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平远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平远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22:0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远县平远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遗址做过系统统计:早期代表半坡遗址中农、渔、猎、伐木工具比例接近,衣着材料多用兽皮,彩陶纹饰以写实鱼纹为主;中期代表庙底沟遗址中农业工具占比显著提高,衣着材料则多用植物纤维,彩陶常见回旋花瓣纹。据此可知,当时( )
A.农业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分工扩大 B.长江流域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
C.彩陶纹饰差异源于图腾崇拜不同 D.私有制的确立促使阶级分化加剧
2.有学者指出,汉承秦制“是就制度而言”的,若“就意识形态而言”,汉初的黄老思想、以后的独尊儒术都是来自于齐鲁地区;“就文学而言”,汉赋是从楚辞那里来的。由此可知,汉代( )
A.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B.继承秦制缺乏史实依据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调整了国家的施政方针
3.唐德宗时期,两税法评定户等的资产包括田地和杂产。杂产的评估对象涵盖粮食、庐舍、器用,以及藏于襟怀囊箧的贵重物品和“流通蕃息之货”。唐穆宗时期,法令对计税有关资产的界定更为强调“桑田、屋宇、树木”,已不再提及“杂产”。这一转变( )
A.解决了赋役负担不均问题 B.细化征税标准以维护税负公平
C.导致赋税名目的不断增加 D.意在维护豪强地主阶级的利益
4.宋太祖时期,出现了官、职、差遣分离的现象,至太宗时正式形成体系。“官”仅标志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仅作为文官的加官(即荣誉衔);官员基于朝廷需要、个人才能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该体系的形成反映出此时( )
A.“三冗”问题的突出 B.程序性分权的推行
C.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边疆危机趋于紧迫
5.元朝的税收制度南北有别,北方征收丁税和地税,而南方征收的则是夏税和秋税,且1296年以前,除江东、浙西外,南方实际只征收了秋税。这体现了元朝( )
A.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开创的两税法 B.对南方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C.降低政权变化对南方农业的影响 D.因俗而治以促进民族融合
6.按明制,除了发生重大变故而免朝,皇帝每日都得上早朝,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贺,并现场裁决各衙门所奏事务。明代中后期皇帝不面议、不批答、不亲政,但偶尔批答、偶尔亲政,甚至时时别出心裁地驳回内阁票拟。这表明明代中后期( )
A.专制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B.君主与官僚集团矛盾加剧
C.封建专制制度日益僵化 D.内阁的行政权力迅速膨胀
7.乾隆二十年,划定西北边界和测定地图,帝谕:“汉西陲塞地极广,乌鲁木齐及回子诸部皆曾屯戍,有为内属者;唐都护开府,扩地及西北边,今遗址久湮。凡准噶尔之地,回子部内,有与汉唐史传相合,可援据者,细为记载,以资采辑。”这表明清代疆域版图的形成( )
A.源于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 B.始于清初君主的励精图治
C.显示了清朝独立主权意识 D.奉行了汉唐边疆管理政策
8.陈旭麓先生指出: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不是从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中直接孕育出来的,是以转述西方思想及其政制为起点,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和梁廷枏的《海国四说》等介绍西方民主制度的著作开始的。据此可知( )
A.“师夷之长技”侧重民主思想的传播 B.“西学东渐”利于民族意识觉醒
C.“开眼看世界”有利于晚清社会转型 D.“开眼看世界”批判了清朝政体
9.1866年底,奕 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算馆,招收正途仕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这一建议引起了倭仁为代表的士大夫攻击痛诋,他们认为:“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一些有意入馆学习的科甲人员也退缩回去了。这反映了当时( )
A.奕 早期现代化尝试以失败告终
B.士大夫缺乏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C.清末新政还未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D.传统观念在知识界依然根深蒂固
10.“有说欧米(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盖由野蛮而专制,由专制而立宪,由立宪而共和,这是天然的顺序,不可躁进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我们中国的前途如修铁路,然此时若修铁路,还是用最初发明的汽车,还是用近日改良最利便之汽车,此虽妇孺亦明其利钝。”此演说片段最可能出自( )
A.魏源 B.詹天佑 C.梁启超 D.孙中山
11.有学者认为,大冲击后的社会有逆流,也有回澜。出现于辛亥革命后的孔教会和灵学会,可以说是社会前进之后的历史回流。孔教会主张昌明孔教,立孔教为国教;灵学会研究人鬼之理、仙佛之道。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对孔教会和灵学会展开了激烈批判。这两个组织被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
A.试图复辟传统帝制,破坏共和新兴政体
B.阻碍民主科学传播,维护封建意识形态
C.勾结外国反动势力,出卖国家主权利益
D.通过宣扬宗教迷信,瓦解传统道德体系
12.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华报》一方面正面报道了苏联国家建设成就,为民众塑造了苏联强大的正义形象;另一方面反面报道日本国内动荡不安、矛盾积重难返的局势。这一做法旨在( )
A.创新宣传方法和手段以求获得国际援助
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
C.树立起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与决心
D.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
13.1953年,鞍钢刨工王崇伦发明“万能工具胎”,彻底解决了矿山设备关键零件制造瓶颈,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1954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号召全国工人学习王崇伦的先进榜样。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工人阶级的士气,掀起了全国性技术革新运动热潮。这一事件( )
A.反映出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助长了工业建设中的冒进倾向
C.促进了当时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践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方针
14.1965-1980年国家累计向云、贵、川三省投资560亿元,尤其是四川,截至1975年全省固定资产原值已达182.3亿元,超过上海、黑龙江,仅次于辽宁,位居全国第二。由此可见(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积极开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5.萨珊朝的织物倒流输入中国被称为“波斯锦”。《隋书·何稠传》记载从波斯送来的“金绵锦袍”精致美丽,隋文帝很喜爱,命令御府监何稠仿制,仿制品超过了原作。在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许多唐代丝绸,纹样风格是波斯式的,织造方法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常用的斜纹纬线起花。以上现象说明( )
A.文明的交流促进织造技术革新 B.中国的丝织技术远远超过波斯
C.中国与波斯帝国交往始于隋朝 D.“波斯锦”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16.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说:“拜占庭帝国时期,东方与波斯的商人携带着精美的丝绸和馥郁的香料而来,埃及人运来粮食、甘蔗、麻布、纸草,叙利亚人呈上精致的织物和华丽的刺绣,斯拉夫人则带来毛皮,蜂蜡与琥珀。各种商品汇聚于君士坦丁堡,琳琅满目。这段材料说明拜占庭帝国( )
A.贸易繁荣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
B.商品丰富使其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C.垄断东西方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D.地处欧亚商路枢纽促成商贸繁荣
17.20世纪70年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了《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该书的上册共有四编:史前人类、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欧亚大陆中世纪的文明(公元500—1500年)、公元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据此可知,该历史学家( )
A.以国别史的视角看待世界历史 B.运用了文明史观的研究方法
C.完全遵循传统史学编撰的原则 D.基于民族主义撰写全球历史
18.1883年,美国和加拿大共同推行“标准时间”制度。这一制度将北美两大国的领土,依据经度差异,划分为四个时区:东部时区、中部时区、山地时区和太平洋时区。相邻时区的时间依次相差一小时。此后,一年内美国85%的城市都采用了这一时间制度。这实质上反映出( )
A.美国对跨国交通的重视 B.近代地理学在北美地区兴起
C.美国和加拿大结成同盟 D.工业文明对时空观念的重构
19.1921年4月,列宁说道:“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其讲话意在论证( )
A.小农经济存在的进步之处 B.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与西方缓和关系的合理性 D.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
20.英国《金融时报》曾指出,“撒切尔时代(1979年-1990年)是一个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事例,她那届政府在英国率先推行的许多政策为世界其他地区所效仿,包括私有化、放松管制、减税、取消汇率管制,以及颂扬财富创造而不是财富再分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重新回归自由放任的经济立场 B.试图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C.政府尝试着宏观调控国家经济 D.准备推行更为积极的福利政策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被迫把原先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改变为以西南、西北作为“抗战建国”的大后方。国民党政府在领导西南后方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除了由中央各主管机关对其各自主管范围内的经济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外,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途径以加强领导。到1940年底,初步形成了重庆、川中等八个工业中心区。重工业是国民党政府投资的重点。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后方的重工业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5%,其资本占工业资本的50%以上(尚不包括军工企业在内)。从1937年到1944年,民营企业数增长了7.8倍,这个期间开办的民营企业总数占开办企业总数的89.7%。1942年前,西南谷、麦、棉产量除1937年的麦棉产量以外,均高于战前水平。
——摘编自黄立人、周天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开发西南的历史考评》
材料二:三线建设将全国的优势企业和技术力量推进到三线地区,使西部地区在短时间内建立了2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设起较为完备的工业发展体系,使西部地区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形成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加工制造、电子、国防科技等为重心的工业格局和工业门类。以机械工业为例,经过三线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基地、以华中为中心的新工业基地;在西北地区则建成了汉中、天水、银川、川、西宁等工业城市,在汽车、重型机器、仪表、机床、农机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改变了原来过于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工业布局。
——摘编自刘合波《“三线建设”与中国西部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西北、西南后方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西部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2.历史分期是将历史过程按照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时期,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特点和规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社会自游群、部族时代之后,又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 阶段特征
封建时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1年) 以村社集体农业经济为基础,部族走向联合,出现等级分化,国家治理实行宗法、封建相结合,家族宗法观念是封建时代的主要意识形态特征,国家结构为联邦制。
郡县时代(公元前221年——1912年)
共和时代(1912年——今天) 以工商业为主导,国家政权是为人民大众共有,国家结构以单一制与地方或民族自治相结合为特点。政治上以民主、共和、法治为主要特征,宣扬科学、自由、平等、友爱等观念。
——摘编自焦培民《黄帝封建说与中国早期国家》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纵向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摘编自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中学者对阶段特征的概括思路,补写“郡县时代”的阶段特征。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种历史分期方法的不同。
三、综合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现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用定量的方式描述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的情况。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数的25%,则这个国家就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该国成果超过25%所持续的时间,称之为科学兴隆期。
——摘编自潘教峰、刘益东、陈光华、张秋菊《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
材料二 20世纪70—8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使美国政府如履薄冰。1971年,尼克松政府提出“新技术机会计划”。卡特上台后,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促成国会通过“国家1979技术创新法”。1980年,美国政府颁布《史蒂文森—怀特勒创新法》,要求联邦各部门、国家实验室加强所持有技术向产业界的推介。1981年,里根政府颁布《经济复兴税收法》,规定凡是企业当年研究开发支出超过前三年平均值的,其增加部分的25%可给予税收减免。1982年出台《小企业创新发展法》,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与联邦实验室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并努力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摘编自王丽霞、南爱华、李建民《战后美国科技政策调整脉络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三 为限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确保美国在世界先进芯片领域中的领导地位,美国政府炮制了“芯片法案”。美国此举不仅打击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也损害了美国公司自身利益,破坏了现有的全球半导体行业专业化分工,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则。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和5G应用都将受到较大冲击,这必将阻碍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
——摘编自查云龙、罗会钧《科技异化及其克服:智能时代全球科技治理新向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特点,分析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科技政策调整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科技霸权,请你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C C D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B A D B D B B
21.(1)特点:服务于战争需求;政府主导与政策支持;工业布局高度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建设效果显著。
(2)意义:建立了完备的工业发展体系;优化了全国工业布局;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防实力,推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22.(1)阶段特征: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国家治理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儒家思想是主要意识形态,国家结构为中央集权制。
(2)不同:材料一以国家治理模式、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等为分期标准;材料二以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变革为分期标准。
23.(1)特点:多中心转移,由欧洲转向美国;周期逐渐延长。影响:推动工业革命开展,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增强西方殖民扩张能力,推动世界联系加强。
(2)表现:制定科技计划;颁布相关法律;鼓励技术转化;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给予税收减免。原因:国内经济困境,国际竞争加剧;科技革命推动。
(3)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国际合作;完善产业链,反对科技霸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