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是什么
1、甲、乙两个细丝线悬挂着轻质小球,如图所示,让乙球靠近甲球,在以下几种情况中,能使两球相互排斥的是( D )
A、甲带正电? 乙不带电?? B、甲不带电? 乙带负电
C、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D、甲带正电? 乙带正电
2、有A﹑B﹑C﹑D﹑E﹑F六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一定带电的是 B、C、F ,一定不带电的是 D、E ,不能确定的是 A 。
选择题
1、如图所示,在真空中把一绝缘导体向带负电的小球缓慢地靠近,但不相碰,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B端的感应电荷越来越多
B、导体内的场强越来越大
C、感应电荷在M点产生的场强大于在N点产生的场强
D、感应电荷在M点和N点产生的场强相等
【解析】绝缘导体向带电体移动的过程中,导体中的自由电荷(电子)受到外电场的作用力变大,使电荷不断地做定向移动,由于导体移动缓慢,所以移动导体的过程可将导体视为总是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在导体内部的场强(感应电荷的场强和外电场场强的叠加)应等于零,要使会场强等于零,感应电荷在M、N两点的场强跟电荷Q在M、N两点的场强要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再由E=kQ/r2可得结论。
正确选项为AC.
填空题
1.目前静电的应用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几乎都是让带电微粒在_______力的作用下,奔向并吸附到______上。
2.静电的危害表现在使印染的质量下降,妨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甚至击穿某些电子器件等,静电的最大危害是__________。
3.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____导走,避免_____。
答案:
1.电场 电极。
2.由于放电火花而引发爆炸和火灾。
3.尽快把静电引走 静电越积越多。
典型例题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解析: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b首先将其近旁的轻质小球a吸引并使之互相接触,a、b接触后将带上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故最终b又把a排斥开。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D。
电的性别──阳电和阴电
人们对电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两个相同的物体与其他某一物体摩擦后,这两个相同物体之间不是相吸而是相斥。比如两根玻璃棒用丝绸摩擦后,玻璃棒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同时还观察到,同一个带电体如果与用毛皮摩擦过的火漆棒相吸,它就一定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斥。
1733年法国人杜菲用实验发现,带电的玻璃和带电的琥珀是相互吸引的,但是两块带电的琥珀或者两块带电的玻璃则是相互排斥的。为什么会这样?他猜想很可能是由于相互排斥的带电体带的是相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吸引的两个带电体带的是异种电荷。也就是说,自然界存那么存在几种电荷?又如何分类呢?
杜菲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经过比较分析,大胆地断定:电有两种:一种是与琥珀带的电性质相同,叫做“琥珀电”;一种是与玻璃带的电性质相同,叫做“玻璃电”。
由于“琥珀电”和“玻璃电”对其他带电体的作用恰恰相反──被“琥珀电”吸引的带电体一定被“玻璃电”排斥,所以人们就分别称它们为阳电(也叫正电)和阴电(也叫负电)。就好比人有男、女之分一样。当时只是用阳和阴或正和负来说明两种性质不同的电,至于称谁为正电或负电,完全是任意的。
为了统一起见,到了1747年,美国的富兰克林便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称为“正电”,用“+”号表示;把毛皮摩擦过的火漆棒(或琥珀)带的电称为“负电”,用“-”号表示。
课件8张PPT。静电的危害及防止静电的危害及防止 当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一种物体中的电子因受原子核的束缚较弱,跑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使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其中的负电荷多于正电荷,因而显出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由于其中的正电荷多于负电荷,因而显出带正电,这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如玻璃棒与绸子摩擦,玻璃棒带正电。由此物体所带的电称为“静电”,当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火花放电现象。
这种现象与生活生产密切相连,往往会带来一些不便或危害。消除静电危害主要从“防”和“放”两个方面进行,下面简单介绍几种防止静电危害的方法。 当天气非常干燥时,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随着梳子飘起来,越理越乱;见面握手时,手指一接触就会被电到;穿绝缘性能好的鞋在地板上行走后,当去开门时,被金属门把手电到,指尖如刺般刺痛;晚上脱衣服时,听到噼啪响声。这几种现象都是身体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
防止方法:
1、防止头发产生静电,可在清洗头发后尽量使用护发素,防止头发干燥,并且尽量使用木质或角质的梳子梳理头发。在使用塑料梳子时,可将其沾点水后再进行梳理。
2、在干燥的季节尽量穿纯棉衣根,用天然纺织物的床单、被罩,尽量不要穿化纤质地的服装,这样就可以防止摩擦起电。尽可能远离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电器,能防止感应起电。
一、身体上的静电 3、避免静电击打,可用钥匙这样的小金属器件碰触大门、水龙头、椅背、等金属物件,消除静电后,再用手去触摸。
4、常洗澡、洗手能让人体表面积累的静电在水中释放掉,室内赤脚走路也可释放体表积累的静电进入地板。
5、室内常用加湿器,或者在取暖器上放一杯水、一块湿毛巾来增加室内的湿度。饲养观赏鱼和摆放一些绿色的盆栽也是调节室内湿度。这便是降低了摩擦起电的条件。
6、饮食上,要多吃蔬菜、水果、酸奶等酸性食品;多饮水,同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C,维持人体正常的电解质平衡,减少静电产生。一、身体上的静电二、地毯中的静电 当人在地毯上行走时与地毯摩擦所带的电荷,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产生2000V的电压,此时若人伸手去拉金属把手,则会产生火花放电,严重时会造成人痉挛。
防止方法:
在地毯中夹杂0.05mm—0.07mm的不锈钢导电纤维以消除静电。三、汽车上的静电 汽车静电可分为两类:一是汽车自身的静电,(如座套和坐垫的摩擦而带的电)使乘客感到电击或带来一些其它不便;二是油罐车的静电,专门用来装汽油或柴油等液体燃料的卡车。在灌油和运输过程中,燃油与油罐摩擦、撞击所带的电荷若没有及时被导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则会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
防止方法:
1、纤维物的摩擦是小汽车静电的重要来源,所以在选择汽车座套坐垫脚垫等物品时,建议使用真皮、纯棉制品;注重选择车蜡,根据车的特性选择不同类型的车蜡;或者使用一些防静电的电子设备,使静电及时导出。
2、油罐车静电防止的方法一般为在车底上装带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将静电导入大地。四、飞机上的静电 飞机在飞行时与空气及云层中微小的冰雹晶体摩擦,使飞机带上大量的静电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到飞机的无线电通信。如果在着陆的过程中未被导走,当地勤人员接近机身时,人与飞机间则会产生火花放电,严重时能将人击倒。
防止方法:
1、在飞机翼尖与尾部安装放电刷,使飞机产生的静电不断放出,这样飞机就可以安全飞行。
2、机上各连接部位都装有搭铁地线,将各个机件连为一体,可以减少连接点电位差,防止火花放电。
3、使用导电轮胎,飞机在着陆时使静电流入大地。五、工厂中的静电 印刷厂的车间里面,纸张和纸张的摩擦使其沾在一起;纸张和机器及油墨之间的摩擦,常常使其吸在铅板或印刷机的圆筒上面,严重影响连续印刷。在印染厂里,棉纱、毛线、人造纤维上的静电,会吸引空气中的尘埃,从而使印染质量下降。有些工厂由于原料入料、物料搅拌、成品输送或分装等摩擦产生静电,严重者造成火灾。
防止方法:
1、增加工作地点和居室的空气湿度,以减少静电的产生。
2、在机器设备上增加接地线,及时把静电导入大地。
电是什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过程和推理的逻辑性,在实验探索中能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教学难点: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教法和学法:自学、实验探究、启发式。
课时安排:1
课前准备
1.准备物品
塑料梳子、碎纸片、塑料直尺、铅笔、报纸、保鲜膜(或方便袋)。
2.家庭实验
拿一张薄纸,放在电视机荧光屏前。分别做开关电视机动作,注意观察薄纸。
写出你的发现,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3. 预习记录
通过
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摩擦起电现象
活动1:利用准备的物品进行下列操作,并观察现象。
用塑料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塑料直尺)然后靠近碎纸片。你的发现是 。
把报纸平靠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然后松开手;把保鲜膜在书本上摩擦后,用手背去靠近。
报纸和保鲜膜都 (会、不会)掉下来。
3.阅读课本43页上半部分。
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活动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带负电荷)之间的作用。参照教材43页图13-4(若橡胶棒较大,可用塑料圆珠笔壳代替)
说 明
由于教材中本节的内容较全面而充实,建议教学时尽可能依据教材。
1.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摩擦时可将两根玻璃棒放在一起同时用丝绸摩擦)
2.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与玻璃棒方法相似)
3.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4.阅读并记忆课本44页上部的结论
思考:如果已知一个物体带了电,我们能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检验出带电的性质?
活动3.阅读教材44页【信息窗】和45页【加油站】
说 明
对于[信息窗]
和[加油站]等部分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利用课件演示来作形象说明,以便于学生理解。
练习:同步与配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摩擦起电现象
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是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方法:
1、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
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验电器,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归纳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及带电的多少。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的原理。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说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
二、摩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
三、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学生猜想)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学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说明]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摩擦起电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四、验电器:
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学生阅读、观察、思考)
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学生进行实验)
4、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现象。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五、例题
[例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摩擦起电,越梳头发积聚的同种电荷越多,同种电荷相排斥。
[例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 )
A.甲一定带负电 B.丙一定带负电
C.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
答案:C
[例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
答案:A
六、课堂练习:
七、小结:出示目标,让学生小结。(依据目标小结)
八、作业:课后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一、实验探究(一) 二、实验探究(二) 三、验电器
1、摩擦起电 1、两种电荷:正电荷 1、原理
2、物体带电 负电荷 2、构造
3、电荷间作用规律 3、使用
【教学反思】
课堂实验:
1.细水流做实验时需要加入颜料,使效果更明显。并在装置背后加单色挡板,效果更明显 。
2.一些物体摩擦起电的实验,强调一些来做实验:用身边你能想到的所有东西来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描述你所看到的效果。(一些物体摩擦不起电)
3.不同颜色气球摩擦起电可以贴在墙上。并用来验证那个气球带了电。方法一:带电物体的性质。方法二:将它靠近验电器用验电器验证。
4.拿带正电、负电、不带电的符号,学生形象的反映排斥和吸引的效果。
科学性问题:
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有电子的移动,但是不能制作正电荷的移动。因为原子核不会产生移动。
使用验电器时,不能将带电物体在验电器上停留太久,或者会产生漏电,没有该有的效果。验电器也不宜用手接触。
电的重要性可以关闭电源来做个反差性的效果,更显示其重要。
电是什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一节。本章教材介绍了摩擦起电、电路连接、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础。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本节教材学习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电学部分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本课内容在编排上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通过探究、分析、归纳来认识静电,防止和利用静电,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能力上都十分重要。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电已有感性认识,但电是怎样来的却一无所知,因此,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重点;电荷是真实存在的微观物体,我们看不到,所以,电荷的分类、摩擦起电的实质是难点。本节课我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来突破重点与难点。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身边摩擦起电的事例的探究、分析、讨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增加一系列师生、学生与学生活动展开教学。
四、渗透科技、校训、德育或环保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大家一分为二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五、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
2)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3.)认识验电器及其作用。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现有物品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归纳、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了解静电的应用和危害,培养大家一分为二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的探究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电荷的分类、摩擦起电的实质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电与我们的生活
1.演示感应起电器2.多媒体展示各种有关电的图片
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那么电是什么呢?(板书课题)
说说电带给我们的方便与灾难
想象如果我们生活的城市完全断了电将会怎样?
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到电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引入电的问题。
3分钟
二、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请大家拿出上节要求大家准备的物品(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我们大家一起来实验探究:
引导分析得出:摩擦后的部分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板书:带电体)
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观察现象并记录;
练习:解释课本图13-3B,用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水流,水流将会怎样?为什么?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通过探究实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练习摩擦起电的实验,从而使学生从感性的层面的理解,并且初步认识到利用各种器材所做的摩擦起电有所不同。
7分钟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说说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的例子:(风扇、电视、梳头发、化纤类衣服等)
培养学生分析现象的能力
3分钟
三、探究电荷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师演示探究两种电荷的作用规律的实验
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师个别提问学生,进行点拨。经过大量的实验表明,自然界所有的带电体,不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就是和毛皮摩擦过橡胶棒相排斥,这样我们就把所有带电体分为两类。
(板书:正电荷、负电荷的规定)
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根据刚才实验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释“不友好的气球”。和头发越梳越蓬松的原因?
练习:见PPT
对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情况作深入的认识。
10分钟
四、摩擦起电的实质
利用多媒体展示。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
解释: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为何带正电?
5分钟
五、验电器
如何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还有其他方法吗?
出示验电器,介绍构造、作用。
回答: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引出验电器
10分钟
演示实验:a.让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没有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看各有什么现象?
说出现象,总结验电器的作用: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归纳概括能力。
拿带电体接触金属球,为何金属箔会张开?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同上
演示实验:b.让玻璃棒与丝绸轻轻摩擦一两下,然后接触金属球,观察现象。让玻璃棒与丝绸用力多摩擦几次,接触金属球,然后对比观察有何不同?
说出现象,总结验电器的作用:2.粗略比较带电多少。
同上
引出电荷量的概念,和单位。电荷的多少叫电量(Q)。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识记电量及其单位
六、静电感应
演示实验:让一个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该现象与静电感应有关)
自学P53“加油站”,了解什么是静电感应?
(3)解释演示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分钟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3分钟
八、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及练习册
1分钟
八、自我反思(100字左右)
重点总结反思教学设计的特色和亮点。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磨擦起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法和学法:实验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羽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反、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上、验电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板书课题: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积极思考回答。
一、磨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磨擦起电现象。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学生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结论:一些物体被磨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磨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
学生思考回答。
二、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咱电荷?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磨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民荷不同。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茶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磨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磨擦起民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三、验电器:
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4、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现象。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课件15张PPT。第一节 电是什么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一、电与生活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现代家庭的厨房里,有多少电器呀二、两种电荷(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
能 轻小物体。吸引(2)将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自来水 细水流,水流会 _____ 弯曲?结论 1、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3,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排斥排斥吸引结论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它们各自所显示的电性不同,后来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
异种电荷相互 。
排斥吸引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
三、摩擦起电的原因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1.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四、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构造: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信息窗 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哲学家仄利无意中发现,用布摩擦过的琥珀,居然能把羽毛吸起来。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证实:琥珀经摩擦之后,会产生静电,玻璃等其物体也可以摩擦生电。
美国的富兰克林把摩擦后琥珀所带的电称为负电,摩擦后的玻璃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
后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总结出:“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规律。
这是人类对电的最初认识。课件13张PPT。第一节 电是什么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的梳子
吸引水流
带电物体——头发
带电的头发飘起来一、两种电荷1、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 电荷;
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
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二、电荷量1、概念: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2、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
3、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摩擦起电的概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为什么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一、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 二、摩擦起电的原因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三、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典型例题
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分析:通过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到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带正电,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得到电子带等量的负电。
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一些物质的起电顺序是这样的:猫皮、羊皮、石英晶石、玻璃、棉、丝绢、木条、胶木、硬橡胶、蜂蜡、琥珀、硫磺,表中任意两种物质相摩擦时,一般情况下前面的物质带正电,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防静电小常识
静电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产生的方式多种,如接触、摩擦等.静电的特点是高电压、低电量、小电流和作用时间短。
人体自身的动作或与其他物体的接触,分离,摩擦或感应等因素,可以产生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静电。
静电在多个领域造成严重危害.摩擦起电和人体静电是电子工业中的两大危害。
生产过程中静电防护的主要措施为静电泄露、耗散、中和、增湿,屏蔽与接地。
人体静电防护系统主要有防静电手腕带,脚腕带,工作服、鞋袜、帽、手套或指套等组成,具有静电泄露,中和与屏蔽等功能。
静电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何环节的失误或疏漏,都将导致静电防护工作的失败。课件13张PPT。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学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
3、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5、认识验电器的原理。一、电与我们的生活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技术、信息科技、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正在把人类带进一个崭新的高科技时代,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电。二、两种电荷(1)做如图所示实验,将结果记录下来:
摩檫过的塑料梳子能 轻小物体。 吸引1、探究摩檫起电现象1、探究摩擦起电现象(2)做如图所示实验,将结果记录下来:
将摩檫过的梳子(塑料棒或尺子)靠近自来水细水流附近,水流将会 。被吸引(3)、将文具盒中的文具,如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等摩檫后,分别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1、探究摩擦起电现象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檫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探究电荷的种类和 相互作用规律参照图13-7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下来(1)两跟用丝绸摩檫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2)用两跟毛皮摩檫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现象。
(3)丝绸摩檫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檫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排斥排斥吸引结论:(1)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丝绸摩檫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毛皮摩檫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交流与讨论验电器2、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1、构造原理:金属箔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4、如何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物体带的电就越多。3、验电器为什么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加油站静电感应
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一个不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异种电荷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而同种电荷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的另一端。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静电感应现象带电的头发飘起来想一想4、在联欢会上,同学们把五颜六色的气球与窗户上的玻璃、黑板等摩檫几下后,气球就会被“沾”在玻璃上、黑板上,把教室装扮得格外漂亮,请解释一下气球“沾”在玻璃、黑板上的原因。※ 这是因为气球与玻璃、黑板等摩檫后气球便带上了电,与玻璃、黑板等吸引而不会掉下来。5、在天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头发随梳子上下飞舞,停止梳头时,头发显得很蓬松。请解释这一现象。※ 梳头时梳子与头发摩檫,使梳子和头发分别带上了异种电荷,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头发与梳子吸引而上下飞舞,梳完头后,头发上带有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头发便很蓬松。课件12张PPT。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 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的梳子
吸引小物体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的梳子
吸引水流
带电物体——头发
带电的头发
飘起来一、两种电荷1、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
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
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二、电荷量1、概念: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2、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
3、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摩擦起电的概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为什么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一、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 。二、摩擦起电的原因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三、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油罐车的尾巴
我们用一把干燥的塑料梳,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再靠近纸屑和绒毛,塑料梳立刻会把这些轻小的东西吸住。因为塑料梳和头发摩擦以后,上面带了电荷,这叫做摩擦起电。
??? 冬天,在气候干燥的晚上,把电灯关了,人对着镜子,用干燥的塑料梳梳自己的头发(事先可用肥皂洗洗头发,并让它干燥)。在镜子里,你会看到头发和流子中间,发出闪闪的火花,叫电火花,还会听到“噼啪”的爆裂声。塑料梳和头发摩擦时,它们都带了大量的不同电荷,摩擦后就放出电火花,发出爆裂声,这叫做放电。
??? 运汽油的汽车,行驶在路上,油罐里的汽油,不断地和油槽壁摩擦,油罐上就会产生电荷。要是电荷越积越多,经过摩擦,就放出电火花。汽油是容易着火的,碰到电火花时,立刻会烧起来,油罐就有爆炸的危险。为了避免发生事故,在油罐上拖一条尾巴——装一根铁链拖在地上,使电荷沿铁链传到地面,就可避免爆炸。
??? 另外空气中的灰尘,在飘扬的时候,也跟空气摩擦而带电,会粘吸在油车上。如果电荷越积越多,达到能放火花的程度,那么,往油罐里倒汽油时,就可能产生电火花使汽油烧起来。运油的汽车有了这一条尾巴,可以把车身上灰尘带来的电荷,传到地面,汽油就不会着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