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引 入
人物——共和国勋章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学习目标
学会阅读人物通讯,把握报道的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精神。
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思想,培养创新的意识与勇气,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20余部作品。
人物介绍
袁隆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写人为主,即使写事也围绕人来写),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最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文 本 知 识
文 本 知 识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情况看,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雷锋
钟南山
焦裕禄
邓稼先
人物通讯的三种类型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群像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
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特写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传记式
3
2
1
文 本 知 识
创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各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眼中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20%的超级杂交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题目解读
(1)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喜看稻菽千重浪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副标题交代了人物通讯的主人公
以及他取得的荣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题目解读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为沈英甲,作者通过对袁隆平的具体事例描写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中,沈英甲为我们讲述了袁隆平科研背后的故事。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简介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字音字形
笼罩 土壤 田埂 淤泥
籼稻 分蘖 贬斥 花蕊
稻菽 一蔸 饥馑
笼 笼屉
笼络
量 量杯
量变
应 应允
应酬
屏 屏息
屏幕
扎 扎裤脚
扎堆
挣扎
薄 单薄
薄荷
薄饼
xiān
niè
rǎnɡ
ɡěnɡ
yū
biǎn
ruǐ
shū
dōu
jǐn
zhào
lónɡ
lǒnɡ
yīnɡ
yìnɡ
bǐnɡ
pínɡ
zhā
bó
bò
zā
liánɡ
liànɡ
zhá
báo
wēn wēn yùn yùn yūn
( )暖 ( )神 ( )怒 ( )藏 氤( )
dào tāo tāo yǎo dǎo
水( ) ( )天大祸 ( )光养晦 ( )水 舞( )
gěng gěng gěng jīng
田( ) 骨( )在喉 ( )概 ( )米
jǐn jǐn jǐn jǐn
饥( ) ( )慎 木( ) ( )瑜
瘟
愠
蕴
氲
稻
韬
舀
蹈
埂
鲠
梗
粳
馑
谨
槿
瑾
温
滔
字音字形
字音字形
义无反顾:
在所不惜:
刻骨铭心:
力排众议:
蕴藏:
储藏: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指为了正文而勇往直前,毫不犹豫。
指决不可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形容感受极深,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力,竭力;排,排除。指竭力排除众人的各种议论,维护自己的意见主张。
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保藏。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层次探究
第一部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以倒叙手法追述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那是1961年七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写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的三点困难是: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第二部分
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他是怎样解决的?
层次探究
第三部分
“事实是科学家的态度”
主要围绕“三不稻”来写,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求者”。
第四部分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通过一个梦提出的战略设想来说明袁隆平的理想。
层次探究
1.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1)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件
(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新闻性:突显重点
(3)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文学性:丰富细节
(4)此外,还有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贯穿这些事件的中心线索是: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
问题探究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2.文章中四个小标题的顺叙是否可以颠倒?
科学态度
学术品格
道德操守
理想志向
不可颠倒
作用:小标题的结构层层递进,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旨;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本文讲述了袁隆平的哪些故事?体现了他的哪些精神?
2.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
1.本文讲述了袁隆平的哪些故事?体现了他的哪些精神?
合作探究
所获荣誉
1985
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1973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979
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1987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9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4
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19
荣获共和国勋章
2.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思考:作者如何把这些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1)采用小标题(按照人物的品质事迹分类)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实践——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创新——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实事求是——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领“绿色革命”——个人理想、志向
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语句精妙、
结构工整;
内容深刻、
形式灵动。
(2)灵活的表达方式
如写袁隆平发现真理的过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
如:“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这段议论高度赞美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抒情。
— 顺叙
问题探究
文章大体以第三人称记述,但作者时不时以“我”的身份出场,写出自己的印象、感受。
这样的文字更有“在场”感,亲切而真实,也更容易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我”的视角
(4)细节描写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问题探究
本文的议论展现了作者哪些观点
“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
“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当然要做梦”
“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鲜明指出人物精神品质
科学工作者成功重要因素:重实践、能创新、重事实、有梦想
问题探究
小 结
小节标题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领奖前下田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杂种第一代,后试种失败 勇于实践、追求真理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1964年,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学术精神:勇于创新,挑战权威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1992年,用事实反驳对杂交水稻的贬斥 道德操守:捍卫真理,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1986—1997年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水稻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两个心愿;引导“绿色革命” 为人民做贡献
过程线
思想线
回顾全文,概括主旨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部分
知识拓展
标 题 可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
导 语 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 体 是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 景 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 语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新闻的结构
新闻标题(消息)
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新
闻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