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同盟会
@课标串素养
史料实证 通过相关史料,分析中国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
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思考这一系列革命活动的内在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道路
家国情怀 通过孙中山、徐锡麟等革命志士的一系列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知识梳理
1.【易错提醒】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重难突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发和概括,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3.【知识拓展】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相同和不同: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相同(均属于民族资产阶级),都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不同的是维新派要求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基础巩固练
1.(安顺关岭县一模)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对清廷彻底失望的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立兴中会,号召( A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辛丑条约》签订后,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 C )
A.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B .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图强
C.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宣传“无处不平均”的理想社会
3.【历史解释】有学者指出:“它(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革命运动分散的局面,将反清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该观点主要是基于同盟会( C )
A.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 .明确提出“扶清灭洋”的主张
C.使资产阶级革命有了统一领导机构
D.直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4.《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05年8月,经过十年零星的和不协作的行动之后,运动的各个山头都联合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反清组织。”材料中联合组成的“反清组织”( B )
A.选举孙中山为该组织的总统
B .是中国首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将《新青年》作为其机关报
D.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解散
5.“民生”问题基本是历届“两会”的主题之一,人大代表们曾挑出“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义”,他有关该内容的主张是( D )
A.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6.右图所示的“报刊”是近代政论兼文艺性杂志,一创刊就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被以各种巧妙而隐蔽的形式运向国内,散发各地。该“报刊”( B )
A.刊登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B .成为宣传同盟会革命思想的工具
C.在兴中会成立大会上确定为机关报
D.以“通上下之情”为目的
7.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徐锡麟、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反映出同盟会的建立( A )
A.大大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 .使近代化探索由变法转为革命
C.彻底终结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使三民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8.【革命纲领·精神遗产】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 三民主义 ”。
9.(安顺期末改编)【革命组织·首次起义】1906年爆发的 萍浏醴起义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能力提升练
10.下面表格中的活动表明孙中山( B )
1894年11月,孙中山起草《兴中会章程》
1902年,孙中山在东京嘱托留学生刘成禺撰写《太平天国战史》(该书于1904年在东京发行)
1905年春,与严复辩论,坚持认为革命才是改革中国政治的良方
A.追求民权为本的大同理念 B .重视革命宣传与舆论斗争
C.完成了推翻清朝的准备工作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
11.孙中山曾写挽联:“五族同风,是七十有二头颅价值;千秋堕泪,为三月念九刀俎英雄。”该挽联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C )
A.安庆起义 B .武昌起义
C.广州(黄花岗)起义 D.萍浏醴起义
12.在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无数仁人志士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图1 图2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出现众多宣传民族民主革命著作的原因。(2分)
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2分)
材料二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孙中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同盟会的建立的目的。(2分)指出中国同盟会创办的作用。(2分)
目的: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2分)作用: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2分)
材料三
图3 徐锡麟 图4 黄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人物参与的起义活动。(2分)归纳孙中山以及材料中的革命党人身上具备的优秀精神品质。(1分)
图3:安庆起义。图4:广州(黄花岗)起义。(2分)精神品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无私无畏、敢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答出任意一点,1分)第8课 中国同盟会
@课标串素养
史料实证 通过相关史料,分析中国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
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思考这一系列革命活动的内在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道路
家国情怀 通过孙中山、徐锡麟等革命志士的一系列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知识梳理
1.【易错提醒】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重难突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发和概括,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3.【知识拓展】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相同和不同: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相同(均属于民族资产阶级),都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不同的是维新派要求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基础巩固练
1.(安顺关岭县一模)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对清廷彻底失望的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立兴中会,号召(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辛丑条约》签订后,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 )
A.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B .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图强
C.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宣传“无处不平均”的理想社会
3.【历史解释】有学者指出:“它(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革命运动分散的局面,将反清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该观点主要是基于同盟会( )
A.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 .明确提出“扶清灭洋”的主张
C.使资产阶级革命有了统一领导机构
D.直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4.《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05年8月,经过十年零星的和不协作的行动之后,运动的各个山头都联合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反清组织。”材料中联合组成的“反清组织”( )
A.选举孙中山为该组织的总统
B .是中国首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将《新青年》作为其机关报
D.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解散
5.“民生”问题基本是历届“两会”的主题之一,人大代表们曾挑出“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义”,他有关该内容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6.右图所示的“报刊”是近代政论兼文艺性杂志,一创刊就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被以各种巧妙而隐蔽的形式运向国内,散发各地。该“报刊”( )
A.刊登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B .成为宣传同盟会革命思想的工具
C.在兴中会成立大会上确定为机关报
D.以“通上下之情”为目的
7.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徐锡麟、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反映出同盟会的建立( )
A.大大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 .使近代化探索由变法转为革命
C.彻底终结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使三民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8.【革命纲领·精神遗产】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 ”。
9.(安顺期末改编)【革命组织·首次起义】1906年爆发的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能力提升练
10.下面表格中的活动表明孙中山( )
1894年11月,孙中山起草《兴中会章程》
1902年,孙中山在东京嘱托留学生刘成禺撰写《太平天国战史》(该书于1904年在东京发行)
1905年春,与严复辩论,坚持认为革命才是改革中国政治的良方
A.追求民权为本的大同理念 B .重视革命宣传与舆论斗争
C.完成了推翻清朝的准备工作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
11.孙中山曾写挽联:“五族同风,是七十有二头颅价值;千秋堕泪,为三月念九刀俎英雄。”该挽联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庆起义 B .武昌起义
C.广州(黄花岗)起义 D.萍浏醴起义
12.在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无数仁人志士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图1 图2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出现众多宣传民族民主革命著作的原因。(2分)
材料二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孙中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同盟会的建立的目的。(2分)指出中国同盟会创办的作用。(2分)
材料三
图3 徐锡麟 图4 黄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人物参与的起义活动。(2分)归纳孙中山以及材料中的革命党人身上具备的优秀精神品质。(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