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四)(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四)(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11:23:51

文档简介

单元总结提升(四)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规律
(1)中央政府力量的变化影响民族关系。国家强盛时,中央政府力量强大,各民族之间就能够和平相处,能够进行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反之,中央政府力量削弱或出现重大变故时,一些民族就会反叛,各民族间的敌对状态加剧,社会严重动荡。
(2)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影响民族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民族之间,如果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民族之间就能和平共处,社会就能稳定,政权就能得以巩固;反之,如果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则会出现分裂和对抗,引发战争和社会动荡。
(3)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由开放走向闭关 明清以前对外交往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秦汉时期,丝织品传到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繁荣
二、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和干涉。《联合国宪章》规定了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的原则,以及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的应付办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维护和平、制止侵略构成了现代国际法最重要的原则。
2.建立原则制度,调整国际关系。国际法规定了一整套的国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管辖居民、领土等客体的原则和制度,使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确定的法律关系,每个国家都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则去实施行为,而不得互相侵犯和干涉内政等。
3.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法具备了一套建立外交关系的使领制度以及举行国际会议、缔结条约的程序规则,以便于国家之间进行正常交往,发展友好关系,促进经济合作。
4.提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限制和禁止在战争中采取不人道的行为。国际法禁止诉诸战争,使每个国家负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因此,提供了各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时期 外交政策(方针) 外交成就 世界局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美苏“冷战”对峙;局部“热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改善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改革开放后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易错点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
(2024·湖南卷,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易错点2 对维也纳会议的认识
维也纳会议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其确立的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
(2024·广西卷,14)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之间有四十年未开启战端。基辛格评论道:“各国不仅在有形势力上,在道德上亦处于均衡状态,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该观点认为(  )
A.欧洲均势维护国际关系稳定
B.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
C.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
D.欧洲协调符合“大国一致”原则
易错点3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战略从“一边倒”转为“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外交工作的重点转向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这一时期中国重视发展与西欧国家的关系,这有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和孤立中国的政策,而且对牵制美国的全球战略、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北京卷,10)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答案精析
易错易混链接经典
易错点1 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圣旨开篇的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自汉武帝后,中国古代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正统,“重塑”表述不当,排除C项;元朝借鉴和部分吸收了汉文化,“全面吸收”表述绝对,排除D项。]
易错点2 A [基辛格认为维也纳会议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欧洲大国均势,这有利于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而不是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排除B项;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是在一战之后,而不是在维也纳会议后,排除C项;“大国一致”原则是在联合国建立时提出的,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易错点3 A [周恩来的论述是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展开的,与“求同存异”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共22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四)
第四单元
网络构建 体系概览
线索整合 纵跨横联
易错易混 链接经典
内容索引
<一>
网络构建 体系概览
返回
<二>
线索整合 纵跨横联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规律
(1)中央政府力量的变化影响民族关系。国家强盛时,中央政府力量强大,各民族之间就能够和平相处,能够进行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反之,中央政府力量削弱或出现重大变故时,一些民族就会反叛,各民族间的敌对状态加剧,社会严重动荡。
(2)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影响民族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民族之间,如果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民族之间就能和平共处,社会就能稳定,政权就能得以巩固;反之,如果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则会出现分裂和对抗,引发战争和社会动荡。
(3)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由开放走向闭关 明清以前对外交往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秦汉时期,丝织品传到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繁荣
二、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和干涉。《联合国宪章》规定了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的原则,以及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的应付办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维护和平、制止侵略构成了现代国际法最重要的原则。
2.建立原则制度,调整国际关系。国际法规定了一整套的国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管辖居民、领土等客体的原则和制度,使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确定的法律关系,每个国家都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则去实施行为,而不得互相侵犯和干涉内政等。
3.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法具备了一套建立外交关系的使领制度以及举行国际会议、缔结条约的程序规则,以便于国家之间进行正常交往,发展友好关系,促进经济合作。
4.提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限制和禁止在战争中采取不人道的行为。国际法禁止诉诸战争,使每个国家负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因此,提供了各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时期 外交政策(方针) 外交成就 世界局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美苏“冷战”对峙;局部“热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改善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时期 外交政策(方针) 外交成就 世界局势
改革开放后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返回
<三>
易错易混 链接经典
易错点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
(2024·湖南卷,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圣旨开篇的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
自汉武帝后,中国古代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正统,“重塑”表述不当,排除C项;
元朝借鉴和部分吸收了汉文化,“全面吸收”表述绝对,排除D项。
易错点2 对维也纳会议的认识
维也纳会议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其确立的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
(2024·广西卷,14)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之间有四十年未开启战端。基辛格评论道:“各国不仅在有形势力上,在道德上亦处于均衡状态,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该观点认为
A.欧洲均势维护国际关系稳定 B.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
C.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 D.欧洲协调符合“大国一致”原则

基辛格认为维也纳会议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欧洲大国均势,这有利于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故选A项;
题干强调的是“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而不是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排除B项;
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是在一战之后,而不是在维也纳会议后,排除C项;
“大国一致”原则是在联合国建立时提出的,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易错点3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战略从“一边倒”转为“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外交工作的重点转向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这一时期中国重视发展与西欧国家的关系,这有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和孤立中国的政策,而且对牵制美国的全球战略、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北京卷,10)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周恩来的论述是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展开的,与“求同存异”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返回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