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
2.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3.鼓励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
重难点:写作实践,能写出一般的议论文(驳论文),基本合乎以上三个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故事激趣
封禅泰山,祭天祀地,这是中国古代国家礼仪中最隆盛的国祀大典。贞观六年,群臣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询问魏徵:“你不同意进行封禅,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
同学们,如果你是魏徵,你会如何劝说唐太宗放弃封禅呢?
“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民生并未恢复,国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劳民伤财。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与远夷君长看到中原如此空虚,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能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于是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请你说一说魏徵为什么能说服唐太宗?这些理由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让人信服
通过这两个单元课文的学习,可以大致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思路,掌握一定的论证方法,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议论文写作。
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观点,也就是要进行论证(驳论也是一种论证,只不过是论证对方论点不正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论证的合理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论证要合理”这个问题。
2、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合理的论证
论证合理,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下面是陶行知《创造宣言》中的几段文字。我们读一读,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明确:树批驳的靶子(“有人说......”荒谬)←举例论证,以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平凡单调的环境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平凡单调”只不过是懒惰者的借口
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
(二)如何做到合理论证
1.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在论证时,尽量避免出现如前面示例类似的逻辑错误。
如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中心观点始终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常见逻辑错误: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倒因为果、模棱两可、不当类比等。
●小试牛刀
(1)下面这段话的论证合理吗?为什么?
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努力探索,可以使梦想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面对这个神奇美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世界,有的人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人充满幻想,鼓足干劲、孜孜进取。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前者将一无所有,后者将根植梦想,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明天。
明确:不合理。论题是“好奇心”,但后边的论证中,无论是举反面例子,还是举正面例子,都强调“进取”,完全脱离了“好奇心”这一中心,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在以“中学生要不要学习地理”为话题写作时,有学生这样论述的: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来说更方便。因为这样做所占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历史归历史,各管各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提问:这段论述是否合理 试分析其原因。
明确:这段话论述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论题是“应将历史课与地理课合并”,从而明白这段论述论点和论述过程以及结论不一致,不合逻辑,因此论证不合理。
范文展示:
我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学习地理。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存活的地球,更深入地了解生养我们的祖国。学习和了解国家的地形、位置、人口等,更能激发我们中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我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学习地理。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避免出现论据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还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
例如《敬业与乐业》中,作者提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观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中引用孔子的两句话,都分别做了阐释,以切合论证的需要。
(1)引用恰当的材料论证观点。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高尔基有言:“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笛卡儿屈从于神学的权威,就不会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辉煌的成绩;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伽利略不会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就不会揭开物体运动的秘密;如果没有怀疑精神,钟南山院士就不会质疑医学权威认为的非典病毒为衣原体病毒,就不会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怀疑精神对于治学就如氧气之于生命,失去了怀疑,学问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
1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支撑观点?
明确:本段文字紧紧围绕“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的观点展开论证。引用高尔基的名言,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列举出笛卡儿、伽利略、钟南山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观点。
2 你还能补充一个恰当的材料来论证本段的观点吗?
预设:如袁隆平质疑“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理论发明杂交水稻,爱因斯坦怀疑牛顿经典物理学而创立“相对论”。
(2)分析材料深入阐述观点.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范仲淹少年读书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幼时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流浪多年,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期间生活艰苦。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1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证明观点?
明确:这段文字的观点是“贫困是一笔财富”,作者一连列举了四个杰出人物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2 小组交流:这段文字的不足之处是什么?请对这段文字进行修改。
明确:不足之处在于堆砌材料,缺乏分析,因而材料成了僵硬的陪衬,难以使人信服。
范文展示: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范仲淹少年读书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幼时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流浪多年,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期间生活艰苦。这些历经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正是这贫瘠的土壤使他们顽强生长,坚韧不拔,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成功之花。由此看来,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向上。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小试牛刀
在下面的语段中,论点和论据间缺少了什么?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磨难,能历练人生》选段
修改: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明确:语段经过修改后,结合不同人物的不同背景,加以适当的分析,加强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方法归纳
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因此材料与观点之间须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如果材料和观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则会出现论证不合理的问题。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分析,阐明材料与观点的关联,才能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人信服。
3.要选择适当的论证方法。
(1)初学写作议论文,常常简单地采用观点加例子的论证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实际上,除了讲道理和摆事实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写作中,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如,《敬业与乐业》。
举例论证: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
道理论证: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
对比论证:“凡做一件事……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结果自己害自己”
比喻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
(2)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屏显)
比如在《怀疑与学问》中,作者从国难危机时各地的口头消息不一定可靠,不应当随便相信,推导出做学问也是如此,要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怀疑精神。这样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采用类比论证的方式,更容易让人信服。
●小试牛刀
说说下面的五个语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成功的钥匙。(亮观点)牛顿抓住了上帝给他的机遇,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拿破仑抓住了展示自我的机遇,荣立战功,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彭丽媛抓住了演喜儿的机遇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演唱家……(摆事实)他们为何能收获成功 是因为他们及时抓住了机遇。如果上帝的眷顾是门,而抓住机遇的手就是打开这门的钥匙。让我们抓住机遇,推开那扇成功之门吧!(作议论)
明确:举例论证,它是观点+事例+议论
(2)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星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明确:比喻论证
(3)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了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争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了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 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明确:对比论证
(4)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明确:类比论证
(5)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道理上反面论证)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正面比喻论证)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比喻论证)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段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正面道理论证)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正面事实论证)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4.论证结构要合理,思路要清晰。(屏显)
可以先写提纲,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请回顾《敬业与乐业》的论证思路,绘制思维导图或列提纲。
①总分总式——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②并列式——横式结构
③递进式——纵式结构
④对照式——鲜明有力
●小试牛刀
(1)探究下文结构模式,并说说其好处。
环境不是成长的决定因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的确,环境对事、物、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但我认为,一个人是“赤”是“黑“全在于个人本身的素质,环境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
古往今来,大凡成大业者,都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摆脱环境的束缚。
你看,那个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那个“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朝廷,仍能洁身自好,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誓言。
屈原,他向世人证明:近朱者不一定就赤,近墨者也不一定就黑,能否洁身自好全在自己。
再看,那个梦游天姥山,畅游祖国山水的青莲居士——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他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磨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做人的宗旨。
如果说,环境决定着一个人,那么,中国历史上将失去一个敢怒敢言、不畏权贵、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同样,李白也向世人证明是“赤”还是“黑”皆在于自己。
或许屈原、李白离我们有些远,那再来看看鲁迅——一个“以笔代刀”,清醒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文豪。现实并没有让鲁迅埋没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他对中国的警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用呐喊唤醒黑夜中的人们。
如果说环境决定人生,那么,我们将同样失去一个在黑暗中清醒的伟大人物。鲁迅也用他的行动证明
“赤”或“黑”全在于自己。但丁,这个欧洲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如果他被环境束缚,那样中世纪的黑暗还将笼罩多久?
古今中外,大凡成大业者,都向世人证明同一个道理:“赤”或“黑”全在于“己” 。
(2)给《理想的阶梯》拟提纲
引论 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本论 分论点一: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论据:马克思读书,诺贝尔实验(详)
分论点二: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论据:富兰克林、鲁迅的名言(略)巴尔扎克勤
写作、朱自清的匆匆(详)
分论点三: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论据:伽利略、布鲁诺、华罗庚、道尔顿、爱因斯坦(略)高尔基(详)结合现在青年实际论述
结论 总结论点: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
(3)给《读报有益》拟提纲(屏显)
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
1. 观点前后统一。
议论文的观点一旦确立,必须保持前后一致,避免混淆或偷换概念。例如,论点是“业精于勤”,论证过程中却由“勤奋”不知不觉转换成了“执着”“坚守”;或者论点是“平凡创造奇迹”,结果却只顾论证“创造奇迹需要强大的内心”“创造奇迹需要长远的目标”;等等。这些都是偏离观点的表现。
2.论据典型有力。
写作议论文一定要精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证明论点,以增强说服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
(1)论据要准确可信;
(2)论据要典型,有代表性,能充分证明论点;
(3)论据要新颖,给读者以新鲜感;
(4)论据要精练,特别是事实论据要以概述为主。
3.推理过程严密。
分析材料时要充分阐明材料与观点的关联。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证明和推理的过程要严密,经得起推敲,不能出现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等逻辑错误。例如论点是“我们要学会自立”,论证时由“民族要自立”说到“个人要自立”再说到“家庭要自立”,就不符合逻辑顺序。
4.论证方法恰当。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在论证观点时要根据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若写驳论文,则可以直接批驳(包括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式),也可以间接批驳(通过提出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并从正面论证其正确性,从而驳倒对方论点),还可以立驳结合。
5.论证结构合理。
为了使论证的结构合理,可以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二、写作实践
文题一(片段写作)
《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350字左右。
提示:
1.可以用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论证题目中的观点。
2.要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的“观点+材料”。
【范例评点】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开门见山,)高尔基有言:“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②(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增强了说服力。)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笛卡儿屈从于神学的权威,就不会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伽利略不会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就不会揭开物体运动的秘密;如果没有怀疑精神,钟南山院士就不会质疑医学权威认为的非典病毒为衣原体病毒,就不会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③(举例论证。用从反面假设的形式,连举笛卡儿、伽利略、钟南山三人的事例,构成排比,在简要的分析中,进一步论证了观点。)怀疑精神对于治学就如氧气之于生命,失去了怀疑,学问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④(类比论证。紧扣“怀疑与治学”的关系作结,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同氧气与生命作类比,更容易让人信服。)
【师生互评】
本段文字紧紧围绕“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的观点展开论证。既讲道理,又摆事实,字数虽少,却有理有据,且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文题二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提示:
1.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例文评点】
知足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①(以优美的语言巧妙地引入话题。)
不知足常悲。②(分论点一: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只会令自己郁闷,自寻烦恼。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来的快乐。即使后来成功地拥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乐的,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放下亲情、友情,等到后来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再也找不回来了,因此他们只能空悲叹。③(引用论证,引用俗语论证分论点。)
知足常乐。④(分论点二也即中心论点:知足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经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满意。“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话,即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徘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⑤(举例论证,举唐伯虎、纳兰容若、苏轼、柳三变等人的事例,论证“知足常乐”的观点,说服力强。)
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怎么会不快乐呢?⑥(结尾运用反问,引人深思。)
【师生互评】
本文作者为阐述自己“知足常乐”的观点,选取了唐伯虎、纳兰容若、苏轼、柳三变等人的诗词或事迹作为事例,论据充分,说服力强。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巧妙地把这一论点一分为二,“不知足常悲”与“知足常乐”形成正反对比,前者采用推理分析,非常透彻、到位;后者则多用举例论证,列举多位古代名人的事例,例证丰富。全篇结构安排合理,逻辑严密而又富有变化。
文题三
中国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提示:
1.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
2.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
3.根据你的观点和材料列一个提纲,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论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
【写作分析】
本题要求写成一篇驳论文,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批驳,同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先驳后立”。反驳中可根据需要采用直接批驳和间接间批驳相结合的论证方法。直接批驳的形式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观点针锋相对的论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宣告对方论点的不成立。
本题意在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环境”与“成长”的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事实上,个人的能动性对成长的影响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论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不是纯粹错误,只是主体意志与客观环境哪一方面起主导作用的问题。反驳时应注意辩证地理解问题,分析出形成结果的因素有哪些,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认识:作为新时代的人类,面对当今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应当秉承什么样的认识态度。
【例文评点】
驳“近墨者黑”
有言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实果真如此吗?环境对人真的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吗?“近朱者赤”我们暂且不论,那么“近墨者一定会黑”吗?①(开头引用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出错误观点——近墨者黑。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环境对人有影响,对此我们大都表示赞同,但环境对人是不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呢?如果认为“近墨者黑”的话,那显然是把环境的影响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合理。所以,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②(抓住“近墨者黑”作为“突破口”进行批驳,自然引出自己的观点:近墨者未必黑。)
我之所以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是因为环境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应当是内因,是人的主观因素。近墨者不黑的例子有很多。革命斗争中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黑”了吗?他们不是“近墨”,而是完全在“墨”里了,但他们都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情操,在艰苦、恶劣、凶险的条件下为革命做贡献。周敦颐名篇《爱莲说》,赞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莲”不也是近墨却不黑者的画像吗?有莲之品质的青莲居士,高昂起自己的头颅,蔑视那奸臣小人,让贵妃为其斟酒,让力士为其脱靴,然后仰天大笑出门去。李白这是在告诉我们:近墨者未必黑。……“近墨者黑”在事实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列举革命前辈及李白的事例,引用周敦颐的名言,驳斥了“近墨者黑”的观点。)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存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黑者本身的素质。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赤也罢,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墨者”自惭。(运用设问手法,激发读者思考,把读者的思维引入深层次的剖析。)
“近朱”当然好,“近墨”也不必担心。况且我们周围环境复杂,这更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辨别是非的慧眼,还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修养,磨炼出不为周围环境所动的本领,创造出适宜的“小气候”。
当我们都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时,“近墨者黑”也就不复存在了。(照应上文,提出希望。)
【师生互评】
文章先树靶子:近墨者黑。然后正面立论:近墨者未必黑。接着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论点。最后照应上文,提出希望。
作者列举了革命前辈以及李白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引用俗语、名言等,作为道理论据。论据充分,准确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本课结束
同学们,本节课老师带大家以本学期所学的议论文为例,分析了什么是合理的论证,明确了怎样做到论证的合理。在明确方法之后,又进行了写作实践,并给了样例示范。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形成一篇材料使用合理、论证方法得当、思路清晰的议论文。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提高思维品质。
四、课后作文(任选一)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张栻)
释义:巧于议论别人的人,很少省察自己。
②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
释义:品德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来苛求别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天才出自于勤奋”是很多人都认同的一个观点,请同学们围绕这个观点,寻找恰当的论据,试着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6张PPT)
写作
故事激趣
封禅泰山,祭天祀地,这是中国古代国家礼仪中最隆盛的国祀大典。贞观六年,群臣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询问魏徵:“你不同意进行封禅,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是魏徵,你会如何劝说唐太宗放弃封禅呢?
“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民生并未恢复,国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劳民伤财。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与远夷君长看到中原如此空虚,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能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于是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请你说一说魏徵为什么能说服唐太宗?这些理由都有什么特点?
让人信服
通过这两个单元课文的学习,可以大致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思路,掌握一定的论证方法,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议论文写作。
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观点,也就是要进行论证(驳论也是一种论证,只不过是论证对方论点不正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论证的合理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论证要合理”这个问题。
1.学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
2.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3.鼓励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理解“论证要合理”的意义与要求
论证合理,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合理的论证
下面是陶行知《创造宣言》中的几段文字。我们读一读,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回顾课文
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
“有人说”错误观点
批驳的靶子
荒谬
举例论证,以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平凡单调的环境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的事例
“平凡单调”只不过
是懒惰者的借口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在论证时,尽量避免出现如前面示例类似的逻辑错误。
常见逻辑错误: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倒因为果、模棱两可、不当类比等。
(二)如何做到合理论证
如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中心观点始终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1)下面这段话的论证合理吗?为什么?
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努力探索,可以使梦想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面对这个神奇美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世界,有的人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人充满幻想,鼓足干劲、孜孜进取。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前者将一无所有,后者将根植梦想,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明天。
小试牛刀
不合理。论题是“好奇心”,但后边的论证中,无论是举反面例子,还是举正面例子,都强调“进取”,完全脱离了“好奇心”这一中心,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明确:这段话论述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论题是“应将历史课与地理课合并”,从而明白这段论述论点和论述过程以及结论不一致,不合逻辑,因此论证不合理。
(2)在以“中学生要不要学习地理”为话题写作时,有学生这样论述的: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来说更方便。因为这样做所占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历史归历史,各管各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提问:这段论述是否合理 试分析其原因。
范文展示:
我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学习地理。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存活的地球,更深入地了解生养我们的祖国。学习和了解国家的地形、位置、人口等,更能激发我们中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我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学习地理。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避免出现论据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还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
例如《敬业与乐业》中,作者提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观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中引用孔子的两句话,都分别做了阐释,以切合论证的需要。
(1)引用恰当材料,论证观点。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高尔基有言:“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笛卡儿屈从于神学的权威,就不会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
辉煌的成绩;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伽利略不会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就不会揭开物体运动的秘密;如果没有怀疑精神,钟南山院士就不会质疑医学权威认为的非典病毒为衣原体病毒,就不会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怀疑精神对于治学就如氧气之于生命,失去了怀疑,学问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
①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支撑观点?
本段文字紧紧围绕“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的观点展开论证。引用高尔基的名言,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列举出笛卡儿、伽利略、钟南山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观点。
②你还能补充一个恰当的材料来论证本段的观点吗?
如袁隆平质疑“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理论发明杂交水稻,爱因斯坦怀疑牛顿经典物理学而创立“相对论”。
(2)深入分析材料,阐述观点。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范仲淹少年读书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幼时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流浪多年,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期间生活艰苦。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①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证明观点?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贫困是一笔财富”,作者一连列举了四个杰出人物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②小组交流:这段文字的不足之处是什么?请对这段文字进行修改。
不足之处在于堆砌材料,缺乏分析,因而材料成了僵硬的陪衬,难以使人信服。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范仲淹少年读书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幼时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流浪多年,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期间生活艰苦。这些历经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正是这贫瘠的土壤使他们顽强生长,坚韧不拔,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成功之花。由此看来,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向上。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范文展示: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磨难,能历练人生》选段
修改: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语段经过修改后,结合不同人物的不同背景,加以适当的分析,加强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下面的语段中,论点和论据间缺少了什么?请修改。
小试牛刀
方法归纳
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因此材料与观点之间须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如果材料和观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则会出现论证不合理的问题。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分析,阐明材料与观点的关联,才能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人信服。
常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或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3.要选择适当的论证方法。
初学写作议论文,常常简单地采用观点加例子的论证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实际上,除了讲道理和摆事实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写作中,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敬业与乐业》
举例论证:
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
道理论证:
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
对比论证:
“凡做一件事……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结果自己害自己”
比喻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
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属性 以“喻体”去证明“本体”,属性不同,有某一个相似点 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主体和客体相似点越多,类比的结论越准确
基础不同 比喻,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
类比推理,客观真实
效果不同 说理的形象和具体化 逻辑性和严密性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如在《怀疑与学问》中,作者从国难危机时各地的口头消息不一定可靠,不应当随便相信,推导出做学问也是如此,要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怀疑精神。这样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采用类比论证的方式,更容易让人信服。
说说下面的五个语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它是观点+事例+议论
小试牛刀
(1)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成功的钥匙。(亮观点)牛顿抓住了上帝给他的机遇,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拿破仑抓住了展示自我的机遇,荣立战功,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彭丽媛抓住了演喜儿的机遇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演唱家……(摆事实)他们为何能收获成功 是因为他们及时抓住了机遇。如果上帝的眷顾是门,而抓住机遇的手就是打开这门的钥匙。让我们抓住机遇,推开那扇成功之门吧!(作议论)
(2)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星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比喻论证
(3)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了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争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了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 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4)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5)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道理上反面论证)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正面比喻论证)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比喻论证)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段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正面道理论证)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正面事实论证)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①总分总式——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请回顾《敬业与乐业》的论证思路,绘制思维导图或列提纲。
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分论点
有业
敬业
乐业
敬业即责任心,
乐业即趣味
总
分
总
4.论证结构要合理,思路要清晰。
可以先写提纲,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②并列式——横式结构
“首先”
“其次”
“再次”
中心论点
多角度的观察、分析、认识事物
事物的性质
事物的特点
并列
③递进式——纵式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要敬业”
何为敬业
为何要敬业
怎样才是敬业
总结
纵向思维
逐层深入
④对照式——鲜明有力
突出论述其中的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要有业”
有业之必要
“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正
反
烘托、陪衬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
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1)探究下文结构模式,并说说其好处。
环境不是成长的决定因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的确,环境对事、物、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但我认为,一个人是“赤”是“黑“全在于个人本身的素质,环境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
古往今来,大凡成大业者,都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摆脱环境的束缚。
你看,那个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那个“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朝廷,仍能洁身自好,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誓言。
小试牛刀
屈原,他向世人证明:近朱者不一定就赤,近墨者也不一定就黑,能否洁身自好全在自己。
再看,那个梦游天姥山,畅游祖国山水的青莲居士——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他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磨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做人的宗旨。
如果说,环境决定着一个人,那么,中国历史上将失去一个敢怒敢言、不畏权贵、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同样,李白也向世人证明是“赤”还是“黑”皆在于自己。
或许屈原、李白离我们有些远,那再来看看鲁迅——一个“以笔代刀”,清醒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文豪。现实并没有让鲁迅埋没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他对中国的警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用呐喊唤醒黑夜中的人们。
古今中外,大凡成大业者,都向世人证明同一个道理:“赤”或“黑”全在于“己” 。
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环境不能决定人的成长,个人的‘赤’或‘黑’全在于自身”展开论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篇即点明观点,接着列举古今中外人物的事例,在简要的分析中进一步证实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点题且照应开篇。整篇文章结构严整,逻辑严密,事例充分,论证合理。
师生互评
(2)给《理想的阶梯》拟提纲
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引论
分论点一: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论据:马克思读书,诺贝尔实验(详)
分论点二: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论据:富兰克林、鲁迅的名言(略)
巴尔扎克勤奋写作、朱自清的匆匆(详)
分论点三: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论据:伽利略、布鲁诺、华罗庚、道尔顿、爱因斯坦(略)
高尔基(详)结合现在青年实际论述
总结论点: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
本论
结论
(3)给《读报有益》拟提纲
读报有益
引论:
提出问题
本论:
(为什么读报有益)
读报能了解天下事
读报能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作风
分析问题
结论:
(怎样读报)
读报要有选择性
读报要泛中有精
读报要重借鉴
解决问题
论证要合理
观点一致,逻辑严密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可采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
论据典型有力
使用论据支撑论点;分析论据,深入阐述观点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
论证是使用事实和道理对观点进行证明,必须符合生活常识和逻辑规律
保持观点一致的方法是避免混淆或偷换概念。
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实践写议论文做到论证要合理
1. 观点前后统一
回顾前课
议论文的观点一旦确立,必须保持前后一致,避免混淆或偷换概念。例如,论点是“业精于勤”,论证过程中却由“勤奋”不知不觉转换成了“执着”“坚守”;或者论点是“平凡创造奇迹”,结果却只顾论证“创造奇迹需要强大的内心”“创造奇迹需要长远的目标”;等等。这些都是偏离观点的表现。
2.论据典型有力
写作议论文一定要精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证明论点,以增强说服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
(1)论据要准确可信;
(2)论据要典型,有代表性,能充分证明论点;
(3)论据要新颖,给读者以新鲜感;
(4)论据要精练,特别是事实论据要以概述为主。
3.推理过程严密
分析材料时要充分阐明材料与观点的关联。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证明和推理的过程要严密,经得起推敲,不能出现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等逻辑错误。例如论点是“我们要学会自立”,论证时由“民族要自立”说到“个人要自立”再说到“家庭要自立”,就不符合逻辑顺序。
4.论证方法恰当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在论证观点时要根据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若写驳论文,则可以直接批驳(包括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式),也可以间接批驳(通过提出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并从正面论证其正确性,从而驳倒对方论点),还可以立驳结合。
为了使论证的结构合理,可以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5.论证结构合理
一 《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350字左右。
1.可以用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论证题目中的观点。
2.要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的“观点+材料”。
提示:
写作实践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提出观点
举例论证(陈寅恪等人事例)、道理论证(名人名言等)……
选择论据
观点统一、逻辑严密;明确联系,深入阐述
展开论证
思维导图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①
【大学问家陈寅恪读了大量的书,却不尽信书,前人说的,大人物写的,陈寅恪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加以求证、确认。正是这种不唯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②
①引用大科学家李四光的名言,十分有说服力。
②先举大学问家陈寅恪不唯书、不迷信的例子,证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
亮点批注
例文评点
【五年级小学生聂利,偶然发现蜜蜂不靠双翅振动依然可发出“嗡嗡”声,于是她对书本上“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观点提出疑问。经过反复实验,聂利认定,蜜蜂真正的发声器应该是双翅根部下的两个小黑点,并撰写出科学小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虽然她的这一观点并未得到专家的认可,但是这种大胆怀疑的精神却鼓励了许多向学的人。】③
③再举小学生聂利的例子,贴近生活,更能引起读者兴趣。
名师总评:这段文字紧紧围绕“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展开论证,事实与道理相结合,选取大学问家和小学生的事例,典型全面,有理有据,思路清晰,令人信服。
二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1.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提示:
定论点
正面立论:知足常乐。
反面立论:知足者未必常乐/不知足者也常乐。
选论据
可以是典型事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明思路
①观点明确:开头或结尾点明观点。
②论证合理:设分论点,层层深入。
③对材料进行分析。
思维导图
例文评点
知足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①
①以优美的语言巧妙地引入话题。
不知足常悲。②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只会令自己郁闷,自寻烦恼。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来的快乐。即使后来
②分论点一:不知足常悲。
成功地拥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乐的,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放下亲情、友情,等到后来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再也找不回来了,因此他们只能空悲叹。③
③引用论证,引用俗语论证分论点。
知足常乐。④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经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满意。“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
④分论点二也即中心论点:知足常乐。
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话,即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徘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⑤
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怎么会不快乐呢?⑥
⑤举例论证,举唐伯虎、纳兰容若、苏轼、柳三变等人的事例,论证“知足常乐”的观点,说服力强。
⑥结尾运用反问,引人深思。
本文作者为阐述自己“知足常乐”的观点,选取了唐伯虎、纳兰容若、苏轼、柳三变等人的诗词或事迹作为事例,论据充分,说服力强。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巧妙地把这一论点一分为二,“不知足常悲”与“知足常乐”形成正反对比,前者采用推理分析,非常透彻、到位;后者则多用举例论证,列举多位古代名人的事例,例证丰富。全篇结构安排合理,逻辑严密而又富有变化。
师生互评
三 中国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1.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
2.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
3.根据你的观点和材料列一个提纲,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论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
提示:
驳论文写作方法:
驳论文写作思路:
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
思维导图
例 文 简 析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训流传千年,常被用来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但细细思索,这种观点未免过于简单。它像是一道枷锁,束缚了我们对人性光辉的认知,也低估了人类超越环境、改变环境的潜能。 →开篇点题,指出“近墨者黑”的局限性,为下文论述奠定基调
例文评点
例 文 简 析
翻开历史长卷,处处可见超越环境的伟岸身影。文天祥身陷囹圄,面对威逼利诱,依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却在狱中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这些身处逆境却依然坚守信念的典范,无不证明人的精神力量可以超越环境的限制。 →列举文天祥、司马迁的史实例证,论证精神力量可以超越环境
例 文 简 析
环境对人的影响固然存在,但绝非决定性的。屈原被放逐江南,却创作出《离骚》这样的不朽诗篇;苏轼屡遭贬谪,却在逆境中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诗句。这些文人墨客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决定一个人高度的,不是所处环境的好坏,而是内心的精神境界。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人的品格同样可以在逆境中愈发高洁。 →以屈原、苏轼为例,说明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品格,类比莲花更显形象
例 文 简 析
放眼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摒弃“近墨者黑”的消极观念。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创办女子高中,改变了数千名山区女孩的命运;黄文秀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回到家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些新时代的楷模,不仅没有被环境同化,反而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环境。他们的事迹启示我们:与其被动接受环境影响,不如主动担当,成为改变环境的力量。 →联系现实,用张桂梅、黄文秀的事迹,展现新时代榜样改变环境的力量
例 文 简 析
环境如同土壤,而人的精神则是种子。再贫瘠的土地,只要有顽强的生命力,也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相信人性的光辉,相信精神的力量。让我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实际行动证明:人不仅可以超越环境,更能改变环境。 →总结全文,以土壤与种子作比,呼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篇作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即点明“近墨者黑”观点的片面性,迅速切入主题,奠定反驳基调。接着从历史人物、当代楷模等不同维度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升华,逻辑连贯,环环相扣。
师生互评
本课结束
同学们,本节课老师带大家以本学期所学的议论文为例,分析了什么是合理的论证,明确了怎样做到论证的合理。在明确方法之后,又进行了写作实践,并给了样例示范。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形成一篇材料使用合理、论证方法得当、思路清晰的议论文。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提高思维品质。
课下作文(任选一)
2.“天才出自于勤奋”是很多人都认同的一个观点,请同学们围绕这个观点,寻找恰当的论据,试着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张栻)
释义:巧于议论别人的人,很少省察自己。
②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
释义:品德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来苛求别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论证要合理
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
论证结构要合理,思路要清晰
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