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渝西中学高一(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汉谟拉比在位时期,修建了“汉谟拉比——万民之福”运河,这条运河可为尼普尔、埃利都、乌尔、拉尔萨、伊新等地区数万顷土地提供充足的水源,将主要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水利系统连接成庞大复杂的运输网。这条运河的修建( )
A. 确保了古巴比伦王国的长治久安 B. 促进了一系列城市国家的诞生
C. 彰显了早期集权国家的治理能力 D. 发挥了尼罗河的政治经济功能
2.埃及新王国时期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统一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部分地区后,一度征服埃及。这说明( )
A. 战争是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 B. 农耕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 游牧民族具有极强的扩张性 D. 全球性联系开始逐渐形成
3.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威严赫赫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在印度向裸体智者求教,在苏萨举行希腊——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此举旨在( )
A. 获得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 B. 塑造亲民爱民的政治形象
C. 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D. 推行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4.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
A. 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 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 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 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5.罗马法规定:故意杀害他人要处以死刑,但因为意外过失致人死亡可以通过上交一只公羊替罪。这说明罗马法( )
A. 以人为本减轻刑罚 B. 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C. 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D. 注意区分犯罪类型
6.编成于公元前后的《摩奴法典》是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是古代印度法律制度的集大成者。法典中规定,对高等种姓和低等种姓收取不同的法定利息,对婆罗门收取的月息是2%,刹帝利为3%,吠舍4%,而首陀罗为5%。据此可知,古印度法律( )
A. 重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B. 是印度教教义的直接体现
C. 严格维护种姓制度 D. 阻碍不同等级间的垂直流动
7.根据法国香槟伯爵的封地清册记载,1172年,香槟伯爵有2017个封臣,而他本人则效忠于10个封君——法国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勃艮第公爵、2个大主教、4个主教和1个修道院院长。这一状况( )
A. 得益于民主的政治环境 B. 是缺乏政治忠诚的表现
C. 反映了政治的分裂割据 D. 说明此时王权高于教权
8.11-12世纪,伦敦多次参与英格兰王位纷争,先后获得城市管理权和司法权等。132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特许状,将内盗、外盗管辖权等多项特权赋予伦敦。15世纪,伦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兰日益普遍。这体现了英格兰( )
A. 王室领地日益扩大 B. 国王统治权逐步巩固
C. 贵族势力日渐强大 D. 城市自治权不断加强
9.646年,日本政府颁布诏令:废除皇族、豪族个人支配土地、人民的体制,改为公地、公民,豪族则由政府发给“食封”;建立户籍和账簿,实行班田收授法;根据租庸调制,实行统一的新税制。上述改革措施( )
A. 削弱了武士集团的实力 B. 促成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C. 推动日本庄园经济发展 D. 巩固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10.公元10-11世纪,环地中海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域贸易网。来自东方的丝织品、北欧的毛皮、尼罗河流域的谷物和甘蔗、以及叙利亚的彩色玻璃,汇聚在一起;又由希腊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等转运至西欧。这一贸易网的中心成为“欧洲各地区人们梦想中的家园”,它位于( )
A. 君士坦丁堡 B. 麦地那 C. 罗马 D. 亚历山大港
11.阿拉伯半岛统一前,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附近举行赛诗会,诗人朗诵自己的作品,获胜的诗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到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挂在脖子上,人们称之为“悬诗”。下列有关“悬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的文化桥梁 B. 主要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的社会生活状况
C. 包含着来自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的故事 D. 对后世西欧文艺复兴的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12.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建造于中世纪的非洲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考察和研究,在古城附近发现了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水渠;在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还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说明,当时津巴布韦( )
A. 精耕细作农业发达 B. 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C.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D. 人们生存能力提高
13.在玛雅文明的古典时期,地处危地马拉高地的卡米纳胡尤等城邦控制了黑曜石的生产,其他许多城邦也有自身的产品如可可、美洲豹皮、羽毛和盐等,统治阶层通过掌控这些资源,援取了大量财富。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玛雅( )
A. 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B. 各城邦间资源争夺较为激烈
C. 手工业是重要经济基础 D. 与西非存在一定的贸易往来
14.美洲印第安文明属于山地高原型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印加文明处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高原……这些文明的发展条件,远比其他类型文明更为恶劣,故其文明的发展进化程度极为缓慢和艰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大河文明优越于山地高原型文明 B. 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发展的高度
C. 印第安文明具有多元统一的特点 D. 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影响较大
15.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有17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 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 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 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 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自奥古斯都始,因大规模战祸稀少,罗马帝国经济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稳定发展期。罗马帝国直接控制诸行省总督,严厉惩罚总督中犯有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等罪行的人,规定收税标准,使税收成为国家的职责,而不再是贪得无厌的包税人私人的事。帝国还创建了一支常备海军,镇压海盗,保护帝国各地间商品和军队的运送。当时,从福斯湾到克莱德湾白的防御工事是帝国最北面的边界线,在北非,罗马人控制了埃及和大西洋间的沿海地区,这一巨大的有着牢固边界线的地区构成了一个繁荣的、实际上自给自足的经济单元,地中海贸易是罗马帝国内部资源再分配的主要途径。连接整个帝国的道路网得以修建,社会上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语,主要商品和奢侈品从近至高卢、远至中国的地方源源不断涌入首都。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强盛,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出来。 14、15世纪最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大商业公司的迅速成长,每个公司在大陆各地都有它的分店、代理人。欧洲经济中货币的使用极大增长,货币化削弱了封建秩序和商业封建行会。新的技术,如承付汇票、拒付汇票,使信用的作用日趋完善。在热那亚,1407年成立圣乔奇银行,被认为是第一家现代化银行。旧的城市贵族绝大部分变成了靠租金生活者,代替他们的是一群新的资本家。14、15世纪的资本家,不管他们出身如何,他们倾向投入王室权力怀抱,甚至连工匠们受到帮工威胁时,也求助于王室,因为王室是秩序的保障者。
——摘编自亨利 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兴起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在军事上,将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帝国军队,组建的最具战斗力军队是所谓“不死队”。另外规定,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为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下情上达和军队调动,在驿道沿途设驿站。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人对各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在客观上也促进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史》材料二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治理措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一方面用于传递帝国政府的命令和情报,调动军队;另一方面用于被征服地区朝贡。印加国王为统一宗教信仰,既强调太阳神印蒂的至高无上,同时敬奉古老神明帕恰卡马克和维拉科恰,对各被征服部族的神明兼容并蓄。利用战争这一特殊形式广泛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最终打造了印加帝国的百年辉煌。
——摘编自林被甸《探访印加——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与互动透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流士改革的特点及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二,简述印加帝国在治理措施上与大流士改革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 时间 史料
欧洲 前5一前1世纪 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 1世纪 《汉书 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 646年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 771年 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 15世纪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取相关信息,围绕“文明交流与社会进步”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确保长治久安”表述绝对化,历史事件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单一水利工程难以决定国家命运,故A排除;
B.城市国家的诞生是早期文明发展的结果,而非水利工程的直接作用,运河的修建更多促进已有城市间的联系,故B排除;
C.材料中“连接水利系统形成复杂运输网”“为数万顷土地提供水源”等信息,体现大规模工程需中央集权的组织协调能力,直接反映早期集权国家的治理水平,故C正确;
D.尼罗河位于埃及,而题干运河属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地理错误明显,故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文明水利工程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集权特征及水利工程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层影响。
本题易错点在于对绝对化表述(如A项)的辨析及地理常识的混淆(如D项)。需掌握早期国家通过大型工程强化集权的典型特征,并理解水利工程对文明发展的多维度作用。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埃及新王国时期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统一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部分地区后,一度征服埃及”,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人类最初的一些文明区是相对孤立的,但农耕文明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农耕文明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材料所述现象就是农耕文明影响不断扩大的结果,故B项正确;
文明扩展的方式除了战争外,还有海外殖民等方式,材料无法说明战争是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游牧民族具有极强的扩张性”,故C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使全球性联系开始逐渐形成,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生可结合材料9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答案】A
【解析】材料“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威严赫赫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在印度向裸体智者求教,在苏萨举行希腊——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体现了亚历山大坚持开放和开明的政策,目的是获得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A正确;
BCD都不是目的,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可知,陪审员易受情绪影响,主观色彩过重,容易影响审判工作的公正。反映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A、B、D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5.【答案】D
【解析】罗马法对于杀人案件区分具体情形,对应的惩处方式也不同,这说明罗马法注意区分犯罪类型,D正确;
故意杀害他人要处以死刑,这不能体现出减轻刑罚,排除A;
B与题干信息无关,而且罗马是奴隶社会,奴隶没有任何权利,排除;
题干末涉及成文法和习惯法的关系,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
本题考查罗马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摩奴法典》对不同种姓收取不同法定利息,婆罗门利息最低,首陀罗最高,这种差异化规定本质上是对种姓制度的严格维护,凸显种姓等级的不平等,C项正确;
题干核心是突出和强调种姓差异,而非对债权人利益的重视,排除A项;
印度教产生于笈多帝国时期(4-6世纪),排除B项;
种姓制度下不存在不同等级间的垂直流动,而是保持严格界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A.中世纪西欧实行的是以土地分封为核心的封君封臣制,而非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与题干反映的封建等级制度明显不符,故A排除;
B.封君封臣制要求封臣对封君履行忠诚义务,但香槟伯爵效忠多个封君源于其从不同封君处获得土地,这是制度本身的特征,而非缺乏忠诚的表现,故B排除;
C.香槟伯爵同时效忠10个封君,且拥有2017个封臣,说明土地被层层分封,形成大小领主各自为政的局面,直接反映了政治分裂割据的状态,故C正确;
D.材料未提及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且“王权高于教权”不符合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复杂关系的史实,故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封君封臣制的特点及其对政治格局的影响。题干通过香槟伯爵的封臣数量和效忠对象,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权力的分散性,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与选项的关联。
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封君封臣制下权力分散的本质。易错点在于混淆“忠诚”与“制度特征”,需明确效忠多个封君是封建等级制的必然结果,而非个人行为问题。解题时应结合材料中的“多封君-多封臣”链条,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政治分裂的原因。
8.【答案】D
【解析】A.材料说的是城市自治,未体现王室领地扩大,排除;
B.材料说的是国王给城市颁布特许状,从而促使城市自治权加强,而不是国王统治权,排除;
C.材料未涉及贵族势力,排除;
D.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伦敦获得城市管理权、司法权、内盗、外盗管辖权,伦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兰日益普遍,体现了英格兰城市自治权不断加强,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伦敦多次参与英格兰王位纷争,先后获得城市管理权和司法权等。132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特许状,将内盗、外盗管辖权等多项特权赋予伦敦。15世纪,伦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兰日益普遍”。
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废除皇族、豪族个人支配土地、人民的体制……实行统一的新税制”可知,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其收回皇族等土地,实行新税制,有助于削弱豪族势力,加强国家对地方的管理,促进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B项正确;
12世纪左右,日本武士集团崛起,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 A项;
日本将土地收归国有,并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12世纪末,日本才建立幕府,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日本仿效唐制的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日本仿效唐制的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君士坦丁堡位于欧亚大陆的交界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公元10-11世纪,它不仅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也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心;其位置使得它能够连接东方和西方,成为商品转运的关键节点,A项正确;
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圣地,位于阿拉伯半岛,不在地中海地区,排除B项;
在公元10-11世纪,罗马已经不再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中心,排除C项;
亚历山大港是重要的贸易城市,但并非该贸易网的中心,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拜占庭的兴衰与俄罗斯的扩张,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拜占庭的兴衰与俄罗斯的扩张,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悬诗”主要是阿拉伯半岛统一前,阿拉伯各部落贵族文学家赛诗的结果,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阿拉伯各部落贵族的社会生活状况,故B正确;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阿拉伯半岛统一前”,当时阿拉伯还没有控制埃及、伊拉克等地区,也没有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故AC两项错误;
D项是《天方夜谭》对后世的影响,排除。
故选:B。
本题扩大阿拉伯文明,依据材料“阿拉伯半岛统一前,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附近举行赛诗会,诗人朗诵自己的作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答案】D
【解析】A.精耕细作农业发达需以铁器工具普及、耕作技术体系化为标志,而材料仅体现灌溉设施和梯田建设,未直接反映精耕细作特征,故A排除;
B.“定居生活开始出现”与材料信息不符,遗址本身即为定居生活的物证,且“开始出现”表述不符合中世纪非洲已有成熟城邦的史实,故B排除;
C.贫富分化需通过墓葬品差异、居住区功能分区等证据佐证,材料未提及社会阶层分化信息,故C排除;
D.梯田和灌溉系统体现水利技术进步,牲畜骨头反映畜牧业发展,二者共同表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提升,直接指向生存能力提高,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世纪非洲文明发展水平的理解,涉及农业技术、社会结构与生存能力等核心知识点。材料通过梯田、水渠和牲畜遗骨等考古证据,要求学生结合历史学基本方法分析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属于材料分析类选择题。
本题以考古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从历史证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易错点在于混淆“生存能力”与“农业模式”概念,需注意精耕细作是特定农业技术体系,而生存能力更侧重人类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
13.【答案】A
【解析】在玛雅文明的古典时期,统治者通过掌握各城邦的资源生产和产品销售,攫取了大量财富。这反映了古代玛雅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当时在玛雅文明的古典时期,统治者通过掌握各城邦的资源生产和产品销售,攫取了大量财富,而未涉及各城邦间资源争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古代玛雅的经济基础是手工业,而是强调各城邦各自有自身的资源生产或产品,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西非的内容,而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玛雅文明才被发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洲印第安文明属于山地高原型文明,这些文明的发展条件,远比其他类型文明更为恶劣,所以印第安文明发展进化程度极为缓慢和艰难,这说明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的速度,但不能由此认为其决定文明发展的高度,D项正确;
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A项;
“决定”一词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并未涉及多元统一的特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可知,哥伦布把欧洲的工匠、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以及农作物品种、家畜等传到美洲,这对于推动美洲社会的开发是有一定作用的,C项正确;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但在此之前世界已经存在这些现象,不是开启,是进一步促进,排除A项;
资助哥伦布远航的是西班牙王室,排除B项;
哥伦布传播的还是欧洲传统的生产方式,但仍然领先于当时的美洲,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长期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了统治;海上贸易受到海军保护,保障了贸易安全;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内部市场广阔;建立了连接整个帝国的道路网,海陆交通便利
【小题2】大商业公司的迅速成长;银行和信用票据的发展;货币使用极大增长,推动货币经济发展。推动资产阶级出现和旧贵族的衰落,有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推动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王国统一事业,加强王权
【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奥古斯都始...稳定发展期”可知,罗马帝国通过维持长期和平环境为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材料中“直接控制诸行省总督”“规定收税标准”体现出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对经济秩序的维护。“创建常备海军镇压海盗”表明军事力量对贸易安全的保障作用。“疆域辽阔”“道路网修建”等信息则说明地理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商业网络的支撑作用。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罗马帝国商业繁荣的制度基础。
(2)材料二“大商业公司迅速成长”揭示了商业资本的集中化趋势,“圣乔奇银行成立”“汇票技术发展”反映了金融体系的现代化转型。“货币使用增长削弱封建秩序”表明货币经济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影响方面需从社会结构(资本家取代贵族)、思想文化(推动文艺复兴)、政治形态(加强王权)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需注意材料中“工匠求助于王室”的细节,说明王权在资本原始积累中的特殊作用。
故答案为:
(1)长期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了统治;海上贸易受到海军保护,保障了贸易安全;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内部市场广阔;建立了连接整个帝国的道路网,海陆交通便利。
(2)大商业公司的迅速成长;银行和信用票据的发展;货币使用极大增长,推动货币经济发展。推动资产阶级出现和旧贵族的衰落,有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推动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王国统一事业,加强王权。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商业繁荣与中世纪欧洲经济转型两大核心知识点。第一问侧重行政管理、军事保障、交通网络等制度性因素对经济的影响;第二问聚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经济形态演变,需结合材料中的货币化、金融创新、社会结构变化等要素综合分析。
第(1)问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材料中“规定收税标准“等具体行政措施对经济秩序的影响。第(2)问需注意区分“货币化削弱封建行会”与“推动王权加强”的内在逻辑关系。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提取材料中的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社会结构变化等要素,并与教材中罗马帝国行政体系、中世纪欧洲经济转型等知识点建立联系。
17.【答案】【小题1】特点:注重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重视中央政府的权威;扩大帝国的统治基础;尊重各地区的传统。作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促进帝国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小题2】措施:划分政区,设官员治理;完善道路系统;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因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有效治理;地区之间的和平交流;局部战争的客观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第(1)题,大流士改革的特点及其作用,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第(2)题,印加帝国在治理措施上与大流士改革的相似之处,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述;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考生可根据以上材料信息并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答案】论题: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阐述: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至少2个史实说明)综上所述,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解析】首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取相关信息,围绕“文明交流与社会进步”自拟一个论题,根据材料“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和《汉书 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可得出观点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其次,围绕观点进行阐述,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可对材料进行整理,着重论述文明交流史实的影响,如何促进人类进步的,如: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最后,回扣主题,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故答案为:
论题: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阐述: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至少2个史实说明)综上所述,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进行论证的能力,重点考察文明交流的多元路径及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构建论点,体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的思维过程。
本题易错点在于论据与论点的匹配度,需确保每个史实都能具体说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难点在于如何构建多维度论证框架,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通过经济、文化、制度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体现历史解释的深度与广度。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