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16:4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新课导入
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1884年
12月,日本驻朝鲜公使联合朝鲜
亲日派发动政变,被驻朝清军迅速平定。事后中日双方在天津举行谈判,清政府妥 协退让,承认日本与中国一样有权向朝鲜
派兵,为后来日本侵略朝鲜提供了借口。
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思考:中日
之间的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对中国
造成了什么影响
1823年佐藤信渊写出《宇内混同秘策》:想出了周密的计划,以侵略和占领中国、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为目的。 ——韩广玉《以“宇内混同说”为中心佐藤信渊的征服思想研究》
明治政府建立之初,明治天皇即在紫宸殿发布《宸翰》,宣称“欲继承列祖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
——柳宗杰《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与实施(1868-1905)》
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请根据上面材料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洋务运动时军工业发展
两次鸦片战争
材料2:1888年慈禧太后想要修个园子,连续7年每年挪用海军衙门经费30万两,费用依旧不够,命令李鸿章向两江、两广以筹办海防为名募捐400多万两白银,共计600多万两修建颐和园。光绪大婚庆典(1889年),耗费银子500多万两,花费相当于购买三艘“定远”号的费用。
材料1: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
2.主观原因:清政府内部腐败,国库空虚,军备废弛,国力衰败。
材料3:洋务运动中国建造的“定远号”“镇远号”军舰号称“亚洲第一”,“北洋水师”被称为“亚洲最强海军”,但实际上连真正的海军都算不上……
原因
国际环境
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加紧殖民和侵略(资本)
欧美列强:采取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
催化剂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美国
日 本
支持
支持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准备尚未就绪
支持
不干涉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导火线
直接原因:朝鲜发生东学道起义(1894年)
1894年5月,朝鲜发生东学道(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
“促成中日冲突,
实为当前之急务。
为实行此事,可采
取任何手段。”
1869年
1876年
1882年
日本提出“征韩论”
日本胁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等侵略特权。
《仁川条约》,日本驻兵汉城
跳板
中日《天津条约》约定,朝鲜今后若发生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需要出兵朝鲜,必须事先互相知照。
经过:
①丰岛海战
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标志战争爆发。
②平壤战役
9月,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经过:
①丰岛海战
②平壤战役
③黄海海战
黄海海面,北洋舰队vs日本联合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将士殉国,李鸿章避战保船,日军夺取黄海制海权。
经过:
①丰岛海战
②平壤战役
③黄海海战
④辽东战役
10月,日军分陆海两路入侵,直取大连、旅顺,守将不战而逃,徐邦道孤军迎敌,最终失败。
材料说明日军的罪行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践踏。
经过:
①丰岛海战
②平壤战役
③黄海海战
④辽东战役
⑤威海卫之战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中国战败,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人物扫描
邓世昌,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调赴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平时钻研海军战术,严格训练。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世昌语录: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慈禧的态度
既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怕60大寿过得不开心,故力保“和局”,支持李鸿章,希望“调停”成功。
战争初期,许多清朝官员以为中国必胜,纷纷要求李鸿章火速出兵,先发制人。他们仍视日本为“蕞尔岛夷”,认为日本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李鸿章的态度
深知北洋水师的弱点: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差。为保存实力,保持他的政治地位,力主“避战求和”,不肯轻于一战,乞求各国“调停”,迫使日本和平解决事端。
清政府的避战求和
为什么李鸿章命令舰队不许出海迎敌?
“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惧乎?”
你从这些爱国官兵的身上感受到什么精神?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邓世昌
“若不灭此异类,誓不同生,区区私念,如此足矣。”
予绝不弃报国大义,
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丁汝昌
勇往直前、不畏强敌、宁死不屈、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
根据材料,概括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及启示?
材料一:慈禧—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1888年开始,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和整修颐和园。……自1888年以后,海军就没有再增添一舰。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帑(tǎng,钱财)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材料三:皇帝不懂海军作战规律,但是却屡屡瞎指挥。战争正式打响后,光绪帝听说日本军舰深入威海、旅顺海口活动,生怕日本海军进攻天津,并由天津威胁北京,遂下命令丁汝昌:“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处,为北洋要隘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处来往梭巡,严格扼守,不得远离……”这道圣旨导致北洋舰队从此放弃远巡,主动放弃了制海权,极大地束缚了北洋海军,使海军处于单纯防御、被动挨打的境地。
材料四: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1986年明治天皇谕令:“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中国战略战术失误
日本蓄谋已久、制度先进、武器装备先进、重视海军建设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
根据材料,概括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及启示?
启示
失败原因
主观——
中国:
客观——日本:
③中国战略战术失误
②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①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腐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①日本蓄谋已久、全力备战
②日本制度先进、武器装备先进
①要重视海军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
根本原因
③日本重视海军建设
②走科技强军之路。
笔记区
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新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代表李鸿章
日方代表伊藤博文
内容 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最大)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增强了日本的实力
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列强的侵略势力: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内地
《马关条约》的内容:
口诀:马割、赔、开、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这一条款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取高额利润向国外销售商品。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马关条约》的内容: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这首诗作于1896年,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这首诗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不甘做亡国奴,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对日本的侵占进行了顽强抵抗。从1895年5月日军登陆基隆到10月台南陷落,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台湾抵抗力量,包括吴汤兴、徐骧等在内的广大义勇军和杨载云等在内的留台清军将士,大部分战死。这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的壮烈篇章,值得后人永远纪念。此后,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割香港岛给英国 割九龙司给英国 俄国侵占大片领土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材料一:
陆军扩充费
海军扩军费
军舰水雷艇
临时军费
13%
用于其他
87%用于军备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1895年-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从原来80余家激增到933家。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节省运费,获得巨额利润,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影响:
①《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
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事件 具体表现
开端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辽漫画
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问题思考】俄国是出于好心帮中国吗?三国干涉还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原因:
实质:
根本目的: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利益。
维持远东地区的势力均势
俄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法国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德国
欲在远东扩大势力缓和与俄、欧洲矛盾
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标志着瓜分局势的开始。
辽东半岛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发展
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抢夺筑路、开矿等权;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沙俄抢占旅顺、大连等;并自行划分“势力范围”。
1842《南京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9世纪末,列强争夺路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 等。列强还争夺开采中国矿山的权利。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也无从发展。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
时间、国家及政策:
内容:
影响:
实质: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享有均等贸易的机会
列强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美国在华虽无势力范围,但凭借这一政策,得到了整个中国市场。
——康广仁《与易一书》
笔记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概念解释
何谓民族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创办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二)历程
鸦片战争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出商品,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逐渐破坏着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着新的变化,中国的商品生产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1.产生: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陈启沅创办于广东)
发昌机器厂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
中国封建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是“士”中的极品,最受人的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却是被士大夫们看不起的“末业”。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jiǎn)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甲午战后,有些爱国民族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开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清政府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于理不合。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马关条约》里有关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获得了这项权利。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大生纱厂
南通博物苑
大生纱厂是张謇于清末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张謇的贡献:
1.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
2.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3.重视教育,提出“父实业,母教育”;
4.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华人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工厂自身技术力薄弱,很多设备都是西方淘汰产品。
1.总体:比较落后,起步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2.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城市。
(三)特点
阅读课本P33,根据材料,分析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教训与启示
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
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启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
推进军事现代化。
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捍卫和平,增强责任意识
落后就要挨打!
1.这一事件给予中国士大夫心理上的震动是根本性的,加上此后愈演愈烈的瓜分狂潮,促使中国人民思考对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这一事件”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D
巩固练习
2.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他们的英勇行为( )
A.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B.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C.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
巩固练习
3.丘逢甲《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遗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消。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哭”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C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