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标串素养
历史解释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史料实证 通过相关史料,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通过维新运动期间各地学会以及报刊,了解维新派早期的活动
唯物史观 结合相关评价,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谭嗣同等人的主要事迹,感悟他们敢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知识梳理
1.【易错提醒】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
2.【温馨提示】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知识拓展】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足够勇气,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使变法脱离人民群众。
(3)客观原因:变法触犯了顽固派利益;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基础巩固练
1.(遵义期中改编)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接着,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材料描述的事件( C )
A.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B.推动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D.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2.(贵阳南明区月考)下图所示报刊宣传的思想主旨是( B )
A.“自强”“求富” B .维新变法
C.反帝反封建 D.“扶清灭洋”
3.【教材变式】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知梁启超主张( D )
A.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变革科举推翻清朝 D.改革政治以铸新貌
4.【历史解释】戊戌变法,起于松筠庵中的“公车上书”,成于仁寿殿内的君臣召对,终于菜市口里的喋血刑场。其中“仁寿殿内的君臣”分别是( D )
A.道光皇帝、林则徐 B .咸丰皇帝、奕?
C.光绪皇帝、李鸿章 D.光绪皇帝、康有为
5.(河南中考)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C )
A.政治革命的诉求 B .组建新军的愿望
C.教育救国的主张 D.发展实业的决心
6.【新考法·历史纪年换算】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历史纪年法,是将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依此组合,形成60个干支,用以纪年,每60年循环一次。如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则1898年是农历( B )
A.甲子年 B.戊戌年 C.辛丑年 D.辛亥年
7.中国近代历史上某一政治运动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批判封建专制和官僚腐败。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该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起点,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该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突出作用是( A )
A.促进了思想启蒙 B .挽救了民族危亡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8.【变法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发布一系列变法诏令。
9.【变法失败】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位维新派人士被捕遇害,史称“ 戊戌六君子 ”。变法失败。
@能力提升练
10.下表是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教育改革情况简表。据下表可知,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D )
●设立京师大学堂,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
●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要求“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
●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
A.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 .提高大众文化素养
C.学习西方民主共和 D.培养实际治国人才
11.【跨学科·英语】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这体现出词语翻译( D )
A.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B .翻译者随意性很强
C.遵循词语不同含义 D.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12.【家国情怀】(佛山期末)如图《远去的足音》描绘了19世纪末维新志士赴义的情景,塑造了为变法图强、唤醒民众而英勇献身的六君子形象。这一作品体现了画中人物( C )
A.推翻清廷的革命精神 B .坚决反帝的英雄气概
C.壮志未酬的爱国情怀 D.实现共和的蓬勃斗志
1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史料实证——行改革】
材料一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在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中,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领域,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提到的“皇帝”是谁?(1分)依据材料一谈谈“变法维新”在经济、军事领域中,诏令是如何体现“自强运动的强化”的。(2分)
皇帝:光绪皇帝。(1分)体现: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领域,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2分)
【家国情怀——无力扭乾坤】
材料二 谭嗣同殉难图
(2)谭嗣同死于哪一政变?(1分)这一政变宣告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谭嗣同的什么精神?(1分)
政变:戊戌政变。(1分)精神:表现出谭嗣同为追求理想敢于牺牲自己的英勇无畏精神。(1分)
【历史解释——析败因】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失败是必然的”?(2分)
缺乏群众基础;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显著。(意思相近即可,2分)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标串素养
历史解释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史料实证 通过相关史料,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通过维新运动期间各地学会以及报刊,了解维新派早期的活动
唯物史观 结合相关评价,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谭嗣同等人的主要事迹,感悟他们敢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知识梳理
1.【易错提醒】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
2.【温馨提示】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知识拓展】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足够勇气,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使变法脱离人民群众。
(3)客观原因:变法触犯了顽固派利益;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基础巩固练
1.(遵义期中改编)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接着,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材料描述的事件( )
A.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B.推动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D.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2.(贵阳南明区月考)下图所示报刊宣传的思想主旨是( )
A.“自强”“求富” B .维新变法
C.反帝反封建 D.“扶清灭洋”
3.【教材变式】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知梁启超主张( )
A.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变革科举推翻清朝 D.改革政治以铸新貌
4.【历史解释】戊戌变法,起于松筠庵中的“公车上书”,成于仁寿殿内的君臣召对,终于菜市口里的喋血刑场。其中“仁寿殿内的君臣”分别是( )
A.道光皇帝、林则徐 B .咸丰皇帝、奕?
C.光绪皇帝、李鸿章 D.光绪皇帝、康有为
5.(河南中考)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
A.政治革命的诉求 B .组建新军的愿望
C.教育救国的主张 D.发展实业的决心
6.【新考法·历史纪年换算】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历史纪年法,是将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依此组合,形成60个干支,用以纪年,每60年循环一次。如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则1898年是农历( )
A.甲子年 B.戊戌年 C.辛丑年 D.辛亥年
7.中国近代历史上某一政治运动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批判封建专制和官僚腐败。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该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起点,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该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突出作用是( )
A.促进了思想启蒙 B .挽救了民族危亡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8.【变法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发布一系列变法诏令。
9.【变法失败】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位维新派人士被捕遇害,史称“ ”。变法失败。
@能力提升练
10.下表是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教育改革情况简表。据下表可知,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设立京师大学堂,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
●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要求“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
●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
A.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 .提高大众文化素养
C.学习西方民主共和 D.培养实际治国人才
11.【跨学科·英语】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这体现出词语翻译( )
A.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B .翻译者随意性很强
C.遵循词语不同含义 D.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12.【家国情怀】(佛山期末)如图《远去的足音》描绘了19世纪末维新志士赴义的情景,塑造了为变法图强、唤醒民众而英勇献身的六君子形象。这一作品体现了画中人物( )
A.推翻清廷的革命精神 B .坚决反帝的英雄气概
C.壮志未酬的爱国情怀 D.实现共和的蓬勃斗志
1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史料实证——行改革】
材料一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在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中,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领域,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提到的“皇帝”是谁?(1分)依据材料一谈谈“变法维新”在经济、军事领域中,诏令是如何体现“自强运动的强化”的。(2分)
【家国情怀——无力扭乾坤】
材料二 谭嗣同殉难图
(2)谭嗣同死于哪一政变?(1分)这一政变宣告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谭嗣同的什么精神?(1分)
【历史解释——析败因】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失败是必然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