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试卷(五)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北示范性高中高二期中)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货币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反映出以通宝命名铜钱的趋势
C.有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D.得益于冶炼技术的进步
2.(2025·晋城联考)西汉初年,政府崇尚“无为而治”,默许民间自行铸造钱币。文景时期,部分诸侯王靠铸钱聚敛起的财富成为其发动叛乱的倚仗,一些宠臣也借助国家矿山铸钱敛财,富逾王侯。这可用于说明
A.货币铸造业技术门槛偏低 B.休养生息有助于改善民生
C.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 D.财政危机推动了币制改革
3.(2024·南通高二期中)如图为唐朝不同时期部分地区户口统计图,图中的数据变动可以用于研究
A.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 B.唐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C.两税法推行的必要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4.(2025·重庆渝中区高三期中)《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栾城集》记载:“苏辙出使辽国,所见‘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用本朝铜钱’。”《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载:“(铜钱)缘海界南,自闽广通化外诸国,东接高丽、日本,北接山东,一入大洋,实难拘检。”……南宋理宗时,日本一次就从中国运去铜钱千万贯。这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海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C.铸币水平的地域差异 D.经济发展冲击夷夏观念
5.(2024·郑州高二期中)述及中国古代重要的赋役制度,唐初,“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唐中后期,“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明嘉隆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清康熙五十一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上述材料表明
A.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B.政府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6.(2025·河北尚义一中阶段测试)清朝前期,铸钱制度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表现较为稳定,而且出现了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这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C.根源于康乾盛世的形成 D.助推了雇佣关系的普及
7.(2025·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下图为清朝同治至宣统年间洋关(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通商口岸设立的海关)收入情况统计图(单位:两)。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1861—1909年洋关收入情况趋势图(单位:两/年)
A.海关税收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B.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得到了缓解
C.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D.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2024·郑州十校高二期中)“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发表后,美国为了扩大在华权益率先表示赞同,于1928年7月25日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以此开始,分别有条约未满期的英国、瑞典、法国同南京政府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这
A.源于中国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B.体现国际社会对国民政府的认可
C.标志着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D.表明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瓦解
9.(2025·广东上进联考月考)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进行法币改革。内容包括停止白银支付,实行白银国有,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行使完粮纳税和日常交易功能,对私藏偷漏白银者以危害民国罪进行惩治等。这一举措旨在
A.缓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B.推动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C.奠定全国抗战的坚实物质基础 D.为建立一党专政做准备
10.(2024·哈尔滨高二上期中)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8月31日修订)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
A.着眼于增加财政收入 B.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C.实现了个人收入增长 D.以完善经济结构为主要目的
11.(2025·锦州高三上期中)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在支付领域,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2022年1月进一步提升至3.2%。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上升了1.8个百分点。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C.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进步 D.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12.(2024·河北示范性高中高二期中)20世纪初,英国规定,殖民地的货币在当地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兑换英镑。殖民地须把当地货币同英镑固定比价,并在英国存放黄金。英国旨在
A.限制美元流通 B.扩大殖民利益
C.稳定国际金融 D.强化经济霸权
13.(2025·如皋高三学情调研)1933年3月10日,罗斯福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这一系列举措促使
A.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 B.金本位制崩溃
C.世界货币形成统一标准 D.国际金融稳定
14.(2024·凉州高二期中)为了实现控制中东石油,排挤英法等在中东的传统势力,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不惜运用金融权力,迫使英国退兵埃及,并使其最终丧失了对中东的控制权。据此可知
A.美英之争取代美苏全面对抗 B.美国旨在维护各国航行自由
C.英国丧失了世界货币铸币权 D.金融工具服务美国对外战略
15.1960年,美国某经济学家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补充或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体系必将崩溃。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美元既要通过贸易逆差向世界供应美元,又要借贸易顺差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二者本身是相互矛盾的,这被称作“特里芬难题”。这一“难题”揭示了
A.人民币影响力的逐步上升 B.国际汇率应该一直保持浮动制
C.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趋势 D.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
16.(2024·邯郸高二期中)美元储备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在2000年左右达到最高,超过72%,此后不断下降,截至2022年底,这一比例已经不足60%。中国、日本、法国、巴西等国不同程度地减持美国国债,同时积极促进本币的贸易和投资结算。这体现了
A.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演进 B.国际金融领域动荡加剧
C.美元失去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D.各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5·北京西城高三上阶段练习)(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实行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摘编自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
阶段一 秦朝至隋朝
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二 唐朝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三 宋朝至明朝
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四 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4分)
(2)从材料二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结合货币的变化加以评析。(10分)
18.(2025·东北三省精准教学高三上联考)(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在沦陷区全面禁用法币。这导致大后方的商人不敢在沦陷区购货运往大后方,以避免亏本;但若从大后方输出物资,则可获得丰厚的利润。有不少奸商和国民党军官不仅将土产输出,而且将之前从沦陷区抢购来的生活必需品和物资,又重新运回到沦陷区。
——摘编自李珊珊《浅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货币战》
材料二 1940年以后,国统区进入通货膨胀的虚假繁荣阶段。1940年5月法币发行额为56亿元,1942年2月为168亿元。1942年初重庆物价指数还未超过30,1945年8月则已是战前的1 795倍了。重庆市面上却依然“日益繁嚣,饭庄、酒肆、咖啡厅、俱乐部,到处车马盈门,灯红酒绿”。——摘编自董廷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
材料三 1942年1月,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建立独立的与统一的金融制度,财政上应努力发展私人经济特别是农业,以其税收收入来解决财政问题,不要依靠发行钞票为主要来源。同时要求各根据地以剩余生产品换进缺少的或不足的必需品。在与敌占区贸易时,“可使边币与伪币暗中联系,采取以货易货办法进行之,完全不用法币是没有问题的”。
——摘编自王明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研究》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抗战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共同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所推行货币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影响。(8分)
19.(2024·合肥六校联盟高二期中)(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材料二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年,我国平均关税水平为52.9%。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逐步调整关税政策,发挥其调节经济、增加财政等方面的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降至9.8%。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政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关税治理的发展趋势。(4分)
20.(2024·哈尔滨高二上期中)(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16年实行金本位制到1914年之前,英镑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储备货币……可怕的战争摧毁了欧洲经济,迫使欧洲在此后几十年里不得不依赖美国银行家的资本。为了防止黄金外流,英国在大萧条时期放弃了金本位制……20世纪中期,英镑两度贬值,由战时的1英磅兑4.03美元下降到2.04美元,然后下降到1.65美元。英镑从国际中心货币逐步沦为二流货币。
——摘编自刘秋菊《英磅兴衰原因分析及未来走势——从英磅本位到融入欧元》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美元的发行失去了黄金基础比价,因而在美元本身浮动的情况下,即使一些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甚至美元化,其汇率事实上也是浮动的。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达25%左右(而英磅、日元只各占约6%)。但当前美元仍然占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失去黄金支撑约束的美元,是一种纯粹国家信用货币,担负着国际核心货币的重任。
——摘编自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镑从国际中心货币逐步沦为二流货币”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认识。(4分)
答案精析
1.C [据题干图片及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之后,将各诸侯国形状不一的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该变化有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该变化出现在秦朝统一之后,而不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A项;唐朝出现以通宝命名铜钱的趋势,排除B项;题干仅能够说明秦朝统一了货币形态,与“冶炼技术”无关,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部分诸侯王和宠臣利用铸币权聚敛财富,成为他们发动叛乱的经济基础,直接威胁国家政局稳定和中央权威,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货币发行权的失控和监管不力,而非货币制作工艺水平,排除A项;部分诸侯王和宠臣利用铸币权发动叛乱威胁了民众生活而非改善民生,排除B项;财政危机是推动币制改革的因素之一,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3.C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唐朝后期政府掌握的户口数量大为减少,当时的户籍很难再作为征缴赋税的依据,原来的租庸调制不再适应形势的变化,因此图中的数据变动可用来研究两税法推行的必要性,故选C项。据图可知唐朝鼎盛时期和唐朝后期地方行政层级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807年距离907年唐朝灭亡还有100年的时间,此时段属于唐朝后期,还未进入唐末阶段,排除B项;材料中南北方户口数均在下降,体现不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排除D项。]
4.A [材料充分说明宋朝铜钱成为周边国家贸易中的重要货币。货币的流通范围广和海上贸易的繁荣都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故选A项;“海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不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宋朝国内不同地区的铸币水平,也没有将宋朝与周边国家的铸币水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铸币水平的地域差异”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要围绕宋朝铜钱的流通以及海外贸易展开,没有涉及夷夏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
5.B [从唐中后期的“以贫富为差”到明清时期的赋税合并与固定税额,都体现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故选B项;虽然赋税制度有所改革,但无法直接断定农民的赋役负担逐渐减轻,排除A项;税收制度的改革只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不能决定社会成员的身份和地位,排除C项;赋税制度的改革并不等同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相反,这些改革往往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税收,加强国家的财政能力,排除D项。]
6.A [清朝初年铸钱制度则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表现较为稳定,使物价相对稳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清朝官方贸易是朝贡贸易,多为以物易物,货币对海外贸易影响不大,排除B项;“钱进银退”现象与清朝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环境相关,是经济领域的变迁,与康乾盛世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D [由图表数据可以看出,1861—1909年间,清政府在通商口岸设置的海关收入总体上是不断增加的,这说明我国进出口货物的总量在不断提高,意味着中国已经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题干并未将海关税收与国内其他领域的税收进行比较,排除A项;题干所述并未提到海关税收的用途,不能据此认为海关税收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B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8.B [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善国际形象,积极寻求与外国修改不平等条约。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选择响应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这体现了这些国家对南京国民政府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外交上的支持,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对改订新约的推动作用,排除A项;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新关税条约的签订只是瓦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一个环节,排除D项。]
9.A [据题干时间“1935年”可知,此时中国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通过纸币的发行,统一了国内市场,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故选A项;国民政府在1928年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排除B项;法币改革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不是“坚实物质基础”,排除C项;国民党建立一党专政是在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B项;个人所得税法着眼于调节收入分配,推进社会公平,而不是单纯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项;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不能起到直接推动个人收入增长的作用,排除C项;个人所得税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为目的,与完善经济结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1.B [材料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排除A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足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排除C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是材料表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
12.D [英国的规定有助于英国收获大量黄金和增强英镑的国际影响力,进而强化其经济霸权地位,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提升英镑的地位,未涉及美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扩大殖民利益”表述过于宽泛,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只是对殖民地的行为,排除C项。]
13.B [罗斯福禁止私人储存黄金、美钞停止兑换黄金和禁止黄金出口等措施,使得黄金与货币之间的固定兑换关系被打破,金本位制崩溃,故选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1944年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后,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并没有使世界货币形成统一标准,排除C项;这些措施在短期内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而不是稳定国际金融,排除D项。]
14.D [据题干可知,美国运用金融权力使英国丧失了对中东的控制权,即利用金融手段实现其对外扩张称霸的野心,故选D项;此时仍处于美苏全面对抗时期,排除A项;据题干“实现控制中东石油”可知美国此举的目的并不是维护各国航行自由,排除B项;二战之后,英国就已经丧失了世界金融霸主地位,排除C项。]
15.D [美国某经济学家认为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美元既要通过贸易逆差向世界供应美元,又要借贸易顺差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显然这是矛盾的,现实中无法实现,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必然的,故选D项。]
16.A [美元储备比例的下降和多个国家积极促进本币的贸易和投资结算,都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再完全依赖美元,故选A项;不能仅凭美元储备比例的下降就断定国际金融领域动荡加剧,排除B项;虽然美元储备比例有所下降,但美元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排除C项;宏观调控通常涉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而题目中的信息主要集中在货币储备和国际结算方面,且材料中的国家并不能代表所有国家,排除D项。]
17.(1)特点:货币系统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货币形制和币材不断变动,货币经济起伏波动。
(2)选择阶段一、阶段二。
秦朝至隋朝:秦朝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汉武帝时发行五铢钱并掌握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这一阶段货币制度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中央政府掌握铸币权也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意义,由计重钱体制发展到名义货币,淡化货币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提高了铸钱质量,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这一变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货币制度的进步。
18.(1)政策:国民党政府推行“增发纸币”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禁用法币,发行边币”政策。
共同原因:国统区和根据地的金融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战略物资匮乏;双方共同应对日本对华货币战的需要。
(2)不同之处:目的不同:国民党不考虑民生,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应对方式不同:国民党被动消极应对,共产党灵活主动应对;针对区域不同:国统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影响:国民党:有特权者和奸商大发国难财;法币不断贬值,国统区物价急剧上涨,百姓生活困难。共产党:稳定了金融物价,赢得了根据地民众支持;克服了财政困难,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促进了根据地内部的经济发展。
19.(1)简评: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但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外国的制约,未从根本上收回关税自主权。
(2)趋势:关税完全自主;关税政策不断优化;税率不断降低,逐渐与世界接轨;与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
20.(1)自身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或美德经济的冲击或美元的冲击);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丧失(或日不落帝国解体);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经济危机的影响。
(2)黄金非货币化(或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货币储备多元化;美元仍占主导地位(或仍是国际核心货币)。
(3)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或国家经济实力决定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国际货币的演变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趋势(或体现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当代国际货币格局具有多元性特征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共59张PPT)
单元检测试卷(五)
第五单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C A B A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D B D D A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特点:货币系统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货币形制和币材不断变动,货币经济起伏波动。
(2)选择阶段一、阶段二。
秦朝至隋朝:秦朝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汉武帝时发行五铢钱并掌握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这一阶段货币制度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中央政府掌握铸币权也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17.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意义,由计重钱体制发展到名义货币,淡化货币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提高了铸钱质量,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这一变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货币制度的进步。
17.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政策:国民党政府推行“增发纸币”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禁用法币,发行边币”政策。
共同原因:国统区和根据地的金融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战略物资匮乏;双方共同应对日本对华货币战的需要。
(2)不同之处:目的不同:国民党不考虑民生,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应对方式不同:国民党被动消极应对,共产党灵活主动应对;针对区域不同:国统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18.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影响:国民党:有特权者和奸商大发国难财;法币不断贬值,国统区物价急剧上涨,百姓生活困难。共产党:稳定了金融物价,赢得了根据地民众支持;克服了财政困难,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促进了根据地内部的经济发展。
18.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简评: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但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外国的制约,未从根本上收回关税自主权。
(2)趋势:关税完全自主;关税政策不断优化;税率不断降低,逐渐与世界接轨;与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
19.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自身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或美德经济的冲击或美元的冲击);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丧失(或日不落帝国解体);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经济危机的影响。
(2)黄金非货币化(或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货币储备多元化;美元仍占主导地位(或仍是国际核心货币)。
(3)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或国家经济实力决定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国际货币的演变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趋势(或体现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当代国际货币格局具有多元性特征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
17
18
19
20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示范性高中高二期中)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货币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反映出以通宝命名铜钱的趋势
C.有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D.得益于冶炼技术的进步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题干图片及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之后,将各诸侯国形状不一的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该变化有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
该变化出现在秦朝统一之后,而不是“推动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A项;
唐朝出现以通宝命名铜钱的趋势,排除B项;
题干仅能够说明秦朝统一了货币形态,与“冶
炼技术”无关,排除D项。
2.(2025·晋城联考)西汉初年,政府崇尚“无为而治”,默许民间自行铸造钱币。文景时期,部分诸侯王靠铸钱聚敛起的财富成为其发动叛乱的倚仗,一些宠臣也借助国家矿山铸钱敛财,富逾王侯。这可用于说明
A.货币铸造业技术门槛偏低
B.休养生息有助于改善民生
C.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
D.财政危机推动了币制改革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可知,部分诸侯王和宠臣利用铸币权聚敛财富,成为他们发动叛乱的经济基础,直接威胁国家政局稳定和中央权威,故选C项;
材料体现的是货币发行权的失控和监管不力,而非货币制作工艺水平,排除A项;
部分诸侯王和宠臣利用铸币权发动叛乱威胁了民众生活而非改善民生,排除B项;
财政危机是推动币制改革的因素之一,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A.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 B.唐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C.两税法推行的必要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3.(2024·南通高二期中)如图为唐朝不同时期部分地区户口统计图,图中的数据变动可以用于研究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唐朝后期政府掌握的户口数量大为减少,当时的户籍很难再作为征缴赋税的依据,原来的租庸调制不再适应形势的变化,因此图中的数据变动可用来研究两税法推行的必要性,故选C项。
据图可知唐朝鼎盛时期和唐朝后期地方行政层级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
807年距离907年唐朝灭亡还有100年的时间,此时段属于唐朝后期,还未进入唐末阶段,排除B项;
材料中南北方户口数均在下降,体现不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排除D项。
4.(2025·重庆渝中区高三期中)《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栾城集》记载:“苏辙出使辽国,所见‘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用本朝铜钱’。”《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载:“(铜钱)缘海界南,自闽广通化外诸国,东接高丽、日本,北接山东,一入大洋,实难拘检。”……南宋理宗时,日本一次就从中国运去铜钱千万贯。这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海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C.铸币水平的地域差异 D.经济发展冲击夷夏观念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充分说明宋朝铜钱成为周边国家贸易中的重要货币。货币的流通范围广和海上贸易的繁荣都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故选A项;
“海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不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没有比较宋朝国内不同地区的铸币水平,也没有将宋朝与周边国家的铸币水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铸币水平的地域差异”这一结论,排除C项;
材料主要围绕宋朝铜钱的流通以及海外贸易展开,没有涉及夷夏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
5.(2024·郑州高二期中)述及中国古代重要的赋役制度,唐初,“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唐中后期,“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明嘉隆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清康熙五十一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上述材料表明
A.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B.政府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从唐中后期的“以贫富为差”到明清时期的赋税合并与固定税额,都体现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故选B项;
虽然赋税制度有所改革,但无法直接断定农民的赋役负担逐渐减轻,排除A项;
税收制度的改革只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不能决定社会成员的身份和地位,排除C项;
赋税制度的改革并不等同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相反,这些改革往往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税收,加强国家的财政能力,排除D项。
6.(2025·河北尚义一中阶段测试)清朝前期,铸钱制度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表现较为稳定,而且出现了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这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C.根源于康乾盛世的形成 D.助推了雇佣关系的普及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清朝初年铸钱制度则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表现较为稳定,使物价相对稳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清朝官方贸易是朝贡贸易,多为以物易物,货币对海外贸易影响不大,排除B项;
“钱进银退”现象与清朝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环境相关,是经济领域的变迁,与康乾盛世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7
18
19
20
7.(2025·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如图为清朝同治至宣统年间洋关(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通商口岸设立的海关)收入情况统计图(单位:两)。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海关税收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B.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得到了缓解
C.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D.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61—1909年洋关收入情况趋势图(单位:两/年)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由图表数据可以看出,1861—1909年间,清政府在通商口岸设置的海关收入总体上是不断增加的,这说明我国进出口货物的总量在不断提高,意味着中国已经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
题干并未将海关税收与国内其他领域的税收进行比较,排除A项;
题干所述并未提到海关税收的用途,不能据此认为海关税收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B项;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8.(2024·郑州十校高二期中)“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发表后,美国为了扩大在华权益率先表示赞同,于1928年7月25日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以此开始,分别有条约未满期的英国、瑞典、法国同南京政府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这
A.源于中国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B.体现国际社会对国民政府的认可
C.标志着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D.表明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瓦解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善国际形象,积极寻求与外国修改不平等条约。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选择响应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这体现了这些国家对南京国民政府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外交上的支持,故选B项;
材料未涉及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对改订新约的推动作用,排除A项;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
新关税条约的签订只是瓦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一个环节,排除D项。
17
18
19
20
9.(2025·广东上进联考月考)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进行法币改革。内容包括停止白银支付,实行白银国有,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行使完粮纳税和日常交易功能,对私藏偷漏白银者以危害民国罪进行惩治等。这一举措旨在
A.缓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B.推动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C.奠定全国抗战的坚实物质基础
D.为建立一党专政做准备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题干时间“1935年”可知,此时中国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通过纸币的发行,统一了国内市场,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故选A项;
国民政府在1928年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排除B项;
法币改革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不是“坚实物质基础”,排除C项;
国民党建立一党专政是在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2024·哈尔滨高二上期中)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8月31日修订)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
A.着眼于增加财政收入
B.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C.实现了个人收入增长
D.以完善经济结构为主要目的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B项;
个人所得税法着眼于调节收入分配,推进社会公平,而不是单纯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项;
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不能起到直接推动个人收入增长的作用,排除C项;
个人所得税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为目的,与完善经济结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1.(2025·锦州高三上期中)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在支付领域,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2022年1月进一步提升至3.2%。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上升了1.8个百分点。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C.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进步 D.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排除A项;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足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排除C项;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是材料表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
12.(2024·河北示范性高中高二期中)20世纪初,英国规定,殖民地的货币在当地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兑换英镑。殖民地须把当地货币同英镑固定比价,并在英国存放黄金。英国旨在
A.限制美元流通 B.扩大殖民利益
C.稳定国际金融 D.强化经济霸权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英国的规定有助于英国收获大量黄金和增强英镑的国际影响力,进而强化其经济霸权地位,故选D项;
材料只涉及提升英镑的地位,未涉及美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扩大殖民利益”表述过于宽泛,排除B项;
材料中涉及的只是对殖民地的行为,排除C项。
17
18
19
20
13.(2025·如皋高三学情调研)1933年3月10日,罗斯福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这一系列举措促使
A.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 B.金本位制崩溃
C.世界货币形成统一标准 D.国际金融稳定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罗斯福禁止私人储存黄金、美钞停止兑换黄金和禁止黄金出口等措施,使得黄金与货币之间的固定兑换关系被打破,金本位制崩溃,故选B项;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1944年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经济大危机后,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并没有使世界货币形成统一标准,排除C项;
这些措施在短期内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而不是稳定国际金融,排除D项。
17
18
19
20
14.(2024·凉州高二期中)为了实现控制中东石油,排挤英法等在中东的传统势力,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不惜运用金融权力,迫使英国退兵埃及,并使其最终丧失了对中东的控制权。据此可知
A.美英之争取代美苏全面对抗
B.美国旨在维护各国航行自由
C.英国丧失了世界货币铸币权
D.金融工具服务美国对外战略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题干可知,美国运用金融权力使英国丧失了对中东的控制权,即利用金融手段实现其对外扩张称霸的野心,故选D项;
此时仍处于美苏全面对抗时期,排除A项;
据题干“实现控制中东石油”可知美国此举的目的并不是维护各国航行自由,排除B项;
二战之后,英国就已经丧失了世界金融霸主地位,排除C项。
15.1960年,美国某经济学家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补充或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体系必将崩溃。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美元既要通过贸易逆差向世界供应美元,又要借贸易顺差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二者本身是相互矛盾的,这被称作“特里芬难题”。这一“难题”揭示了
A.人民币影响力的逐步上升
B.国际汇率应该一直保持浮动制
C.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趋势
D.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美国某经济学家认为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美元既要通过贸易逆差向世界供应美元,又要借贸易顺差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显然这是矛盾的,现实中无法实现,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必然的,故选D项。
17
18
19
20
16.(2024·邯郸高二期中)美元储备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在2000年左右达到最高,超过72%,此后不断下降,截至2022年底,这一比例已经不足60%。中国、日本、法国、巴西等国不同程度地减持美国国债,同时积极促进本币的贸易和投资结算。这体现了
A.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演进
B.国际金融领域动荡加剧
C.美元失去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D.各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美元储备比例的下降和多个国家积极促进本币的贸易和投资结算,都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再完全依赖美元,故选A项;
不能仅凭美元储备比例的下降就断定国际金融领域动荡加剧,排除B项;
虽然美元储备比例有所下降,但美元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排除C项;
宏观调控通常涉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而题目中的信息主要集中在货币储备和国际结算方面,且材料中的国家并不能代表所有国家,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5·北京西城高三上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实行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
——摘编自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阶段一 秦朝至隋朝
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阶段二 唐朝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三 宋朝至明朝
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阶段四 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特点:货币系统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货币形制和币材不断变动,货币经济起伏波动。
(2)从材料二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结合货币的变化加以评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选择阶段一、阶段二。
秦朝至隋朝:秦朝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汉武帝时发行五铢钱并掌握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这一阶段货币制度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中央政府掌握铸币权也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意义,由计重钱体制发展到名义货币,淡化货币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提高了铸钱质量,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这一变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货币制度的进步。
18.(2025·东北三省精准教学高三上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在沦陷区全面禁用法币。这导致大后方的商人不敢在沦陷区购货运往大后方,以避免亏本;但若从大后方输出物资,则可获得丰厚的利润。有不少奸商和国民党军官不仅将土产输出,而且将之前从沦陷区抢购来的生活必需品和物资,又重新运回到沦陷区。
——摘编自李珊珊《浅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货币战》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1940年以后,国统区进入通货膨胀的虚假繁荣阶段。1940年5月法币发行额为56亿元,1942年2月为168亿元。1942年初重庆物价指数还未超过30,1945年8月则已是战前的1 795倍了。重庆市面上却依然“日益繁嚣,饭庄、酒肆、咖啡厅、俱乐部,到处车马盈门,灯红酒绿”。
——摘编自董廷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1942年1月,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建立独立的与统一的金融制度,财政上应努力发展私人经济特别是农业,以其税收收入来解决财政问题,不要依靠发行钞票为主要来源。同时要求各根据地以剩余生产品换进缺少的或不足的必需品。在与敌占区贸易时,“可使边币与伪币暗中联系,采取以货易货办法进行之,完全不用法币是没有问题的”。
——摘编自王明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研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抗战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共同原因。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政策:国民党政府推行“增发纸币”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禁用法币,发行边币”政策。
共同原因:国统区和根据地的金融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战略物资匮乏;双方共同应对日本对华货币战的需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所推行货币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影响。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不同之处:目的不同:国民党不考虑民生,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应对方式不同:国民党被动消极应对,共产党灵活主动应对;针对区域不同:国统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影响:国民党:有特权者和奸商大发国难财;法币不断贬值,国统区物价急剧上涨,百姓生活困难。共产党:稳定了金融物价,赢得了根据地民众支持;克服了财政困难,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促进了根据地内部的经济发展。
19.(2024·合肥六校联盟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年,我国平均关税水平为52.9%。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逐步调整关税政策,发挥其调节经济、增加财政等方面的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降至9.8%。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政策。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简评: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但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外国的制约,未从根本上收回关税自主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关税治理的发展趋势。
答案 趋势:关税完全自主;关税政策不断优化;税率不断降低,逐渐与世界接轨;与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
20.(2024·哈尔滨高二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16年实行金本位制到1914年之前,英镑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储备货币……可怕的战争摧毁了欧洲经济,迫使欧洲在此后几十年里不得不依赖美国银行家的资本。为了防止黄金外流,英国在大萧条时期放弃了金本位制……20世纪中期,英镑两度贬值,由战时的1英磅兑4.03美元下降到2.04美元,然后下降到1.65美元。英镑从国际中心货币逐步沦为二流货币。
——摘编自刘秋菊《英磅兴衰原因分析及未来走势
——从英磅本位到融入欧元》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美元的发行失去了黄金基础比价,因而在美元本身浮动的情况下,即使一些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甚至美元化,其汇率事实上也是浮动的。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达25%左右(而英磅、日元只各占约6%)。但当前美元仍然占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失去黄金支撑约束的美元,是一种纯粹国家信用货币,担负着国际核心货币的重任。
——摘编自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镑从国际中心货币逐步沦为二流货币”的原因。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自身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或美德经济的冲击或美元的冲击);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丧失(或日不落帝国解体);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经济危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
答案 黄金非货币化(或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货币储备多元化;美元仍占主导地位(或仍是国际核心货币)。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认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或国家经济实力决定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国际货币的演变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趋势(或体现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当代国际货币格局具有多元性特征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