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25·海安高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亩农田的大小不同,有160步、200步、240步等标准。秦统一后,向全国各地推行秦国240步为一亩的标准,同时明确田亩规划、封埒设置,禁止私自移动地界标志。秦朝的这一举措
A.利于降低田赋和口赋的税率
B.剥夺了旧贵族的土地所有权
C.为赋役征收提供了基本保障
D.促进了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
2.(2024·阜新高二期中)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A.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
3.(2024·武汉高二下期中)下表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调整前后情况。这一调整
土地产权 赋役项目 征税对象 课税形式
调整前 政府对农民授田,土地限制买卖 田赋、力役、贡品 分主户和客户,迁徙后仍向原籍交税 以实物交纳
调整后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户税、地税 按定居地,按贫富交税 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
C.减少了税收名目和对象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2025·盐城高三期中)“科差”是元朝出现的赋税名目,主要包括“丝料”“包银”“俸钞”等内容,以户为征税单位,户的等级决定了“科差”的轻重。征收对象为一般民户,不包括儒士及军、站、僧、道等户。“科差”制度的实施表明,元朝
A.再现了前代的人头税制度
B.推行崇文重教的文化政策
C.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D.实行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
5.(2024·湖北新高考协作体高二期中)明代中期,湖北地方州县的赋役折银已经相当普遍,其中力役几乎已实现全部折银,田赋小部分折银。由此可知一条鞭法
A.各地实施效果不同 B.存在地方实践基础
C.改革过程渐次展开 D.田赋折银存在阻力
6.(2024·钦州高二期中)康熙朝有地方官上书称:“每遇(户籍)编审,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不顾民之疾痛,必求溢于前额,故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而增,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子初生而责其登籍,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黄口之儿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赔,既而逃亡,势所必然。”这可以用来证明清代
A.人口增长凸显资源危机
B.赋役制度变革的必然性
C.基层官员贪污腐败成风
D.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7.(2024·泰安高二上期中)1879年,薛福成在谈到中国税则问题时提出:“外人而挠我自主之权,不可也。中国整饬厘金之弊,严杜中饱,俾商民乐业,可也……又曰,若于他国之主权、征税、人民、内治有所妨害,则不行。”这反映出晚清有志之士
A.认识到外贸入超局面的危害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商业贸易平等自主观念增强
D.政治变革心理潜滋暗长
8.(2024·河北质检联盟高二期中)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等文件,规定外国货物一律要征收进口税;进口关税税率除现行的5%外,普通货物应另外加征至7.5%。这些条例的颁行
A.表明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B.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
C.为国民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D.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9.(2024·重庆育才中学高二诊断)以下曲线图所示为我国1950年至2016年关税收入总额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情况变化示意图。对其中1980年至2016年间关税变化解读最合理的是
A.关税税率持续稳定
B.以保护国内市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C.关税体系逐步完善
D.折射出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发展显著
10.(2024·河南豫东名校高二期中)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主要规定见下表),两个新税种与个人所得税分别征收。此举意在
新税种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 个人收入调节税
征税对象 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的城乡个体工商户(非经营农副业) 在中国境内居住、取得达到规定纳税标准收入的公民(即高收入者)
计税方式 十级超额累进税 五级超额累进税+比例税
税率区间 7%—60% 20%—60%(比例税率固定为20%)
A.抑制两极分化 B.完善市场经济
C.积累工业资本 D.保护国有企业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1.(2025·广西百校联考高三月考)里耶秦简显示:迁陵县民户需要向政府纳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等地)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一种铜兵器,如图所示)。汉兴,南郡太守靳强请——依秦时故事。”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实物税赋种类多元 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征税体系一脉相承 D.南方得到广泛开发
12.(2024·南平三模)观察下图,导致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的主要因素是
中国古代人口统计
A.赋役制度的变革 B.户籍管理的完善
C.基层治理的加强 D.人口流动的减少
13.(2024·榆林三模)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A.中央和地方税务范围受到侵夺
B.清政府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C.清朝政府的外贸收入迅速增长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14.(2025·合肥一中高三上联考)如表是民国初期关税自主运动的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期 内容 结果
临时政府时期 外务部照会各国公使,要求修订税则,提高税率 各国公使以民国政府尚未被列强承认为借口加以拒绝
袁世凯时期 筹划成立税则修订委员会,准备修改税则 列强并不同意修订税则,后因一战爆发,该计划化为泡影
A.中国完全丧失关税自主权
B.收回关税自主权已成为社会普遍诉求
C.民国政府推动关税法制化
D.民族独立是实现关税自主的根本前提
15.(2025·河北沧衡名校联盟模拟)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随着1980年个人所得税的开征而建立。下表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性质与分类。表中个人所得税征收分类的细化
分类 性质 概况
直接扣除 成本费用类 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没有这类投入,收入就无法取得
间接扣除 生计类 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必要成本费用的扣除,如用于维持本人及家庭生计的费用
社会政策类 综合考虑国情、政治,以及社会等其他因素,为政府所鼓励的个人支出的扣除,如捐赠扣除
A.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
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
D.强化了税收制度法制化建设
16.(2024·南通高二上月考)(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加之“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780年唐德宗进行税制改革,将此前各地的非法赋敛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强调“量出以制入,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同时由中央政府派遣黜陟使,“与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对地方藩镇进行监督。两税法实行后政府不再追踪流亡人口的走向,只关注现居主客户的财产情况,许多农民得以离开土地,参与手工业、商业经营。——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极力逃避赋税,国家赋税急剧减少。明万历六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依据土地的大小合并征收赋役,同时雇佣劳役代替力役。赋役各项均由官方统一折银征收,不再通过粮长、里长。清军入关后,一度沿用一条鞭法。雍正时期,将全国各省的丁银数额平均摊入该省各州县的田赋银中,无地的农民不再需要承担苛重的丁银。社会一度出现“富民、市民者,拥赀千万,食指千人,不服田亩,即公家一丝一粟无与焉”的现象。——摘编自康袁璐《明清赋税制度改革的传承和演进》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赋税制度调整的背景。(3分)
(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赋税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6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至明清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答案精析
1.C [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亩农田的大小不同,秦统一后规定240步为一亩,明确田亩规划,禁止私移界标,秦朝对农田大小标准的统一利于征收赋役,故选C项;秦朝田赋和口赋税率极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亩数划分标准统一的问题,不涉及土地所有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土地田亩大小的划分标准,与郡县制推行无关,排除D项。]
2.C [汉文帝、景帝时期减轻徭役和赋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民收入来源拓宽,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征税标准的变革,D项错误。]
3.A [据材料可知,调整后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两税法将“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推动更多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两税法依然征收谷物,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排除B项;两税法减少了税收名目,但扩大了征税对象,排除C项;两税法“按定居地,按贫富交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4.A [“科差”是元朝出现的赋税名目,以户为征税单位,结合所学秦汉时期向人民征收人头税,即针对民众人身进行收税,可得出元朝向人民征收前代实行过的人头税,故选A项;科差的征收与“崇文重教的文化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元朝以户为单位对民众进行征税,户的等级决定了“科差”的轻重,表明其户籍管理严格,加强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而非“放松”,排除C项;宗教宽容政策强调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共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B [明朝中期,政府在部分地方州县推行赋役折银的赋役制度,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推动了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此说明地方赋役折银的实践为一条鞭法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材料并未说明赋役折银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明朝中期的赋役折银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奠定了实践基础,属于赋役改革的背景分析,并非改革过程的渐次展开,排除C项;“田赋折银存在阻力”是对材料内容的曲解,排除D项。]
6.B [据材料可知,官员为了政绩而不顾实际情况增加户籍,导致民众负担加重,甚至逃亡。这反映了当时的赋役制度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变革以减轻民众负担,故选B项;材料主要关注的是户籍编审过程中官员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民众负担问题,未提及资源危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官员的不负责任和滥用职权,并未直接提及官员从中谋取私利,排除C项;清朝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D项。]
7.C [从材料可以看出,薛福成主张中国应该整顿厘金制度,严杜中饱,使商民乐业,同时强调外人不应该干涉中国的自主权,这表明晚清有志之士的商业贸易平等自主观念增强,故选C项;材料不仅仅涉及外贸,还涉及国内贸易,并且材料信息与外贸入超关系不大,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贸易平等自主观念,与政治变革心理无关,排除D项。]
8.D [对外来货物征收比之前高一些的进口税,对国内货物则裁撤通过税,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减少货物在国内运输的成本,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发展,故选D项;我国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国民革命是在1924—1927年间,题干所述时间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排除C项。]
9.D [从图中可以看到,1980年后我国关税收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关税收入占比也有较大波动且在某些年份有明显升高。这表明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故选D项。]
10.A [个人收入调节税主要针对高收入者,且税率较高(最高可达60%),这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抑制两极分化。同时,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的征收也有助于平衡不同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从而间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故选A项;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排除B项;这两个新税种的征税对象主要是城乡个体工商户和高收入者,与工业资本积累、国有企业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D项。]
11.A [据材料“需要向政府纳茧”“其民户出幏布”“鸡羽三十鍭”“依秦时故事”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物赋税的种类包括茧、布、兵器等,可见当时实物赋税种类多元,故选A项;材料只体现了秦汉赋税的种类,并没有提及对农业的重视及对工商业的打压,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汉代“南郡”地区传承秦的征税方式,无法得出整个征税体系一脉相承,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南方部分地区征税情况,无法推知南方经济发展情况,并且魏晋时期江南才得到开发,排除D项。]
12.A [依据图示可知,在18世纪中期左右实际人口数和统计人口数基本一致,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把人丁税摊入田亩统一征收,不再征收单独的人丁税,导致不再需要隐匿人口,所以统计人口数和实际人口数逐渐一致,A项正确;中国户籍制度在清之前已经完善,排除B项;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基本是自治的状态,材料未涉及与前代基层治理的比较,排除C项;随着清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是增强的,排除D项。]
13.D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被列强控制的海关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说明中国税收逐渐被列强控制,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近代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D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排除A项;税收机构重叠与行政效率之间联系不大,排除B项;图片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无法得出“清政府外贸收入迅速增长”的结论,排除C项。]
14.D [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初期我国政府欲与列强协商修改税则,结果均被拒绝,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实力弱,国际地位较低,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只有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关税自主,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B项;关税法制化强调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文件强化关税制度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5.A [我国实行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核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时,将成本费用类、生计类、社会政策类支出予以扣除,有利于降低纳税负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故选A项;实施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主要是为了税收制度的公平合理和改善民生,且1980年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排除B项;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属于税收制度,而非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材料是对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的说明,不是法律文件,排除D项。]
16.(1)背景: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掌握的人口减少;藩镇割据,部分藩镇不纳贡赋;军费开支巨大。
(2)措施:明朝:实行赋役合并;简化税制,赋役折银;官收官解。
清朝:取消人头税;将丁银纳入田赋一体征收。
(3)影响: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减轻了对百姓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规范了基层治理(有利于抑制腐败);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效能。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素养解读 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演变历程的学习,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了解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 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实施背景、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材料归纳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
核心概念 赋役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关税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秦汉时期 田赋 秦朝“收泰半之赋”;汉初统治者采取“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汉高祖时期实行十五税一,汉景帝时期实行三十税一
人头税 秦朝征收极重的________,即人头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
徭役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唐时期 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唐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
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王安石推行____________,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元朝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在税粮外又有“科差”
明朝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____”
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____,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清朝 康熙帝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雍正帝时“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概念阐释 赋役
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思维点拨 租庸调制、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的相同点
三者都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三者都按土地多寡征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籍既失实;富者田多而税不增,贫者田失而税不减,遂致人流亡,国课大减,于是以亩定税,敛(征集)以夏秋。——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租庸调制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试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试答:
从“历史解释”角度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原因
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被废除
赋税品种 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征税方式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征税时间 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人身控制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演变原因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向以田亩为主,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2)赋役合并,赋税品种由繁到简是封建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3)商业税的不断增加,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教材内容改编]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这一变化( )
A.导致地方权力快速膨胀
B.促进了商业发展
C.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D.缓和了社会矛盾
2.[史料阅读改编]北魏至隋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度,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变成租庸调制,增加的“庸”指的是民众通过缴纳纺织品代替徭役,规定: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庸”的出现( )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
知识点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
时期 内容
古代 (1)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2)存在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近代 (1)________________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3)1928年,国民政府开展“________________”,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现代 (1)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3)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4)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思维点拨 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图解历史 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历程
2.个人所得税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2)演变
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②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④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3)作用:对调节________________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思维点拨 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原因
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
中国近现代关税的变化
材料 1843年,中英双方订立第一个协定海关税则,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859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洋人开始掌控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晚清至民国时期,海关的业务除经办监管、征税、查禁走私、统计业务外,还办理邮政、海港检疫、同文馆、代购军舰、代办商标注册、代办国际博览会等事务。
1950年,刘少奇在北京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干部大会上指出:“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海关管理的内容集中于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和编制海关统计等工作。1979年,海关的工作方针是“依法监管征税,方便合法进出;制止走私违法,保卫促进四化”。2018年,“一带一路”税收合作会议在哈萨克斯坦召开。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只有开放口岸51个,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开放口岸314个。1990年,关税收入为35亿元,到2022年关税收入达22 855亿元。——摘编自《中国海关博物馆》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海关的主要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试答:
中国近现代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原因
(1)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意识不断提高。
(2)群众性收回关税自主权运动不断高涨。
(3)历届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不懈努力。
(4)一战后国际格局有利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5)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6)美、英、日对华政策的调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1.(2025·保定高二质量检测)1856年,英国人李泰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新旧所开各口岸“帮办税务”的洋员应由他选任。不久,李泰国正式担任总税务司,并且明令“凡各口所用外国人,均责成李泰国选募。如有不妥,谕令斥退”。1861年,清政府又将各关洋员的考核、革职之权移交李泰国。这反映了(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朝廷注重海关税务近代化
C.中国逐步丧失关税自主权
D.清政府丧失了官员任免权
2.2018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条例规定,在实行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的项目中,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扣除费用。这一措施( )
A.降低公民纳税额,调整税收结构
B.减少了收税项目,降低收税成本
C.减轻纳税人负担,促进社会公平
D.协调了税种关系,反映与时俱进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租庸调制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
2.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实行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
唯物史观
对我国关税政策调整的认识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关税总水平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15.3%逐步降低到2010年的9.8%。同时,我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对一些关键技术和重要设备实行零关税或低关税。比如,在汽车制造行业,为了引进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对相关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实行低关税甚至零关税政策。在生物医药领域,对高端医疗设备和创新药物的进口也给予了关税优惠,促进了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林毅夫等《中国经济专题》
[解读] 我国关税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实施的,彰显了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决心,有助于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科学合理的关税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精析
知识点一
自主梳理
与民休息 口赋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募役法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
核心探究
(1)主要内容:租,指田租,缴纳定量的谷物;庸,指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代替服徭役;调,指户调,缴纳一定的丝织品或布匹。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户籍制度被破坏;两税法可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发展趋势: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赋税种类由繁杂(多样)变为简单(单一);征税内容由以实物为主逐渐向以货币为主转变。
影响:人头税的彻底废除,使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针对训练
1.D [由“收泰半之赋”“田赋税率大大降低”“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可知,从秦朝到汉景帝时期,赋税逐渐降低,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D项正确。]
2.D [由材料可知,唐初实行的租庸调制允许农民输庸代役,使得农民可以不因为向国家服徭役而耽误农时,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百姓的赋役制度,与抑制土地兼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A、C两项错误。 “庸”的出现,使得手工业产品流向了政府,而非市场,不能体现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梳理
1.鸦片战争 改订新约 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2.(2)②个人所得税 (3)个人收入
核心探究
①中国海关经历了近代海关权丧失、被列强把持到新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建立独立人民海关、实行独立自主的关税政策的过程。可见,中国海关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②中国海关管理方面经历了最初所管内容繁杂,到当代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海关适应了新时期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更加规范和专业化。
③中国海关税收总额逐年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强。这体现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关促进了对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保障。
针对训练
1.C [由材料可知,外国人干预中国海关的官吏任免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海关利益,这反映了中国逐步丧失关税自主权,C项正确。]
2.C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制定专项扣除有利于减轻特定纳税人的负担,促进社会公平,C项正确。](共78张PPT)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第16课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素养解读 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演变历程的学习,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了解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
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实施背景、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材料归纳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
核心概念 赋役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关税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知识点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课时精练
内容索引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自主梳理
秦汉时期 田赋 秦朝“收泰半之赋”;汉初统治者采取“________”的政策,汉高祖时期实行十五税一,汉景帝时期实行三十税一
人头税 秦朝征收极重的______,即人头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
徭役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唐时期 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唐朝实行_________,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
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与民休息
口赋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宋朝 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王安石推行________,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元朝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在税粮外又有“科差”
明朝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
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_,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清朝 康熙帝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
雍正帝时“__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募役法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
赋役
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概念阐释
租庸调制、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的相同点
三者都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三者都按土地多寡征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思维点拨
核心探究
材料一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籍既失实;富者田多而税不增,贫者田失而税不减,遂致人流亡,国课大减,于是以亩定税,敛(征集)以夏秋。——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提示 主要内容:租,指田租,缴纳定量的谷物;庸,指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代替服徭役;调,指户调,缴纳一定的丝织品或布匹。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户籍制度被破坏;两税法可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租庸调制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思考
提示 发展趋势: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赋税种类由繁杂(多样)变为简单(单一);征税内容由以实物为主逐渐向以货币为主转变。
影响:人头税的彻底废除,使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思考
从“历史解释”角度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原因
深化拓展
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被废除
赋税品种 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征税方式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征税时间 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人身控制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演变 原因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向以田亩为主,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2)赋役合并,赋税品种由繁到简是封建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3)商业税的不断增加,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针对训练
1.[教材内容改编]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这一变化
A.导致地方权力快速膨胀 B.促进了商业发展
C.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D.缓和了社会矛盾
√
由“收泰半之赋”“田赋税率大大降低”“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可知,从秦朝到汉景帝时期,赋税逐渐降低,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D项正确。
2.[史料阅读改编]北魏至隋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度,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变成租庸调制,增加的“庸”指的是民众通过缴纳纺织品代替徭役,规定: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庸”的出现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
√
由材料可知,唐初实行的租庸调制允许农民输庸代役,使得农民可以不因为向国家服徭役而耽误农时,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D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百姓的赋役制度,与抑制土地兼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A、C两项错误。
“庸”的出现,使得手工业产品流向了政府,而非市场,不能体现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
返回
<知识点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自主梳理
1.关税
时期 内容
古代 (1)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2)存在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近代 (1)__________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3)1928年,国民政府开展“_________”,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鸦片战争
改订新约
时期 内容
现代 (1)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3)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4)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思维点拨
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历程
图解历史
2.个人所得税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2)演变
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②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___________。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④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3)作用:对调节_________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个人所得税
个人收入
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原因
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
思维点拨
核心探究
材料 1843年,中英双方订立第一个协定海关税则,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859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洋人开始掌控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晚清至民国时期,海关的业务除经办监管、征税、查禁走私、统计业务外,还办理邮政、海港检疫、同文馆、代购军舰、代办商标注册、代办国际博览会等事务。
中国近现代关税的变化
1950年,刘少奇在北京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干部大会上指出:“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海关管理的内容集中于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和编制海关统计等工作。1979年,海关的工作方针是“依法监管征税,方便合法进出;制止走私违法,保卫促进四化”。2018年,“一带一路”税收合作会议在哈萨克斯坦召开。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只有开放口岸51个,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开放口岸314个。1990年,关税收入为35亿元,到2022年关税收入达22 855亿元。
——摘编自《中国海关博物馆》
提示 ①中国海关经历了近代海关权丧失、被列强把持到新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建立独立人民海关、实行独立自主的关税政策的过程。可见,中国海关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②中国海关管理方面经历了最初所管内容繁杂,到当代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海关适应了新时期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更加规范和专业化。
③中国海关税收总额逐年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强。这体现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关促进了对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保障。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海关的主要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思考
中国近现代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原因
(1)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意识不断提高。
(2)群众性收回关税自主权运动不断高涨。
(3)历届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不懈努力。
(4)一战后国际格局有利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5)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6)美、英、日对华政策的调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深化拓展
针对训练
1.(2025·保定高二质量检测)1856年,英国人李泰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新旧所开各口岸“帮办税务”的洋员应由他选任。不久,李泰国正式担任总税务司,并且明令“凡各口所用外国人,均责成李泰国选募。如有不妥,谕令斥退”。1861年,清政府又将各关洋员的考核、革职之权移交李泰国。这反映了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朝廷注重海关税务近代化
C.中国逐步丧失关税自主权 D.清政府丧失了官员任免权
√
由材料可知,外国人干预中国海关的官吏任免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海关利益,这反映了中国逐步丧失关税自主权,C项正确。
2.2018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条例规定,在实行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的项目中,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扣除费用。这一措施
A.降低公民纳税额,调整税收结构
B.减少了收税项目,降低收税成本
C.减轻纳税人负担,促进社会公平
D.协调了税种关系,反映与时俱进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制定专项扣除有利于减轻特定纳税人的负担,促进社会公平,C项正确。
知识体系
1.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租庸调制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
2.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实行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
学科术语
对我国关税政策调整的认识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关税总水平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15.3%逐步降低到2010年的9.8%。同时,我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对一些关键技术和重要设备实行零关税或低关税。比如,在汽车制造行业,为了引进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对相关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实行低关税甚至零关税政策。在生物医药领域,对高端医疗设备和创新药物的进口也给予了关税优惠,促进了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摘编自林毅夫等《中国经济专题》
唯物史观
[解读] 我国关税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实施的,彰显了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决心,有助于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科学合理的关税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
课时精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A A B B C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A A D D A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背景: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掌握的人口减少;藩镇割据,部分藩镇不纳贡赋;军费开支巨大。
(2)措施:明朝:实行赋役合并;简化税制,赋役折银;官收官解。
清朝:取消人头税;将丁银纳入田赋一体征收。
(3)影响: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减轻了对百姓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规范了基层治理(有利于抑制腐败);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效能。
16.
1.(2025·海安高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亩农田的大小不同,有160步、200步、240步等标准。秦统一后,向全国各地推行秦国240步为一亩的标准,同时明确田亩规划、封埒设置,禁止私自移动地界标志。秦朝的这一举措
A.利于降低田赋和口赋的税率
B.剥夺了旧贵族的土地所有权
C.为赋役征收提供了基本保障
D.促进了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
√
基础巩固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亩农田的大小不同,秦统一后规定240步为一亩,明确田亩规划,禁止私移界标,秦朝对农田大小标准的统一利于征收赋役,故选C项;
秦朝田赋和口赋税率极高,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亩数划分标准统一的问题,不涉及土地所有权,排除B项;
材料反映土地田亩大小的划分标准,与郡县制推行无关,排除D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2024·阜新高二期中)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A.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汉文帝、景帝时期减轻徭役和赋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农民收入来源拓宽,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征税标准的变革,D项错误。
土地产权 赋役项目 征税对象 课税形式
调整前 政府对农民授田,土地限制买卖 田赋、力役、贡品 分主户和客户,迁徙后仍向原籍交税 以实物交纳
调整后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户税、地税 按定居地,按贫富交税 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
3.(2024·武汉高二下期中)下表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调整前后情况。这一调整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
C.减少了税收名目和对象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调整后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两税法将“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推动更多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
两税法依然征收谷物,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排除B项;
两税法减少了税收名目,但扩大了征税对象,排除C项;
两税法“按定居地,按贫富交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4.(2025·盐城高三期中)“科差”是元朝出现的赋税名目,主要包括“丝料”“包银”“俸钞”等内容,以户为征税单位,户的等级决定了“科差”的轻重。征收对象为一般民户,不包括儒士及军、站、僧、道等户。“科差”制度的实施表明,元朝
A.再现了前代的人头税制度 B.推行崇文重教的文化政策
C.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D.实行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科差”是元朝出现的赋税名目,以户为征税单位,结合所学秦汉时期向人民征收人头税,即针对民众人身进行收税,可得出元朝向人民征收前代实行过的人头税,故选A项;
科差的征收与“崇文重教的文化政策”无关,排除B项;
材料强调元朝以户为单位对民众进行征税,户的等级决定了“科差”的轻重,表明其户籍管理严格,加强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而非“放松”,排除C项;
宗教宽容政策强调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共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2024·湖北新高考协作体高二期中)明代中期,湖北地方州县的赋役折银已经相当普遍,其中力役几乎已实现全部折银,田赋小部分折银。由此可知一条鞭法
A.各地实施效果不同 B.存在地方实践基础
C.改革过程渐次展开 D.田赋折银存在阻力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明朝中期,政府在部分地方州县推行赋役折银的赋役制度,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推动了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此说明地方赋役折银的实践为一条鞭法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
材料并未说明赋役折银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
明朝中期的赋役折银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奠定了实践基础,属于赋役改革的背景分析,并非改革过程的渐次展开,排除C项;
“田赋折银存在阻力”是对材料内容的曲解,排除D项。
6.(2024·钦州高二期中)康熙朝有地方官上书称:“每遇(户籍)编审,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不顾民之疾痛,必求溢于前额,故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而增,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子初生而责其登籍,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黄口之儿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赔,既而逃亡,势所必然。”这可以用来证明清代
A.人口增长凸显资源危机 B.赋役制度变革的必然性
C.基层官员贪污腐败成风 D.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官员为了政绩而不顾实际情况增加户籍,导致民众负担加重,甚至逃亡。这反映了当时的赋役制度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变革以减轻民众负担,故选B项;
材料主要关注的是户籍编审过程中官员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民众负担问题,未提及资源危机,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官员的不负责任和滥用职权,并未直接提及官员从中谋取私利,排除C项;
清朝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D项。
7.(2024·泰安高二上期中)1879年,薛福成在谈到中国税则问题时提出:“外人而挠我自主之权,不可也。中国整饬厘金之弊,严杜中饱,俾商民乐业,可也……又曰,若于他国之主权、征税、人民、内治有所妨害,则不行。”这反映出晚清有志之士
A.认识到外贸入超局面的危害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商业贸易平等自主观念增强 D.政治变革心理潜滋暗长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从材料可以看出,薛福成主张中国应该整顿厘金制度,严杜中饱,使商民乐业,同时强调外人不应该干涉中国的自主权,这表明晚清有志之士的商业贸易平等自主观念增强,故选C项;
材料不仅仅涉及外贸,还涉及国内贸易,并且材料信息与外贸入超关系不大,排除A项;
“开始”说法错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贸易平等自主观念,与政治变革心理无关,排除D项。
8.(2024·河北质检联盟高二期中)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等文件,规定外国货物一律要征收进口税;进口关税税率除现行的5%外,普通货物应另外加征至7.5%。这些条例的颁行
A.表明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B.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
C.为国民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D.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对外来货物征收比之前高一些的进口税,对国内货物则裁撤通过税,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减少货物在国内运输的成本,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发展,故选D项;
我国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
国民革命是在1924—1927年间,题干所述时间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排除C项。
9.(2024·重庆育才中学高二诊断)以下曲线图所示为我国1950年至2016年关税收入总额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情况变化示意图。对其中1980年至2016年间关税变化解读最合理的是
A.关税税率持续稳定
B.以保护国内市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C.关税体系逐步完善
D.折射出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发展显著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从图中可以看到,1980年后我国关税收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关税收入占比也有较大波动且在某些年份有明显升高。这表明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故选D项。
10.(2024·河南豫东名校高二期中)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主要规定见下表),两个新税种与个人所得税分别征收。此举意在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新税种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 个人收入调节税
征税对象 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的城乡个体工商户(非经营农副业) 在中国境内居住、取得达到规定纳税标准收入的公民(即高收入者)
计税方式 十级超额累进税 五级超额累进税+比例税
税率区间 7%—60% 20%—60%(比例税率固定为20%)
A.抑制两极分化 B.完善市场经济
C.积累工业资本 D.保护国有企业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个人收入调节税主要针对高收入者,且税率较高(最高可达60%),这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抑制两极分化。同时,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的征收也有助于平衡不同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从而间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故选A项;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排除B项;
这两个新税种的征税对象主要是城乡个体工商户和高收入者,与工业资本积累、国有企业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D项。
11.(2025·广西百校联考高三月考)里耶秦简显示:迁陵县民户需要向政府纳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等地)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一种铜兵器,如图所示)。汉兴,南郡太守靳强请——依秦时故事。”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实物税赋种类多元 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征税体系一脉相承 D.南方得到广泛开发
√
能力提升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需要向政府纳茧”“其民户出幏布”“鸡羽三十鍭”“依秦时故事”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物赋税的种类包括茧、布、兵器等,可见当时实物赋税种类多元,故选A项;
材料只体现了秦汉赋税的种类,并没有提及对农业的重视及对工商业的打压,排除B项;
材料只体现汉代“南郡”地区传承秦的征税方式,
无法得出整个征税体系一脉相承,排除C项;
材料只体现了南方部分地区征税情况,无法推知南方经济发展情况,并且魏晋时期江南才得到开发,排除D项。
12.(2024·南平三模)观察下图,导致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的主要因素是
A.赋役制度的变革
B.户籍管理的完善
C.基层治理的加强
D.人口流动的减少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国古代人口统计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依据图示可知,在18世纪中期左右实际人口数和统计人口数基本一致,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把人丁税摊入田亩统一征收,不再征收单独的人丁税,导致不再需要隐匿人口,所以统计人口数和实际人口数逐渐一致,A项正确;
中国户籍制度在清之前已经完善,排除B项;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基本是自治的状态,材料未涉
及与前代基层治理的比较,排除C项;
随着清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是增强的,排除D项。
13.(2024·榆林三模)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和地方税务范围受到侵夺
B.清政府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C.清朝政府的外贸收入迅速增长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被列强控制的海关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说明中国税收逐渐被列强控制,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近代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D项正确;
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
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
的税收权,排除A项;
税收机构重叠与行政效率之间联系不大,排除B项;
图片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无法得出“清政府外贸收入迅速增长”的结论,排除C项。
14.(2025·合肥一中高三上联考)如表是民国初期关税自主运动的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时期 内容 结果
临时政府时期 外务部照会各国公使,要求修订税则,提高税率 各国公使以民国政府尚未被列强承认为借口加以拒绝
袁世凯时期 筹划成立税则修订委员会,准备修改税则 列强并不同意修订税则,后因一战爆发,该计划化为泡影
A.中国完全丧失关税自主权 B.收回关税自主权已成为社会普遍诉求
C.民国政府推动关税法制化 D.民族独立是实现关税自主的根本前提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初期我国政府欲与列强协商修改税则,结果均被拒绝,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实力弱,国际地位较低,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只有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关税自主,故选D项;
材料未涉及我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B项;
关税法制化强调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文件强化关税制度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5.(2025·河北沧衡名校联盟模拟)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随着1980年个人所得税的开征而建立。下表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性质与分类。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分类 性质 概况
直接扣除 成本费用类 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没有这类投入,收入就无法取得
间接扣除 生计类 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必要成本费用的扣除,如用于维持本人及家庭生计的费用
社会政策类 综合考虑国情、政治,以及社会等其他因素,为政府所鼓励的个人支出的扣除,如捐赠扣除
表中个人所得税征收分类的细化
A.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
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
D.强化了税收制度法制化建设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我国实行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核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时,将成本费用类、生计类、社会政策类支出予以扣除,有利于降低纳税负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故选A项;
实施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主要是为了税收制度的公平合理和改善民生,且1980年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排除B项;
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属于税收制度,而非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
材料是对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的说明,不是法律文件,排除D项。
16.(2024·南通高二上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加之“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780年唐德宗进行税制改革,将此前各地的非法赋敛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强调“量出以制入,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同时由中央政府派遣黜陟使,“与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对地方藩镇进行监督。两税法实行后政府不再追踪流亡人口的走向,只关注现居主客户的财产情况,许多农民得以离开土地,参与手工业、商业经营。——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极力逃避赋税,国家赋税急剧减少。明万历六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依据土地的大小合并征收赋役,同时雇佣劳役代替力役。赋役各项均由官方统一折银征收,不再通过粮长、里长。清军入关后,一度沿用一条鞭法。雍正时期,将全国各省的丁银数额平均摊入该省各州县的田赋银中,无地的农民不再需要承担苛重的丁银。社会一度出现“富民、市民者,拥赀千万,食指千人,不服田亩,即公家一丝一粟无与焉”的现象。
——摘编自康袁璐《明清赋税制度改革的传承和演进》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赋税制度调整的背景。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背景: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掌握的人口减少;藩镇割据,部分藩镇不纳贡赋;军费开支巨大。
(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赋税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
答案 措施:明朝:实行赋役合并;简化税制,赋役折银;官收官解。
清朝:取消人头税;将丁银纳入田赋一体征收。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至明清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 影响: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减轻了对百姓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规范了基层治理(有利于抑制腐败);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效能。
返回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