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3.1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引 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从小我们就知道的一句良言,至今,还是否在践行?十余载的求学生涯,每日与书本打交道的你,可曾思考过“读书”的真正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黑塞的一篇文化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
学习目标
1.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2.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联系阅读,了解读书给人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3.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黑塞爱好音乐和绘画,他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以至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代表作有《在轮下》《荒原狼》《彼得·卡门青》《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其中《荒原狼》于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了解随笔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的限制。
背景介绍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解 题
“目的”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前提”是人们要用心研读世界文学,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解题
第二部分
初读感悟
初读感悟
1.明确字音
狭隘(ài) 跋涉(bá shè) 慰藉(jiè)
戕害(qiāng) 涉猎(shè) 卷帙(zhì)
一摞(luò) 纠葛(gé) 臻(zhēn)
初读感悟
2.解释词语
大无畏:什么都不怕(指对于困难、艰险等)。
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指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别无他法:没有别的办法。
孜孜不倦: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大失所望: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各得其所: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初读感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从小我们就知道的一句良言,至今,还是否在践行?十余载的求学生涯,每日与书本打交道的你,可曾思考过“读书”的真正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黑塞的一篇文化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培根《培根随笔》
初读感悟
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2) 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
第二部分(3-7) 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第三部分(8) 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
深度探究
2.初读《读书:目的和前提》,梳理文章结构和内容,完成下列图表。
读书
:目的和前提
什么是
真正的教养
获得真正
教养的途径
教养的前提:
可教养的客体
倡导读书
读杰作
①_________
__________
②_________
__________
个性阅读
读书目的
读书前提
充实、高尚、
有意义
认识
自己本身
认识引起
共鸣的作品
③_________
__________
精神和
心灵的完善
研读
世界文学
爱的阅读
第三部分
深度探究
深度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深度探究
2.小组讨论交流黑塞关于读书目的的重要语句含义
序号 黑塞观点 我的理解
1 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 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3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真正的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并不只是为了提高某种本领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黑塞看来,读书是为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僵死的知识”自然是他看不上的。
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深度探究
研读第二部分(3~7段)
1.思考: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原因: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
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深度探究
2.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
第 3 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
第 4 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
第 5、6 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小结——
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深入论证了“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
深度探究
3.黑塞给我们分享了哪些阅读的经验?
人物 阅读经历 感受 读书的收获和启发
黑 塞 读书选择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
巴尔扎克的作品
读前:期待
读后:大失所望、厌烦
再读:重新发现
《老子》《论语》《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著作和中国抒情诗及通俗小说
满足、惊异、心驰神往
收获:
1.激发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2. 获取新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
启发:
1. 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
2. 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会使读书兴趣发生改变,要顺其自然。
小 结
黑塞关于读书前提、态度的观点
序号 黑塞观点 我的理解
1 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2 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
3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4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明确读书的前提就是个性和人格
在黑塞看来,兴趣是最重要的
黑塞认为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杰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杰作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运用比喻,形象阐述了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终点。一次修养的提高实质上新的更高层次的修养的开始。
深度探究
研读第三部分
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① 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
② 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
③ 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深度探究
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深度探究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3.赫尔曼·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 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深度探究
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
4.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
回顾全文,主旨归纳
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第四部分
思考延伸
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读书的目的?
学完本课,你对读书的目的、前提;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的感悟
找到生活的意义。
2.读书的前提?
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走一条爱之路,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
研读世界文学,逐步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3.读什么样的书?
读杰作
4.怎样读书?
①、从我们自己理解和热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②、必须读杰作,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我们自由的选择并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与人类保持联系与想通;
③、认真对待,花力气,下功夫;
④、表明自己的价值,发现杰作的价值。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作品中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思考延伸
任务活动一
群文阅读,谈读书的感受
思考延伸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思考延伸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读】
诗人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自问自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诗人在赞美读书中有所领悟,心灵上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用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思考延伸
1.您最早接触的中国作家是哪一位?
2.您觉得读书对于您的意义是什么?
3.中国有句老话,叫开卷有益,您怎么看待这句话?
4.您觉得一个人一年应该读多少本书合适?
5.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从阅读中找到灵魂的慰藉吗?
6.为了应对高考,我们必须读几部名著,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7.读书要不要有明确的目的?
任务活动二
谈自己读书的目的、方式和场所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