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10课 往事依依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10课 往事依依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3: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往事依依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4.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写作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展现创造力,分享求知的快乐和成长的欣喜。
走近作者
于漪(yī ),女,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人民教育家”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创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本文选自《于漪全集》第2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略有改动。
字音字形
模糊 ( ) 浩渺( ) 重读( )
绚丽 ( ) 雕镂( ) 角色( )
镌刻 ( ) 谆谆( ) 素娥( )
婵娟 ( ) 徜徉( )
眼花缭乱( ) 心旷神怡( )
chóng
miǎo

xuàn
lòu
zhūn
juān
chán
cháng yáng
liáo

jué
é
多音字
( )率领( )效率

shuài

“泊”作动词用,读作bó,如“泊船、停泊”;作名词用,读作pō,如“梁山泊、湖泊”。
( )梁山泊、湖泊( )停泊、漂泊



( )摇晃( )晃眼

huànɡ
huǎnɡ
( )角色
( )角度

jué
jiǎo
理解成语
形容竭力思索。
搜索枯肠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也作“身临其境” 。
身历其境
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
历历在目
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油然而生
指所做的事情很有乐趣。多形容自得其乐。
乐在其中
形容兴味特别浓厚。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津津有味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气象万千
成语运用
在创作文章的过程中,我 ,试图用最贴切的词句描绘出那令人难忘的景象。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那些细节 ,仿佛我又一次 ,回到了那个色彩斑斓的春日午后。漫步在花海中,各色花朵争奇斗艳,让人 ,每一朵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此情此景,一股对生命美好的无限感慨顿时 ,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这绚烂的色彩烟消云散了。
选填词语:搜索枯肠、身历其境、历历在目、油然而生、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身历其境
眼花缭乱
美不胜收
油然而生
词 津津有味 津津乐道
同 都是形容词,都可表示“讲话时兴致勃勃”。 异 所指的范围比较广,不仅指谈论,也涉及看、听、习惯或吃得很有滋味等。 偏重于谈论,不涉及其他。

近义词辨析
①在车上导游小姐那滔滔不绝的介绍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②十余年来,在不少出版物中我都看到过这幅画,它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
预学一
课前预学
在记叙中善用领起句,可以让文章层次更清晰。默读课文,勾画并摘录文中的领起句,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大意。
④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①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
③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依据总起句、领起句、总结句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 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 —7 段):深情地回忆小时候和求学生涯中促使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看图画 —— 有身历其境之妙 —— 热爱自然
读诗歌 —— 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 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 —— 使“我”深受感动 —— 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 —— 使“我”铭刻在心 —— 一生受用
第三部分(8 段):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依据总起句、领起句、总结句理清文章脉络。
预学二
课前预学
搜集整理课文中提到的古诗词,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抄写在横线上,并写出你体会到的情感和趣味,与小组同学分享。
[示例]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诗人李商隐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深秋夜景。借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展现了月夜的冷 艳之美。在这首诗中,我最喜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一句。青女和素娥在 诗里是霜和月的象征,诗人不仅描述秋夜的自然景象,还通过“耐冷”和“斗婵娟"这样的表 达,写她们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反映自己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示例]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的这首《春日》如同一曲欢快明亮的春日颂歌,描绘了诗人在美好日子里探寻春光的所见
所感。首句点明时间(胜日)、地点(泗水滨)和事件(寻芳),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基调。“无边
光景一时新”则总括性地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焕然一新的壮阔景象,一个“新”字道尽了春天的
蓬勃生机。
在这首诗中,我最喜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万紫千红”四个字,
用最丰富的色彩和最繁盛的画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春天的绚丽多姿与无限活力。“总是春”则蕴
含着深刻的哲理:春天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之物,它就蕴含在这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象之
中,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就能领悟到春天的真谛。
[示例]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的《寒食》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勾勒出长安城寒食节的特有景象:
暮春时节,整个长安城(春城)落英缤纷(无处不飞花),和煦的东风吹拂着宫苑里的杨柳(御柳
斜)。这“飞花”与“御柳斜”的意象,共同营造出春日长安美丽又略带轻扬、慵懒的节日氛围。
在这首诗中,我最关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句。寒食节按习俗禁火,只
能吃冷食。然而,日暮时分,皇宫(汉宫,实指唐宫)中却传出特赐的蜡烛,那袅袅的轻烟,飘散
进了权贵豪门的府邸。这一场景描绘极其含蓄蕴藉。它表面上只是记录一个宫廷习俗,但通过“传
蜡烛”这一特权行为,特别是“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细节,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皇恩的偏宠只及于
少数权贵,暗示了当时宦官专权或外戚得宠的社会现实。一个“散”字,既写出了轻烟飘散的状态,
也暗讽了皇恩的“散播”具有极大的不公。
[示例]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的《山亭夏日》是一首描绘夏日山居幽静、雅致景色的绝句,充满了宁静闲适的趣味。
在这首诗中,我最喜欢“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一句。诗人捕捉了两个精妙的
细节来表现夏日的微风:先是视觉上的,“水晶帘动”——那映照着周围景色的、晶莹剔透如水晶
般的池水水面(比喻为水晶帘),忽然轻轻荡漾起来。这微妙的变化立刻揭示了不易察觉的“微风
起”。紧接着是嗅觉上的,“满架蔷薇一院香”——微风不仅吹皱了池水,更将架子上盛开的蔷薇
花的浓郁芬芳,瞬间充盈了整个庭院。这一“动”一“香”,从视觉到嗅觉,极其敏锐而生动地传
达出夏日微风带来的那一丝清凉与馨香,瞬间打破了之前的静谧,却又带来了更醉人的安适。
导学一
课堂导学
运用默读技巧研读课文细节,体会昔日之“我”的所思所感,寻找当下之“我”对往事的追忆及感悟,并完成下面的阅读手记。
道理之处,见今之所悟
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②读《千家诗》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听老师讲课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导学二
课堂导学
梳理文中含义丰富、形象鲜明的四字词语,探究词语的情感类型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按照词语的情感类型,完成下图
⑦[示例]浓浓郁郁、注满情思、谆谆教导
①[示例]年华似水、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百看不厌
②热爱
③[示例]气象万千、丽日蓝天、
红紫芳菲、橙黄橘绿
徜徉
miǎo
④[示例]乐在其中、津津有味、心旷神怡
⑤深沉感慨
⑥歌颂赞美
(2)任选一种情感类型,摘录原文,参照示例,赏析字里行间的“依依之情。
【示例】
情感:怀念眷恋
原文: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赏析:文章开头运用了“年华似流水”的鲜明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流逝的特点,又用鲜明的对比来突出那几件事在作者的心里并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去,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眷恋——涌动着一股情感的热流。
情感:
原文:
赏析: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初中国文老师入情人理的讲课、入情人心的诵读、凝聚在眼睛里的深情,在注满情思的眼睛。
歌颂赞美
“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还感染着“我”、鼓舞着“我”。表达了作者对国文老师的歌颂赞美与怀念之情。
导学三
课堂导学
于漪在教写作时说:“模仿与脱胎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途径。”请你回忆一件学习往事,模仿课文,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写一小段文字,表达你的感悟。
下图可以帮你构思:
“学写往事”评价表
角度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优秀/良好/一般/待提高) 自评
叙事脉络构建 触发点的明确性 触发点清晰,与往事紧密相关,能够激发读者兴趣 ★★★★★
印象的深化 描述具体,情感真实,能够引起共鸣 ★★★★★
细节的想象力 细节丰富,能够生动展现往事场景 ★★★★★
现实与回忆的联结 过渡自然,能够将现实生活与往事回忆巧妙结合 ★★★★★
成长感悟的深度 感悟深刻,能够体现个人成长和对生活的理解 ★★★★★
语言生动表达 词汇的丰富性 词汇选择恰当,能够准确描述场景、表达情感 ★★★★★
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多样,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美感 ★★★★★
句式的节奏感 句式结构多样,节奏感强,能够吸引读者 ★★★★★
语言的创新性 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使文本具有个性和创意 ★★★★★
整体表达的流畅性 表达流畅,语言生动,能够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 ★★★★★
拓展
课后拓展
结合下面的选文及课文,从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两个角度探讨:这些学习生活经历对“我”分别有什么重要的成长意义 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
我考入正谊中学,录取的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我只待了两年半,初中就毕业了。毕业后又留在正谊,念了半年高一。杜老师就是在这个时候教我们班的,时间是1926年,我十五岁。他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与描绘风景抒发感情有关。我不知天高地厚,写了一篇带有骈体文味道的作文。我在这里补说一句:那时候作文都是文言文,没有写白话文的。我对自己那一篇作文并没有沾沾自喜,只是写这样的作文,我还是第一次尝试,颇有期待老师表态的想法。发作文的时候,看到杜老师在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等于他重新写了一篇文章他的批语是:“要作花样文章,非多记古典不可。”短短一句话,可以说是正击中了我的要害。古文我读过不少,骈文却只读过几篇。这些东西对我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等等一类的武侠神怪小说。这些东西被叔父贬为“闲书”,是禁止阅读的,我却偏乐此不疲有时候读起了劲,躲在被窝里利用手电筒来读。我脑袋里哪能有多少古典呢 仅仅凭着那几个古典和骈文日用的词句就想写“花样文章”,岂非是一个典型的癞蛤蟆吗 看到了杜老师批改的作文,我心中又是惭愧,又是高兴。惭愧的原因,用不着说。高兴的原因则是杜老师已年届花甲竟不嫌麻烦这样修改我的文章,我焉得不高兴呢 离开正谊以后,好多年没有回去当然也就见不到杜老师了。我不知道他后来怎样了。但是,我却不时怀念他。他那挺着大肚皮步履蹒跚地走过操场去上课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季美林《我的前半生》
【启示】
季羡林回忆昔日杜老师为自己批改作文,让自己意识到在文学修养上的不足。这一经历教会了他谦逊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古典文学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我们也应多读经典,多积累古典知识。
于漪的昔日往事都与读书学习的经历有关。读书看画,培养了好读书的兴趣;听老师讲课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
这些“金色往事”体现了在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成长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敬重老师,珍惜课堂。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
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
课文主旨:
这篇抒情散文通过对“我”小时候和求学生涯中一些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理:多读书,读好书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引出回忆(总)
看图画、读诗歌
听讲课、聆教诲
回忆往事(分)
金色回忆,催“我”奋进
总结往事(总)
结语
同学们,当合上这篇《往事依依》,我们仿佛与作者共饮了一盏时光酿造的清茶。那些国文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那些在诗词中震颤的少年心灵,那些被文学星火点亮的懵懂岁月——它们从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扎根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今日我们读此文,读的岂止是于漪先生的回忆?我们是在触摸汉字如何将瞬间铸成永恒,见证教育如何用平凡身躯托起文明的星河。愿你我都能在奔涌的时光长河中,为自己雕镂下这样的“依依往事”:当华发苍颜时回望,仍有诗句在骨血里灼灼发烫,仍有师长的目光如灯塔穿透岁月雾霭。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