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素养评估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遵义红花岗区一模改编)右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份奏折,当中提到“计已化烟土,凑合前化之数……业已销化全完”。道光皇帝就此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与该奏折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洪秀全金田起义
C.邓世昌黄海海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2.【学史方法】从历史电影《鸦片战争》如下两个镜头中,你可以感受到的人物精神是( D )
#镜头 #动作设计
水师提督关天培负伤十余处仍屹立阵前杀敌 关天培亲燃大炮,杀伤敌军,敌人纷纷溃退,但最终还是壮烈殉国
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陈化成率军抵抗 陈化成拔出佩刀,与爬上炮台的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壮烈牺牲
A.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B.公正廉洁、爱国爱民
C.自力更生、英勇杀敌 D.保家卫国、视死如归
3.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历史年代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B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多条建议,如“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准富者请人雇工”,在外交、法制、社会习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这些建议( B )
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B.体现了进步性和时代性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5.鸦片战争以来,西洋人步步紧逼而来,中国必须迎头抗御这一挑战,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据此判断,下列属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迎头抗御这一挑战”的措施是( A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6.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A )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 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 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
13.3 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北洋水师正式成军
C.邓世昌壮烈殉国 D.签订《马关条约》
7.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这两场战争分别是指( C )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民谣反映时代特色,也具有史料价值。下列与戊戌变法相关的民谣句子是( C )
A.林则徐,禁烟忙;虎门销烟,气势强
B.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
C.六君子,头颅送;袁项(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城,顶子红
D.武昌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9.【学史方法】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材料中出现的纪年方法共有( C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10.【新考法·知识结构图】如图是某篇课文的知识框架图。中间模糊的地方应该是( B )
A.虎门销烟 B.义和团运动
C.清政府灭亡 D.三元里人民抗英
11.《清史稿》中载:“联军长驱直入,唯士成阻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国耳。”联军记者也曾道:“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文中“聂军”抗击的侵略者是( B )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美联军 D.俄德联军
12.【跨学科·数学】观察图示坐标轴,对Y轴主题解读最准确的是( C )
A.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B.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过程
C.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过程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3.【步入近代·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后,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4.【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某历史探究小组用下方的示意图表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图中P代表的历史事件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其对应的事件是 天京事变 。
15.(安顺期末)【边疆危机·民族英雄】在中法战争中临危受命,积极备战,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乘胜收复谅山等地,扭转了战局的爱国将领是 冯子材 。
16.【民族实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 张謇 创办的大生纱厂正是当时新兴民族工业的代表。
17.【变法图强·探索自救】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戊戌变法 ”。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题10分,共10分。
18.(10分)(遵义期中改编)某班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史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①虎门炮台旧址 ②《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③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④李鸿章 《致总理衙门函》 “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四川)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⑤《吴玉章回忆录》 ⑥《时务报》书影
(1)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对表格中六则史料进行归类。(填序号)(3分)
A.文献史料: ②④⑥ ;B.实物史料 ①③ ;C.口述史料: ⑤ 。
(2)请你把材料中的史料按下表的主题进行分类。(填序号)(3分)
主题 史料
列强侵略 ①③⑤
人民反抗 ②
早期现代化探索 ④⑥
(3)从以上史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中选取两个以上相关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材料选取恰当,能说明观点)(4分)
观点:民族危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迈出了早期现代化探索的第一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4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9题10分,20题11分,共21分。
19.(10分)(黔东南州月考)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中国民族危机加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篇目一:天朝梦醒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1分)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2分)
使命:实现近(现)代化。(1分)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2分)
篇目二:甲午风云
材料二 如图
《马关条约》日文原件 《时局图》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史料按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1分)以上图片反映出当时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局面?(2分)
类型:第一手史料。(1分)局面:《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重。(2分)
篇目三:庚子悲歌
材料三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从此更加忠顺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公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摘编自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1分)分析此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分)
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1分)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1分)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可得1分)
20.(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左宗棠说,西方列强为占有海港、口岸而开仗,通常仅仅是为了商业上的特权,而俄国既想获取商业让步,也有领土要求。如果中国不能将新疆的叛乱者平定下去,俄国人就会继续推进,西方列强也会受到鼓舞,从沿海进攻作为呼应。他将俄国的侵扰比作心腹之患、而西方国家的威胁只是肢体之病。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台湾虽僻处海疆,实为东南七省门户……今虽分省,一切规模必与内地行省无异,方足以资控驭而固边圉。”
——摘编自《清德宗实录》卷230(1885年台湾建省)
材料三 “《马关条约》割台之后,举国震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痛陈‘弃台民即散天下民心’。”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应对边疆危机的两项具体措施,(2分)并分别简述其直接背景。(2分)
措施:收复新疆;建立台湾行省。(2分)背景:新疆面临俄国等列强侵略;台湾战略地位重要,需加强管理。(2分)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马关条约》签订与“公车上书”事件之间的关联。(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台湾建省对当时中国边疆治理的意义。(2分)
关联:《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引发公车上书反对议和。(2分)意义: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巩固东南海防,推动边疆治理近代化。(2分)
(3)从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与应对中,谈谈你对“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理解。(要求:结合至少三个史实,逻辑清晰,史论结合)(3分)
理解:收复新疆维护西北边疆稳定,台湾建省强化对东南边疆管辖,防止列强侵略,体现领土完整是核心利益;公车上书反映民众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说明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3分)第一、二单元素养评估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遵义红花岗区一模改编)右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份奏折,当中提到“计已化烟土,凑合前化之数……业已销化全完”。道光皇帝就此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与该奏折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洪秀全金田起义
C.邓世昌黄海海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2.【学史方法】从历史电影《鸦片战争》如下两个镜头中,你可以感受到的人物精神是( )
#镜头 #动作设计
水师提督关天培负伤十余处仍屹立阵前杀敌 关天培亲燃大炮,杀伤敌军,敌人纷纷溃退,但最终还是壮烈殉国
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陈化成率军抵抗 陈化成拔出佩刀,与爬上炮台的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壮烈牺牲
A.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B.公正廉洁、爱国爱民
C.自力更生、英勇杀敌 D.保家卫国、视死如归
3.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历史年代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多条建议,如“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准富者请人雇工”,在外交、法制、社会习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这些建议( )
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B.体现了进步性和时代性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5.鸦片战争以来,西洋人步步紧逼而来,中国必须迎头抗御这一挑战,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据此判断,下列属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迎头抗御这一挑战”的措施是(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6.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 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 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
13.3 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北洋水师正式成军
C.邓世昌壮烈殉国 D.签订《马关条约》
7.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这两场战争分别是指( )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民谣反映时代特色,也具有史料价值。下列与戊戌变法相关的民谣句子是( )
A.林则徐,禁烟忙;虎门销烟,气势强
B.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
C.六君子,头颅送;袁项(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城,顶子红
D.武昌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9.【学史方法】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材料中出现的纪年方法共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10.【新考法·知识结构图】如图是某篇课文的知识框架图。中间模糊的地方应该是( )
A.虎门销烟 B.义和团运动
C.清政府灭亡 D.三元里人民抗英
11.《清史稿》中载:“联军长驱直入,唯士成阻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国耳。”联军记者也曾道:“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文中“聂军”抗击的侵略者是( )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美联军 D.俄德联军
12.【跨学科·数学】观察图示坐标轴,对Y轴主题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B.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过程
C.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过程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3.【步入近代·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后,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4.【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某历史探究小组用下方的示意图表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图中P代表的历史事件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其对应的事件是 。
15.(安顺期末)【边疆危机·民族英雄】在中法战争中临危受命,积极备战,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乘胜收复谅山等地,扭转了战局的爱国将领是 。
16.【民族实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 创办的大生纱厂正是当时新兴民族工业的代表。
17.【变法图强·探索自救】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题10分,共10分。
18.(10分)(遵义期中改编)某班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史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①虎门炮台旧址 ②《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③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④李鸿章 《致总理衙门函》 “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四川)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⑤《吴玉章回忆录》 ⑥《时务报》书影
(1)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对表格中六则史料进行归类。(填序号)(3分)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
(2)请你把材料中的史料按下表的主题进行分类。(填序号)(3分)
主题 史料
列强侵略
人民反抗
早期现代化探索
(3)从以上史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中选取两个以上相关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材料选取恰当,能说明观点)(4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9题10分,20题11分,共21分。
19.(10分)(黔东南州月考)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中国民族危机加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篇目一:天朝梦醒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1分)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2分)
篇目二:甲午风云
材料二 如图
《马关条约》日文原件 《时局图》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史料按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1分)以上图片反映出当时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局面?(2分)
篇目三:庚子悲歌
材料三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从此更加忠顺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公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摘编自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1分)分析此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1分)
20.(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左宗棠说,西方列强为占有海港、口岸而开仗,通常仅仅是为了商业上的特权,而俄国既想获取商业让步,也有领土要求。如果中国不能将新疆的叛乱者平定下去,俄国人就会继续推进,西方列强也会受到鼓舞,从沿海进攻作为呼应。他将俄国的侵扰比作心腹之患、而西方国家的威胁只是肢体之病。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台湾虽僻处海疆,实为东南七省门户……今虽分省,一切规模必与内地行省无异,方足以资控驭而固边圉。”
——摘编自《清德宗实录》卷230(1885年台湾建省)
材料三 “《马关条约》割台之后,举国震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痛陈‘弃台民即散天下民心’。”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应对边疆危机的两项具体措施,(2分)并分别简述其直接背景。(2分)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马关条约》签订与“公车上书”事件之间的关联。(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台湾建省对当时中国边疆治理的意义。(2分)
(3)从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与应对中,谈谈你对“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理解。(要求:结合至少三个史实,逻辑清晰,史论结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