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电磁感应现象》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是电磁学核心知识的起点。教材通过法拉第实验引入电磁感应现象,明确“磁生电”的条件,引导学生理解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根本原因。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交变电流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采用“实验观察—现象归纳—概念建立”的逻辑结构,突出科学探究过程,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掌握静电场、恒定电流和磁场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磁生电”这一反直觉现象缺乏直观体验,容易将电磁感应与静电感应混淆。学生在理解“磁通量变化”这一抽象概念时存在困难,尤其对“变化”与“存在”的区别认知不清。此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尚在形成中,需通过情境驱动和任务引导激发其探究兴趣。本节课将通过真实实验与生活案例结合,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能准确描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 掌握磁通量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原因,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科学思维
1. 通过分析法拉第实验,归纳总结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的规律,发展归纳推理能力。
2.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简单实验,分析不同因素对感应电流的影响,提升科学探究中的逻辑思维水平。
科学探究
1. 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模拟实验,正确连接电路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 能提出关于“磁如何生电”的可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感受法拉第十年坚持不懈探索电磁感应的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 认识电磁感应在发电机、变压器等现代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物理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2.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难点
1. 理解“磁通量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原因,而非磁场本身的存在。
2. 区分“磁通量变化”与“磁场强弱”的关系,避免常见认知误区。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线圈、灵敏电流计、导线、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手摇发电机模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情境导入:点亮未来的微光 (一)、播放视频,引发思考。
教师播放一段夜景视频:城市灯火通明,地铁飞驰而过,手机正在充电,医院的CT机在运转……画面逐渐聚焦到一盏台灯上,灯光柔和温暖。教师轻声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几乎每一刻都离不开电。那么,这些电从哪里来?”学生可能会回答“发电厂”。教师继续追问:“发电厂是如何把煤、水、风甚至阳光,最终变成我们手中的电能的呢?这其中隐藏着一个改变世界的物理秘密。”
(二)、讲述历史,激发兴趣。
教师讲述:“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震惊了整个科学界。人们开始思考:既然电能生磁,那磁能不能生电呢?接下来的十年里,无数科学家投身于这个难题,但都失败了。直到1831年,一位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在经历了上千次失败后,终于在一个普通的下午,发现了‘磁生电’的秘密。正是这个发现,开启了电气化时代的大门。今天,我们就沿着法拉第的足迹,亲手揭开电磁感应的神秘面纱。”
(三)、提出驱动性问题。
教师展示一个线圈和一块磁铁,将其靠近但不接触电流计:“如果我把磁铁插入线圈,或者从线圈中抽出,电流计的指针会动吗?什么时候动?为什么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启今天的科学探索之旅。” 1. 观看视频,感受电力的重要性。
2. 倾听法拉第的故事,产生探究兴趣。
3. 思考磁与电的关系,提出猜想。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评价任务 提出猜想:☆☆☆
兴趣激发:☆☆☆
目标明确:☆☆☆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生活情境和科学史故事双线并进,既让学生感受到电磁感应的现实意义,又通过法拉第十年磨一剑的坚持精神激发其科学探究的内在动力。提出驱动性问题,为后续实验探究埋下伏笔,形成“问题—探究—解释”的完整学习链条。
新知探究
【20分钟】 一、实验探究:重现法拉第的伟大发现 (一)、演示实验:磁铁与线圈的“对话”。
教师将线圈与灵敏电流计用导线连接成闭合回路,放置于讲台上。首先,将条形磁铁静止在线圈旁边,观察电流计指针无偏转。然后,缓慢将磁铁N极插入线圈,学生观察到指针向一侧偏转;当磁铁停止运动时,指针回零;再将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指针向相反方向偏转。教师重复实验,加快插入和抽出的速度,学生发现指针偏转幅度更大。教师引导学生记录现象,并提问:“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了什么?什么时候产生电流?与磁铁的什么动作有关?”
(二)、学生分组实验:自主验证与拓展。
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线圈、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导线)。任务一:重复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磁铁运动时产生电流,静止时不产生”。任务二:尝试用S极插入和抽出,观察电流方向是否改变。任务三:保持磁铁不动,移动线圈,观察是否产生电流。任务四:将磁铁完全插入线圈后静止,观察是否有电流。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指针偏转方向与幅度,记录实验现象。
二、归纳总结:寻找“磁生电”的密码 (一)、组织讨论,提炼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各小组代表发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
1. 磁铁插入线圈 → 电流计偏转 → 有感应电流
2. 磁铁抽出线圈 → 电流计反向偏转 → 有感应电流
3. 磁铁在线圈中静止 → 无偏转 → 无感应电流
4. 移动线圈靠近或远离静止磁铁 → 有偏转 → 有感应电流
教师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关键是什么?是磁场的存在,还是磁铁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磁铁与线圈之间有相对运动,导致穿过线圈的磁场发生变化,就会产生电流。
(二)、引入核心概念:磁通量的变化。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我们用‘磁通量’来描述穿过一个面的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当磁铁靠近或远离线圈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正是这种‘变化’,而不是磁场本身,才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根本原因。因此,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是: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1. 观察演示实验,记录现象。
2. 分组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3. 讨论实验结果,归纳规律。
4. 理解磁通量变化是本质原因。
评价任务 实验操作:☆☆☆
现象记录:☆☆☆
规律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验证—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递进式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实验设计覆盖多种情境(磁动、线圈动、极性变化),帮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导致磁通量变化”的物理图景。通过对比“静止无电流”与“运动有电流”,有效突破“磁场存在≠产生电流”的认知误区,深化对“变化”这一关键词的理解。
深化理解
【10分钟】 一、辨析误区:磁场与磁通量的“真假美猴王” (一)、设置辨析情境。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把一块强磁铁放在闭合线圈旁边,虽然它很强,但它不动,线圈也不动,有没有感应电流?”学生回答“没有”。教师追问:“那如果我把线圈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比如快速转动一个金属框,有没有电流?”学生可能犹豫。教师展示手摇发电机模型,摇动把手,小灯泡亮起。“为什么它能发电?它没有磁铁插入线圈啊?”
(二)、动态演示:切割磁感线的本质。
教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旋转的过程。动画中标注磁感线,并用颜色深浅表示磁通量大小。当线框平面与磁场垂直时,磁通量最大;当线框平面与磁场平行时,磁通量为零。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当线框转动时,穿过它的磁通量不断变化,从最大到零再到最大,因此产生了感应电流。所谓‘切割磁感线’,本质上仍然是导致磁通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
二、联系实际:从实验室到发电站 (一)、展示应用实例。
教师播放一段水电站发电的动画:水流推动涡轮机旋转,带动线圈在强磁场中高速转动,产生强大电流,通过变压器升压后输送到千家万户。教师讲解:“这就是电磁感应的实际应用。无论是水力、火力、风力还是核能发电,核心原理都是让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使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持续变化,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电能。”
(二)、强调科学价值。
教师总结:“法拉第当年可能没想到,他的发现会彻底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从一盏灯到一座城市,从一台手机到整个互联网,背后都是电磁感应的伟力。科学探索的价值,往往在多年后才被真正显现。” 1. 辨析“磁场存在”与“磁通量变化”的区别。
2. 理解“切割磁感线”是磁通量变化的表现形式。
3. 观看发电原理动画,建立应用图景。
4. 感受科学发现的深远影响。
评价任务 概念辨析:☆☆☆
本质理解:☆☆☆
应用迁移:☆☆☆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辨析“磁场”与“磁通量变化”的本质区别,防止将“切割磁感线”作为孤立条件记忆。利用动画直观展示旋转线圈中磁通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概念可视化。联系发电站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真实价值,实现从“知识学习”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课堂总结
【7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脉络梳理 (一)、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从法拉第的探索开始,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我们明白了,产生感应电流的关键不是磁场的强弱,也不是磁铁是否靠近,而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无论是磁铁动、线圈动,还是线圈在磁场中旋转,只要磁通量变了,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二)、板书强化重点。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核心结论:“电磁感应现象: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并用红笔圈出“闭合”、“磁通量”、“变化”三个关键词。
二、升华式总结:科学之光,照亮未来 (一)、情感升华。
教师深情总结:“法拉第曾说:‘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他用了整整十年,做了上千次实验,才捕捉到那微弱的电流信号。这告诉我们,伟大的发现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坚持与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在实验室里看到的每一次指针偏转,都是对那段科学史诗的致敬。”
(二)、展望未来。
“同学们,你们手中的笔,或许正在记录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灵感。希望你们像法拉第一样,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执着。也许有一天,你们会发明更高效的发电机,或是全新的能源转换方式。因为科学的火炬,正等待着你们去传递。” 1. 回顾实验过程与结论。
2. 理解并记忆核心条件。
3. 参与知识梳理,形成体系。
4. 感受科学精神,树立理想。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
情感共鸣:☆☆☆
未来展望:☆☆☆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总结+升华式总结”双模式收尾。先通过师生互动梳理知识脉络,强化“磁通量变化”这一核心概念;再通过引用法拉第名言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探索欲,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统一。
布置作业
【3分钟】 一、基础巩固:理解与判断 (一)、完成书面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
1. 判断下列情况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并说明理由:
(1)将一磁铁静止放置于闭合线圈旁;
(2)将磁铁迅速插入闭合线圈后静止;
(3)将磁铁从闭合线圈中缓慢抽出;
(4)闭合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平动;
(5)闭合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转动。
2. 简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及其重要意义。
二、拓展实践:观察与思考 (一)、生活观察任务。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电器,如手机充电器、电磁炉、无线耳机充电盒等,思考它们是否利用了电磁感应原理?尝试向家人解释其工作原理。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拍摄相关设备的照片或视频,下节课分享。 1. 完成判断题并说明理由。
2. 简述法拉第的贡献。
3. 观察生活中的电磁感应应用。
4. 准备下节课分享交流。
评价任务 判断准确:☆☆☆
理由充分:☆☆☆
观察认真:☆☆☆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分层递进:基础题巩固核心概念,强化“磁通量变化”条件的应用;拓展任务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作业设计
一、基础练习
1. 判断下列情况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并说明理由:
(1)将一磁铁静止放置于闭合线圈旁;
(2)将磁铁迅速插入闭合线圈后静止;
(3)将磁铁从闭合线圈中缓慢抽出;
(4)闭合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平动;
(5)闭合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转动。
2. 简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及其重要意义。
二、拓展探究
请观察你家中使用的手机无线充电器、电磁炉或变压器等设备,思考:
(1)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否涉及电磁感应?
(2)你能尝试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其工作过程吗?
(3)请拍摄一张相关设备的照片,并附上你的简要说明,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答案解析】
一、基础练习
1. (1)不会。理由:磁铁静止,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变。
(2)会。理由:插入过程中,磁通量增加,发生变化。
(3)会。理由:抽出过程中,磁通量减少,发生变化。
(4)不会。理由:匀速平动时,若磁场均匀,磁通量不变。
(5)会。理由:转动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周期性变化。
2. 发现者是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重要意义:揭示了“磁生电”的规律,为发电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启了电气化时代,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拓展探究
(1)是,这些设备都利用了电磁感应原理。
(2)例如无线充电器:充电底座中的线圈通入交变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手机内部的接收线圈处于该磁场中,因磁通量变化而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为电池充电。
(3)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照片与说明。
板书设计
13.3 电磁感应现象
【左侧】实验现象记录:
磁铁插入 → 指针偏转 → 有电流
磁铁抽出 → 指针反偏 → 有电流
磁铁静止 → 指针不动 → 无电流
线圈移动 → 指针偏转 → 有电流
【中间】核心结论(红色粉笔):
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
磁通量 发生 变化 时,
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右侧】生活应用:
发电机 → 线圈转动 → 磁通量变 → 发电
变压器 → 交流电 → 变化磁场 → 电压变换
无线充电 → 交变磁场 → 接收线圈感应 → 充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法拉第的科学史为主线贯穿全课,增强了课堂的人文性和感染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设计层次分明,从演示到分组,从观察到归纳,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理解了“磁通量变化”这一核心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3. 板书设计清晰,关键词突出,配合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操作不够规范,导致电流计指针抖动剧烈,影响观察效果,今后需加强实验前的操作培训。
2. 对“磁通量”概念的引入略显仓促,部分学生对其物理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可在后续课程中通过更多实例加以强化。
3. 拓展作业的反馈机制有待完善,需设计更有效的分享与评价方式,确保探究活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