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素养评估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孙中山曾说:“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彼共产党成立未久,已有青年同志二百万人,可见其奋斗之成绩。尔等自不奋斗而妒他人之奋斗,殊属可耻。”孙中山意在( )
A.发起二次革命 B.维护国共合作
C.创新革命理论 D.创立黄埔军校
2.纪录片《初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里的“新局面”主要是指( )
A.工人运动高涨 B.北伐战争胜利
C.工农武装割据 D.红军长征胜利
3.(福州一模)国民革命时期,在广州先后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培养了700多名学员,他们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领导者。由此可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举办( )
A.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B.奠定了黄埔军校的基础
C.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进程 D.揭开了秋收起义的序幕
4.1927年4月,蒋介石决定用暴力手段“清党”;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分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独立掌握革命武装非常重要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C.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国共合作是北伐胜利的保障
5.【新考法·主题设计】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宝库,是我们党奋斗历程的重要见证,是革命文化的生动记录。下列红色旅游的主题设计与南昌起义有关的是( )
A.人民军旗升起的地方,武装斗争开启的序章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万里征途胜利里程碑
C.农村包围城市的起点,燎原星火从这里蔓延
D.回顾“双十二”事变,共忆团结抗日之序曲
6.革命家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历程的史诗。下面是1928年彭德怀撰写的一首诗,对诗中的“新”理解正确的是( )
求知心切去黄埔,夜梦依依我不然。 ………… 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 唯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
A.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B.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C.新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暴动
D.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7.《八角楼的灯光》(创作于1928年)中唱道:“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这首歌在井冈山地区传唱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
A.中共从实践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B.反“围剿”失利后中共全力解决“左”的错误
C.中共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8.【教材变式】“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是工农红军的三大纪律在井冈山时期的具体内容。此时的三大纪律反映了( )
A.武昌起义的爆发 B.工农武装割据的需要
C.八路军的军队作风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9.如图漫画《下雪山的喜悦》,描绘的是红军战士翻越夹金山后的喜悦心情。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西安事变
10.【教材变式】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担负掩护任务。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这体现了红军将士( )
A.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C.不怕牺牲、团结抗战的精神 D.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
11.(毕节二模)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下图史料属于( )
《遵义会议》
A.实物材料 B.文献材料 C.图像材料 D.口述材料
12.据下表,可了解( )
(1)广大苏区人民努力发展生产,为中央红军补充了军需
(2)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策应和配合
(3)到贵州去和以陕北为落脚点,都是中共中央的理性选择
A.贺胜桥战役的战前准备 B.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C.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 D.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3.【国共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4.【北伐名将】北伐军以 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美誉。
15.(铜仁期末)【武装斗争】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八一”两字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是因为 (填事件名称)。
16.【会议召开】1931 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 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17.【胜利会师】如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填序号),随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题10分,共10分。
18.(10分)(贵阳期末)史明辨同学所在的学校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举办研学活动,邀请你参与此次活动。
【资料准备阶段】
材料一 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博物馆(部分)。
(1)出发前同学们对相关的博物馆进行了解,选取了四个纪念馆作为研学目的地,请结合“重走长征路”的主题,规划研学路线。(填序号)(4分)
第一阶段前往: →第二阶段前往: →第三阶段前往: →第四阶段前往:
【实地考察阶段】
材料二 下面是史明辨同学在贵州地区的研学笔记。
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红军歌曲选集》——红军学校校歌 歌词内容:创造工农铁的骨干,武装我们的头脑和身体。我们是苏维埃的捍卫者,我们是国际主义的武装。努力锻炼,准备作战,磨刀擦枪上前线。
四渡赤水纪念馆文物:陶罐与红军损坏坛子赔的铜板 文物故事:红军长征途中借老乡的锅烧水,第二天红军小战士见老乡水缸无水,主动下河挑水。归来推门时,不慎碰倒坛子致其破碎。小战士不知如何是好。老乡说是空坛,粮食已被抢走。班长却坚持赔偿,从怀中红布包取出仅有的两块铜板递上,言若不足,日后定会补上。
(2)请你仿照示例,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语言表达完整,逻辑清晰,态度积极向上)(5分)
【示例】“陶罐与红军损坏坛子赔的铜板”的解说词:这是在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只陶罐和红军赔付的铜板。当时红军借宿,小战士挑水时碰倒门边空坛。班长见状,拿出仅有的铜板赔偿,还承诺若不足日后定会补上。这组文物极具历史价值,它生动呈现了红军长征的军民情与严明纪律,是研究当时红军群众纪律和军民关系的珍贵实物。同时,其展现了红军即便在艰难行军作战时,也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这份文物如精神丰碑,激励我们传承红军精神,为民族复兴努力。
(3)结合本次研学经历,请为遵义拟写一条城市旅游宣传标语。(1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9题11分,20题10分,共21分。
19.(11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来说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二 1927年到1929年中国共产党大事记(部分)。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曾先后经历洋务派“以夷为师”、维新派“以日为师”、革命派“以美为师”和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但最终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并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党史半月谈》2021年第9期
(1)据材料一,概括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这次合作的成果。(1分)
(2)将图中①、②、③处补充完整。(3分)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历史事件,仿照示例,进行说明。(示例除外)(2分)
示例:史事D,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史各阶层救亡图存的趋势。(2分)据此,谈谈你的认识。(1分)
20.(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推动下,从1926年年底起,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以工人阶级为中坚,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革命群众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军队,收回租界,宣布对英日等帝国主义经济绝交。……与城市反帝运动、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同时,在北伐军所占领的省份内,农民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出现农村大革命的局面。
——摘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919—1949)》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伐期间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与北伐胜利进军的内在联系。(2分)
材料二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
(2)【跨学科·地理】仔细观察上图,结合地理学科知识,说说图中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2分)
材料三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团结到党和红军周围,伟大的长征才能取得根本胜利。在红军的各支队伍里,几乎中国各省的人都有。红一方面军中有一部分土著和少数民族加入了红军,在独立部队中, 当地人更是占了大多数。斯诺指出红军不仅是“征途最辽阔”的军队,也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的军队了。
——摘编自张卓《外国人视角下的红军长征的研究》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斯诺说红军是“全国性的军队”的理由,(2分)并指出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2分)第五单元素养评估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孙中山曾说:“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彼共产党成立未久,已有青年同志二百万人,可见其奋斗之成绩。尔等自不奋斗而妒他人之奋斗,殊属可耻。”孙中山意在( B )
A.发起二次革命 B.维护国共合作
C.创新革命理论 D.创立黄埔军校
2.纪录片《初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里的“新局面”主要是指( B )
A.工人运动高涨 B.北伐战争胜利
C.工农武装割据 D.红军长征胜利
3.(福州一模)国民革命时期,在广州先后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培养了700多名学员,他们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领导者。由此可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举办( C )
A.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B.奠定了黄埔军校的基础
C.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进程 D.揭开了秋收起义的序幕
4.1927年4月,蒋介石决定用暴力手段“清党”;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分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
A.独立掌握革命武装非常重要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C.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国共合作是北伐胜利的保障
5.【新考法·主题设计】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宝库,是我们党奋斗历程的重要见证,是革命文化的生动记录。下列红色旅游的主题设计与南昌起义有关的是( A )
A.人民军旗升起的地方,武装斗争开启的序章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万里征途胜利里程碑
C.农村包围城市的起点,燎原星火从这里蔓延
D.回顾“双十二”事变,共忆团结抗日之序曲
6.革命家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历程的史诗。下面是1928年彭德怀撰写的一首诗,对诗中的“新”理解正确的是( D )
求知心切去黄埔,夜梦依依我不然。 ………… 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 唯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
A.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B.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C.新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暴动
D.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7.《八角楼的灯光》(创作于1928年)中唱道:“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这首歌在井冈山地区传唱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D )
A.中共从实践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B.反“围剿”失利后中共全力解决“左”的错误
C.中共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8.【教材变式】“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是工农红军的三大纪律在井冈山时期的具体内容。此时的三大纪律反映了( B )
A.武昌起义的爆发 B.工农武装割据的需要
C.八路军的军队作风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9.如图漫画《下雪山的喜悦》,描绘的是红军战士翻越夹金山后的喜悦心情。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C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西安事变
10.【教材变式】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担负掩护任务。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这体现了红军将士( A )
A.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C.不怕牺牲、团结抗战的精神 D.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
11.(毕节二模)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下图史料属于( C )
《遵义会议》
A.实物材料 B.文献材料 C.图像材料 D.口述材料
12.据下表,可了解( B )
(1)广大苏区人民努力发展生产,为中央红军补充了军需
(2)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策应和配合
(3)到贵州去和以陕北为落脚点,都是中共中央的理性选择
A.贺胜桥战役的战前准备 B.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C.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 D.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3.【国共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 黄埔军校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4.【北伐名将】北伐军以 叶挺 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美誉。
15.(铜仁期末)【武装斗争】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八一”两字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是因为 南昌起义 (填事件名称)。
16.【会议召开】1931 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 毛泽东 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17.【胜利会师】如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② (填序号),随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题10分,共10分。
18.(10分)(贵阳期末)史明辨同学所在的学校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举办研学活动,邀请你参与此次活动。
【资料准备阶段】
材料一 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博物馆(部分)。
(1)出发前同学们对相关的博物馆进行了解,选取了四个纪念馆作为研学目的地,请结合“重走长征路”的主题,规划研学路线。(填序号)(4分)
第一阶段前往: ③ →第二阶段前往: ① →第三阶段前往: ② →第四阶段前往: ④
【实地考察阶段】
材料二 下面是史明辨同学在贵州地区的研学笔记。
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红军歌曲选集》——红军学校校歌 歌词内容:创造工农铁的骨干,武装我们的头脑和身体。我们是苏维埃的捍卫者,我们是国际主义的武装。努力锻炼,准备作战,磨刀擦枪上前线。
四渡赤水纪念馆文物:陶罐与红军损坏坛子赔的铜板 文物故事:红军长征途中借老乡的锅烧水,第二天红军小战士见老乡水缸无水,主动下河挑水。归来推门时,不慎碰倒坛子致其破碎。小战士不知如何是好。老乡说是空坛,粮食已被抢走。班长却坚持赔偿,从怀中红布包取出仅有的两块铜板递上,言若不足,日后定会补上。
(2)请你仿照示例,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语言表达完整,逻辑清晰,态度积极向上)(5分)
【示例】“陶罐与红军损坏坛子赔的铜板”的解说词:这是在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只陶罐和红军赔付的铜板。当时红军借宿,小战士挑水时碰倒门边空坛。班长见状,拿出仅有的铜板赔偿,还承诺若不足日后定会补上。这组文物极具历史价值,它生动呈现了红军长征的军民情与严明纪律,是研究当时红军群众纪律和军民关系的珍贵实物。同时,其展现了红军即便在艰难行军作战时,也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这份文物如精神丰碑,激励我们传承红军精神,为民族复兴努力。
解说词:这是红军军校校歌,说明了红军是工农群众的队伍,是党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坚强力量。歌词描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让学员们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红军学校是红军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的摇篮。在这里,来自各地的热血青年汇聚一堂,他们怀着对革命的满腔热情,学习军事知识、政治理论等,为成为合格的红军战士而努力。校歌就像是这个摇篮的精神号角,它反映了红军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激励着学员们不断进步。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红军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它见证了红军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的历程,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言之有理5分)
(3)结合本次研学经历,请为遵义拟写一条城市旅游宣传标语。(1分)
宣传语:走进遵义,探索红色文化的圣地!(符合题意即可,1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9题11分,20题10分,共21分。
19.(11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来说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二 1927年到1929年中国共产党大事记(部分)。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曾先后经历洋务派“以夷为师”、维新派“以日为师”、革命派“以美为师”和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但最终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并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党史半月谈》2021年第9期
(1)据材料一,概括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这次合作的成果。(1分)
原因: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或国民党的力量较强大);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共产国际的指导等。(两点即可,2分)成果:北伐胜利进军;成立黄埔军校。(一点即可,1分)
(2)将图中①、②、③处补充完整。(3分)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历史事件,仿照示例,进行说明。(示例除外)(2分)
示例:史事D,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①:南昌起义;②:八七会议;③:井冈山。(3分)史事A,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史事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任选一例2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史各阶层救亡图存的趋势。(2分)据此,谈谈你的认识。(1分)
趋势:从模仿他国到自主探索。(2分)认识: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国情(或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言之有理即可,1分)
20.(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推动下,从1926年年底起,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以工人阶级为中坚,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革命群众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军队,收回租界,宣布对英日等帝国主义经济绝交。……与城市反帝运动、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同时,在北伐军所占领的省份内,农民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出现农村大革命的局面。
——摘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919—1949)》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伐期间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与北伐胜利进军的内在联系。(2分)
活动:各地工人阶级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工人运动高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出现农村大革命局面。(2分)联系:北伐胜利进军推动了各地工农运动的发展;各地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2分)
材料二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
(2)【跨学科·地理】仔细观察上图,结合地理学科知识,说说图中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2分)
特点:主要分布在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或山区;在两省和数省交界处;大小不一且相对分散。(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团结到党和红军周围,伟大的长征才能取得根本胜利。在红军的各支队伍里,几乎中国各省的人都有。红一方面军中有一部分土著和少数民族加入了红军,在独立部队中, 当地人更是占了大多数。斯诺指出红军不仅是“征途最辽阔”的军队,也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的军队了。
——摘编自张卓《外国人视角下的红军长征的研究》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斯诺说红军是“全国性的军队”的理由,(2分)并指出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2分)
理由:红军队伍人员来自中国各省,还有土著和少数民族加入,具有广泛的地域性和民族性。(2分)胜利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红军的团结和奋斗精神等。(答出两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