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局部)
这是山东嘉祥的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
春秋后期楚国人
【所属年代】
道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地位】
①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②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思想主张】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政治主张】
《老子》(又名《道德经》)
【代表著作】
姓李,名耳,字聃(dān)
【姓名】
研读《道德经》中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哪些主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哲学思想:道为核心,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相关典故
塞翁失马
西汉·刘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太上老君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
相关拓展
三清
孔子和儒家学说
姓名:孔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国籍:
学派:
主要著作:
文化成就:
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和儒家学说
生平经历:
孔子的思想主张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出土的《论语》竹简
孔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上均出自《论语·八佾》
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共之。 --《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
材料一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地官司徒·师氏》
材料二 据《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贰
阅读材料,指出材料分别体现了孔子的主张?
材料一: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二: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因材施教
举一反三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诚实求学、虚心请教
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复活竹简
论语书影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在他死后700年,汉武帝正式把儒家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材料一:
法国学者、作家格扎维埃·瓦尔特对孔子评价:《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
材料二: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史料一: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百家”主要指哪些学派?各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孟子
孔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儒墨显学
“非儒即墨”
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
孙子
墨家
道家
法家
儒家
兵家
百家争鸣
代表人物
孟子
(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姓名:孟子
作品:
《孟子》
思想: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民贵君轻);
③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学派:
儒家
《荀子》书影
荀子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荀子
学史崇德:
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墨子》一书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孟子
墨子
战国时期墨家代表:墨子
【著作】
《墨子》
1.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2. 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
3.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主要思想】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
《墨子》一书中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几何学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书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道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号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主要成就: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创立哲学上的庄子学派。
姓 名:
庄周
战国时期宋国人
思想主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代表作:《庄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庄子·齐物论》
代表人物
姓名:韩非子
作品:
《韩非子》
思想: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学派: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
代表人物
姓名:孙武
作品: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学派:
兵家创始人(春秋末期)
孙武
含义:
战国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核心是“道”
核心是“仁”
百家争鸣
老子和《道德经》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
文化成就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材料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材料一中孔子的言论,要求我们应该持什么学习态度
(2)材料四中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掌握什么科学的学习方法
1.西汉时期的著作《淮南子》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反映了( )
A.孔子的儒家思想 B.老子的道家思想
C.韩非的法家思想 D.墨子的墨家思想
2.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当堂检测
B
A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派别当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