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1课《五四运动》 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1课《五四运动》 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16:17:0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 五四运动
【学习目标】
①知道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②运用史料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学习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事迹,感知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的艰苦努力;通过对当时青年学生、工人和商人等挽救民族危亡史实的学习,感悟五四爱国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爆发、口号、发展、初步胜利等基本史实。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课前预习】
一、新文化运动 背景 ①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 ②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激进派)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
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提倡民主就是要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愚昧。
③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②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
二、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外交失败 背景 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
提出 要求 ①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② 废除“二十一条” ③ 收回青岛主权
结果 失败,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过程 时间 1919.5.4 - 6.3(前期) 1919.6.3-6月底(后期)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阶级
形式 学生罢课、游行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结果 学生被捕 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运动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意义 ①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②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指的什么?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节选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答案提示:民主与科学
探究二:问题:说说你对这份宣言的感受。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1919年5月《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答案提示:
原因:这份宣言充满了浓烈的爱国情感与无畏的抗争精神。“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精准点明斗争关键,“土地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 彰显民族气节,呼吁同胞奋起,让人深切感受到五四青年为国家存亡挺身而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探究三:问题:根据材料,说说中国近代化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大事件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答案提示:
【课后检测】
1.(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为此,他们主张(  )
A.扶清灭洋 B.尊孔复古 C.实业救国 D.民主与科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发了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了国民的独立人格,D项正确;“扶清灭洋”是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侧重排外,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尊孔复古”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保守派的主张,与先进知识分子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的内容不符合,排除B项;“实业救国”属于经济救国策略,未涉及思想层面,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1916年9月,某刊物多次在《申报》刊登广告,称“凡读过本志的人,都知道本志是时常要求进步的”,还有诸如“改造国民思想,提倡文学革命”等令读者眼前一亮的广告词。这“一份唤醒沉睡中国的名刊”是( )
A.《国闻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生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1916年”、“改造国民思想,提倡文学革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1915年创刊,原名《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推动文学革命(如白话文运动)和思想启蒙,与题干描述完全契合,C项正确;《国闻报》是清末维新派报纸(189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报》是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宣传三民主义,与文学革命无关,排除B项;《生活》周刊创办于1926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北洋政府决定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全国学联立即号召和组织各地学生投入拒签和约的斗争,工人群众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得亦非常坚决。他们表示:“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乎?”与材料相关的是( )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巴黎和约”“学生拒签”“工人斗争”等关键词指向1919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爆发,学生和工人成为主力,反对北洋政府签约,要求维护国家主权,B项正确;戊戌变法(1898年)是维新改良,与反帝爱国无关,排除A项;一二·九运动(1935年)针对日本侵华,当时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不是北洋政府,材料是抗日战争之前,排除C项;西安事变(1936年)是逼蒋抗日,与巴黎和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学生们振臂高呼口号,这揭开了一个新时期的序幕。这个新时期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行径”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项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由资产阶级领导,排除A项排除;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主要指以资产阶级为领导力量进行的旨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时期,五四运动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B项;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从1956-196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排除。故选C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 五四运动
【学习目标】
①知道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②运用史料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学习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事迹,感知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的艰苦努力;通过对当时青年学生、工人和商人等挽救民族危亡史实的学习,感悟五四爱国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爆发、口号、发展、初步胜利等基本史实。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课前预习】
一、新文化运动 背景 ①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 ②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激进派)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 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挽救 。
开始标志 年, 在 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 》,新文化运动由此 。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和《 》编辑部
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发表《 》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 为国教
鲁迅的白话小说《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 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② 与 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提倡民主就是要反对 ,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 。
③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7年, 在《新青年》发表《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 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 的洗礼; ②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 和 的作用; 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
二、五四运动 导火线 上中国外交外交失败 背景 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
提出 要求 ①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② 废除“二十一条” ③ 收回青岛主权
结果 失败,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过程 时间 1919.5.4 - 6.3(前期) 1919.6.3-6月底(后期)
中心
主力
形式 学生罢课、游行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结果 学生被捕 初步胜利:释放 、罢免 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口号 “外争主权, ”(最能体现运动性质) “誓死力争, ”“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 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 运动。
意义 ①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 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②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 的转折点。
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 、 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 精神。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指的什么?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节选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探究二:问题:说说你对这份宣言的感受。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1919年5月《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探究三:问题:根据材料,说说中国近代化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大事件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课后检测】
1.(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为此,他们主张(  )
A.扶清灭洋 B.尊孔复古 C.实业救国 D.民主与科学
2.(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1916年9月,某刊物多次在《申报》刊登广告,称“凡读过本志的人,都知道本志是时常要求进步的”,还有诸如“改造国民思想,提倡文学革命”等令读者眼前一亮的广告词。这“一份唤醒沉睡中国的名刊”是( )
A.《国闻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生活》
3.(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北洋政府决定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全国学联立即号召和组织各地学生投入拒签和约的斗争,工人群众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得亦非常坚决。他们表示:“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乎?”与材料相关的是( )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4.(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学生们振臂高呼口号,这揭开了一个新时期的序幕。这个新时期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答案提示:DCB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