日内瓦议定书》,而非《非战公约》,排除B项;
《非战公约》缺乏强制执行的措施,并未真正得到实施,“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依据”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A.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 B.忽略了种族和谐重要性
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D.实际由英法两大国主导
15.(2024·龙岩高二期末)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徽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联合国徽章中间是橄榄枝围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图一 国际联盟徽章 图二 联合国徽章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联合国徽章图案象征着和平,体现了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故选A项;
联合国徽章体现了地球各种族都在同心圆内,有种族和谐的意思,排除B项;
仅凭徽章无法反映各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参政的方式,排除C项;
联合国成立初期实际由美国控制,排除D项。
16.(2024·河北质检联盟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劳秀斯致力于解决的个人基本权利、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国际法、国际关系学科中永恒的聚焦点。格劳秀斯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道德、法律地位,都平等地享有财产权、获葬权、宗教信仰权等基本权利。他主张以正义和法律约束国际社会行为,如战争、人道主义援助、自由航行与贸易等。他强调自然法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约束力,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法的权威逐渐转让给国际法,国际法成为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担负起保障个人权利、限制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使命。可以说,格劳秀斯在论述国际法思想时,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世界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他在世界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摘编自李林《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及其世界主义价值》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法有了明显的新发展。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参加了原来成立的国际组织,而且还设立了许多经济方面的区域合作机构。同时,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联合国宪章》不但禁止战争,而且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这就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国际法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凸显国际司法制度的发展。国际法新分支大量产生,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特点:强调个人权力平等;注重正义和法律的约束作用;自然法与国际法相结合。
历史价值: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世界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国际法的基础,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表现:国际组织的数量激增;集体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国际司法制度显著发展;国际法新分支产生。
意义: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有利于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国际社会健康发展。
返回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