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上图书馆
图书馆典藏云集,走近书架,斑斓的封面是知识殿堂的大门;
走近图书,阵阵的墨香是识殿堂的华灯;走进文字,华美的文采是知识殿堂的钥匙。图书馆是充满着诗意的,涌动性的,弥漫着芳香的,流淌着旋律的,演绎着精彩的地方,我们在图书馆中阅览书籍,我们籍中学会成长!
今天我们就随王佐良先生去看看他上图书馆的经历。
学习目标
贰
2、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重点)
叁
3、找出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难点)
壹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翻译家和诗人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知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三大英语权威”。
主要作品《约翰 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
《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
《雷雨》(曹禺著)。
走近作者
王
佐
良
王佐良先生有句口头禅“瞄瞄”,对感兴趣的一切新内容,他都喜欢“拿过来瞄瞄”。他对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广泛涉猎,开阔的学术视野,都与这“瞄瞄”有些关系。他由衷感慨:“尽管四面八方在引诱,真正的大师还是在教室里。”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佐良需要博览群书。
本文就是王佐良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书香一路伴随你!
写作背景
学习经验分享
“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1894年最呈在我国《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文献中出现。我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为1904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
其实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作“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
结绳记事
甲骨、青铜、竹简
帛书、麻纸、纸
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飞鸟传(飞鸽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灯光传(孔明灯)等
印刷品
电子媒介类
互联网
报纸、杂志、书籍等
广播、电视、电影、音响等
网络(头条、抖音、直播等)
图书馆
媒介发展史
你多久阅读一本书?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1)写法上:旁征博引,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2)形式上: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不受字数的限制
特点:
①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②随意而谈,言之有物
③真情实感,发而为文
④要引人向善
文体知识
词语解释
消磨:消遣,打发时光
纵情:放纵自己的情感
牵强附会: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贬义词。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一灯如豆:一盏灯只有豆粒那样大的灯光。形容灯光弱小昏暗,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昏暗变为开阔光亮。也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气象万干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第一部分(1-3):由西蒙·德波伏娃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导入话题,引出上图书馆之乐。(总)
第二部分(4-8):上中学“公书林(4-5)
进清华第三阅览室(6-7)
留学时期包德林图书馆(8)
回忆上图书馆之乐 按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与几个图书馆的缘分。(分)
第三部分(9-10):圆形图书馆:升华体会总结上图书馆之奇趣乐。(总)
初读文本 梳理思路结构
文中主要记叙了几个图书馆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几个图书馆的
(1)图书馆:
法国国立图书馆
文华公书林(1929-1935年),
清华图书馆(1935-1946年),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1947-1949年),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1947-1949年)
(2)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法国国立图书馆
文华公书林图书馆
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公共图书馆,是武汉一所藏书公开和管理完善的公共性质的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且标是建成研究型、数字化和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截至2015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蜍旴果扫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491.2万册(件)、建筑总面积约57229平方米。
包德林图书馆
建于1602年,英国第二大图书馆,不仅是牛津大学的文化象征,更是教授学者们心目中的研究圣殿。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亦译圆形图书馆)
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于1973年7月1日建立。图书馆位于伦敦和西约克郡。拥有超过一亿五千万件馆藏,包括期刊、报纸、剧本、专利、图画等,既有最近出版的,也有古老至公元前二千年的古籍手抄本。
法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大型图书馆之一。它是由皇家图书馆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可上溯至查理五世1364-1380年)为收藏历代王室藏书而建立的国王图书馆。
文中的几个图书馆
初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上图书馆 阅读内容 环境 、感受 收获
国立 华美的房子、几百万册书
公书林 斯蒂文生的小说和一些英文杂志 环境:宽敞、舒服、幽静整洁 感受:有趣、好奇、愉悦 “我对外面世满足了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清华图书馆 柏拉图的《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 环境:比“公书林”更神气,书刊精美闪光 感受:获得温情和宁静 使我进入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包德林图书馆 英文古本书籍 1.建筑华美,但灯光差。 2.古本用链子锁。 3.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坛 让“我”因战事而不平静的心豁然开朗
感悟知识父理性、伟大的力量
英国博物馆 环境: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感受:人类的伟大,理性的高贵阅速的力量
小结
中心:作者回顾自己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引发作者对上图书馆是一种奇趣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收获:
(1)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2)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3)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4)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5)心情豁然开朗,并认识到了人类的高贵伟大。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
1、第1自然段引用西蒙 德 波伏娃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1)开头就引用名言,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 开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作者“真正钟情”的地方是图书馆,
(3)以图书馆的场景描写来为下文描写读书之乐先做好铺垫。
【解析】开头引用名言的基础作用为:
(1)或点明主题、或说明事理、或为自己观点服务)引出要说明的人、事,要状写的物,要明的理。
(2)通过引用的原话,借以说明问题,阐明观点,增强说服力,为中心思想服务。
(3)引用起到提纲挈领,总领下文的作用。
(4)增强文章气势,使人感到高远。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推断,可以知道全文主要是为了体现“读书之乐”,作用明显是为了“引出”,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2、第4自然段“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作者的收获:
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第6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第⑦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黯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含意:(1)作者虽然在国外读书,却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豁然开朗”写出了他忽然听到“北平解放”的消息时的真实感受;
(2)与前文的“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对比,此刻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获得胜利的惊叹,写出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3)与环境描写对应,既点出此刻心情的开朗,也暗示了国内局势也如眼前阳光般开始灿烂。
【解析】这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推断出“豁然开朗”的原因。同时要注意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是国家战争的胜利,结合这两点作答即可,同时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8段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重点突破
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理性。
一方面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
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作者由上图书馆的经历,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借莎士比亚的话赞美了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
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重点突破
开头总领全文,突出上图书馆之“乐”;
主体部分具体叙述在三个图书馆的读书之“乐”;
结尾扣住“乐”做总结,照应开头。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可以借鉴之处
上图书馆
由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回忆自己去过的图书馆
中学时期:“公书林”
大学时期:清华图书馆
留学时期:英国牛津的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引用合词,赞美图书馆
板书设计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表现了作者从中品味到的乐趣,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崇敬,也反映出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课堂总结
课后拓展
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素材积累
黑塞是个优秀的作家,具备了作家本有的、深具人性的智慧,同时又是一个善于读书、博览书籍的人。他写书,他爱书,所以最能知道书的魅力。他不以学者的立场,而以自由自在的笔法,足可信赖的知识,娓娓道出他对读书的看法,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是为了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之后,便能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人生至乐,莫如读书:黑塞谈读书
领悟:我们越是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读书去吧,少年!
素材积累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素材积累
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谈及读书的重要性。他不厌其烦地劝导党员干部读书学习,要求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
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做出榜样。他曾多次回忆自己的阅读史,谈及近百部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习近平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他在各类场合所公开的阅读书目中,不难看出,其阅读涉猎广泛,博古通今,融汇中西,这些书目也能折射出他的一些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
习近平重视读书
谢谢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