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09:4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孟子 梁惠王上》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北宋张载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朝王阳明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出(  )
A. 事物之间和而不同的平衡状态 B. 大变革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C.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追求 D.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2.北魏时期,云冈、龙门石窟中佛像的服饰与面容逐渐汉化。唐朝禅宗六祖慧能提出“顿悟成佛”,将印度佛教的繁琐戒律转化为契合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简约修行方式。由此可知(  )
A. 华夏文明正统地位得到彰显 B. 三教并行的态势形成
C. 思想统一推动了佛教本土化 D.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3.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下列关于史诗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吉尔伽美什》叙述乌鲁克国王的活动,反映两河流域居民对生命的态度
B. 《伊戈尔远征记》反映斯拉夫民族的历史,是拜占庭帝国杰出的文学作品
C. 《罗摩衍那》源自民间文献创作,集中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和文化成就
D. 《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其创作于希腊的“古典时代”
4.据大宝元年(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载,日本在京城设置大学寮(大学)作为国家一级的学校和管理教育机关。大学寮以《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教科书必须使用规定的郑玄和王弼注释的《周易》,《周礼》《仪记》等用郑玄注本,《春秋左氏传》用杜预注本。这反映了(  )
A. 日本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化 B. 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
C. 儒学在交流互鉴中得到了发展 D. 中华文明圈已基本形成
5.《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若法官审理案件作出正式判决后又变更其判决,则应被处以擅改判决之罪,并处罚其相当于原案中之起诉金额的12倍罚金,该法官之席位亦应从人民会议中撤销,其不得再出席审判。由此可知,古巴比伦(  )
A. 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 已形成了分权与制衡制度
C. 司法深受原始民主制的影响 D. 注重维护司法权威与尊严
6.阿拉伯帝国著名医学家铿迭著有22部医学著作,所谈及的药物中,约33%来自两河流域、23%来自希腊、18%来自波斯、13%来自印度、3%来自埃及,而源自阿拉伯的药物仅占5%。这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
A. 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B. 忽视了民族药物学的创新发展
C. 融合了东西方的医学成果 D. 源于帝国境内繁荣的商业贸易
7.罗马的首位史学家匹克托采用希腊文撰写了《罗马史》,在这部著作中,他将罗马民族的起源与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相联系。在帝国初期,李维的历史巨著《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却以颂扬罗马祖先的辉煌业绩为主题,“致力于记述这个世界上最卓越民族的壮丽历史”。这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  )
A. 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B. 史学研究方法不同
C. 面对的史学传统不同 D. 史学素养存在高低
8.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D. 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加强
9.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A. 努力提倡现代的东方文化 B. 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 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D. 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10.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 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 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 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 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11.在对五代时期墓室的考古发掘中,一幅“簪花仕女图”壁画上的小狗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经过深入研究,考古学家认定这只狗为“拂林(东罗马帝国)犬”,唐初由高昌国进献给中国,迅速受到当时贵族的喜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考古发现直接反映高昌国贸易地位 B. 考古发现实证丝绸之路的交流与融合
C. 考古发现必须与历史文献互相印证 D. 实物史料助力探究各民族间文化交往
12.16世纪,钟表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这反映了钟表的传入(  )
A.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 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C. 催生了时间经济的观念 D.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13.下表反映了某时期墨西哥印第安人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
时间 1492年左右 1568年 1595年 1625年
印第安人数量 500万人~2500万人 265万人 137.5万人 73万人
A. 葡萄牙实施种族灭绝政策 B. 墨西哥人口结构的变化
C. 印第安人被迫迁离墨西哥 D. 欧洲病毒在美洲的传播
14.1995年,国际留学生总量为170万人,到2013年猛增至410万人。1999~2013年美国的国际留学生数量增长了72%,但其国际占比却从2001年的28%降至2011年的19%。这反映了(  )
A. 国际竞争加剧对精英人才的争夺 B. 单边主义使美国国际信誉受损
C. 科技发展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D. 经济滞胀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15.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国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
A. 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 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 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 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16.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中,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并推行《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这一做法(  )
A.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B. 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
C. 打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 D. 使欧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850—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
流向地 西印度群岛 英属圭亚那 古巴 秘鲁 南美巴拿马 美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 3 2 13.5 11 2.5 16 5.5
占比 2.34% 1.56% 10.55% 8.6% 1.95% 12.5% 4.3%
流向地 新西兰 夏威夷群岛 菲律宾 马来西亚 东印度群岛 加拿大 其他
数量/万人 0.5 2.5 4.5 35 25 3 4
占比 0.39% 1.95% 3.52% 27.34% 19.53% 2.34% 3.13%
——摘编自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
备注:东印度群岛是公元15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料的岛屿的泛石。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包括12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1) 根据材料,指出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3-1784年,有关库克船长第三次太平洋探险的航海日记在欧、美两地出版,其中提到的北美西海岸蕴藏优质海獭毛皮资源及其在中国的高利润市场前景,很快引起了大西洋两岸商业资本的关注。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人也加入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中,与英国商人形成激烈的竞争。一些美国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动物毛皮,航抵广州后以高价售出,并购置茶叶,经印度、欧洲甚至拉美返程回到美国,形成多角贸易。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已实现对该贸易的完全垄断。囿于西北海岸海獭海豹数量的急剧减少,毛皮贸易商又将夏威夷的檀香木补充进了对华贸易的货源。为当时中国的名贵木器制造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提供了原料支撑。到19世纪30年代,一个相对稳定的北太平洋贸易路网基本成形,为近代世界贸易线路拼图补上又一块重要的拼板,也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
材料二世界贸易中心在古代是推罗(西亚古城)、迦太基和亚历山大里亚,在中世纪是热那亚和威尼斯 ......世界交通枢纽在中世纪是意大利,在近代是英国,而目前则是北美半岛南半部......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发掘)和美国的不断努力,将使太平洋两岸很快就会同现在从波士顿到新奥尔良的海岸地区那样,人口也那样稠密,贸易也那样方便,工业也那样发达。那时,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到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而大西洋的地位将要降低,而像现在的地中海那样只起一个内海的作用。
——摘编自马克思《时评 1850年1-2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太平洋贸易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全球贸易网变化的主要趋向,并分析其成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 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将波斯帝国版图据为己有,并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亚历山大帝国下。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病逝,但希腊一马其顿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格局并未改变。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往超出政治统治的区域,在希腊化世界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进入了一个和中原汉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他的所见所闻,包含着希腊化文化的信息。从此,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皮制品,甚至杏树、桃树的种植术都开始向西传去,有的很快就传到了罗马。而西域的各种特产、奇物、乐舞、宗教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其中最具希腊化文化明显特征的就是融合佛教精神和希腊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印度犍陀罗艺术,这是继张骞之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唯一的、也是最可以明确辨认的希腊化文化信息。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巨平《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对中西文明交流的作用,并简析古代战争和文化传播的关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海外传播
中国茶文化历史 唐以前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开始,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
唐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涉及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等;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诗赋、传记等书籍。
宋元明 茶叶产品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到元明,文微明的《陆羽烹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等传世作品诞生。
清 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例如清末民初的城市茶馆把茶与曲艺、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 对日本的影响 唐朝时期,受到大唐佛教文化的洗礼和我国茶文化影响,茶文化在日本传承,并进行改良,茶道成为日本代表性文化之一。
对英国的影响 茶叶刚进入英国市场的时候,仅在英国贵族之间进行小范围地传播。十八世纪中期,饮茶之风在各个阶层之中开始流传。到了十九世纪,茶叶已经是英国人民日常必不可少的必需品。
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人民喝茶的风格是喝快茶,一口气喝完。而速溶茶是最受欢迎的喝茶方式。喝快茶也顺应了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还会在茶水中加入果汁、柠檬等符合水果。
——摘编自刘玲萍《浅析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和海外传播》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和而不同”强调不同事物的和谐共存但保持自身特点,题干未体现,排除;
B.北宋和明朝并非大变革时期,且题干未涉及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排除;
C.据题干“孟子主张按时耕作、适度渔猎,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王阳明强调‘万物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均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追求(如生态平衡与伦理关怀),正确;
D.题干重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解题关键信息是“孟子主张按时耕作、适度渔猎,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王阳明强调‘万物一体’”。
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答案】D
【解析】华夏文明正统地位强调文化主导性,而材料侧重文化交融而非正统之争,排除A项;
三教并行指儒释道并存,但题干仅涉及佛教本土化,未提儒道关系,排除B项;
思想统一通常指官方意识形态整合,如汉武尊儒,但佛教本土化是自发调适过程,与思想统一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北魏至唐朝佛教艺术与教义的演变,如云冈、龙门石宠佛像的汉化特征,以及慧能简化印度佛教戒律为“顿悟成佛”,体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吸收本土文化元素,适应华夏审美与思想追求,这种对外来宗教的改造与融合,正是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吸收创新的典型例证,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华文明,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云冈、龙门石窟中佛像的服饰与面容逐渐汉化。唐朝禅宗六祖慧能提出“顿悟成佛”,将印度佛教的繁琐戒律转化为契合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简约修行方式”并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华文明,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生动的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A项正确;
《伊戈尔远征记》反映斯拉夫民族的历史,是俄罗斯杰出的文学作品,排除B项;
《罗摩衍那》源自民间口头创作,集中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和文化成就,排除C项;
《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其创作于希腊的“荷马时代”,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日本在京城设置大学寮(大学)作为国家一级的学校和管理教育机关。大学寮以《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教科书必须使用规定的郑玄和王弼注释的《周易》,《周礼》《仪记》等用郑玄注本”结合所学可知,从日本设置大学寮并以中国经典为必修科目、使用规定注释等行为,可以看出日本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化,A项正确;题干仅提及日本学习中国文化设置相关科目和使用注释等,未体现日本文化呈现多元面貌,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并非重点强调儒学在交流互鉴中的发展,排除C项;题干是关于日本学习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圈是否基本形成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则应被处以擅改判决之罪”可知法典对擅自更改审判结果的法官给予严厉惩罚,体现了法典对司法审判权威的维护,D项正确;
材料所针对的对象是法官,而不是贵族,选项存在偷换主语的错误,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行政权、司法权与立法权之间的相互制约,而且当时古巴比伦王国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
原始民主制主要表现在平民通过舆论对国家决策的干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巴比伦王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巴比伦王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阿拉伯帝国著名医学家铿迭著有22部医学著作,其中约33%来自两河流域、23%来自希腊、18%来自波斯、13%来自印度、3%来自埃及,而源自阿拉伯的药物仅占5%,可知其充分吸收了东西方的医学成果,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这些著作是通过实践进行的经验总结,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对东西方医学成果的借鉴,但并未涉及民族药物学缺乏创新,排除B项;
医学的发展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而非仅仅是商业贸易的促进,以偏概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史》著书于罗马早期阶段,受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因此作者将罗马民族的起源与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相联系。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国力强盛且疆域辽阔,因此《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着重颂扬罗马祖先的辉煌业绩为主题。综上所述,这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A项正确;
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材料未涉及二人的史学研究方法,排除B项;
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面对的史学传统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材料未体现二人史学素养存在高低,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历史解释,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海外移民主要和列强的殖民扩张有关,通过对外输出劳动力对殖民地进行开发建设,C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A项排除;
民族危机加深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结果,B项排除;
D项不属于当时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要求学生结合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将儒家“忠”“仁爱”“礼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为国家哎、社会和个人服务,反映了新加坡努力提倡现代的东方文化,A项正确;
材料反应的是新加坡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与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无关,排除B项;
摒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政府公信力等内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传统儒家文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传统儒家文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如“希腊化”),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
不能简单地将印欧人的文明视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
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印欧人的迁徙,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印欧人的迁徙,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据题干“在对五代时期墓室的考古发掘中,一幅‘簪花仕女图’壁画上的小狗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对五代时期墓室壁画中“拂林犬”的研究,实证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
仅从一只狗不能直接反映高昌国的贸易地位,排除A项;
考古发现不一定必须与历史文献互相印证,排除C项;
题干重点强调丝绸之路的交流融合,而非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排除D 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16世纪西方钟表产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更加珍惜时间,在学校和工作中,时间观念增强,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项正确;
材料只显示了西方技术单向传入中国,并未反映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因此不属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项;
时间经济的观念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逐渐出现的,排除C项;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D
【解析】据“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墨西哥印第安人数量变化情况”表格中的信息可知,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数量急剧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美洲的发现,西方殖民者为了掠夺财富,源源不断的涌向美洲,他们身上携带了大量旧大陆的病毒,在向新大陆的传播中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D项正确;
墨西哥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A项排除;
墨西哥人口结构的变化是结果,并非原因,B项排除;
“印第安人被迫迁离墨西哥”不属于客观原因,C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留学生的总数增长,但美国的占比明显下降,这体现了国际竞争中的人才争夺,A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单边主义使美国国际信誉受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材料仅涉及国际留学生总量增长的信息,留学生不一定是高端人才,排除C项;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危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国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说明蒙古西征有利于促进西欧的思想解放,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说明其有利于推动西欧的社会转型,总体而言,蒙古西征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向东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的双向交流,排除C项;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实,是间接影响,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在占领区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推行《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这些都对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A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对被征服国家的影响,而不是法国自身,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对神学的冲击,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对欧洲封建秩序的冲击,没有涉及到文化的多样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拿破仑评价,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拿破仑评价,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特点:迁出人口数量较多;人口流向目的地较广泛;人口流向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小题2】因素:英美等殖民国家废除了奴隶贸易,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来源;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国门洞开,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众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前往海外谋生;近代以来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的迁徙与融入。第一问要结合人口的迁徙与融入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人口的迁徙与融入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人口的迁徙与融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时代背景:全球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美国获得独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清前期中国经济的繁荣。
历史作用:促进了北美与东亚的直接经济联系(推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完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
【小题2】主要趋向:世界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从欧洲向北美转移;东亚沿海地区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太平洋贸易地位得到提升,地中海、大西洋贸易的地位逐渐下降。
成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的扩展太平洋航线的开辟和发展;北美资源丰富且开发加快;中国等亚洲封建国家国势转衰,国门洞开(欧美大国加强了对东亚的殖民渗透和侵略)
【解析】(1)时代背景:根据材料“1783—1784年,有关库克船长第三次太平洋探险的航海日记在欧、美两地出版,其中提到的北美西海岸蕴藏优质海獭毛皮资源及其在中国的高利润市场前景,很快引起了大西洋两岸商业资本的关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根据材料“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人也加入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中,与英国商人形成激烈的竞争”可知,美国获得独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前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囿于西北海岸海獭海豹数量的急剧减少,毛皮贸易商又将夏威夷的檀香木补充进了对华贸易的货源,为当时中国的名贵木器制造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提供了原料支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北美与东亚的直接经济联系;推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根据材料“到19世纪30年代,一个相对稳定的北太平洋贸易路网基本成形,为近代世界贸易线路拼图补上又一块重要的拼板,也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完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
(2)主要趋向:根据材料“世界贸易中心在古代是推罗(西亚古城)、迦太基和亚历山大里亚,在中世纪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世界交通枢纽在中世纪是意大利,在近代是英国,而目前则是北美半岛南半部”可知,世界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从欧洲向北美转移;根据材料“将使太平洋两岸很快就会同现在从波士顿到新奥尔良的海岸地区那样,人口也那样稠密,贸易也那样方便,工业也那样发达”可知,东亚沿海地区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材料“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到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而大西洋的地位将要降低,而像现在的地中海那样只起一个内海的作用”可知,太平洋贸易地位得到提升,地中海、大西洋贸易的地位逐渐下降。成因:根据材料“《时评 1850年1—2月》”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根据材料“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到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的扩展,太平洋航线的开辟和发展;根据材料“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发掘)和美国的不断努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北美资源丰富且开发加快;根据材料“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野蛮地轰开了中国大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等亚洲封建国家国势转衰,国门洞开。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全球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美国获得独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清前期中国经济的繁荣。
历史作用:促进了北美与东亚的直接经济联系(推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完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
(2)主要趋向:世界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从欧洲向北美转移;东亚沿海地区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太平洋贸易地位得到提升,地中海、大西洋贸易的地位逐渐下降。
成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的扩展太平洋航线的开辟和发展;北美资源丰富且开发加快;中国等亚洲封建国家国势转衰,国门洞开(欧美大国加强了对东亚的殖民渗透和侵略)。
(1)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需要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19.【答案】【小题1】特点:持续时间长;征服范围广;伴随着希腊化进程;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深入;形成多个交通体系(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作用:开通了中西文化交流通道;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互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言之成理即可)关系:战争给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破坏;战争在客观上会推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十年征战”可知,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亚历山大帝国下”可知,征服范围广;根据材料“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可知,伴随着希腊化进程;根据材料“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可知,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深入;根据材料“在希腊化世界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可知,形成多个交通体系。
(2)时空是古代世界。作用:根据材料“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皮制品,甚至杏树、桃树的种植术都开始向西传去,有的很快就传到了罗马”“而西域的各种特产、奇物、乐舞、宗教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和所学可知,可从开通中西文化交流通道、促进区域经济的互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关系: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战争给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破坏、战争在客观上会推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特点:持续时间长;征服范围广;伴随着希腊化进程;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深入;形成多个交通体系。(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作用:开通了中西文化交流通道;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互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言之成理即可)关系:战争给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破坏;战争在客观上会推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远征,第一问结合亚历山大东征的特点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远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根据表格材料“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知,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悠久,再结合所学,中国古代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茶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也体现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由此得出,茶文化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和文化认同,推动海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根据所学,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带动了与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人类健康角度分析,得出增进了人类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人类饮食以及文明交流影响角度分析,得出传播了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饮食习惯与社会文化,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影响了社交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使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最后,总结升华,如: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题目:中国茶文化历史悠,在海内外影响深远而广泛。
阐述:中国古代茶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和文化认同,推动海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随着各地联系的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叶开始进入外国市场,茶文化逐步在海外广泛传播,带动了与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增进了人类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传播了新的生活式,改变了饮食习惯与社会文化,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影响了社交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使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学生需掌握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