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是电磁学的基础核心概念之一。教材从磁场的描述入手,引入磁感应强度作为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并通过类比电场强度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模型。随后引入磁通量的概念,作为描述穿过某一面积的磁场总量的物理量,为后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体现了从定性到定量、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掌握了电场强度、电通量等类似概念,具备类比迁移的基础。但磁感应强度是矢量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其方向性和空间分布仍存在困难。磁通量涉及面积与磁场方向夹角的矢量点积运算,对数学要求较高,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和三角函数应用方面存在障碍。此外,学生对“通量”这一抽象概念缺乏直观体验。因此教学中需借助实验演示、模型建构和生活实例增强感知,突破理解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掌握其定义式B=F/(IL)及其适用条件,知道其单位为特斯拉(T)。
2. 理解磁通量的概念,掌握其定义式Φ=BS cosθ,能正确计算匀强磁场中穿过平面的磁通量。
科学思维
1. 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经历磁感应强度的建构过程,发展类比推理与模型建构能力。
2. 能运用矢量分解思想分析磁场方向与平面法线方向的夹角关系,提升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简单实验方案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与电流、导线长度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 能通过观察磁感线分布与闭合回路面积变化,定性分析磁通量的变化,培养观察与归纳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探究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
2. 认识磁感应强度与磁通量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如MRI、电动机、发电机等,增强科技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方向规定及单位。
2. 磁通量的定义式Φ=BS cosθ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
1. 理解磁感应强度是矢量,掌握其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的规定。
2. 正确理解并计算磁通量中的有效面积与夹角θ,特别是非垂直情况下的处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若干、铁屑、玻璃板、通电导线受力演示装置、多媒体课件、磁感线模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5分钟】 一、生活现象导入,激发兴趣 (一)、展示生活实例,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手持一块条形磁铁靠近一堆大头针,大头针被迅速吸起;再将磁铁远离,大头针掉落。接着提问:“我们都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制品,但为什么有的地方吸得多,有的地方吸得少?磁铁周围的空间真的‘空’吗?如果我把一根通电的导线放入这个空间,会发生什么?”此时,教师连接电路,让一段水平导线穿过蹄形磁铁两极之间,闭合开关,导线突然发生偏转。
引导语:刚才我们看到导线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发生了运动,说明它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个力从何而来?显然是磁铁周围的特殊空间施加的。物理学中,我们将这种能够产生磁力作用的空间称为磁场。但问题来了:如何精确描述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有多强、方向如何?就像我们用温度描述冷热程度一样,我们需要一个物理量来量化磁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磁感应强度”。
(二)、回顾旧知,搭建认知桥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电学中,我们用哪个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学生回答“电场强度E”。教师继续追问:“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引导学生说出“E=F/q,即单位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
过渡语:伟大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曾说:“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今天,我们就沿着科学家的足迹,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定义描述磁场的“磁场强度”——更准确地说,叫“磁感应强度”。 1.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磁场的存在与作用。
2. 回忆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准备进行类比学习。
3. 提出疑问:如何量化磁场?
4. 进入学习情境,明确本节课探究主题。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问题提出:☆☆☆
旧知回忆:☆☆☆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磁铁吸针和通电导线受力偏转实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利用“磁场是否存在?如何描述?”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出课题。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迁移的桥梁,降低新概念的学习难度,体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
建构概念,探究规律
【18分钟】 一、探究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一)、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思路。
教师引导:“既然电场强度E=F/q,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寻找一个‘磁场中的检验量’,让它在磁场中受到一个力,然后用这个力除以这个‘检验量’来定义磁场的强弱?”学生可能提出用小磁针或通电导线作为检验工具。
教师点评:“小磁针可以指示方向,但难以定量测量力的大小。而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安培力作用,且力的大小可测,因此更适合作为‘检验对象’。”接着提出核心问题:“当一段通电导线垂直放入磁场中时,它所受的安培力F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提出猜想:可能与电流I、导线长度L、磁场本身的强弱有关。教师总结并强调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
(二)、演示实验,收集数据。
教师使用安培力演示装置进行三组实验:
第一组:保持导线长度L和磁铁不变(即磁场恒定),改变电流I,记录不同I值对应的安培力F。数据如下:I=1A,F=0.1N;I=2A,F=0.2N;I=3A,F=0.3N。
第二组:保持电流I和磁场不变,更换不同长度的导线(如L=0.1m, 0.2m, 0.3m),记录对应的F值:F=0.1N, 0.2N, 0.3N。
第三组:保持I和L不变,换用不同强度的磁铁(或调节电磁铁电流),观察F的变化:弱磁铁F小,强磁铁F大。
教师将三组数据整理成表格投影展示,并引导学生分析:
“从第一组数据看,F与I成什么关系?第二组呢?F与L成什么关系?而第三组说明F还与什么有关?”
学生得出结论:F ∝ I,F ∝ L,且F与磁场本身有关。
(三)、建立定义,明确矢量性。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导线与磁场垂直的情况下,安培力F与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成正比,即F ∝ IL。因此,我们可以用比值F/(IL)来反映磁场本身的强弱。物理学中把这个比值定义为磁感应强度,用B表示,即B = F/(IL)。”
板书定义式:B = F/(IL),条件: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
强调:“B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N极在该点的受力方向。国际单位是特斯拉(T),1T = 1N/(A·m)。”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磁场约5×10 T,医院MRI设备可达1.5--3T,强磁铁可达1T以上。
二、引入磁通量概念 (一)、类比电通量,提出新问题。
教师提问:“在电场中,我们引入了‘电通量’来描述穿过某一面积的电场线多少。磁场也有磁感线,那么我们能否也定义一个物理量来描述‘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多少’?”
展示一组磁感线分布图:同一磁铁,分别画出穿过较小线圈和较大线圈的磁感线数量。
引导学生观察:“哪个线圈穿过的磁感线更多?如果我把线圈倾斜放置,穿过它的磁感线会怎么变化?”
通过动画演示:当线圈平面从与磁场垂直逐渐旋转到平行时,穿过的磁感线数目由最多变为零。
提出问题:“这说明穿过一个面的磁感线数量不仅与磁场强弱、面积大小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与线圈平面和磁场方向的夹角有关。”
(二)、定义磁通量,推导公式。
教师总结:“物理学中,我们把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多少,称为穿过该面积的磁通量,用Φ表示。”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矩形平面S,处于匀强磁场B中,平面法线方向n与B的夹角为θ。
讲解:“为了定量计算,我们引入‘有效面积’的概念。只有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投影面积S⊥ = S cosθ才对磁通量有贡献。”
板书公式:Φ = B × S⊥ = B S cosθ。
强调:“当θ=0°,即B与S垂直时,Φ=BS,最大;当θ=90°,即B与S平行时,cos90°=0,Φ=0。”
举例计算:B=0.5T,S=0.2m ,若垂直穿过,Φ=0.1Wb;若夹角60°,则Φ=0.5×0.2×0.5=0.05Wb。 1. 分组讨论安培力的影响因素,提出猜想。
2. 观察实验数据,分析F与I、L的关系。
3. 理解B的定义式及其物理意义。
4. 观察磁感线图示,理解磁通量与角度的关系。
评价任务 猜想合理:☆☆☆
数据分析:☆☆☆
公式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路径,让学生亲身经历磁感应强度的建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实验数据真实呈现,增强说服力。通过类比电通量引入磁通量,降低认知难度。利用动画和图示直观展示磁通量随角度变化的规律,突破“有效面积”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深化理解,应用提升
【15分钟】 一、辨析概念,澄清误区 (一)、辨析磁感应强度与磁场力的区别。
教师提问:“磁感应强度B大,是否意味着通电导线一定受到很大的安培力?”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不一定。因为F=BIL sinθ,还取决于I、L和θ。即使B很大,若I=0或θ=0°,F仍为零。B描述的是磁场本身的属性,而F是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二者不能混淆。”
举例:超导磁体B极大,但若无电流通过导线,就不会产生力。
(二)、理解磁通量的标量性与正负。
教师讲解:“磁通量Φ是标量,但它有正负之分。正负表示磁感线是从哪个方向穿过面的。我们通常规定:若磁感线从面的‘正面’穿入,Φ为正;从‘背面’穿入,Φ为负。对于闭合曲面,穿入的磁通量与穿出的磁通量代数和为零,这是‘磁单极子不存在’的体现。”
展示一个立方体处于匀强磁场中,分析各面的磁通量正负及总和。
二、典型例题解析 (一)、计算磁感应强度。
例题1:将一段长为20cm的直导线通以2A的电流,垂直放入匀强磁场中,测得其所受安培力为0.4N,求该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已知量:L=0.2m,I=2A,F=0.4N,B⊥。
套用公式:B = F/(IL) = 0.4 / (2 × 0.2) = 1T。
强调单位换算与公式适用条件。
(二)、计算磁通量。
例题2:一个面积为0.5m 的矩形线圈置于磁感应强度为0.4T的匀强磁场中。若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夹角为30°,求穿过线圈的磁通量。
教师画出示意图,标出B、S、θ=30°。
引导学生使用公式Φ = B S cosθ。
计算:cos30°≈0.866,Φ = 0.4 × 0.5 × 0.866 ≈ 0.1732 Wb。
追问:“若线圈绕其一边旋转90°,磁通量如何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角度变化过程。
三、小组合作,拓展探究 (一)、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如果给你一个未知强度的磁场,一段已知长度的导线,一个电流表和电源,你能否设计一个简易装置来粗略测量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组织学生4人一组,讨论并写出实验步骤。
预设方案:将导线垂直放入磁场,串联电流表和电源,测量不同电流下的安培力(可用弹簧测力计或力传感器),绘制F-I图像,斜率即为BL,从而求出B。
教师点评并鼓励创新。 1. 辨析B与F的关系,避免概念混淆。
2. 理解磁通量正负的物理意义。
3. 独立完成例题计算,掌握公式应用。
4. 小组合作设计测量B的实验方案。
评价任务 概念辨析:☆☆☆
计算准确:☆☆☆
方案创新:☆☆☆
设计意图 通过辨析题澄清学生易混淆的概念,深化对B和Φ本质的理解。典型例题由浅入深,强化公式应用能力,注重单位换算与物理情境分析。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体现“做中学”的理念,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脉络 (一)、梳理核心概念与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重要概念:磁感应强度B和磁通量Φ。”
板书核心内容:
1. 磁感应强度B: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矢量,B = F/(IL)(垂直时),单位特斯拉(T)。
2. 磁通量Φ:描述穿过某一面积的磁场总量,Φ = B S cosθ,单位韦伯(Wb),1Wb = 1T·m 。
强调:“B是场的属性,Φ是场与面的结合。二者共同构成了电磁学大厦的基石。”
二、升华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一)、联系科技前沿,展望未来。
教师展示图片:核磁共振成像(MRI)、磁悬浮列车、风力发电机内部结构。
讲解:“这些高科技设备的核心都离不开对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精确控制。正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磁场规律的深入研究,才让这些改变生活的技术成为现实。”
引用爱因斯坦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推动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总结语:“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两个物理公式,更是在学习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希望同学们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像法拉第一样勇于实验,像麦克斯韦一样善于建模,未来在科学的星空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芒!”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知识框架。
2. 理解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3. 感受物理知识的科技应用价值。
4. 激发科学探索的志向与责任感。
评价任务 知识梳理:☆☆☆
情感共鸣:☆☆☆
未来展望:☆☆☆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强化记忆。结合现代科技应用实例,体现物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引用科学家名言,升华课堂情感,激励学生树立科学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关于磁感应强度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与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F成正比
B. B与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成反比
C. B是矢量,方向与通电导线受力方向相同
D. B是矢量,方向与该点磁场方向相同
2. 将一段长为15cm的直导线通以3A的电流,垂直放入匀强磁场中,测得其所受安培力为0.9N,求该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二、能力提升题
3. 一个面积为0.8m 的圆形线圈置于磁感应强度为0.5T的匀强磁场中。若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夹角为60°,求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已知cos60°=0.5)
4. 如图所示,一个边长为0.2m的正方形线框abcd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0.3T,方向水平向右。求:
(1)当线框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穿过线框的磁通量;
(2)当线框绕ab边旋转90°后,穿过线框的磁通量。
三、实践探究题
5. 查阅资料,了解磁感应强度在医学影像(如MRI)、交通运输(如磁悬浮)或能源领域(如发电机)中的一个具体应用,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介绍,说明其中涉及的物理原理。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D (解析:B是磁场本身的属性,与F、I、L无关;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与受力方向垂直)
2. 解:L=0.15m,I=3A,F=0.9N,B⊥
B = F/(IL) = 0.9 / (3 × 0.15) = 2 T
二、能力提升题
3. 解:Φ = B S cosθ = 0.5 × 0.8 × 0.5 = 0.2 Wb
4. 解:(1)Φ = B S = 0.3 × (0.2) = 0.3 × 0.04 = 0.012 Wb
(2)旋转90°后,线框平面与磁场平行,θ=90°,cos90°=0,Φ = 0
板书设计
13.2 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一、磁感应强度 B —— 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1. 定义:B = F / (I L) (导线⊥磁场)
2. 单位:特斯拉(T) 1T = 1N/(A·m)
3. 矢量:方向 = 磁场方向 = 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
二、磁通量 Φ —— 描述穿过某面积的磁场总量
1. 定义:Φ = B · S · cosθ
2. 单位:韦伯(Wb) 1Wb = 1T·m
3. θ:B 与 S 法线方向的夹角
θ=0° → Φ=BS(最大)
θ=90°→ Φ=0
三、关系:
B 是“场强”,Φ 是“通量”
→ 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磁铁吸针和通电导线偏转实验有效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高。
2. 采用类比电场强度的方法建构磁感应强度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3. 利用动画演示磁通量随角度变化的过程,直观突破了“有效面积”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反馈良好。
不足之处
1. 实验环节时间略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观察到数据变化细节,未来可考虑使用数字传感器实时显示力的大小。
2. 对于磁通量正负的理解,仍有少数学生感到困惑,需在后续课程中通过更多实例加以强化。
3. 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环节,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深入,教师巡视指导的覆盖面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