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引 入
静下心来,沉浸到一本书中去,想象着一个地方,憧憬着一片幻海。“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曼妙感觉,曾带领着我们前往一个庄重、淡雅的地方—图书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王佐良的视角,看一看他的“图书馆之旅”。
学习目标
1、 理清课文内容层次,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2、认识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3、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了解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①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随笔的篇幅必短,有一个字数不多的限制。小题故可小做,大题也不妨小做。只有这样,才能更引人入胜。比之长篇巨作的大部头文章,一篇随笔,少则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这个“小”的另一层意思,指其题材,大都是凡人小事。但能因小见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随笔的特点
②随意而谈,言之有物
随笔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二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就行。可再现一个小场景,可记叙一件小事情,可描写一个鲜明的人物,可抒发一种动人的情感,可表达一种独特的感悟。当然,随意而谈,表面上看来,似乎章法自由,材料较“散”,实际上都有明确的中心,随笔不“随”意。随意而谈的含义,也指随笔的题材可以说都是“信手拈来”。身旁周围,俯拾即是,嬉笑怒骂,皆能成篇。要打消写随笔的“神秘感”,就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勤于思考,有感而发,因情而叙。
了解随笔
③真情实感,发而为文
随笔要求将真事、实事、种种矛盾、种种纠葛,按它们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它以真情、至情引起人们的共鸣,读后让人感慨、悲愤、沉思、冥想、自省,因为它是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的。文字上也就自然形成质朴、无华、深沉、自然的风格。
④要引人向善
随笔要写得真实,但并不是什么都能写,什么都如实反映。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但是我们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即使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
了解随笔
作为一位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回顾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清楚地感觉到,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喜欢到图书馆读书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上图书馆”之乐。这既是对自己学习经验的介绍,也是对广大求学者的呼吁:热爱读书吧,从中你不只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还能增强理性、获得教养等。
写作背景
第二部分
初读感悟
初读感悟
①教益(yì) ②音讯(xùn)
③高耸(sǒng) ④苍穹(qióng)
⑤白炽灯(chì) ⑥间隙(jiàn)
⑦覆盖(fù) ⑧吟啸(xiào)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字词
初读感悟
解释词语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初读感悟
任务: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回忆上图书馆之乐
上图书馆
上中学
“公书林”
(4-5)
进清华
第三阅览室
(6—7)
由西蒙 德波伏娃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导入话题(1—3)
留学时期
包德林图书馆
(8)
圆形图书馆:升华体会总结上图书馆之奇趣 (9—10)
总
分
总
时间顺序
初读感悟
1
2
3
4
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包德林图书馆
清华图书馆
公书林
时间顺序。
从建筑特点、书籍特色、自身感受、自身收获这几个角度进行描述的。
初读感悟
文华图书科学校的“公书林”图书馆
初读感悟
清华大学图书馆
初读感悟
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
初读感悟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第三部分
深度探究
深度探究
品读内涵,把握主题
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主题则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把握主题要结合主要内容、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情节等内容,加以总结。
深度探究
1.文中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两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1)区别:开头引用了西蒙·德波伏娃的话,结尾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台词。
开头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
开头部分还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结尾部分没有交代。
(2)作用:开头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是为了引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结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深度探究
2.试分析本文引用论证的作用。
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权威性。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说理增强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
深度探究
3. “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深度探究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
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深度探究
5.作者在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时,多次写到自己因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心情。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也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不矛盾。读圣贤书时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闲暇之时就了解社会:浏览新闻,把握时代脉搏;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把“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结合起来,让圣贤书的理论开启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去深刻认识社会,练就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能力,然后以我们的能力再去丰富圣贤的理论,让圣贤之书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深度探究
6.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联系创作背景,思考“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7.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8.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总结全文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第四部分
思考延伸
对比阅读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
《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
深度探究
2.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馆的建筑特点。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