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20:43:44

文档简介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标串素养
时空观念 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经过,牢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日军的侵略行径,认识日军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课本中的抗日志士的图片及事迹,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知识梳理
1.【易错提醒】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而不是全民族抗战(或全国性抗战)。
2.【重难突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③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主张联共抗日,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④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给国民党施加了压力。
@基础巩固练
1.(兰州中考)歌曲《长城谣》唱道:“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骨肉离散父母丧……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据此判断,“大难平地起”指的是( A )
A.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新情境·主题板报】小历同学负责制作本期“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板报。下列符合“红色故事——东北抗日游击队的创建”这一主题的英雄人物是( A )
A.杨靖宇 B .张学良 C.马占山 D.冯玉祥
3.如图是近代《大公报》报道的一则重要消息。上面有“日军于昨晨突占领沈阳,同时占领长春、营口、安东,沈阳损失重大,长春死伤众多,我军全未抵抗,中央已提抗议……”等描述。该报纸报道的事件( A )
A.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 .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促进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标志着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4.【新考法·史事要素】“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材料表述的是一二·九运动的( A )
A.背景 B .过程 C.结果 D.影响
5.【原创】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件,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C )
A.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B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C.1935年,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推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1936年冬,傅作义指挥所部取得百灵庙大捷
6.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B )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 .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C.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贵州历史】(毕节一模)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的黔灵山,被称为“黔南第一山”。曾被软禁在黔灵山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在自己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这样做。”“1936年发动的事变”( A )
A.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能力提升练
8.【家国情怀】近代以来,许多青年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喊出了时代呼声。从五四运动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到一二·九运动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他们的呼声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 )
A.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
B .打倒北洋政府,建立民主政体
C.建立统一战线,促进国共合作
D.传播民主科学,解放国民思想
9.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联华影业公司率先拍摄《共赴国难》,讲述普通市民投身抗日的故事。此后,香港大观声片有限公司等纷纷推出《抵抗》《肉搏》等影片,取代了此前盛行的武侠爱情题材。这些电影题材转变主要反映了( D )
A.市民娱乐需求趋向现实主义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建立
C.华南电影资本追求市场热点 D.民族危机激化推动救亡宣传
10.【新情境·历史报刊】报刊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①   ②   ③   ④
材料二 1936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西安版)和《中央日报》新闻头条。
#报纸名称 #第一版新闻标题 #主办方
《解放日报》 (西安版) 《张杨发表对时局宣言,八项主张要求全国采纳;蒋委员长在兵谏保护中,但安全问题可保无虞》 西北抗日联军
《中央日报》 《张学良率部叛变!国府下令裭职严办》 南京国民政府
材料三 我们东北三千万同胞忍受日寇的剥削、压迫、屠杀……同胞们!你们想想这是如何令人痛心的事啊……同胞们!祖国危机了,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吧!
——《九一八纪念在延安》
1937年9月19日《新中华报》
(1)从材料一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报刊。(写序号)(4分)
变法维新: ③ ;革命风潮: ① ;
五四运动: ④ ;抗战风云: ②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闻头条报道的事件名称。(1分)指出两份报纸对于该事件的看法有什么不同,(2分)并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2分)
事件:西安事变。(1分)不同:《解放日报》(西安版)认为是张杨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而发动的兵谏,是爱国行为;《中央日报》认为是张学良率部叛变。(2分)原因:两份报纸的主办方立场不同。《解放日报》(西安版)由西北抗日联军主办,他们主张抗日,希望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所以肯定张杨的行为;《中央日报》由南京国民政府主办,蒋介石在事变中被扣押,南京国民政府站在维护自身统治和蒋介石权威的立场,将其视为叛变。(2分)
(3)【新考法·理由说明】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报刊的历史价值?请说明理由。(3分)
历史价值:记录历史事实;反映社会舆论;是研究历史的工具。(答出任意一点1分)理由: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报刊报道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动态,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不同立场的报刊报道也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2分)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标串素养
时空观念 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经过,牢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日军的侵略行径,认识日军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课本中的抗日志士的图片及事迹,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知识梳理
1.【易错提醒】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而不是全民族抗战(或全国性抗战)。
2.【重难突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③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主张联共抗日,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④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给国民党施加了压力。
@基础巩固练
1.(兰州中考)歌曲《长城谣》唱道:“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骨肉离散父母丧……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据此判断,“大难平地起”指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新情境·主题板报】小历同学负责制作本期“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板报。下列符合“红色故事——东北抗日游击队的创建”这一主题的英雄人物是(   )
A.杨靖宇 B .张学良 C.马占山 D.冯玉祥
3.如图是近代《大公报》报道的一则重要消息。上面有“日军于昨晨突占领沈阳,同时占领长春、营口、安东,沈阳损失重大,长春死伤众多,我军全未抵抗,中央已提抗议……”等描述。该报纸报道的事件(   )
A.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 .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促进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标志着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4.【新考法·史事要素】“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材料表述的是一二·九运动的(   )
A.背景 B .过程 C.结果 D.影响
5.【原创】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件,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B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C.1935年,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推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1936年冬,傅作义指挥所部取得百灵庙大捷
6.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 .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C.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贵州历史】(毕节一模)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的黔灵山,被称为“黔南第一山”。曾被软禁在黔灵山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在自己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这样做。”“1936年发动的事变”(   )
A.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能力提升练
8.【家国情怀】近代以来,许多青年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喊出了时代呼声。从五四运动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到一二·九运动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他们的呼声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
B .打倒北洋政府,建立民主政体
C.建立统一战线,促进国共合作
D.传播民主科学,解放国民思想
9.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联华影业公司率先拍摄《共赴国难》,讲述普通市民投身抗日的故事。此后,香港大观声片有限公司等纷纷推出《抵抗》《肉搏》等影片,取代了此前盛行的武侠爱情题材。这些电影题材转变主要反映了(   )
A.市民娱乐需求趋向现实主义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建立
C.华南电影资本追求市场热点 D.民族危机激化推动救亡宣传
10.【新情境·历史报刊】报刊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①   ②   ③   ④
材料二 1936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西安版)和《中央日报》新闻头条。
#报纸名称 #第一版新闻标题 #主办方
《解放日报》 (西安版) 《张杨发表对时局宣言,八项主张要求全国采纳;蒋委员长在兵谏保护中,但安全问题可保无虞》 西北抗日联军
《中央日报》 《张学良率部叛变!国府下令裭职严办》 南京国民政府
材料三 我们东北三千万同胞忍受日寇的剥削、压迫、屠杀……同胞们!你们想想这是如何令人痛心的事啊……同胞们!祖国危机了,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吧!
——《九一八纪念在延安》
1937年9月19日《新中华报》
(1)从材料一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报刊。(写序号)(4分)
变法维新: ;革命风潮: ;
五四运动: ;抗战风云: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闻头条报道的事件名称。(1分)指出两份报纸对于该事件的看法有什么不同,(2分)并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2分)
(3)【新考法·理由说明】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报刊的历史价值?请说明理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