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同步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同步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19:41:41

文档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串素养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了解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地点及过程;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分析清朝战败的根本原因;知道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本质;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明确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通过《时局图》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企图,明确各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家国情怀 体会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知识梳理
1.【易错提醒】《马关条约》的内容包含“割辽东半岛”,但实际由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并没有真正割占。
2.【温馨提示】《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历史解释】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投资或发放贷款。对近代中国而言,资本输出是指西方列强用过剩资本向中国投资或发放贷款,如在中国投资开办工厂,向中国提供大额高利息的贷款等。
@基础巩固练
1.【历史解释】《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注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C )
A.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B .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C.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D.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在下列探究黄海海战的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 C )
A.小明制作的《黄海海战》画报
B.电影《甲午中日战争》
C.拍摄的黄海海战时的照片
D.民间私下各种传说
3.【时空观念】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D )
A.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D.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4.(铜仁中考改编)小明在整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学习笔记时,看到某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该条约的影响是( C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据统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共2.3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对清政府造成的影响是( B )
A.政治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B .财政面临严重困境
C.完全失去军事抵抗能力 D.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6.漫画是通往历史的一扇窗户。对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B )
A.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清朝的统治已结束
D.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解题思路——漫画类选择题
①观察细节:看清漫画画面元素(人物、场景等)和文字信息(标题、标注等)。
②联系背景:明确创作时代,关联相关重大历史事件、时代特征。
③分析选项:逐一排查,排除与主旨不符、史实错误的干扰项。
7.(贵阳南明区月考)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各国纷纷划定“势力范围”,但是有一个列强来晚了,只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来分一杯羹。这个列强是( A )
A.美国 B.意大利 C.日本 D.法国
8.(北京石景山区期末)《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认为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工商业,与日厂竞争。他发现进口货物中棉织物最多,于是决定在南通开办纱厂。这反映出张謇创办企业的直接目的是( C )
A.打破官僚资本的压迫 B .推动自由平等的风尚
C.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D.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能力提升练
9.【跨学科·地理】比较下边两幅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平面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B )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 .由沿海地区深入到中国腹地
C.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 D.仅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10.(安徽中考)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1855年)
材料二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国 参战 舰数 总排 水量 (吨) 平均航 速(海 里/时) 鱼雷发 射管数 (具) 火炮 总数 (门) 鱼雷 艇数 (艘)
中国 12 34 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40 840 16.33 36 268 0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责难朝鲜”发生的时间。(1分)“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什么?(1分)
时间:1894年。(1分)更大的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1分)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民族英雄的事迹。(4分)他们共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1分)
事迹: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徐邦道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4分)精神: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1分)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2分)
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等。(意思相近即可,2分)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串素养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了解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地点及过程;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分析清朝战败的根本原因;知道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本质;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明确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通过《时局图》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企图,明确各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家国情怀 体会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知识梳理
1.【易错提醒】《马关条约》的内容包含“割辽东半岛”,但实际由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并没有真正割占。
2.【温馨提示】《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历史解释】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投资或发放贷款。对近代中国而言,资本输出是指西方列强用过剩资本向中国投资或发放贷款,如在中国投资开办工厂,向中国提供大额高利息的贷款等。
@基础巩固练
1.【历史解释】《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注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B .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C.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D.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在下列探究黄海海战的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   )
A.小明制作的《黄海海战》画报
B.电影《甲午中日战争》
C.拍摄的黄海海战时的照片
D.民间私下各种传说
3.【时空观念】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D.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4.(铜仁中考改编)小明在整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学习笔记时,看到某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该条约的影响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据统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共2.3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对清政府造成的影响是(   )
A.政治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B .财政面临严重困境
C.完全失去军事抵抗能力 D.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6.漫画是通往历史的一扇窗户。对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清朝的统治已结束
D.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解题思路——漫画类选择题
①观察细节:看清漫画画面元素(人物、场景等)和文字信息(标题、标注等)。
②联系背景:明确创作时代,关联相关重大历史事件、时代特征。
③分析选项:逐一排查,排除与主旨不符、史实错误的干扰项。
7.(贵阳南明区月考)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各国纷纷划定“势力范围”,但是有一个列强来晚了,只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来分一杯羹。这个列强是(   )
A.美国 B.意大利 C.日本 D.法国
8.(北京石景山区期末)《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认为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工商业,与日厂竞争。他发现进口货物中棉织物最多,于是决定在南通开办纱厂。这反映出张謇创办企业的直接目的是(   )
A.打破官僚资本的压迫 B .推动自由平等的风尚
C.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D.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能力提升练
9.【跨学科·地理】比较下边两幅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平面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 .由沿海地区深入到中国腹地
C.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 D.仅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10.(安徽中考)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1855年)
材料二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国 参战 舰数 总排 水量 (吨) 平均航 速(海 里/时) 鱼雷发 射管数 (具) 火炮 总数 (门) 鱼雷 艇数 (艘)
中国 12 34 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40 840 16.33 36 268 0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责难朝鲜”发生的时间。(1分)“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什么?(1分)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民族英雄的事迹。(4分)他们共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1分)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