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3 Daily Routine
Lesson 3 It's Our Story Time
( 一)教学目标分析( Analysi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下表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析。
维度 教学目标分析
语言知识 1)能通过观察场景配图和阅读感知、理解以下核心词汇和核心句式。核心词汇:storybook , busy , ago , happy , long , a. m. , p. m. 核心句式:Can I … I'm busy with … —When can … —At … 2)能逐段阅读对话,并通过分析句子中的时间( 如 7 : 30 p. m. 、7 : 40 p . m. 、8 : 15 p. m. )与活动安排的关系,理解文本整体内容。 3)能在实际场景中,巩固理解并操练所学的核心句式。 4)能用本课所学句式进行情景交际。 5)能在情境中,整合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和句式进行对话表演。
文化意识 1)了解中西方对一周七天的不同排列顺序。 2)了解中英文中时间(12 小时制)表述方式的异同。
维度 教学目标分析
思维品质 1) 能辨析文本细节与事实,并做出正确判断。 2) 能通过观察,捕捉到特定信息,并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 3) 能基于实际需求合理制订活动安排,深度参与家庭日程的设计,锻炼规划和管理能力。
学习能力 1) 对用英语讨论活动安排和规划时间感兴趣,乐于学习和模仿讨论活动安排和规划时间的核心词汇和核心句式;敢于用英语讨论活动安排和规划时间,不怕出错;乐于参与课堂表演等活动,遇到困难能大胆求助。 2) 能在学习活动中尝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角色扮演等学习任务。
下面从学习活动观的角度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 通过看、读和圈画等活动,理解核心句式“ When can … ”“ At …”的句意( 学习理解)。
2. 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时间表达缩写形式 a. m 和 p. m. 的含义( 学习理解:学习策略)。
3 . 通过听、看、匹配、说、演等活动,基于图片,认读并理解第 1 、2 课所学句式,在活动中逐步建立时间管理的意识( 应用实践)。
4. 基于不同的生活场景,在小组活动中,将本单元所学的核心词汇和句式进行迁移性运用( 迁移创新)。
( 二)语篇分析( Text Analysis)
下表从语篇要素的三个主要方面对本课活动1的故事语篇进行具体分析。
语篇要素 具体内容及分析
What 语篇呈现了兄弟两人商量活动安排的场景 。故事开头,Wendi 的弟弟 Wenwen礼貌地询问 Wendi , 现在是 7 : 30 , 自己能不能和他一块儿读故事书 。Wendi 委婉地拒绝了弟弟,并告诉他自己正忙于家庭作业 。10 分钟后,急切的 Wenwen又来询问哥哥,仍未如愿,他就进一步询问什么时候合适,得到了哥哥肯定的答复(8 : 15) 。最后,哥哥在 8 : 15 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语篇充满兄弟相处的温情,并能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精准感知时间与活动的匹配,逐步学会在实际场景中运用相关功能性语言。
语篇要素 具体内容及分析
Why 语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文本逻辑细节并结合时间顺序整理重要信息,从而发展逻辑推断能力和综合语用能力。
How 语篇是一个配图小故事 。通过复现核心句式“ Can I …”“When can … ”“ I'm busy with my homework . ”, 并借助故事线索的推进,激发学生理解具体时间的表达与辨别 。该对话展现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与运用。
( 三)重难点分析( Analysis of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下表就本课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 应对策略
重点 学生 能 在 语 境 中 感 知 并 理 解 核 心 句 式“ Can I read a storybook with you ”“ Sorry , I 'm busy. ”“ When can I … ”“ At … ”的含义。 在学生阅读语篇前,教师需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和分析图片所提供的场景,并对活动卡中的句子进行理解,最后在阅读时对核心句式进行感知和理解。
学生能通过捕捉具体时间、活动和情节的信息,准确理解文本或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文字,结合实际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感知和理解。
难点 学生能通过模仿和阅读,理解和巩固核心句式的实际应用: 请求:Can I … 拒绝:Sorry , I'm busy. 时间陈述:It's time to … 在学生进行运用前,教师需确保通过多样化的补充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熟悉这些句式。
学生能分辨并运用 a. m. 和 p. m. 作为时间 表达方式(12 小时制)的缩写形式。 教师可通过反复训练( 口语操练+表演强化等),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
学生能主动参与情景表演,积极交流,补全表格,并快速准确地运用恰当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表演前,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沟通交流等方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 四)教学建议( Teaching Suggestions)
本教师用书提供 Level B 的详细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对 Level A 和 Level C的教学提供补充性建议。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Level B) :
教学 目标
目标 1( 学习理解)
→( 输入)感知与理解
学习活动
1) 学生玩热身游戏,利用可拨动的钟表模型或互动课件,回顾基础时间句型问答(“What time is it ”“ It's 7 : 00. ”) , 并通过教师展示的故事书学习新词 storybook。
2) 学生基于文本配图细节,猜测“ It's 7 : 30 p. m. now. ”中 p. m. 的含义,以及“I'm busy with …”的大致意思。
3) 学生观察对话中的时间逻辑和故事情节的变化,通过图文识别,对语篇大意进行预测。
4) 学生阅读语篇,理解语篇大意,然后完成读后的问题圈选。
5) 通过巩固游戏( 活动 2 及时间分类小活动等),学生在对话中理解时间表达( 12 小时制)缩写的异同( a. m. & p. m. ) 。
效果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下列各项学习活动,并根据需要提供指导,给予正面反馈或鼓励。
1) 对旧知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回应,猜出新词汇的含义。
2)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大意。
3) 匹配时间变化和情节发展,预测语篇大意。
4) 整体感知和理解语篇,准确圈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5) 区分时间表达的核心词汇并正确运用。
目标2( 学习理解)
→( 输入)理解与注意
学习活动
1) 学生回归文本,开展进一步的理解练习,辨析文本细节与事实,并通过勾选 T或 F 明确答案,通过关注细
节提升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逐步强化学生对文本细节的精准解读力。
2) 学生分组讨论,验证答案 。通过观察、对比,学生发展精确辨析活动与时间的对应关系的语言能力;通过预判together 是否忠实文本内容,学生逐步发展批判性思维。
3) 借助对比、观察等方式,学生理解“at …”与“on …”在运用中的不同。
效果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下列各项学习活动,并根据需要提供指导,给予正面反馈或鼓励。
1) 根据语篇主要内容( 时间和情节)做出判断,开展真假细节的推理,学会对特定信息进行加工。
2) 完成关键信息的梳理与对比,并做出准确判断。
3) 理解“at+具体时刻”和“on+星期几”的不同用法。
目标 3( 应用实践)
→(输入+输出)理解与表达
学习活动
1) 通过看图片,学生识别、理解图片下表述活动和时刻的短语。
2) 学生学习用“ at …”表示具体时刻的用法。
3) 学生依据创设的情节,熟练操练核心句式“When can we … ”。
4) 学生朗读句子,然后与同伴或小组成员分角色进行表演。
5) 学生再次认读句子,并能用简单句描述自己的日常活动及时间( 如: I can ride a bike at 6 : 30 p. m. ) 。
效果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学习相关短语、理解“at …”在时间表达中的基本用法、操练核心句型、朗读和分角色表演的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指导,给予正面反馈或鼓励。
目标4( 迁移创新)
→(输出)巩固与运用
学习活动
1) 学生先观察家庭活动 日程表格,阅读所给出的文字,理解场景。
2)学生思考 Family activities 表格中的内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对话练习并完成填写任务。
3) 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演练,遇到疑问或困难时相互询问或向教师寻求帮助,最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4)学生可选择其他话题进行合作表演,巩固对核心词句的掌握。
效果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理解图画场景、填表、演练和迁移创新的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指导,给予正面反馈或鼓励。
Level A 和 Level C 的补充教学建议如下:
Level A
活动 1 :阅读前,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场景图示,从细节信息着手,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与对比分析的关键能力。
活动 2:针对词汇和句式的强化,教师可采用信息辨析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活动 3:教师可引入情景设计,强化沉浸感(如为好友设计周末运动计划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运用和拓展。
活动 4:注意 Look—Fill—Act 任务过程中的递进性,重点关注时间管理的科学性与语言表达的准确度。
Level C
活动 1+2: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输入过程中主动认知、理解并记忆。
活动 3: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更换活动短语或增加语句输出量,降低输出难度,让学生能更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与展示中。
活动 4: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创设情景,介绍自己的日常活动和作息安排。