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手头也越来越宽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但在中老年人的脑海里,依然保留着童年或青壮年时期物质匮乏年代的记忆,那种“舌尖上的jié据”的日子仿如在目。所以他们决不允许随心所欲地糟踏属于整个社会财富的粮食及其他各种食材。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历行节约粮食,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宽绰( ) jié( )据
2、找出语段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____改为____ ____改为____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愉悦,而且能够提升精神境界。我们从古诗中________精神养分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________,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________出蓬勃生机。
A.获取 与时俱进 迸发 B.汲取 与时俱进 焕发
C.获取 与日俱增 焕发 D.汲取 与日俱增 迸发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起背包客被困深山的案情。(把“案情”改为“事件”)
B.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收集了大量学生的材料,常分析、整理材料到深夜。(“整理”与“分析”互换位置)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在“从过去”前加上“经历”)
D.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把“即使”改为“虽然”)
5.下列关于语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紫色的阴影”是偏正短语,“衣冠整齐”是主谓短语。
B.“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是一个递进复句。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小说常常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6.下列句子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②①⑤④③ D.②⑤④①③
7、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8.学完本课后,九年级(2)班围绕课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对对联】根据上联和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相关情节对出下联。
上联:富隔天涯是兄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卡片】从下列小说人物中,任选其一,完成小说人物卡片。
闰土 杨二嫂 菲利普夫妇
小说人物卡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 出自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看法】你对金钱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树立正确金钱观的重要意义。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 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9.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 为什么
(1)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苍白)。
(2)母亲突然暴怒(愤怒)起来。
10.指出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或生活境况。
(1)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2)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11.从“母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上可以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2.请你概述这部分文字的大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好 人
爱玛胡
①要过春节了,门诊的病人却一点儿不见少,大多是想趁年前看病开点儿药,迷信的说法是过年上医院晦气。
②我屁股不挪窝地一直看病看到下班时间,眼看门口没有病人了,隔壁诊室传来锁门的声音。我站起身,伸伸腰和脖子,准备洗手下班。
③刚关了电脑,门口一个人影一闪,又晃了回来。那是个60多岁的男子,貌不惊人,穿着旧棉服,手里拎着个大行李包,看上去沉甸甸的。
④他拿着挂号单问我:“看病在这里吗?”我说:“下班了,去急诊吧。”看他脸色不好,我想:只当做个好事吧。接过挂号单,我把电脑重新开启,说:“算了,我给你看完病再走吧。”他有点儿局促地跟我道歉:“耽误您时间了。”他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⑤原来,他刚刚在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慌,心跳得很快,当时人就快要晕过去了,眼前一片模糊,出了很多汗。亏他还晓得把车开到路边停下。
⑥他坐着歇了会儿,感觉好些了,抬头发现正巧在医院旁边,就挂了个号。我一听大概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于是检查了血压、心跳,开检查单:“你应该是心律失常了,去查血、做心电图,我估计你得住院。”
⑦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⑧怕住院的病人不止他一个,我说:“不管住不住院,检查你总要做,那样我才知道开什么药给你呀。”
⑨他觉得有理,接了单子,拎包要走。
⑩我说:“心脏不好还拎重物满楼跑,出事我可负不起责,包就搁这儿,没人拿你东西,我帮你看着。”那包的四角都磨得起毛了,能装什么好东西!老人就是这样,啥都当宝。
他犹豫了一下,把包放下,走了。
我起身把他的包踢到桌子下面,别说,还挺沉。我上了厕所,刚晃回来,他就进门了,手里拿着报告——果然是心律失常,还好没有缺血。
我劝他最好留院观察,但他还是坚持只开药不住院,他说他有事,要宽限两天,已经打电话叫人来接他了,路上不会出事。
强求不得,我开好药方签好字,递给他时问:“什么事比命金贵呢?我搞不懂你。”他说:“医生,你不晓得,我带了一二十号人做工程,年底好不容易才结清账,一百多万在包里,我要赶回去给大家发工钱好过年。”
一百多万?一百多万什么?我傻了,指指桌下的包,他点点头。我脑海中闪现出各种拖欠工钱、被跳楼索薪的黑心老板的新闻报道,脱口而出:“你是个好人呀!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好人要活长一些。”
这时,接他的人来了,他弯腰从桌底把包找出来。
我说:“你心也真大,一百多万就交给不认识的人管。”
他冲我笑道:“我知道你是好人。”
(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病人看病 医生看人》,有删改)
13.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14.文中多次提到“他”的包,请结合语境对第④段的最后一句进行具体分析。
他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15.“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选文最后“我”和“他”互认为“好人”,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徒步走到终点(节选)
西元
营长树生从橱子里找出背包,认真地装了几样东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详了一会儿,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装进背包里。政委说:“派辆车吧!”树生嘴角动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走出了办公室。树生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看海崽。他徒步走着,不少路过的卡车司机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上车。
(甲)
海崽的老家在大海边的一个小镇子上。镇子面朝海面,背靠终年郁郁葱葱的小山。海风湿湿的,夏季墙壁上会结出一层薄薄的水珠。初上高原的日子,海崽觉得这里的空气是火辣辣的,肺子、气管、喉咙、舌头、嘴唇统统给风干了,好似晒干的鱼,每呼吸一口气,都像有条锯子在胸腔里拉过一遍。好多次梦里醒来,海崽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早已离开家乡十万八千里,来到了一个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这里的天空蓝得发紫,远处的雪山纤毫毕现,仿佛就在眼前,可实际上却在几百公里之外。
树生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那天新兵训练结束后,海崽对班长说,他受不了部队生活,要回家,否则……。树生和他谈了好多回,花了很多精力。海崽说自己怕,怕班长,怕战友,怕干部,怕营房,怕黑夜,一切都怕,就是想离开,回海边去。后来有一天,海崽真的跑了。他身无分文,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长途汽车站被找到了。树生狠狠地在海崽屁股上踹了一脚,关了他三天禁闭。
十月的一天,山脊一线的观察点都走了一遍后,队员们排成一线向一号山口处攀爬。海崽有些犹豫要不要踩在营长的肩头上。树生看了他一眼,鼓励道:“小伙子,放心踩,要踩实了!”接近山顶,山风骤然变大,使得人的身体变得轻飘飘的,像风筝一样歪歪斜斜要飞起来。虽说脚上穿了羊毛防寒靴,但脚还是最脆弱的地方。海崽脚尖开始疼痛,仿佛被锤子砸上了。后来脚掌麻了,渐渐失去知觉。强风夹带着沙子一样的雪粒,打在脸颊上,好似万千钢针刺在皮肉上。外面严寒如刀,防寒迷彩作训服下面却很快涌出一层热汗,蒸汽顺着脖子和手腕向外冒,内层衣物湿漉漉地贴在皮肤上。但海崽知道不能停下来,每次出发前,班长都会重点强调。只要一停下来,这层热汗就会瞬间变成一层凉水,甚至是薄冰,冷冷地覆在身上。钢枪枪身在你拼尽全力攀登时一下一下狠狠撞击着胯骨和屁股,像个脾气暴躁的兄弟。你更不能徒手去摸它,否则会被粘掉一层皮。海崽听说,过去军用水壶必须放在大衣下,贴在胸前或肚子上,要不过不了多久,里面的水就要冻实心儿,一滴也休想倒出来。直到去年,上级给配发了边防巡逻水壶。这东西是钛合金的,双层保温,带肾形饭盒和叉勺一体的餐具,能保证一天都喝上带热乎气儿的水,饭盒还能架在火上加热。海崽简直是太爱它了。
中午时分,巡逻队到达山顶。这里是观察点东侧一处平坦的高地。四周的山峰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天空又高又远,蓝得让人发慌。刺眼的光线在雪白山峰上随着狂风飞舞,好似金色的波涛。树生在附近察看了一番,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于是,他让队员们摘下护目镜,站成两排,中间展开一面国旗,留了张合影。尽管想象过很多回,可当国旗在大风中展开的那一刻,海崽的身心还是为之一振。夹着呼呼的风声,海崽听到树生喊:“海崽,我当初踹你一脚,是要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做个硬骨头的好兵!”
(乙)
树生用双手捂住脸,掩不住嘴角的抽动。树生仿佛做了一个梦,那一天的天空是铅灰色的,密密麻麻下着灰色的冰雹。有几个战友被困住了,于是树生和大家冲进冰雹里把他们拉回来。拳头大的冰雹打在身上竟然不疼,焦急之中,身体麻木了。胳膊、头发湿漉漉的,沾满了黏糊糊、热乎乎的东西。这时,有人大喊:“还有人落在后头了!”于是,树生猛地扭过头,向铺天盖地的冰雹里望过去,但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有更多的战友呐喊着冲进去,冰雹漫天飞舞。树生还记得自己喘着粗气,焦急地抬着一个战友的腿,战友的迷彩服和靴子上有一块一块血迹,身体竟然真的像沉重的岩石。那个画面,树生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一个身影张开双臂跑进冰雹里,像一只拥有矫健翅膀的鹰冲向风暴,那翅膀在奋力扇动,替他挡住了迎面砸来的冰雹……
树生这时还不知道,文件盒里有一封信,信中写着——
海崽:
这封信是我让你姐代我写的。
你的来信我知道了。如果哪天留不下,也莫难过了,回来就好。你已经去那苦地方十年了,心里头该透亮了。……要是能继续干下去,可称了你的心愿,爹和你姐都打心眼儿里欢喜。听说有任务落下来了,还是想对你说一句,你是国家的人了,只要是国家需要,都要卖力去做,甭惦记家里。
(有删改)
文本二:
树生走了五天五夜,来到了一个由红砖墙围起来的地方。这里大门敞开,无人看守,但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树生坐到一块墓碑前,用手掌擦了擦,放上一枝白色的雪莲花,点燃三支烟,连同文件盒一起放在石台上,他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会儿,说道:“海崽,我来看你了……”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踹一脚”和“关禁闭”,既是树生对海崽的惩罚,也是他对海崽的关爱,希望海崽能认识错误并成长。
B.文中树生“嘴角抽动”与《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震动”的笔法相似,都通过细节描写折射人物内心波澜。
C.文中“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暗示墓园安葬着令人尊敬的人物。
D.“雪莲花”与《百合花》中“白色百合花被子”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军民情谊的见证,体现“物象人格化”的手法。
1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准确把握边防生活紧张艰险的特点,节奏紧凑明快,使读者始终保持强烈的阅读期待。
B.小说中军营、海岛、高原和墓园等场景,营造氛围,既感染读者,也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C.小说中的文件盒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串联情节,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紧密。
D.小说人物语言契合身份,如营长树生的言辞一贯严厉,斩钉截铁,饱含对年轻战士的期待与关怀。
19.有人评价“小说在常态和艰险的双重境遇中,书写家国意志和崇高信仰的深沉力量”,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这句话中“双重境遇”的理解。
20.文本二是原属于文本一中的一段内容,若要将其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在甲处,还是乙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chuò 拮 2.踏--蹋 历--厉 3.B 4.B 5.B 6.C 7.C 8.(1)[示例]穷在咫尺如路人
(2)闰土/杨二嫂/菲利普夫妇 故乡/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由一个活泼勇敢的小英雄变成一个迷信、迟钝、麻木的木偶人。/由端庄文静、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变成一个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或:泼辣、尖酸刻薄、自私市侩)的“圆规”。/虚伪势利、贪婪自私、冷酷、金钱至上。
(3)[示例]我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应从小培养对金钱的正确认识,反对“金钱至上”的思想,抵制“拜金主义”思潮,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9.(1)不能替换。“煞白”比“苍白”表示白而无血色的程度更深一些,更能突出“父亲”内心的恐惧和紧张。(2)不能替换。“暴怒”比“愤怒”表示“怒”发生的时间更急促,“怒”的程度更强一些,更能形象地突出“母亲”的情绪激动到了极点。
10.参考答案 (1)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菲利普证实于勒身份后恐惧、慌张等复杂心理,这一反常的表现凸显了菲利普轻骨肉亲情、重金钱利益的性格特征。
(2)肖像(外貌)描写。从于勒的外貌上可以看出,他生活穷苦,心情忧郁,处境很差。
11.参考答案 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利欲熏心、金钱至上、虚伪的人,同时,在处理对待于勒这件事上,她显得比“父亲”镇定,表现得更冷酷无情。
12.参考答案 这一部分写“我们”一家悄悄躲开穷困潦倒的于勒叔叔,是整个故事情节的最高潮。通过对人物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
13.“直挥”生动地表现出“他”听说自己要住院时的着急,突出“他”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精神。
14.以“他”夹包的动作,暗示了包的非同寻常,表现“他”对包的看重,为后文揭示包里有一百多万做铺垫。
15.①“我”是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③以“我”的心理来侧面表现“他”的善良;④通过“我”对“他”的评价,点明文章的中心。
16.因为“我”在下班后为“他”看病,并提醒“他”心律失常不能提着重物行走,帮“他”看包,在他眼里“我”是好人;而“他”不顾自己身体的不适,只想着赶紧去将工人的工钱结算清楚,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讲诚信的好老板。
17.D 18.B
19.(1)常态:①新兵严格训练和教官严厉管教,是军营常态生活的写照,在日常训练中磨砺坚强意志;②海崽入伍时的不适与思乡,父亲的叮嘱,都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在日常中熔铸舍家为国的崇高信仰。(2)艰险:①高原自然环境的艰险,是对战士们身心的极限挑战;②在艰险境遇中营救战友的壮举,是以生命铸就家国信仰的赤诚担当。
20.示例一:应放在甲处。 (1)承上文树生徒步的行为,又启下引出海崽,顺畅自然。(2)开篇由墓园祭奠提示海崽牺牲结局,形成悬念(或预叙式悬念),引发阅读兴趣(或阅读期待)。(3)开篇运用墓碑、雪莲花等意象,暗示海崽形象的崇高,奠定悲壮基调。(4)祭奠场景与海崽成长回忆形成对照,凸显家国使命下军人精神蜕变的过程,突出小说主题。
示例二:应放在乙处。 (1)保留悬念(或顺叙式悬念),使开篇营长坚持徒步的(异常行为的)悬念到此得以回应,增强戏剧性和吸引力。(2)国旗下合影的激昂突转至祭奠的肃穆,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表现力)。(3)与第一段的“文件盒”(伏笔)呼应,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4)墓园祭奠与上下文之间的叙事时空跳跃转换,凸显海崽牺牲的壮烈、战友的深情和家人的厚望,深化家国同构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