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8 20:3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
他(黑塞)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诺贝尔奖颁奖词
关于读书,我们有很多熟悉的认识,比如“开卷有益”,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那么,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读书?而读书又会有怎样的乐趣?学习黑塞的文章,也许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1.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思路。
2.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鉴赏文章的重点语句。
3.探讨了解读书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梳理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目标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黑塞爱好音乐和绘画,他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以至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代表作有《在轮下》《荒原狼》《彼得·卡门青》《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其中《荒原狼》于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随笔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写作背景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前提?
读什么样的书?
怎样去读书?
解读题目,走进文本
面对题目你有哪些思考——
提示:速读文本,找寻答案
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读书的目的?
解读题目,走进文本
找到生活的意义。
2.读书的前提?
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走一条爱之路,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
研读世界文学,逐步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3.读什么样的书?
解读题目,走进文本
读杰作
4.怎样读书?
①、从我们自己理解和热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②、必须读杰作,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我们自由的选择并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与人类保持联系与想通;
③、认真对待,花力气,下功夫;
④、表明自己的价值,发现杰作的价值。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作品中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
自我完善,找到
生活的意义
获得真正
的教养
个性或人格
(有爱和敬重)
若干年后细
读中国经典
走进文本,感知内容
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自身为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点拨】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主旨
1.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1)解读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以及其意义所在;
(2)引出后文的观点做下铺垫:获得真正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强调了其意义在于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有意义。
(3)照应了题目,读书的目的中包括获取真正的教养。
文本研读
2.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
明确:阅读经典作品,可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和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关的生动联系,与人类保持一致。也使得自己的人生充实、高尚,并越来越有意义。

3.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教养的途径之一,该如何阅读经典?
明确:(1)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作品中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2)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我们自由的选择并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与人类保持联系与想通。
4.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越来越有意义”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
(1)正反对比论证。
(2)指出了读书的重大意义,不是为了“消遣散心”而是为了使得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有意义。
问题1: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明确】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合作探究
问题2. 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问题3:为什么“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明确】因为报纸更侧重于使人获得及时的新闻,流行文学也只是快餐文化,无法让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而“杰作”即“经典”,能够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变得高尚,能够留给读者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问题4: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明确】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强调了“爱的阅读”“尊重的知识”“心的教养”
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读书观
(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作者认为: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2)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作者认为: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①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②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③ 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

文章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获得教养,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并详细地述说了读书的前提。作者写作此文,意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小结
明确: 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
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
拓展延伸
素材积累,聚沙成塔
【适用话题】阅读 价值 情操
【适用话题】阅读 价值 情操
结束语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是一个人的欢喜,
也是与作者深层沟通的机会。
愿我们与书为伴
愿我们在阅读中提升自己, 温暖自己!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