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一(下)质检历史试卷(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一(下)质检历史试卷(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09:3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一(下)质检历史试卷(三)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在古代埃及,尼罗河每年的泛滥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但也需要进行精确的水利管理,以控制洪水和分配水源。因此,古埃及人修建了复杂的水利系统,包括堤坝、运河和蓄水池。在当时,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集体协作。这一现象(  )
A. 突出了地理因素的决定作用 B. 显示了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
C. 揭示了王权强化的现实需求 D. 体现了高超的工程营造技术
2.在波斯帝国时期,大流士一世推行了行省制度,并任命地方总督(萨特拉普)管理各行省。为了巩固统治,大流士还从各地选拔官员,包括波斯贵族和地方精英,甚至允许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参与行政管理。这一政策(  )
A. 推进了波斯帝国的民族平等 B. 推动了波斯政治中的民主化
C. 扩大了波斯帝国的统治基础 D. 提升了波斯帝国的君主集权
3.在12世纪的法国,国王路易六世开始实施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即通过城市特许状赋予城市自治权,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力,同时也赋予了城市市民更大的自主权。这种“新的政治制度”(  )
A. 打破了封建制度对法国的控制 B. 推动了法国的民主制度的发展
C. 旨在抵制封建领主对城市自治的干预 D. 为法国的社会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日耳曼部落的入侵,社会陷入动乱,许多自由农民为了安全和经济保障,不得不依附于地方领主,即把自己的农田交给领主。他仍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过是成了领主的佃农,成为他们的附庸。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封建关系下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性 B. 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C. 罗马法律体系的彻底崩溃 D. 城市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5.印度莫卧儿帝国苏丹阿克巴在对待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时,只要他们愿意宣誓效忠并接受帝国的统治,就可以保留其贵族身份和领地管理权。此外,阿克巴推行宗教宽容政策,允许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基督教徒保留原有信仰,并按照当地习惯征收赋税。他还废除了对非穆斯林征收的人头税,以促进社会和谐。莫卧儿帝国皇帝阿克巴的这些举措(  )
A. 利于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B. 旨在缓和国内民族与宗教矛盾
C. 削弱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 D. 体现了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6.有学者指出:在古代玛雅文明中,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玛雅人能够精确预测天文现象并制定复杂的历法。然而,玛雅人在金属工具的使用和交通工具的制造方面却相对落后,长期依赖石制工具和人力运输。该观点意在说明玛雅文明(  )
A. 落后于同时期其他文明 B. 科学技术呈现畸形发展
C. 呈现出封闭孤立的特点 D. 体现了宗教信仰的功能
7.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集权政府提供了最初的资金和支持,但后续的探险和殖民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私人冒险家和商业公司的参与。这些私人力量的加入,推动了新航路的扩展和殖民地的建立。这反映了(  )
A. 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B. 商业资本的推动作用
C. 欧洲殖民格局的变化 D. 人文主义思想的激励
8.在17世纪前的西欧,糖的价格曾用一定量的金和银来衡量。17世纪时,糖从奢侈品逐渐变为普通商品。糖的价格大幅下降,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糖的过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 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变化
C. 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D. 价格革命推动商品价格变化
9.14世纪中期,薄伽丘小说中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直接挑战了古典拉丁文化,积极倡导市民社会风俗。其小说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中,实现了对市民阶级价值观念的人文关怀。其小说特点形成的根源是(  )
A. 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B.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资产阶级的新文化需求 D. 意大利文化教育的发展
10.近代欧洲一位学者曾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他对当时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他的思想启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可见他(  )
A. 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 B.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C. 强调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是人民主权的捍卫者
11.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英美法各国因自身的经济、传统、国情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政体。对这些政体的运行机制,理解正确的是(  )
A. 法国总统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 B. 美国总统不能制约国会的权力
C. 法国是典型的责任内阁制国家 D. 英国议会中心原则受严重破坏
12.法国大革命前,法语存在多种方言和地区性语言习惯。大革命期间,政府大力推广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标准法语。1794年,成立法兰西研究院,对法语的语法、词汇和拼写进行统一规定。这个变化(  )
A. 推动法国文化的一元化发展 B. 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
C. 顺应了法国民主共和的需求 D. 适应提升国民政治素养需求
13.17~18世纪,英格兰的王公贵族创建科学社团“皇家学会”,社会上层慷慨资助科学研究,科学家逐渐成为中产阶级青睐的时髦职业。民间对科学技术兴趣浓厚,组织读书会,发展社团。英国政府认为这些社团是国家的知识宝库,给予鼓励和支持。据此可知(  )
A. 英国政府对科技给予了足够重视 B. 工业革命获得社会各界普遍支持
C. 贵族的地位对科学发展举足轻重 D. 对科技重视利于转化为经济效益
14.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揭示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如居住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童工问题严重等,同时表达了工人阶级想要改变社会现状的迫切心声。这反映出(  )
A.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B. 无产阶级建立政党迫切性
C.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D.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15.“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材料所体现的问题,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是资本主义列强对其他国家地区的控制奴役
B. 建立起了一种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
C. 客观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近代化
D. 有利于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16.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阐述:“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对“新阶段”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进行以民族独立、民主自由为目标的斗争 B. 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
C. 亚洲被殖民国家和欧洲无产阶级联合反帝 D. 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各城邦虽然政治上独立,但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例如,为了纪念太阳神阿波罗,希腊人每隔四年在德尔斐举行一次盛大的皮提亚赛会。德尔斐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城邦的希腊人聚集于此,参加音乐、诗歌和体育比赛。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城邦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统一性。
——摘编自[英]罗宾 奥斯本《古希腊文明》
材料二(雅典)民主活动的范围比过去大大扩大了……这套体系也体现了雅典为现今许多学者称为“极端民主制”的基本原则。……仅自由民中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权……而且,这种民主权利本身有时也流于形式,失之过滥;公民大会往往在一些别有用心之徒的煽惑之下,通过了一些怀有偏见的错误决议,伤及无辜,扼杀了新的思想。所以雅典民主政治始终只是意味着社会上一少部分成员的政治权利,存在着无可逾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各城邦的关系,指出德尔斐遗址在当时的地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城邦被排除于公民权之外的人员构成。雅典民主政治“无可逾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体现在哪几个层面?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亚欧大陆的农耕文明以种植小麦和水稻为主,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随后向周边地区扩展,形成了多个古代文明中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这些地区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和庞大的帝国。古代农耕地区的闭塞状态逐渐被打破,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然而,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闭塞状态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尤其是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农耕文明与贸易网络》
材料二从 1500年至1800年,是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时期。欧洲人通过航海探险,将贸易网络扩展到全球,但这一时期的经济活动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对内陆的开发有限。尽管洲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但与19世纪相比,贸易量仍然较小。这一时期是欧洲从区域性强国向全球霸权过渡的重要阶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从分散到整体》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世界文明扩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航海时代”的时代特征。(不能抄写原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班上一兴趣小组围绕“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展开问题探究,收集了以下部分材料:
材料一英国作家查尔斯 狄更斯18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艰难时世》中描写道:“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怎么也直不起身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脑袋。”
材料二下表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刑事犯罪数目统计(根据英国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数据摘录)。
1805年 4605起
1815年 7898起
1825年 14437起
1835年 20731起
1842年 31309起
——摘编自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 19世纪30年代考察英国的曼彻斯特(世界“棉都”),评论说:“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摘编自托克维尔《英国及爱尔兰游记》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并说明理由。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评论的看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自拟论题,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为保证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人们需要修筑坝渠、运河、蓄水池,而修建这类大型工程需要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这体现了对于王权强化的现实需求,C项正确;“地理因素的决定作用”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农业对强大社会组织能力的需求,而非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高超的工程营造技术,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各地选拔官员,包括波斯贵族和地方精英,甚至允许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参与行政管理,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进而扩大帝国统治基础,C项正确;
在奴隶制社会,“民族平等政策”难以推行,排除A项;
波斯帝国是奴隶社会,无法体现其民主化,排除B项;
这一做法强调帝国扩大统治基础,而非“君主集权”,且这一做法不能直接得出“君主集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法国的一些市镇获得一定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为其日后社会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D项正确;城市特许状制度确实削弱了封建领主的局部权力,但并未“打破封建制度对法国的控制”,封建制度在法国仍占主导地位,直到近代才被彻底推翻(如法国大革命),该选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城市自治权赋予市民更多自主权,但这不等同于“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发展”。民主制度是近代产物,涉及普选、代议制等概念,而中世纪的城市自治仅限于特定阶层(如商人、手工业者)的有限自我管理,并未建立现代民主框架,排除B项;该制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国王授予特许状,让城市直接效忠王权,从而“抵制封建领主对城市自治的干预”。题干中“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力”和“赋予城市市民更大的自主权”直接体现了这一意图,符合历史事实,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4.【答案】B
【解析】农民依附领主的现象是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欧社会为应对战乱、重建秩序的必然产物。它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庄园经济的形成,标志着西欧从古典文明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这一过程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自我调整的结果,体现了封建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B项正确;封建关系中,农民(附庸)需向领主承担劳役、赋税、军事支持等义务,而领主仅提供有限保护与土地使用权。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权利与义务并不“均衡”,排除A项;罗马法律体系在中世纪并未“彻底崩溃”,且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中世纪早期西欧城市普遍衰落,商品经济萎缩,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依附领主的行为属于庄园经济下的土地依附关系,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封建社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封建社会,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只要他们愿意宣誓效忠并接受帝国的统治,就可继续维持自己的贵族身份……在对待异教徒时,阿克巴不仅保留他们原有信仰,还按照当地习惯来征收赋税”可知,莫卧儿帝国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体现了统治政策的实用性和灵活性,D项正确;
伊斯兰教创立于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中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而非缓和矛盾,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削弱,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玛雅文明天文学和数学发展水平高,而金属工具和交通工具制造落后,这表明其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发展不均衡,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特点,B项正确;
题干中并没有将玛雅文明与同时期其他文明进行全面比较,仅提及了玛雅文明自身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出落后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结论,排除A项;
新航路开辟前,玛雅文明因其地理位置呈现封闭孤立状态,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材料主要强调玛雅文明天文、数学科学技术发达,未涉及宗教信仰的功能,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玛雅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玛雅文明,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私人冒险家和商业公司的参与”“推动了新航路的扩展和殖民地的建立”可知,新航路开辟中,商业资本通过投资探险、垄断贸易获取巨额利润,成为殖民扩张的核心动力,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发展中商业资本的关键角色,商业资本对殖民扩张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
材料强调私人资本参与殖民活动,未直接涉及封建制度,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欧洲殖民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未提及思想激励,而是强调经济动力,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欧的糖从一度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商品,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商业革命,使得欧洲市场上商品种类、数量增多,极大地丰富了西欧的糖类供给,使得糖的地位下降,这反映了商业革命对西欧传统市场的冲击,C项正确;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往往是在商品供应等情况发生改变之后,才会相应调整消费选择。如果没有糖的供应大量增加等情况,仅消费观念变化,很难直接让糖的价格大幅下降且出现过剩,排除A项;商业格局变化涉及贸易路线、商业中心转移等多方面,但它没有像商业革命那样全面且直接地涵盖因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市场、贸易规模等变化对商品(如糖)的影响,排除B项;价格革命主要是指由于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而题干中糖价格是大幅下降,并非物价普遍上涨的表现,与价格革命推动商品价格变化的情况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9.【答案】B
【解析】薄伽丘的《十日谈》创作于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当时正值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随着地中海沿岸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壮大,他们需要反映自身生活与价值观的文化作品,薄伽丘小说中对市民社会风俗的倡导和对封建教权的批判,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B项正确;
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是薄伽丘作品的特点和影响,但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排除A项;
资产阶级的新文化需求虽直接推动文学创作,但其本质仍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决定,排除C项;
意大利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但并非市民阶级价值观形成的根本动力,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该学者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其思想主张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符合人民主权捍卫者的特征,D项正确;
题干涉及启蒙运动,无关文艺复兴,排除A项;
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等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
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主张以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英美法各国因自身的经济、传统、国情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政体,法国总统被赋予很大权力,包括可以解散议会,A项正确;
美国在分权制衡原则下,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有权否定国会的立法,排除B项;
法国不是典型的责任内阁制,而是英国,排除C项;
英国议会权力中心的原则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法国大革命时期政府对语言的统一和标准化,说明政府意在加强对民众语言文化的统一和普及,以增强民众对国家语言文化及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B项正确;
语言的统一和标准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并非取消其他地方文化实施文化的一元化,排除A项;
题干不体现政治发展的主流趋势,1875年法国才以微弱优势走向民主共和,排除C项;
语言变化主要涉及文化教育发展,提升文化素养,而不是政治素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17—18世纪英国政府和民间各界对科学技术都比较重视,使英国的自然科学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助推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高了生产力,即推动了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英国政府对科技给予了足够重视,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现象,“足够重视”程度夸大,排除A项;
题干不涉及社会各界对工业革命的态度,且工业革命1765年开始,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各界对科学技术都比较重视,而非贵族的地位对科学发展举足轻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现代科学技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现代科学技术,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工人阶级在悲惨状况下,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愿望,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A项正确;
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40年代初,工人运动最迫切的要求是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B项;
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从材料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和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两部分联系为一个全球体系,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这一体系给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是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控制世界大多数国家地区的极不合理的世界秩序,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列强对其他国家地区的控制奴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客观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近代化,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有利于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系列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构成世界革命风暴的新源泉,宣告帝国主义的又一掘墓人崛起和欧洲无产阶级进入联合反帝统一战线的新阶段,C项正确;
“民族独立、民主自由”体现了“亚洲觉醒”的斗争目标,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
《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排除B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刚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亚洲的觉醒,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亚洲的觉醒,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7.【答案】【小题1】关系:彼此分立,又保持密切联系;有共同信仰,共同参加运动会。地位:古希腊圣地;体育竞技中心
【小题2】构成: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或“外邦人”)。层面: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参政方式
【解析】(1)关系:根据材料“古希腊各城邦虽然政治上独立,但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可知,彼此分立,又保持密切联系;根据材料“为了纪念太阳神阿波罗,希腊人每隔四年在德尔斐举行一次盛大的皮提亚赛会。”可知,有共同信仰,共同参加运动会。地位:根据材料“德尔斐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城邦的希腊人聚集于此,参加音乐、诗歌和体育比赛。”可知,古希腊圣地;体育竞技中心。
(2)构成:根据材料“仅自由民中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权”及所学可知,雅典的公民是本城邦成年男子,因此非公民主要包括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或“外邦人”)。层面:根据材料“仅自由民中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权”可知,民主范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是奴隶制民主,因此民主性质有局限性;根据材料“公民大会往往在一些别有用心之徒的煽惑之下,通过了一些怀有偏见的错误决议,伤及无辜,扼杀了新的思想。”可知,参政方式。
故答案为:
(1)关系:彼此分立,又保持密切联系;有共同信仰,共同参加运动会。地位:古希腊圣地;体育竞技中心。
(2)构成: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或“外邦人”)。层面: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参政方式。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趋势:由基本独立发展到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原因:生产力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帝国扩张及其政治统治;人口迁徙和商业贸易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发展
【小题2】时代特征: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欧洲人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商业贸易发展,但规模有限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古代农耕地区的闭塞状态逐渐被打破,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然而,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闭塞状态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尤其是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及所学可知,由基本独立发展到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原因:根据材料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这些地区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和庞大的帝国。”及所学可知,生产力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帝国扩张及其政治统治;根据材料一“亚欧大陆的农耕文明以种植小麦和水稻为主,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随后向周边地区扩展,形成了多个古代文明中心。”及所学可知,人口迁徙和商业贸易发展;根据材料一“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闭塞状态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尤其是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及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发展。
(2)根据材料二“从1500年至1800年,是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时期。欧洲人通过航海探险,将贸易网络扩展到全球,但这一时期的经济活动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对内陆的开发有限。”可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欧洲人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二“尽管洲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但与19世纪相比,贸易量仍然较小。”可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商业贸易发展,但规模有限。
故答案为:
(1)趋势:由基本独立发展到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原因:生产力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帝国扩张及其政治统治;人口迁徙和商业贸易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发展。
(2)时代特征: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欧洲人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商业贸易发展,但规模有限。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第一问结合世界文明扩展的趋势和原因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9.【答案】【小题1】史料价值:材料一《艰难时世》是小说,属于二手史料。理由:它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社会问题、城市环境污染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文学作品带有主观色彩和艺术加工,要与实物史料和一手文献相考证进行使用。史料价值:材料二是英国政府官方统计数据,属一手史料。理由: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代英国的犯罪率及社会矛盾、社会治理等问题有重要史料价值
【小题2】看法:托克维尔的评论反映了工业革命影响的复杂性(双面性),比较客观(或作者从曼彻斯特看到了工业化带来的“文明”与“野蛮”并存的双重性,比较客观)。首先,作者赞扬曼彻斯特的繁荣,作为世界“棉都”有发达的工业及交通运输和快速的城市化,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另外考察中,作者也看到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工厂里残酷的压榨使“文明人”变成了“野蛮人”等现象。
总之,作者揭示了工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人文主义灾难,值得深思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由材料“英国作家查尔斯 狄更斯18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艰难时世》”及所学可知,材料一《艰难时世》是小说,属于二手史料。由材料“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怎么也直不起身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脑袋。”及所学可知,它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社会问题、城市环境污染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文学作品带有主观色彩和艺术加工,要与实物史料和一手文献相考证进行使用。由材料“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刑事犯罪数目统计(根据英国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数据摘录)”及所学可知,材料二是英国政府官方统计数据,属一手史料。由材料“下表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刑事犯罪数目统计(根据英国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数据摘录)”及所学可知,它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代英国的犯罪率及社会矛盾、社会治理等问题有重要史料价值。
(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由材料“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可知,托克维尔的评论反映了工业革命影响的复杂性(双面性),比较客观(或作者从曼彻斯特看到了工业化带来的“文明”与“野蛮”并存的双重性,比较客观)。由材料“棉都”“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及所学可知,作者赞扬曼彻斯特的繁荣,作为世界“棉都”有发达的工业及交通运输和快速的城市化,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由材料“污秽的阴沟”“肮脏的下水道”“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可知,作者也看到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工厂里残酷的压榨使“文明人”变成了“野蛮人”等现象。最后,总结升华,作者揭示了工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人文主义灾难,值得深思。
故答案为:
(1)史料价值:材料一《艰难时世》是小说,属于二手史料。理由:它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社会问题、城市环境污染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文学作品带有主观色彩和艺术加工,要与实物史料和一手文献相考证进行使用。史料价值:材料二是英国政府官方统计数据,属一手史料。理由: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代英国的犯罪率及社会矛盾、社会治理等问题有重要史料价值。
(2)看法:托克维尔的评论反映了工业革命影响的复杂性(双面性),比较客观(或作者从曼彻斯特看到了工业化带来的“文明”与“野蛮”并存的双重性,比较客观)。首先,作者赞扬曼彻斯特的繁荣,作为世界“棉都”有发达的工业及交通运输和快速的城市化,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另外考察中,作者也看到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工厂里残酷的压榨使“文明人”变成了“野蛮人”等现象。
总之,作者揭示了工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人文主义灾难,值得深思。
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0.【答案】示例:
论题: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多彩(或世界古代文明在交流中发展)。
阐述:世界古代文明在产生的过程中,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各区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多元特征。如在大河流域兴起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同为大河文明,但又各有特色。在爱琴海兴起的古希腊文明,成为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世界古代各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贸往来、人口迁徙、军事征服、国家统一等途径逐渐加强了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吸收,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更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成就。比如通过古代丝绸之路罗马帝国和汉朝之间的交流丰富了彼此的经济和文化;亚历山大在武力征服中建立统一的帝国,推动希腊文化向东传播;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列举世界古代文明交流的其他史实均可说明)
总之,多姿多彩的世界古代文明,在相互的交流学习、借鉴中,推动了文明的新发展,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进步性作出重要贡献。
【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世界。首先,设问是围绕着“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写一篇小论文。根据材料“公元1-2世纪,希腊神话的半人半马兽”“罗马身着丝绸外衣的美娜德”及所学可得出论题: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多彩(或世界古代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具有多元性特征;大河流域兴起的文明;海洋文明的产生;古代各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交流;文明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吸收;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用等方面阐述说明。最后,总结升华,多姿多彩的世界古代文明,在相互的交流学习、借鉴中,推动了文明的新发展,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进步性作出重要贡献。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多彩(或世界古代文明在交流中发展)。
阐述:世界古代文明在产生的过程中,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各区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多元特征。如在大河流域兴起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同为大河文明,但又各有特色。在爱琴海兴起的古希腊文明,成为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世界古代各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贸往来、人口迁徙、军事征服、国家统一等途径逐渐加强了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吸收,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更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成就。比如通过古代丝绸之路罗马帝国和汉朝之间的交流丰富了彼此的经济和文化;亚历山大在武力征服中建立统一的帝国,推动希腊文化向东传播;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列举世界古代文明交流的其他史实均可说明)
总之,多姿多彩的世界古代文明,在相互的交流学习、借鉴中,推动了文明的新发展,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进步性作出重要贡献。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