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海南省海口市某校高一(下)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海南省海口市某校高一(下)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09: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海南省海口市某校高一(下)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3分。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德智体美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三大改造”时期,提出要培养积极参加社会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四有”新人理论。十八大后,党和国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教育(  )
A. 注重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 B. 适应了巩固政权的需要
C. 旨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D. 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2.在某次国际会议的最后一天,美国副国务卿史密斯走近周恩来诚恳地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你们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希望不管朝鲜也好,越南也好,都要能恢复和平。”该会议上,中国(  )
A. 推动着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B. 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
C.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3.如图为1978~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据图中数据变化可知(  )

A. 1978~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有限
B. 1985~1990年经济增长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2000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D.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4.中国“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座城市,开行列数从2012年的42列增加到2021年的15183列,一改往日搭载货物“去多回少”的局面,重点枢纽间去程和回程开行数量基本实现双向均衡。“中欧班列”的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一带一路”倡议及实施 B. 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 D. 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
5.1973年10月,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议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杂交水稻大协作组发言,宣布在全体协作人员的参与下,籼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1976年,全国籼型杂交稻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普遍增产两三成,这一事实表明(  )
A. 科教战线已经开始拨乱反正 B. 科研工作未受“左”倾错误的影响
C. 中国科技水平有了较大进步 D. 中国科研有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6.关于农业的起源众说纷纭,西方学者贝廷杰认为是源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也有学者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的;还有学者认为是竞争宴享的结果;另有富裕采集说、社会结构变迁说等等。据此可知(  )
A. 学者能力的高低导致观点的差异 B. 历史研究具有多元视角
C. 历史研究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D. 历史研究深受时代影响
7.复活盘是世界古代著名的容器,盘上绘有象形文字,每个字都用方格或环形花纹圈了起来,里面的图案或像人,或像鸟兽,或是一些圈圈点点;削发的玉米神从龟背中升起,神的旁边有两个人被认为是玉米神的儿子,一个正在协助玉米神,另一个正向玉米神致敬。这一容器可用于研究(  )
A. 古代埃及文明文字的发展 B. 玛雅文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C. 阿兹特克发达的农业生产 D. 古代美洲借鉴亚洲农耕技术
8.1602年,荷兰的大商人集股组成海外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公司从政府那里得到了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广阔区域的贸易垄断权。公司有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由此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  )
A. 一度垄断了世界贸易 B. 成为殖民侵略的先行者
C. 拥有了部分国家职能 D. 确立了荷兰的殖民霸权
9.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如荷兰的巴伦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断 B. 欧洲商业危机急需得到解决
C. 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 D. 葡萄牙贸易垄断面临着挑战
10.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一文中写道:“(1861年后的俄国)国家完全保持了自己的收入,把相当大的一部分支出转嫁给省和县,省和县为了弥补支出便征收新的捐税,而俄国的惯例是上层阶级几乎不纳税,农民几乎交纳全部捐税。”该论述(  )
A. 揭示了农奴制下农民的处境 B. 指明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出路
C. 阐明了俄国改革的不彻底性 D. 表明中央放宽了对地方控制
11.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 授予北尼日利亚的治权 B. 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 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 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12.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13.如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读漫画揭示出(  )
A. 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 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 D. 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14.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海洋战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大致经历了以下变化:由建立强大的海军转变为建设海洋强国,由近岸防御发展到远洋护卫,由维护国防安全转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由提倡“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转向提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海洋开发与管理也日臻成熟和全面。以上海洋战略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
A. 原则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B. 中国已跻身世界一流强国
C. 国际形势影响国家战略 D.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努力
15.1347年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经地中海各港口传到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格兰等国。14世纪的100年间,黑死病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人们发现死亡如影随形,信仰没办法驱走疫病。这场危机(  )
A. 增强了基督教会的权威 B. 威胁了欧洲民众的健康
C.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D. 促进了防疫及医学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新中国成立以来,户籍管理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中国实行粮油棉布等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户籍管理和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开始纳入国家计划之内。1955年,国务院颁发文件,确定“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作为人口统计指标。个人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工作,必须向相关部门申请。离开本人户口所在地的人没有粮食配额、单位住房、或者公费医疗。
——摘编自萧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198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1985年,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颁布实施。1997年,国务院出台文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摘编自白阳等《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史回眸》
材料三:
表农村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分布比例(%)
年份 农林牧渔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 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 其他非农行业
1985 81.9 7.40 3.05 1.17 1.25 5.25
1990 79.4 7.69 3.62 1.51 1.65 6.17
1995 71.8 8.82 4.89 2.18 2.60 9.72
2000 68.4 8.57 5.61 2.44 3.65 11.3
——摘编自 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户籍管理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管理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路开通后,西方人在丝绸贸易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旧有的丝路外,更新了若干新卖区。在亚洲方向,葡萄牙自 1557年占领澳门后,便操纵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蚕丝贸易将近一个世纪;在美洲方向,西班牙殖民者扮演了重要角色。1565年,“圣巴布洛号”从宿务驶往墨西哥,标志历时250年之久的“大帆船贸易”启航,此洲际贸易是以马尼拉为转运站,西连美洲、东接中国,并延伸及欧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国际商道。由于美洲和欧洲市场的需求,中国丝品脱颖而出,与美洲白银一并成为转运货物的最大宗,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演出了一幕丝绸流向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货物对流的大剧,被学者称为“丝银之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
材料二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白银的主要来源地,并简要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末,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领域,英国的工联主义、法国的蒲鲁东主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等影响较大,各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工人阶级的斗争,工人运动开始由盲目自发的阶段过渡到理论指导之下的自觉斗争阶段.同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资产阶级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工人阶级利用合法权利,成立组织、参加选举、举行集会、罢工、游行等。他们在斗争中更加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长远的政治斗争目标则缺乏关心,针对政府的政治暴动十分少见。工人阶级的斗争还要求加强国际间的联合协作,出现第二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每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胜利。
——摘编自郭春生《试述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
(1) 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历史学家对“中世纪的欧洲”的部分观点
作品 观点
吴于廑《世界史 总序》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中世纪”一词只适用于西欧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
朱迪斯 M 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世纪的欧洲”,自行提出一个具体的历史观点,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以德智体美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培养积极参加社会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提出了‘四有’新人理论”等信息可知,题干中体现了新中国三个时期的教育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A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十八大后都不属于政权巩固时期,排除B项;
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排除C项;
材料中不能体现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美国副国务卿史密斯走近周恩来”“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你们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希望不管朝鲜也好,越南也好,都要能恢复和平”可知,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和中国,据材料“我们希望不管朝鲜也好,越南也好,都要能恢复和平”可知,此次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所以本次会议是日内瓦国际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的缓和,D项正确;
日内瓦国际会议召开的时间为1954年,此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
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大门的是万隆会议,排除B项;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1978年以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D项正确;
图示内容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能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并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始于1984年,排除A项;
我国到1992年才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改往日搭载货物‘去多回少’的局面,重点枢纽间去程和回程开行数量基本实现双向均衡”及所学可知,2013年中国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的倡议,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中欧班列”的发展变化正是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及实施,A项正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不涉及欧洲国家,排除C项;
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属于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并不是“中欧班列”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我国杂交水稻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表明中国科技水平有了较大进步,C项正确;
拨乱反正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A项;
当时国内环境还处于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泛滥,国内环境不稳定,对袁隆平等人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中我国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及所学新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农业起源,从不同角度分 得出了不同观点,表明历史研究具有多元视角,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学者能力的高低与观点差异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提及关于农业起源的观点的内容,未提及其影响,不能得出“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不同时代关于农业起源的不同观点,不能得出“深受时代影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玛雅文明中,玉米是重要的农作物,有玉米神信仰,而且玛雅使用象形文字,与材料中“象形文字”“玉米神”等文化元素高度契合,B项正确;古代埃及文明无玉米神相关内容,排除A项;阿兹特克虽有农业,但材料核心体现文化(文字、神话)与经济(玉米种植),更贴合玛雅文明,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古代美洲对亚洲农耕技术的借鉴,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玛雅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玛雅文明,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有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可知它拥有了部分国家职能,C项正确;
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垄断了海上贸易,排除A项;
殖民侵略的先行者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排除B项;
荷兰在17世纪确立的是海上霸权地位,而不是殖民霸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荷兰的殖民扩张。
本题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如荷兰的巴伦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已把控了东西贸易新航线,他国只能向高纬度地区探索新航路;英国、荷兰的做法反映的是葡萄牙贸易垄断面临着挑战,D项正确;A项中的“隔断”绝对化,排除;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欧洲已经开辟了新航路,商业危机已经得到了解决,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最短的欧亚航线”不是英荷向高纬度地区探索新航路的目的,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如荷兰的巴伦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和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信息为恩格斯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论述,“上层阶级几乎不纳税,农民几乎交纳全部捐税”表明改革并未彻底改善农民的处境,农民负担加重,改革具有不彻底性,C项正确;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排除A项;
恩格斯揭露了俄国的阶级压迫的现状,但并未给其指明正确出路,排除B项;
题干不能说明中央放宽了对地方控制,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农奴制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农奴制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可以看出,英国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是为了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B项正确;
根据材料“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北尼日利亚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并不拥有治权,排除A项;
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帮助英国当局进行殖民统治,不是强调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展,解答本题需要掌英国的殖民扩展。
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D项正确。
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 B项排除。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根据漫画中信息可知,1918年10月,一战接近尾声,英法美等国要走一条停战之路,但协约国军事最高指挥官对英美法最高统治者说“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表明这条停战之路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也预示着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的脆弱性,C项正确;
材料中福煦元帅是法国人,《笨拙》杂志虽然是英国杂志,但不能以此代表英国,没有体现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排除A项;
一战虽然具有非正义性,但漫画没有体现,排除B项;
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一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一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据题干“由建立强大的海军转变为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开发与管理也日臻成熟和全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海洋战略的变化始终以独立自主为原则,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需求和国际环境调整具体策略(如从防御到开发、从单一安全到综合权益等),体现了原则性(坚持独立自主)与时代性(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统一,A项最佳;
国际形势是影响战略调整的因素之一,但题干更强调中国在原则基础上主动适应时代的综合考量,表述不够片面,C项次佳;
同理,维护海洋权益是战略调整的目标之一,但题干所述变化包含国防、发展、合作等多维度内容,D项有一定道理;
题干未明确提到中国已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且“跻身”一词缺乏直接依据,排除B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根据“黑死病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人们发现死亡如影随行,信仰没办法驱走疫病”可知,黑死病通过瓦解中世纪宗教权威,间接推动了思想解放,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历史背景,C项最佳;
“威胁了欧洲民众的健康”是对疫情的直接描述,但属于表层现象,未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B项次佳;
14世纪疫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防疫及医学发展,但防疫制度化(如隔离措施、公共卫生体系)主要出现在16世纪后的英国,D项次佳;
黑死病暴露了教会在应对疫情上的无力,信仰未能阻止死亡,宗教权威因此受到质疑而非强化,排除A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疫病与医学成就,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疫病与医学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时代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②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③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也可以)④开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小题2】变化:对农民进城镇落户的限制逐步放开,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城乡居民逐渐实现自由流动。意义①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②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③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④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解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第一问结合建国初期户籍管理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特点:西方主导;传承与更新并存;全球性(世界性)贸易;以澳门、马尼拉为枢纽;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小题2】来源地:美洲、日本。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使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白银的依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16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海路开通后,西方人在丝绸贸易扮演着重要角色”可得出西方主导;根据材料“并在旧有的丝路外,更新了若干新卖区”可得出传承与更新并存;根据材料“此洲际贸易是以马尼拉为转运站,西连美洲、东接中国,并延伸及欧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国际商道”可得出全球性(世界性)贸易;根据材料“在亚洲方向,葡萄牙人自1557年占领澳门后,便操纵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蚕丝贸易将近一个世纪”“此洲际贸易是以马尼拉为转运站”可得出以澳门、马尼拉为枢纽;根据材料“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演出了一幕丝绸流向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货物对流的大剧”可得出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1400至1800年的中国。来源地:根据材料“1400-1800全球海上主要贸易路线图”可得出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白银的主要来源地是美洲、日本。影响:根据材料“1400一1800全球海上主要贸易路线图”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使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白银的依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说明。
故答案为:
(1)特点:西方主导;传承与更新并存;全球性(世界性)贸易;以澳门、马尼拉为枢纽;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2)来源地:美洲、日本。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使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白银的依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等。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有思想理论的指导;进入自觉斗争阶段;以合法斗争为主;重视经济利益;富有组织性;国际联合加深;取得不同程度的胜利。
【小题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完善;工人阶队伍的壮大;工人文化素质的提高;早期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从理论、阶段、方式、组织、国际联合以及结果等方面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阶级以及教训等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及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通过材料中的内容及其所学知识可将论点提炼为“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有黑暗,又孕育新的光芒”。通过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论证来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西欧的中世纪并不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中世纪的西欧在缓慢发展中孕育新的因素,承接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故答案为:
观点: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有黑暗,又孕育新的光芒。
论述:政治上,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使欧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中古后期,西欧各国,王权加强,强化中央集权,逐步走向统一,有利于西欧社会转型,促进议会兴起,孕育民主的光芒,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西欧实行庄园和农奴制,维持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独立封闭的封建经济。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城市的兴起,市民自治、市民阶层开始崛起,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孕育着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会的影响,神权至上,束缚了人性。但是中古后期大学兴起,培养人才,解放思想,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西欧的中世纪并不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中世纪的西欧在缓慢发展中孕育新的因素,承接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以及文艺复兴,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以及文艺复兴,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