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一种文化,其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这种文化是( )
A. 龙山文化 B. 红山文化 C. 良渚文化 D. 河姆渡文化
2.《吕氏春秋》中说:“妻妾不分则宗室乱,适孽(嫡庶)无别则宗族乱。”先秦统治者为防范这一“乱”象而实施的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内外服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使用的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小篆这一统一汉字书写形式。这一做法( )
A. 消除了民族隔阂 B. 秉承了儒家思想 C. 实现了思想统一 D. 有助于文化交流
4.汉武帝以前,“吏道杂而多端”,甚至法令规定不得做官的商贾也因管理财政的需要而被选用。汉武帝以后,读经、通经成为官员的主要选拔标准。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垄断教育 B.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 文化氛围浓厚 D. 政府抑制商业发展
5.北朝时期,北方胡人穿上了宽大飘逸的汉服;中原的汉族也普遍食用蒸馍、烙饼、馅饼、面条等少数民族的食物,且这些食物逐渐传到南方,成为很受欢迎的饮食。这些体现了( )
A. 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B. 民族矛盾得到妥善解决
C.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D. 边疆地区社会全面发展
6.如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
◆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7.如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反映了北宋( )
A.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B. 分割宰相的权力 C. 收夺地方军政大权 D. 提升军机处职能
8.元朝鉴于宋、金钱币短缺的不足,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使用纸币后,“诸路通行,税赋并听收受”“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各人皆乐用此币”。由此可见,元朝发行纸币( )
A. 缩小了南北经济差异 B. 加速了小农经济瓦解
C. 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 D. 促进了手工工场出现
9.以下材料描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人家凡有隙地,悉可种薯”
②“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③“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皆有等衰”
④“王与马,共天下”
A. ①③②④ B. ③④②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①④
10.明代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人人具有,不必外求,但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 )
A. 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B. 提倡平等和叛逆的精神
C.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D.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1.恰塔尔 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距今约6000年,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受气候影响,遗址中的房屋墙体较厚,呈蜂果式排列;房屋墙壁上布满各种壁画,描绘了野牛和猎人形象。这体现了当时该地( )
A. 游牧经济的主导地位 B. 较为发达的社会分工
C. 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D. 强调美观的建筑风格
12.阅读下表:“古印度的旃陀罗与尼沙陀”。这主要表明古代印度( )
类别 所属种姓 来源 限制性规定
尼沙陀 吠舍 男婆罗门与吠舍女子所生的后代 只能从事捕鱼业,住在圣树旁、焚尸场边或山上
施陀罗 贱民且是“人中最低贱者” 男首陀罗与婆罗门女子所生子女 必须身着裹尸布,搬运尸体或作为刽子手
A. 职业依据父系世袭 B. 社会阶级矛盾较尖锐
C. 通婚必须在种姓内 D. 存在性别和种姓歧视
13.尼罗河在埃及被称为“水的原始颂歌”;印度河和恒河打开了古印度文明之门,被称为“永恒的磐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成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
A. 世界文明呈现出交融特征 B. 自然环境决定文明特征
C.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相似性 D. 农耕文明拥有扩张潜能
14.波斯帝国兴建了道路里程长、覆盖地域广的御道,并完善了邮驿体系。通过御道和邮驿体系,国王能较为及时地了解并干预地方事务;快速的集结帝国各地的兵力;汇聚整个帝国的税收盈余和礼物贡品,掌握赖以生存的核心物资。这说明波斯帝国的御道和邮驿体系( )
A. 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B. 扩大了帝国统治疆域
C. 推动了文明交流融合 D.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15.罗马帝国由居住在意大利中部的罗马人所创建,将埃及、两河流域等文明区并入版图,“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法律系万民”是其真实写照。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
A. 直接插手被征服地区各项事务 B. 通过征战掠夺各种资源
C.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 D. 在帝国内推广罗马建筑
16.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他到埃及以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当地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在苏萨举行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这表明亚历山大东征( )
A. 阻断了西方文化在当地的传播 B. 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C. 不利于亚历山大帝国政权统治 D. 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7.罚金卷轴是有关封臣为获取各种特许而向国王缴纳罚金的记录。在中世纪英国,封臣如果想要获取国王的特许,需要支付特定数目的金钱,且相关协议由中书省职员在羊皮纸上登记,并用“备忘录”来标注页码。这些卷轴( )
A. 成为研究英国中世纪史的一手史料 B. 推动当时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C. 反映出中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繁荣 D. 表明国王以罚金的形式加强了王权
18.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英国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内容包括地产归属、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农民人数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作为征税的依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 国民宗教信仰虔诚 B. 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 王权统治趋势加强 D. 外来征服者的暴力掠夺
19.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执政后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巩固和强化了专制政权。文中的“他”是( )
A. 亚历山大 B. 查士丁尼 C. 穆罕默德 D. 伊凡四世
20.“由于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因此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呈带编禁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这段材料评价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罗马民法大全》 C. 《法国民法典》 D. 《宅地法》
21.以下是关于中古时期奥斯曼帝国的一些表述,正确的是( )
A. 6世纪,伊斯兰教诞生于此 B. 8世纪,完成了帝国的统一
C. 它是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D. 最高统治者苏丹集大权一身
22.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 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 B. 唐朝与新罗存在文化友好往来
C. 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 D. 唐朝与新罗形成明确宗藩关系
23.公元 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把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的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非洲最可能出口的是( )
A. 丝绸 B. 瓷器 C. 茶叶 D. 黄金
24.印加人自称为“太阳的子孙”。印加王自称为“太阳神”的化身,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权威。如图是印加帝国创始人、印加王曼科 卡帕克的画像。这可用于研究印加( )
A. .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B. 国家的政权统治方式
C. .独立发展的文明特征
D. .农业立国的经济格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字 考察时段 主要内容
玛雅历法 公元前1500-公元300年 玛雅历法分为太阳历和礼仪历。“太阳历”主管农业周期,以13天为一周,20天为一月,365天为一年。“礼仪历”支配日常事务,以260天为一年,传说有20个神灵轮流主司
中国传统农历 至.19世纪中叶 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农历日期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
一一摘编自林被句等《拉丁美洲史》
根据材料,指出玛雅历法和中国传统历法各自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法的制定对古代文明发展的作用。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卫、监(实质上也是军政分权)”“一法度量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始皇二十七年“治驰道”,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儒”,秦统一后,还以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明法度,定律令”,使“万民皆知所避就”。
一一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前522一前486年)把波斯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每个行省相当于一个被征服的独立国家或民族。治理国家实行“大统一,小自由”的方针,各行省在保障中央的主权和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享有较多的自治权。每一国都有它的明显的语言文字、军备、生活方式和风俗礼制。大流士还进行过法典的编纂工作,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法典,《贝希斯敦铭文》(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的石刻,以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写就)
——摘编自陈德正《大流士与秦始皇治国方略辨异》
列举秦始皇国家治理的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波斯帝国国家治理的共性意义。
2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13 世纪的西欧,处于中世纪的中期,不仅侵略者败下阵来,精干的国王走上舞台。气候格外宜人,特别是在北方,大约800至1300年间,欧洲的气温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几度,雨水也更少,夏李变得更长,湿地和沼泽渐渐退去,适合耕种的土地增加了。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们遭遇的冰和暴风雨也更少,随着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粮食亩产量大幅增长。农民每种下1蒲式耳的东西,大约可以收成4蒲式耳。
一一摘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材料二
11世纪开始,欧洲商业得到迅猛发展。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一些城镇发展成为城市。12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城市自治运动。一些城市逐渐从领主手里取得“自由特许令”,获得了自治权。自治城市摆脱了领主的直接统治,可以设立他们自己的法庭来实拖他们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税收方式,城市居民往往按职业组成行会,各行会中有影响力的人共同参与城市治理。自治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流入,规模不断扩大,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变革。
—一摘编自朱迪斯 M 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11-13世纪西欧人口增长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分析12世纪欧洲城市自治运动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本 白图泰是摩洛哥的阿拉伯人,1304年生于摩洛哥的丹吉尔,1377年死于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在十四世纪的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他曾四次到麦加朝觐天房;在这个期间,他曾游历了整个穆斯林世界。向东他到达锡兰、孟加拉、马尔代夫群岛和中国。他还访问过君士坦丁堡.1353年,在他最后的旅行中,他曾深入中部非洲。1354年,伊本 白图泰定居非斯,他口述其旅行见闻,由他人笔录成书、名为《伊本 白图泰游记》。
材料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菲利普 希提《阿拉伯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伊本 白图泰的旅行为依据,为他当时所到的任意2个国家或地区各写一段简介。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本 白图泰游记》的价值。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兴起了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工艺精湛,称为“蛋壳陶”,A正确;
红山文化分布于东北地区,核心代表是玉器(如玉龙、玉猪龙),而非黑陶,排除B;
良渚文化以玉器(如玉琮、玉璧)为突出成就,无“蛋壳陶”相关特征,排除C;
河姆渡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水稻种植、骨耜工具及彩陶为代表,与黑陶“蛋壳陶”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题目围绕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典型器物特征设题,核心是判断“蛋壳陶”对应的文化,需调动对不同新石器文化代表器物的知识储备。
本题主要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答案】D
【解析】A.世袭制是夏朝开创的,强调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与材料中宗室无关,排除;
B.内外服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不能解决材料中的“乱”,排除;
C.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乱”不相符,排除;
D.根据“妻妾不分则宗室乱,适孽(嫡庶)无别则宗族乱”及所学可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划分政治权利,解决了材料中“乱”象问题,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题关键信息是“妻妾不分则宗室乱,适孽(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3.【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汉字书写形式,有助于文化交流,推动各地文化交融,D项正确;
统一文字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而非消除了民族隔阂,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B项;
统一文字有利于维护思想统一,而非实现了思想统一,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A.国家垄断教育
此选项虽然涉及到教育,但“国家垄断教育”并不直接解释为何读经、通经会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标准。排除。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儒学经典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使得读经、通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标准。符合题意。C.文化氛围浓厚
“文化氛围浓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描述,并不直接解释读经、通经成为选拔标准的具体原因。排除。D.政府抑制商业发展
尽管汉武帝时期确实采取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但这与读经、通经成为官员选拔标准无直接关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汉武帝,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方胡人穿汉服,中原汉族食用少数民族食物,且这些饮食逐渐传到南方,体现了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解决情况,而且“妥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
材料强调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影响是双向的,而C项只强调了少数民族受汉文化影响,C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强调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而未涉及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开通大运河,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A项正确;
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A.材料未提及尚书台的信息,故A项错误;
B.材料图示信息反映的是北宋推行的二府三司制,用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
C.收夺地方军政大权主要是通过设置转运使和抽调地方精锐充实禁军,材料未体现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
D.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机构,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鉴于宋、金钱币短缺的不足,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使用纸币后,“诸路通行,税赋并听收受”“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各人皆乐用此币””可知,元朝发行纸币后,人们接受纸币,用于交换和缴纳赋税,纸币促进了各地经贸往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差异,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人家凡有隙地,悉可种薯”,这里的“薯”指番薯,番薯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所以①是明朝;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表明交子出现,交子是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是北宋;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皆有等衰”,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③是西周;
“王与马,共天下”说的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④是东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④②①。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学生需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守仁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主张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A项正确;
心学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而非“提倡平等和叛逆”,排除B项;
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排除C项;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受气候影响”、“墙体较厚”可知,恰塔尔 休于遗址的建筑体现了对西亚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根据“壁画描绘猎人和野牛形象”可知,恰塔尔 休于的艺术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二者综合体现了当地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C项正确;
恰塔尔 休于是城市遗址,说明人们已经在定居生活,排除A项;
社会分工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某部门、某行业出现了专职工作者,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
“壁画描绘野牛和猎人形象”可以体现对美的追求,但建筑风格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并非为美观使其“墙体较厚,呈蜂巢式排列”,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个西亚文明,要求根据材料“受气候影响”、“墙体较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西亚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2.【答案】D
【解析】从来源看,强调了不同种姓间男女结合所生后代的情况,存在种姓差异;从限制性规定看,对这些后代的职业和居住等有严格限制,体现了种姓歧视。同时,在来源表述中突出了男女的种姓身份,反映出性别因素在其中的影响,所以存在性别和种姓歧视,D项正确;
从表格看,尼沙陀是男婆罗门与吠舍女子所生后代,规定只能从事捕鱼业等,旃陀罗是男首陀罗与婆罗门女子所生子女,规定从事搬运尸体等工作,但不能就此得出职业依据父系世袭,排除A项;
表格主要呈现的是不同种姓所生后代的种姓身份、职业限制等内容,没有直接体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排除B项;
材料中给出的是不同种姓通婚所生后代的情况及相关规定,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尼罗河在埃及……印度河和恒河打开了古印度文明之门……”等信息可知,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两河流域以及中华文明同属于大河文明,有一定的相似性,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文明的相似性,并未提及文明之间的交融,排除A项;
自然环境是文明特征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相似性,不能得出农耕文明的扩张潜能,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题干强调行政效率的提升,未涉及权力结构的变革,排除A项;
题干强调对现有疆域的有效治理,不能表明御道和邮驿系统扩大了帝国的统治疆域,排除B项;
题干明确聚焦于政治统治功能,而非文明互动,排除C项;
御道和邮驿体系通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行政效率、整合资源,直接服务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解答本题需结合御道和邮驿体系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法律系万民”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交通和法律体系把罗马的文明扩展到了帝国统治的范围,这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历史事件影响的分析题,旨在探讨亚历山大东征对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
首先,我们梳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亚历山大东征期间,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在埃及以法老自居,接受波斯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并在苏萨举行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接下来,对每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A.阻断了西方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实际上,亚历山大东征是西方文化(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的过程,而非阻断。他的行为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非阻断。因此,A项错误。
B.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东征不仅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还积极吸收东方文化元素,如接受波斯礼仪、娶东方贵族女子等。这些行为显著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B项正确。
C.不利于亚历山大帝国政权统治:题目描述的是文化交流方面的情况,并未直接涉及政权统治的稳定性。且从长远看,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巩固统治,而非削弱。因此,C项错误。
D.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虽然文化交流可能间接促进经济发展,但题目描述主要侧重于文化层面的交流与融合,并未直接体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D项虽有一定相关性,但非直接答案。
综上所述,亚历山大东征通过其一系列行为显著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不仅体现在他积极传播希腊文化,还表现在他主动接纳和吸收东方文化元素。
故选B。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罚金卷轴记录了当时有关封臣为获取各种特许而向国王缴纳的罚金记录,呈现了当时的史实,属于研究英国中世纪史的一手史料,A项正确;
城市自治运动即市民利用国王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以及封建主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赎买、武装斗争等手段争取自治问题,材料未涉及这些内容,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政治领域的事情,没有体现商品经济问题,排除C项;
国王以罚金的形式是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没有体现加强王权,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18.【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英国诺曼王朝建立初期,国王领导下在全国范围进行的土地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这体现了国王权力的加强,C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国王指定封建主在英国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无法得出宗教信仰的情况,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王权的加强,体现的是封建统治的巩固,而非危机,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外来征服者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古西欧的王权,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古西欧的王权。
本题考查中古西欧的王权,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同时也是全方位对外扩张的鼻祖,在位期间,他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故D正确;
A是马其顿国王,排除;
B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排除;
C是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排除。
故选:D。
本题古代俄罗斯历史演变情况,依据材料“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执政后他颁布新法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俄罗斯历史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0.【答案】B
【解析】据题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律文献”是《罗马民法大全》。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西亚地区的法律,未对欧洲法律产生影响,排除A项;《法国民法典》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排除C项;《宅地法》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颁布的,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来逐项分析这四个选项:
A.6世纪,伊斯兰教诞生于此
伊斯兰教实际上是在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的,而不是6世纪,也不是在奥斯曼帝国境内。所以,A选项错误。B.8世纪,完成了帝国的统一
奥斯曼帝国是在13世纪末由奥斯曼一世建立的,随后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了东罗马帝国,这才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统一。8世纪时,奥斯曼帝国还未建立,所以B选项错误。C.它是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虽然奥斯曼帝国在地理上位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并且在历史上确实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更常被称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的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在文化沟通方面的作用并不如阿拉伯帝国显著,所以C选项不完全准确。D.最高统治者苏丹集大权一身
在奥斯曼帝国中,苏丹确实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集宗教、政治和军事大权于一身。这一点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所以D选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借鉴了唐朝的年号,表明唐朝与新罗存在文化友好往来,故B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新罗只是借鉴了唐朝的纪年方式,并不能说明新罗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新罗借鉴了唐朝的年号,不能说明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新罗对唐朝的学习、借鉴不能表明二者形成了宗藩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和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新罗学习、借鉴了唐朝的年号,说明二者存在文化友好往来。
本题以史料的形式考查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D项正确;
丝绸、瓷器和茶叶是当时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4.【答案】B
【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材料信息:
印加人自称为“太阳的子孙”。印加王自称为“太阳神”的化身,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权威。提及了印加帝国创始人、印加王曼科 卡帕克的画像。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A.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虽然印加人自称为“太阳的子孙”并尊崇太阳神,但材料并未提及多神崇拜,而是专注于太阳神及印加王与太阳神的关联。因此,这一选项不是最直接相关的。
B.国家的政权统治方式:材料明确提到印加王自称为“太阳神”的化身,并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权威。这表明印加王借助宗教信仰来加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从而体现了国家政权统治的一种特定方式,即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这一选项与材料信息高度相关。
C.独立发展的文明特征: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印加人的宗教信仰和王权观念,并未直接涉及印加文明的独立发展特征。因此,这一选项与材料的直接关联性不强。
D.农业立国的经济格局:材料中未提及印加的经济基础或农业状况,因此这一选项与题目所给材料无直接关联。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美洲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答案】【小题1】同:都基于天文观测;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使用区域都较大(都传播至周边地区)。(答出两点即可)异:玛雅历法以20天为一月,和月相没有对应关系,而中国传统农历严格对应月相,以闰月的方式调节误差;玛雅历法有着较为复杂的宗教与仪式功能,而中国传统农历更多服务于农业和民俗文化;玛雅历法有两套系统,中国传统农历将节气、阴历和阳历融为一体。(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2】作用:指导了农业生产;促进天文与数学的发展;有助于渲染和巩固古代国家权力,增强社会凝聚力。
【解析】(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玛雅、古代中国。相同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两者都基于天文观测,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根据表格中的使用区域可得出,使用区域广泛。不同点:根据表格中的玛雅历法和中国传统农历关于日期的差别可得出,玛雅历法以20天为一月,和月相没有对应关系,而中国传统农历严格对应月相,以闰月的方式调节误差。根据表格中玛雅历法中的“传说有20个神灵轮流主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玛雅历法有着较为复杂的宗教与仪式功能,中国传统农历更多服务于农业和民俗文化,根据材料中的“玛雅历法分为太阳历和礼仪历”并结合中国传统农历的特点可得出,玛雅历法有两套系统,中国传统农历将节气、阴历和阳历融为一体。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关于历书的制定对古代文明发展的作用,根据材料“主管农业周期,以13天为一周,20天为一月,365天为一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天文与数学发展、古代国家权力与社会凝聚力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指导了农业生产;促进天文与数学的发展;有助于渲染和巩固古代国家权力,增强社会凝聚力。
故答案为:
(1)同:都基于天文观测;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使用区域都较大(都传播至周边地区)。(答出两点即可)异:玛雅历法以20天为一月,和月相没有对应关系,而中国传统农历严格对应月相,以闰月的方式调节误差;玛雅历法有着较为复杂的宗教与仪式功能,而中国传统农历更多服务于农业和民俗文化;玛雅历法有两套系统,中国传统农历将节气、阴历和阳历融为一体。(答出两点即可)
(2)作用:指导了农业生产;促进天文与数学的发展;有助于渲染和巩固古代国家权力,增强社会凝聚力。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6.【答案】【小题1】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焚书”“坑儒”;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小题2】意义:有利于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物质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公共交通工程建设;有利于构建和传播民族自信。
【解析】(1)从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卫、监(实质上也是军政分权)”“一法度量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明法度,定律令”和所学知识可知,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焚书”“坑儒”;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2)意义:从材料“把波斯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每个行省相当于一个被征服的独立国家或民族。治理国家实行“大统一,小自由”的方针,各行省在保障中央的主权和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享有较多的自治权。每一国都有它的明显的语言文字、军备、生活方式和风俗礼制。大流士还进行过法典的编纂工作,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法典”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物质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公共交通工程建设;有利于构建和传播民族自信。
故答案为:
(1)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焚书”“坑儒”;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2)意义:有利于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物质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公共交通工程建设;有利于构建和传播民族自信。
(1)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要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主要考查波斯帝国,要结合波斯帝国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波斯帝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气候宜人:大约在800至1300年间,欧洲的气温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几度,雨水也更少,夏季变得更长,湿地和沼泽渐渐退去,适合耕种的土地增加了。技术进步:随着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粮食亩产量大幅增长,农民的生产效率提高。航海条件改善: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们遭遇的冰和暴风雨也更少,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小题2】经济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影响:有利于形成现代法治精神,市民文化逐步形成。政治影响: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城市自治城市的出现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力,增强了市民的力量。
【解析】(1)根据材料“11-13世纪的西欧,处于中世纪的中期,不仅侵略者败下阵来,精干的国王走上舞台。气候格外宜人,特别是在北方。大约800至1300年间,欧洲的气温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几度,雨水也更少。夏季变得更长,湿地和沼泽渐渐退去,适合耕种的土地增加了。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们遭遇的冰和暴风雨也更少。随着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粮食亩产量大幅增长。农民每种下1蒲式耳的东西,大约可以收成4蒲式耳”可概括出气候宜人:大约在800至1300年间,欧洲的气温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几度,雨水也更少,夏季变得更长,湿地和沼泽渐渐退去,适合耕种的土地增加了。技术进步:随着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粮食亩产量大幅增长,农民的生产效率提高。航海条件改善: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们遭遇的冰和暴风雨也更少,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根据材料“11世纪开始,欧洲商业得到迅猛发展。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一些城镇发展成为城市。12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城市自治运动。一些城市逐渐从顿主手里取得“自由特许令”,获得了自治权。自治城市摆脱了领主的直接统治,可以设立他们自己的法庭来实施他们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税收方式。城市居民往往按职业组成行会,各行会中有影响力的人共同参与城市治理。自治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流入,规模不断扩大,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变革”可概括出12世纪欧洲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包括:经济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影响:有利于形成现代法治精神,市民文化逐步形成。政治影响: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城市自治城市的出现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力,增强了市民的力量。
故答案为:
(1)气候宜人:大约在800至1300年间,欧洲的气温比之前和之后都要高上几度,雨水也更少,夏季变得更长,湿地和沼泽渐渐退去,适合耕种的土地增加了。技术进步:随着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粮食亩产量大幅增长,农民的生产效率提高。航海条件改善:北大西洋上的航海家们遭遇的冰和暴风雨也更少,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经济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影响:有利于形成现代法治精神,市民文化逐步形成。政治影响: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城市自治城市的出现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力,增强了市民的力量。
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城市自治、中古西欧庄园,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8.【答案】【小题1】示例:①元帝国:13-14世纪,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文化多元,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如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等。
②德里: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当时处于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广泛传播,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丹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农业、手工业有一定发展,城市建设也有所进步,同时保留了印度教等本土文化元素。
③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城市建筑宏伟,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当时政治上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其统治面临着外部势力的威胁,文化上传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并与基督教文化相结合。
④锡兰:今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重要岛屿,地理位置优越,在东西方海上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农业以种植水稻等作物为主,盛产宝石等特产。佛教文化盛行,拥有众多古老的佛教寺庙和文化遗迹,对周边地区的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题2】意义:①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②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认知;③为研究当时的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④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打破地域隔阂。
【解析】(1)根据材料“在十四世起的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他曾四次到麦加潮觐天房:在这个期间,他曾游历了整个穆斯林世界。向东他到达锡兰、孟加拉,马尔代夫群岛和中国。他还访问过君士坦丁堡。”及图示信息可知,①选择元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14世纪,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文化多元,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如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等。 ②选择德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当时处于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广泛传播,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丹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农业、手工业有一定发展,城市建设也有所进步,同时保留了印度教等本土文化元素。③选择君士坦丁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城市建筑宏伟,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当时政治上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其统治面临着外部势力的威胁,文化上传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并与基督教文化相结合。④选择锡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重要岛屿,地理位置优越,在东西方海上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农业以种植水稻等作物为主,盛产宝石等特产。佛教文化盛行,拥有众多古老的佛教寺庙和文化遗迹,对周边地区的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由材料“在十四世起的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他曾四次到麦加潮觐天房:在这个期间,他曾游历了整个穆斯林世界。向东他到达锡兰、孟加拉,马尔代夫群岛和中国。他还访问过君士坦丁堡”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认知;由材料“1354年,伊本 白图泰定居非斯,他口述其旅行见闻,由他人笔录成书,名为《伊本 白图泰游记》”可得出为研究当时的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所学可得出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打破地域隔阂。
故答案为:
(1)示例:①元帝国:13-14世纪,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文化多元,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如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等。
②德里: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当时处于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广泛传播,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丹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农业、手工业有一定发展,城市建设也有所进步,同时保留了印度教等本土文化元素。
③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城市建筑宏伟,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当时政治上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其统治面临着外部势力的威胁,文化上传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并与基督教文化相结合。
④锡兰:今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重要岛屿,地理位置优越,在东西方海上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农业以种植水稻等作物为主,盛产宝石等特产。佛教文化盛行,拥有众多古老的佛教寺庙和文化遗迹,对周边地区的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意义:①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②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认知;③为研究当时的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④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打破地域隔阂。
(1)本题主要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要结合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主要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要结合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