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的表内乘法》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1~6的表内乘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表内乘除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1~6的表内乘法”,是乘法运算学习的起始阶段。以游乐园场景(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求和”的加法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的意义,进而编制1~6的乘法口诀。通过“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如桌子数量、买笔袋)”等内容,深化乘法运算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掌握乘法口诀编制规律,为后续表内除法及更高阶乘法学习奠定基础,是构建整数运算体系的关键环节。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熟练掌握100以内加法运算,对“相同加数求和”有直观经验,但对乘法的抽象意义理解较弱。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初次接触乘法时,易混淆“几个几相加”的表述(如2个3与3个2),口诀编制与记忆存在困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强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借助操作(摆图形、数实物)和生活实例,逐步实现从加法思维到乘法思维的过渡,提升运算与应用能力。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准确将“相同加数求和”的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方法。
2.编制并熟练记忆1~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快速进行乘法口算。
3.掌握“乘加、乘减”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相关算式;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区分“几个几相加”与“几和几相加”的不同应用场景。
4.通过“观察游乐园场景、摆图形、编口诀”等活动,经历乘法意义的抽象、口诀编制的过程,培养观察、归纳、推理能力。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构建数学建模思想。
6.感受乘法口诀的简洁性与实用性,激发对数学运算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转化与读写,熟练编制并运用1~6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
2.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准确区分“几个几相加”与“几和几相加”的应用场景,正确列式解答。
(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乘法意义,突破“几个几”的表述混淆,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2.熟练记忆乘法口诀,尤其是易混淆口诀,理解口诀间的内在规律并实现高效应用。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情境导入,直观具象
以游乐园、便利店、生活购物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为依托,将乘法知识融入实际,通过数小飞机人数、摆蛋糕、画圆圈等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求和”,降低乘法概念的抽象性,契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2.活动驱动学习,自主建构
设计“摆一摆、编一编、对口令、做一做”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生成乘法口诀,在互动交流中强化记忆与应用。从“加法算式转化乘法”到“口诀编制”,再到“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乘法知识体系,体现“做数学”的理念,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3.口诀分层递进,规律渗透
口诀编排从5的乘法口诀起步(因5的口诀更易理解,与生活关联紧密 ),逐步拓展到1、2、3、4、6 的口诀,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同时,教材注重渗透口诀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利用规律记忆口诀,提升学习效率与思维深度。
4.问题解决强化,方法多元
设置“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问题解决流程,针对“相同加数求和” 与“不同加数求和”的实际问题,对比解法差异,强化乘法意义的应用。提供“加法与乘法”“不同乘法思路”等多元解法,鼓励学生灵活思考,培养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2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1~6表内乘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 1
乘法的意义及应用 1
5的乘法口诀 1
2、3、4的乘法口诀 1
乘加、乘减 1
6的乘法口诀 1
解决问题(1) 1
解决问题(2)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2.1《乘法的初步认识》 目标: 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探究1:认识相同加数加法 → 探究2:认识乘法 → 探究3:做一做 → 1.能用连加分别算出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的人数。 2.能找出加法算式的共同点,并转化为乘法算式,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摆小棒、数樱桃,把相同加数的加法改写成乘法算式。
2.2《乘法的意义及应用》 目标: 能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正确转化为乘法算式,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和计算。 探究1:从不同视角观察、理解 → 探究2:对比两种乘法算式 → 探究3:做一做 → 1.能通过竖着看、横着看列出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算式。 2.能从结果、乘数位置对比,发现规律。 3.能按要求完成活动,从不同视角列乘法算式。
2.3《5的乘法口诀》 目标: 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使学生记住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究1:编5的乘法口诀 → 探究2: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 探究3:做一做 → 1.能5个5个地数数,并把相加的得数填在空格里。 2.能编出5的乘法口诀,并说说口诀的规律。 3.能玩对口诀游戏,能利用口诀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4《2、3、4的乘法口诀》 目标: 自主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含义,能用口诀计算乘法算式。 探究1:编4的乘法口诀 → 探究2:编1、2、3的乘法口诀 → 探究3:做一做 → 1.能编出4的乘法口诀,并说说口诀的特点。 2.仿照前面的方法,能编出1、2、3的乘法口诀。 3.能完成计算写口诀、看图列算式、找规律猜苹果的问题。
2.5《乘加、乘减》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探究1: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 探究2:对比两种方法 → 探究3:做一做 → 1.能用乘加、乘减计算总人数。 2.能理解不同方法的逻辑关联,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3.能利用乘加、乘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6《6的乘法口诀》 目标: 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探究1:算一算 → 探究2:编6的乘法口诀 → 探究3:做一做 → 1.能计算1~6串山楂颗数并填表。 2.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说说口诀的特点。 3.能补全口诀与算式,并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7《解决问题(1)》 目标: 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示数学问题。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积”与“两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1.能自主读题,对比找出两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并画图验证。 3.能提炼出画图理解题意的方法,总结学习策略。
2.8《解决问题(2)》 目标: 能根据问题筛选有效信息,用加法、乘法解决 “求几个相同数和” 的问题,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探究1:阅读理解 → 探究2:分析解答 → 探究3:回顾反思 → 探究4:迁移应用 → 1.能根据所求的问题在众多条件里找出需要的已知条件。 2.能用画图表示题意,并用加法和乘法解决问题。 3.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和这两种方法的相同地方。 4.能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请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乘加、乘减》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坐旋转木马”情境,经历乘加、乘减算式的形成过程,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掌握 “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列式计算。通过分析“旋转木马人数”等问题,发展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先乘后加减”的运算习惯,提升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能力。运用乘加、乘减解决“旋转木马人数”“生活场景”等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在对比不同解法中,体会方法多样性,激发创新思维。
教材分析 教材以“旋转木马坐人”为核心情境,呈现乘加、乘减两种解法,揭示乘加、乘减是解决比几个几多/少几问题的策略;通过先算乘法的运算顺序,完善整数四则运算规则,为后续学习混合运算、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奠基。教材在编排上遵循“生活情境→问题解决→运算规则→应用巩固”路径。先以旋转木马人数,让学生从“相同加数部分”与“不同部分” 切入,探索“乘加、乘减”的列式方法;再明确“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应用,体现“问题驱动—规则建构—实践应用”的认知循环。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乘法意义、1~5的乘法口诀,能解决几个几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但对于比几个几多/少几的复杂问题,需理解“相同部分”与“不同部分”的拆分,建立乘加、乘减的解题模型;对“四则运算顺序”仅停留在“从左到右算”,需明确“先乘后加减”的优先级。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观察旋转木马情境图,数出“相同部分”与“不同部分”,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乘加、乘减算式,需教师引导,借助具体事例、操作体验来建立联系;在计算“先乘后加减”时,易受“从左到右”惯性影响,需强化运算顺序意识;分析“乘减”与“乘加”的关系时,对“不同思路的算式转换”理解较困难,推理易停留于表面。
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提高运算准确性与速度,发展运算能力。2.经历“问题→分析→列式”的过程,建立乘加、乘减表示比几个几多/少几的数学模型,能用模型解决“旋转木马”“生活场景”等问题,培养模型意识。3.通过对比“乘加与乘减算式”,发现“不同思路对应不同算式,但结果相同”的规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方法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吹泡泡。2.看图列式。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继续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出示:师:你瞧,游乐园里有好多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咱们一起去看看上面坐了多少小朋友,好不好呀? 学生:好。 承接课前游乐园相关情境,以“继续去游乐园玩”自然过渡,让学生在熟悉且感兴趣的场景中延续学习状态。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师:看,旋转木马转起来啦,上面的小朋友们玩得可开心了。课件出示:师:从图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准确。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师:木马上的人数不相同,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分组交流。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大家想到办法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师:用加法计算出了总人数,真不错!谁还有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师: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作乘加算式。那你们是怎么计算这个算式的?师:说得真清楚!计算乘加,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计算出了总人数,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课件出示:3+3+3+2=11 3×3+2=11师: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意思相同,都是求比3个3多2。像这样求比几个几多几的数就可以用乘加计算。除了“连减”和“乘加”,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分组交流。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说说?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师:11是怎么算出来的?师:原来计算这个算式的时候,同样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作乘减算式。3×4-1实际是求比4个3少1,像这样求比几个几少几的数就可以用乘减计算。 学生1:我看到有的木马上坐着3个人,有的木马上坐着2个人。学生2:坐着3个人的木马有3组,坐着2个人的木马有1组。……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一共坐了多少人?学生分组交流。学生:我将4组木马的人数都加起来,3+3+3+2=11(人)。学生:人数相同的有3组,也就是3个3,所以是3×3,再加上人数不同的一组,所以是3×3+2=11(人)。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学生:先算3×3=9,然后再算9+2=11. 学生1:都有1个2,得数相同。学生2:3个3相加和3乘3意思一样。学生分组交流。学生:我是这样列式的:3×4-1=11(人)。学生:假设有4组都坐满,4组就有4个3,也就是3×4。但实际上有1组坐2人,多算了1人,所以要减1,也就是3×4-1=11。学生:先算3×4=12,再算12-1=11。 以游乐园旋转木马为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激发探究兴趣。通过“看到什么、提什么问题”,培养观察与提问能力,让学生主动挖掘数学信息,聚焦“求总人数”核心问题,驱动思考解决策略。先呈现加法方法,作为学生已有知识与新方法的衔接,降低学习坡度,让学生理解“数的累加”本质,为后续感受乘加、乘减优势做铺垫。引导学生从“相同数累加”联想乘法,构建“乘加”概念。通过追问“算式特点、计算顺序”,明确乘加算式的形式与运算规则,让学生掌握“求比几个几多几用乘加”的逻辑。鼓励“不同方法”,启发学生换角度思考,生成乘减算式。同样聚焦“算式特点、计算顺序、意义”,理解 “求比几个几少几用乘减”,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探究2:对比两种方法师:小朋友们,现在咱们有了两种方法,乘加和乘减。课件出示:3×3+2=11 3×4-1=11师:咱们来看看,乘加是先算相同部分的乘法,再加不同部分;乘减是先把所有组都按相同人数用乘法算,再减去多算的部分。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能算出总人数是11人,所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观察乘加、乘减的算式,你在运算顺序上发现了什么共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在计算乘加、乘减算式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这是很重要的规则,大家要记住。所以计算乘加、乘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自由说说:都要先算乘法。 对比乘加、乘减算式,从“解决思路”到“运算顺序”进行梳理,让学生理解不同方法的逻辑关联,同时提炼“先算乘法”的运算规则,夯实计算基础,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做一做师:小朋友们,看!老师带来了“桃子装盘”的图片。课件出示:1.看图填写合适的数和运算符号。师:观察上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怎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先独自思考,然后列出算式。师巡视,然后提问:你们是怎么列式的?师:还能怎么列式?师:乘加是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是先补全,再减去多算的,这就是乘加、乘减的灵活应用。课件出示:2.看图填一填。师:看点子图,4×5+4与所圈的点子图有关系吗?师:算算4×5+4,结果是多少? 师:结合图想想,4×5+4还能看成几个几?师:对比4×5+4和 4×6,它们结果相同,因为4×5+4可以看成5个4加1个4等于6个4,即4×6。这说明乘加可以转化为新的乘法算式,关键是找到 “相同的乘数”。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前4盘,每盘有3个桃,第5盘有1个桃。 学生独自思考,尝试列式计算。学生:前4盘是4个3,加第5盘的1个,算式是3×4+1=13(个)。学生:假设5盘,每盘都是3个,但第5盘实际只有1个,多加了2要减去,所以算式是3×5-2=13(个)。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左边圈了4行5列,是5个4,即4×5,再加上右边圈的4个点就是4×5+4。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回答:结果是24。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4×5+4还可以看成是4行6列,算式是4×6=24。 以桃子装盘为新情境,让学生迁移乘加、乘减知识。“知道哪些信息、怎么列式” ,强化“观察—分析—应用”流程,巩固对两种方法的运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延续性。借助点子图,关联“4×5+4”与图形,引导学生从 “数的组成” 理解算式转化,发现乘加与乘法的内在联系,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提升数感与运算灵活性,为后续乘法简便运算等知识做铺垫。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算一算,连一连。 2.跷跷板。3.看图列式。4.括号里填几才能使每组卡片上式子的得数相等? 5.姓名“王磊”的笔画是几画?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四、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看来大家都学有所获,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里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事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在学习中要像今天一样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1:我会计算乘加、乘减了,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2:我还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算一算,填一填。2.先算出得数,再改写算式。能力提升:1.看图列式。2.二(2)班小朋友做风车,送给二(3)班5个风车,他们还有几个风车?拓展迁移:回家后,看看家里的物品,比如摆放的水果、玩具,编一道用乘加或者乘减解决的数学题,然后自己算出答案,明天来学校和小伙伴分享。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游乐园、桃子装盘等生活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探究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过程中关注知识衔接与思维拓展,但仍有优化空间:优势:情境贴近生活,有效激发兴趣;通过“加法—乘加—乘减”梯度引导,学生易理解方法本质;对比、变式环节,助力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灵活性。不足:部分学生对“补全组数再调整”理解稍慢,互动中关注个体差异不足;“乘加与乘法转化”环节,可增加更多实例,强化学生感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